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蓓蕾幼儿园 李 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活动有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主题活动、日常生活等形式。教师组织科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希望在精心设计和结构化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成较为高效的科学学习的目标。
在组织各年龄段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差异。我们不难发现,小班与大班幼儿由于探究特点和年龄特点十分鲜明,教师较容易把握教学语言的运用,但中班幼儿的探究能力与水平介于小班幼儿与大班幼儿之间,有的教师在指导时有时会不知所措:说少了,幼儿听懂了吗?说多了,不免自我怀疑,这样重复是不是低估了幼儿的水平?教师的教学语言如何能既贴近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有效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
在组织、开展中班集体教学活动“能过河的纸船”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教学语言是否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支持中班幼儿的科学学习十分重要。
活动“能过河的纸船”以“帮助小蚂蚁过河”的故事情节串起整个活动。活动选用的材料是餐巾纸、宣纸和牛皮纸三种吸水性差异较大的纸张。活动过程大致分为“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探索(“纸条吸水”实验)—实验验证(“纸船”实验)”四个步骤。从科学知识上看,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纸的吸水性、获得关于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方面的关键经验;从探究能力上看,活动着重发展幼儿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考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让幼儿能感知、发现纸船沉浮快慢与纸的吸水性之间的关系。
这个活动本来属于“纸”的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活动。如果面对大班幼儿,活动开始教师经常会直接以问题切入:“最近,小朋友们在研究各种各样的纸,发现了纸的秘密。瞧,这是餐巾纸、宣纸、牛皮纸,你们猜猜如果把它放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让大班幼儿很快明白并开始猜想。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如果采取直接导入,略显生硬,无法调动幼儿探究的愿望和兴趣。他们不能马上接住教师的“球”并开始思考。
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用生动、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幼儿进入故事情境去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是中班阶段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故事导入的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笔者采取了用讲述故事的方式提出问题:“今天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蚂蚁出门去玩耍,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又急又深,小蚂蚁真着急。小朋友们,快来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小蚂蚁过河呢?”解决故事中的实际问题比生活中的问题有趣得多,所以幼儿纷纷为小蚂蚁出主意,想出了绕路、搭桥、造船、弹射等种种办法。一番猜测后,笔者继续讲故事:“你们的办法真多,小蚂蚁也在想着造船呢。他向四周看了看,突然发现岸边有三种纸——餐巾纸、牛皮纸、宣纸。小蚂蚁心想:我要用这些纸折成小船过河。哪一种纸做的船能帮助小蚂蚁安全地过河呢?”故事中的问题又激起了幼儿探索的热情。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了“纸条吸水”的探索……
在教学现场,笔者发现中班幼儿对事物的探究稳定性较低,容易受干扰,持续时间也很短暂,很难一直保持探究兴趣。笔者认为要充分理解这个时期幼儿的探究特点,及时“牵引”幼儿。活动中,“小蚂蚁过河”的故事不仅能引发幼儿的兴趣,而且故事中的问题正是贯穿整个活动的线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始终牵动着幼儿的好奇心。在“纸条吸水”实验后,师幼积极地交流三种纸在水里的变化,幼儿愿意也特别喜欢说。可是过了一会儿,笔者敏感地发现部分幼儿开始坐不住了,于是,笔者又重新将幼儿的思绪“拉回”到故事中的问题:“看到了实验中三种纸在水里的变化,如果你是小蚂蚁,会选哪一种纸做的船安全过河呢?是吸水又快又多的餐巾纸?还是吸水又慢又少的牛皮纸呢?为什么?”笔者巧妙地利用故事对幼儿的吸引力,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下一步的探究中,同时提醒幼儿故事中小蚂蚁的问题还没解决呢。幼儿的探究热情被重新点燃,又迅速地开始进一步的探究。
在一个活动之中,当中班幼儿的探究兴趣和专注力减弱时,教师要用中班幼儿喜欢的、能重新引发他们兴趣的语言将他们“牵回”,但这时要避免生硬地使用强调课堂秩序的语言。需要说明的是,科学领域活动中的故事性语言与语言活动中的讲故事是不同的。科学领域活动中的故事性语言能起到连接活动环节、引发幼儿探究兴趣等作用,能推动幼儿的探究。
科学现象是解释科学结论的证据。一些教师给幼儿讲解科学现象时会用比较规范的专业词汇,如“吸水性强弱不同”“水量不同”等,甚至认为这样讲解才更有科学性。笔者认为:大班幼儿理解力和概括能力在迅速发展,对于规范专用名词听得懂也能理解;中班幼儿就不一样了,他们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规范地讲解科学现象很容易让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采用拟人化、儿童化的语言讲解,或许能更贴近他们的理解能力,“拉近”他们与科学现象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纸条吸水”实验中,笔者启发中班幼儿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这么说:“三种纸条同时伸进水里,开始喝水比赛。餐巾纸大口大口地喝水,水顺着餐巾纸条迅速往上爬;宣纸喝的水少一些,动作也慢一些;牛皮纸速度最慢,过了很久才喝一点点水。原来这三种纸喝水的本领不一样。”在描述科学现象时,笔者把三种纸的吸水实验说成“喝水比赛”,把“吸水性不同”说成“喝水本领不一样”。笔者采用拟人化的语言,引导中班幼儿在获得不同纸条吸水现象经验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的乐趣。
科学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可以不断积累科学知识,而且能不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
