洮河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分析与对策探讨

2022-03-16 07:34张克栋赵彩娥仲怡铭
甘肃林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洮河天保天然林

张克栋 赵彩娥 仲怡铭

据历史资料记载,洮河林业局在40 年的森林采伐利用过程中,坚持在木材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的“采育择伐”方式,虽然有效降低了天然林的递减速度,但原始森林锐减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控制。随着天然林资源的减少,人工林结构的不合理,林地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差,生态功能减弱,生态环境恶化,林业生产面临严重困境,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1998 年洮河林业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号召,率先全面停伐封锯,全面启动天保工程。2009 年“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获批。天保工程实施20 年以来,在生态建设、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洮河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探讨洮河林区天然林保护对策措施,以期为洮河林区建立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提供借鉴参考。

一、工程区概况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迭部和合作四县。地理坐标为北纬34°10′07″~35°09′25″,东经102°46′02″~103°51′25″,海拔1100~4900 米,总面积28.78 万公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81~712 毫米,植被属青藏高原植被区的森林草原地带,坡向分布差异明显。所在水系洮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有大小66 条河流注入洮河,总集水面积2877.59 平方公里,是洮河中上游的主要集水区域。保护区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原始林及森林生态系统,物种资源丰富。洮河林区转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主要任务从木材经营转变为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因此,在林业生态工程中总结经验、探索方法、转换观念、树立信心,应是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天保工程实施概况

洮河林业局1998 年开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2000 年正式启动实施,工程区总面积47.95 万公顷。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完成国家下达的公益林建设任务11.74 万公顷,取得阶段性成果,达到和超过预期目标。

三、天保工程效益分析

(一)天保工程实施期间森林资源变化

天保工程实施期大致可分为3 个阶段:2000 年之前为天保工程实施前,2000—2010 年为天保工程一期实施阶段,2010—2020 年为天保工程二期实施阶段,一期实施阶段与工程实施前相比森林资源面积增加9.78 万公顷;二期实施阶段与一期阶段相比森林资源面积减少了0.08 万公顷,活立木森林蓄积量增加501.64 万立方米。总体来看,天保工程实施20 年来,森林资源面积增加9.70 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增加5.84万公顷,灌木林地增加3.55 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增加0.31 万公顷。活立木森林蓄积量增加899.39 万立方米。

(二)森林资源数据变化原因分析

天保工程实施3 个阶段的数据说明,洮河林区乔木林面积占森林资源面积比重较大,且有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为44%、47%、49%),天保工程实施期间,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大幅增加,森林质量显著提高。天保工程一期森林资源面积增加9.78 万公顷,已基本完成由过量消耗到恢复性发展的正向演替。主要原因是在天保工程禁采禁牧的政策下,大面积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乔木、灌木面积不断增大,同时开展森林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天保工程二期森林资源面积减少0.08万公顷,主要原因是天保工程一期部分人工林未达到成林标准,且适宜的造林地面积大幅下降,造林任务明显放缓。但是,天保工程采取的封山育林措施加强了以自然恢复方式为主的林地抚育措施,乔木林和灌木林持续扩大,这种情况说明天保工程二期森林资源利用基本完成了从恢复性发展向质量提高的过渡。

(三)天保工程效益测算及评价

1.生态效益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面积与蓄积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功能逐渐恢复,野生动物种群逐渐扩大,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凸显。参照《白龙江森林管理处所辖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测算,洮河林区天保工程实施20 年,净增生态效益价值43.62 亿元,其中:涵养水源总量28806.18 万立方米,总价值23.62 亿元;保育土壤总量341.66 万吨,总价值6.98 亿元;固碳释氧总量98.35 万吨,总价值10.58 亿元;积累营养物质总量0.27 万吨,总价值0.37 亿元;净化大气总量13071 吨,总价值2.07 亿元。其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涵养水源功能,占比54%,其次为固碳释氧和保育土壤。

2.经济、社会效益

天保工程的实施,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思想认识,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旧俗陋习、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天保工程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局面,经费补偿保障了职工工资,实现了森工生产工人全员就业,维护了职工切身利益,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森林旅游、苗木培育等工作岗位多渠道解决了就业压力。近年来,洮河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游客数量稳定在每年8~10 万人·次,每年森林生态旅游带动当地政府增收和群众第三产业收入约1 亿元。

四、天保工程建设对策探讨

(一)保护意识的转换

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及相关文化资源为目的,通过法定的或其他有效方式进行管理的特定的陆地或海域”,它是用行政手段、科学方法划定一定的空间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以及单种的、多种的或整体的特定对象加以保护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天保工程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形成经历复杂竞争、变迁、进化仍具有优越的整体适应性的综合体或群落,能够充分发挥调节气候、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促进农业稳产高产、减少污染、改善居住环境等重要功能,并可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合理采伐和更新,使森林环境得以保护,达到青山常在,永续作业。

(二)保护措施的选择

洮河保护区应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调保护具有全球或区域、地区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濒危及受威胁的物种的生境及各类遗传资源;对有少数民族长期居住的区域,应给予原住民一定的资源利用与发展权、环境资源管理权、环境享受权和传统文化保留权,保存传统文化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持续性,保证人与自然长期互作、协调发展,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实体”。

(三)管理制度的完善

天保工程实施20 年,通过全面封禁和开展人工造林,森林资源虽得到较快恢复,但仍存在林分密度分布不均匀,通风透光条件差,枯死木、雪灾木、风倒木株数占比过高,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和频次逐年升高,火灾风险等级增高等问题,人工林质量退化严重,安全隐患增大。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政策实践中,基本限制开展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经营管理措施,不利于森林群落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应完善天然林和人工林保护措施,根据不同林分所处生态区位的重要性、自然恢复能力、生态脆弱性、物种珍稀性等指标,确定保护重点区域,分区施策,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中不符合实际的刚性条款,严防一刀切,积极制定森林管理方案,促进森林资源向近自然化模式发展。

五、结束语

洮河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 年来,森林资源基本实现了由过度消耗到恢复性增长的根本转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更是为该区森林生态环境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总结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合理转换保护意识,建立管理制度,探讨洮河林区天然林保护对策和措施,能够为洮河保护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洮河天保天然林
车过洮河
歼敌
星火燎原
洮河流过生根的岩石(外二章)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天保工程保出了美丽新疆
推进天保工程实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舟曲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