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华 王广清
老胡的事
孙犁
一天,天快黑了,老胡同着他那一部分开到这村里来,老胡的住处在一个铁匠家里。等铁匠家吃过晚饭,他去搬来一张桌子。桌子只有三条腿,他费了很大的事才把它支架起来。还有一个高脚凳。用白纸将桌面铺好,点上一个小灯碗,灯花很小,照在桌面上一个黄色的光圈;他就在这光圈里摊开一本书。老胡说自己是冀中区人,工作是写字,所以离不开桌子、凳子、灯和书本。
第二天老胡很早就起来了,他向山坡走去。现在正是秋收快完,小麦已经开始下种的时候,地全都掘好了,土是黑颜色,湿的。地,横的并排的,一垄垄伸到沙滩,像风琴上的键板。有许多枣树,枣叶还没落,却已经发黄,淡淡的,人工无论如何配不出那样的颜色。而在靠近村庄的楸树、香椿、梧桐、花椒、小叶杨的中间,一棵大叶白杨高高耸起。
到铁匠一家吃饭的时候,老胡才看见铁匠的女儿——叫梅的姑娘,十分可爱。小梅是父母的长女。父母每天打马掌铁,把烧饭、打水、割柴的事,全交给她做了。她整天放下东就西,从来看不见她停下休息。现时秋风起来,树叶子要落了。她每天到山沟里去,摘杏叶、槐叶、楸树叶。回来切碎了,渍在缸里做酸菜。她的走动很敏捷,近乎潇洒,脚步迈出去,不像平常走路,里面有过多的愉快、希望。
秋末,山风很大,刮了一整夜还没停下。第二天,一起身,小梅手里提着一个白布口袋,披上一件和她的身体绝不相称的破棉袄走出去了。老胡问她母亲,知道是要去拾风落枣子,就要帮她去拾。老胡披上他那件新发的黑布棉袄,奔到山坡上去。小梅走到山顶上了,那里风很劲,只好斜着身子走,头发竖了起来,又倒下去。老胡看见她的脸和嘴唇冻得发白,声音也有些颤。
爬过一个山,就到了一个山沟里面,小梅飞跑到枣树丛里去。一夜风,枣树的叶子全落了,并且踪影不见。小梅跳来跳去地捡拾地上的红枣。老胡也跟在后面拾。打枣时遗漏在树尖上的枣,经过了霜浸风干,就甜得出奇。小梅把这一片地里的捡完了,就又爬上一层山坡去,直到口袋满满的。
回到家里,老胡已经很疲倦,只和小梅的母亲夸了夸小梅能干,就到自己的房间里去了。小梅把枣晒到房顶上去,又到菜园里拔萝卜了,然后装在篮子里提回来,坐在门限上切去萝卜茎和叶,把那些肥大白嫩的萝卜堆在她的脚下,又磨去它们的毛根。她劳动着,不说一句话。
阴历十月底,这里飞了一场小雪。雪后,老胡五年不见面的妹妹,从冀中区过来,绕道来看哥哥。这天,老胡的脸,快乐得发着红光。铁匠的女人也慌忙来问,老胡向她们介绍。
“喂,房东,你看,这是咱的妹妹,今年才十七岁,可是十三岁上就参加军队了哩!”又对靠在墙角上的小梅说:“小梅,你看,我也有一个妹妹,和你同岁呀!”
妹妹也笑着说:“哥,你房东的小姑娘多俊啊!”