观察实验中,幼儿通过感官直接获取经验,通过尝试操作和改变物体发展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中班幼儿特点表现为“能用简单的工具,比较各个观察对象的不同和相同,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于幼儿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阶段的幼儿还没有明确的方法意识,所以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应该是“扶多于放”,特别是在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时,教学语言要精练、清晰、不含糊,给幼儿明确的方向,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
在活动“能过河的纸船”的“纸条吸水”实验中,笔者结合实物讲解:“这是一个架子,上面夹着三种纸,旁边是一个水盆。你们把架子一转,瞧,三张纸条就会同时伸进水里。接下来很重要,你们要仔细看、认真观察:三张纸条会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变化一样吗?”笔者以简短、明确的语言讲述实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的重要动作,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接着,笔者又通过提问“怎么做”“看什么”,再次明晰观察目的,听起来似乎有点重复,实际上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预教中,没有第二次的强调,部分幼儿就比较茫然,满足于转动架子,还出现了玩水的现象,可见操作前对中班幼儿提出明确要求多么重要。
作为科学方法之一的思考,指的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加工技能。中班幼儿思维尚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不能进行完全的逻辑思维,但可以在具体形象和表象的基础上思考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进行推理。中班幼儿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仅限于外在和表面的联系,还无法理解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
“纸条吸水”实验已经直观地向幼儿展示了“餐巾纸很会吸水,牛皮纸不怎么吸水”的现象,但幼儿在接下来选择纸船时仍然没有迁移和联系实验的结果,没有幼儿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推论。之后的“纸船”实验中,幼儿亲眼观察了三种纸船的沉浮现象,但问他们原因,只有个别幼儿能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此时,教师的语言要及时启发幼儿用之前看得到的实验现象去解释和推论,帮助幼儿建立纸船沉浮快慢与纸的吸水性的逻辑关系。当幼儿不能发现纸船沉浮快慢与纸的吸水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要用语言唤起幼儿的记忆并梳理之前获得的经验,用富有条理的语言一步步启发幼儿思考。
笔者:三种纸船同时放到水里,餐巾纸船最快沉到水底,可牛皮纸没什么进水,一直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
幼儿:……(回答不出)
笔者:(结合实验结果图片)我们再来看看刚才“纸条吸水”的实验。这三种纸同时进水,吸水的本领是不一样的,谁吸得又快又多?
幼儿:餐巾纸。
笔者:是呀,那它做成的船一到水里也会怎样?
幼儿:吸水,也会吸得又快又多。
笔者:小船吸了那么多水,那它会怎样?
幼儿:很重,会沉到水底。
笔者:是的,餐巾纸一下子吸了很多水,所以很快就沉到水底了。牛皮纸为什么浮在水面,没有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它吸的水很少。
笔者: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牛皮纸吸的水很少而且吸得很慢,所以它做的船没什么进水,一直浮在水面。你们说小蚂蚁选哪种纸做的船过河会比较安全呢?
幼儿:牛皮纸船。
帮助中班幼儿思考,需要教师的耐心。教师可以先回顾前面获得的经验,再通过递进的小问题,引导幼儿梳理获得的信息,帮助幼儿主动思考和架构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能为幼儿的思维“搭架子”。
培养中班幼儿的科学思考能力有难度但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要给幼儿足够思考的时间。教师每次提问后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观察幼儿的反应,留给幼儿思考的余地。中班幼儿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思考还在进行,教师切忌着急地灌输。
表达交流能力,如表述观察结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是幼儿对科学发现的强化。幼儿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科学发现,能够增强自信心。“运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并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是中班幼儿需获得的关键经验,可是在活动中笔者发现多数中班幼儿的语言水平较低,不能完整地讲述。
在实验后进行分享时,笔者希望幼儿能表达出三种纸船在水里的不同变化。
笔者:三只小船同时放到水里,你有什么发现?
幼儿1:餐巾纸做的船湿了。
幼儿2:掉到水底下去了。
幼儿3:很快很快。
笔者:(播放刚完成的实验录像)你们看,餐巾纸船进水了、变湿了,水越来越多。它泡在水里,皱成一团,很快就沉到了水底。
笔者:宣纸做的船跟它一样吗?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4:不一样,我看到船底先湿了。
幼儿2:船的两头也湿了,进水了,但是还没掉到水里。
幼儿3:不对,你要等一会儿,它是会沉下去的。
笔者:宣纸船的船底先进水,水顺着宣纸一点点往上爬,过了一会儿小船两头也湿了,小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水越来越多,再过一会儿小船才慢慢地沉下去。牛皮纸船呢?
幼儿1:没有沉。
幼儿4:但是船底有一点水。
幼儿3:我摸了一下船头,是干的。
幼儿5:餐巾纸和宣纸都沉下去了,牛皮纸还在水面上。
笔者:牛皮纸船底进了一点点水,过了一会儿,还是这样子,等了很久,船的两头还是干的,一直安安稳稳地浮在水面上。
尽管幼儿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很零碎,但笔者仍然给予充分的时间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去整理,并用教学语言为幼儿做示范。例如,笔者运用体现速度的词,如“很快”“过一会儿”“很久”等,将三只小船下沉的时间准确区分开来;运用体现小船运动状态的词,如“皱成一团”“慢慢地沉下去”“安安稳稳”等,将三只小船在水里不同的状态形象地描述出来;运用表达船体结构位置的名词,如 “船底”“船头”等,帮助幼儿更准确地表达船进水的位置;运用描述水量的词,如“一点点”“越来越多”等,帮助幼儿描述进水的过程。
教师准确、规范的语言能为幼儿表达起到整理和示范的作用,久而久之,中班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会大幅度提升,过渡到能用准确、有效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的更高水平。
教师要了解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中班幼儿的探究水平,掌握科学领域教学语言的特点,精心组织、灵活运用教学语言,为有效而优质的中班科学教学活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