老胡坐在妹妹身边,问了相熟的同志们和家乡的情形,又问妹妹在这次反“扫荡”里的经过。
妹妹说,反“扫荡”开始的时候,麦子刚割了,高粱还只有一尺高。她同三个女同志在一块,其中小胡和大章,哥哥全认识。敌人合击武饶的那天,小胡被俘了去,牺牲了。她同大章向任河大地区突击,大章又被起先充好人给她们带路的汉奸捉住了。她一个人奔跑了半个多月,后来找到关系,过路西来。
妹妹要赶路,说得很乱很简单。最后说,她们不久就回冀中区去……
老胡送妹妹,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别人不知道老胡心里的愉快,他好像新得到一个妹妹,她已经不是一个孩子,是一个知道很多又做过许多事的妹妹了。
这天夜里,又起了风。风呼呼地响,山谷助着声威。从窗孔望出去,天空异常晴朗,星星在风里清寒可爱。感情像北来的风,从幽深的山谷贯穿到外面:几年不见的家乡的田园,今天跟着妹妹重新来到老胡的眼前了,它带着可爱的战斗的身段,像妹妹的勇敢一样。
这一晚,老胡想了很久,灯光爆炸跳跃。在老胡的心里,那个热爱劳动的小梅和热爱战斗的妹妹的形象,她们的颜色,是浓艳的花也不能比,月也不能比;无比的壮大,山也不能比,水也不能比了。
1942 年11月20日夜记于山谷左边的小屋
(有删改)
【阅读试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写“桌子只有三条腿,他费了很大的事才把它支架起来”,暗示铁匠家生活艰难,为小梅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B.小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如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寥寥数笔就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又如对小梅的刻画,没有细腻描写却形象鲜明。
C.小说塑造的人物小梅、老胡的妹妹各具特点,如小梅勤劳、节俭,老胡的妹妹勇敢、坚强,她们代表了不同群体中的女性形象。
D.小说的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又把简练和细腻、直率和含蓄、清淡和浓烈和谐统一了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2.茅盾曾评价孙犁的小说:“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极力讴歌了人性之美。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讴歌了哪些人性之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篇供稿:江西省玉山一中刘金华)
瞎鸟
汪曾祺
经常到玉渊潭遛鸟——遛画眉的,有这几位:
老秦、老葛。他们固定的地点在东堤根底下。堤下有几棵杨树,可以挂鸟。有几个树墩子,可以坐坐。一边是苗圃,空气好。一边是一片杂草,开着浅蓝色的、金黄色的野花。他们选中这地方,是因为可以在草丛里捉到喂鸟的活食——蛐蛐、油葫芦。老葛说:“鸟到了我们手里,就算它有造化!”老葛来得早,走得也早,他还不到退休年龄,赶八点钟还得回去上班。老秦已经“退”了。可以晚一点走。他有个孙子,他来遛鸟,孙子说:“爷爷,你去遛鸟,给我逮俩玩意儿。”老秦每天都要捉一两个挂大扁、知了。实在没有,至少也得逮一个“老道”——一种黄蝴蝶。他把这些玩意儿放在一个旧窗纱做的小笼里。老秦、老葛都是只带一个画眉来。
堤面上的一位,每天蹬了自备的小三轮车来。他这三轮真是招眼:座垫、靠背都是玫瑰红平绒的,车上的零件锃亮。他每天带四个鸟笼,挂在柳树上。他自己就坐在车上架着二郎腿,抽烟,看报,看人——看穿了游泳衣的女学生。他的鸟叫得不怎么样,可是鸟笼真讲究,一色是紫漆的,洋金大抓钩。鸟食罐都是成套的,绣墩式的、鱼缸式的、腰鼓式的;粉彩是粉彩,逗彩是逗彩,油红彩是油红彩,叭狗、金鱼、公鸡。
南岸是鸟友们会鸟的地方。湖边有几十棵大洋槐树,树下一片小空场,空场上石桌石凳。几十笼画眉挂在一起,叫成一片。鸟友们都认识,挂了鸟,就互相聊天。其中最活跃的有两位。一个叫小庞,其实也不小了,不过人长得少相。一个叫陈大吹,因为爱吹。小庞一逗他,他就打开了话匣子。陈大吹是个鸟油子。他养的鸟很多,每天用自行车载了八只来,轮流换。他不但对玉渊潭的画眉一只一只了如指掌,哪只有多少“口”,哪只的眉子齐不齐,体肥还是体瘦,头大还是头小,哪一只从谁手里买的,花了多少钱,一清二楚,就是别处有什么出了名的鸟,天坛城根的,月坛公园的,龙潭湖的,他也能说出子午卯酉。大家爱跟他近乎,还因为他每天带了装水的壶来。一个三磅热水瓶那样大的浅黄色的硬塑料瓶,有个很严实的盖子,盖子上有一个弯头的管子,攥着壶,手一仄歪,就能给水罐里加上水,极其方便。他提溜着这个壶,看谁笼里水罐里水浅了,就给加一点。他还有个脾气——爱和别人换鸟。养鸟的有这个规矩,你看上我的鸟,我看上你的了,咱俩就可以换。有的愿意贴一点钱:一张(拾元)、二张、三张。说好了,马上就掏。随即开笼换鸟。一言为定,永不反悔。
老王,七十多岁了,原来是勤行——厨子,他养了一只画眉。他不大懂鸟,不知怎么误打误撞地叫他买到了这只鸟。这只画眉,官称“鸟王”。不但口全——能叫“十三套”,而且非常响亮,一摘开笼罩,往树上一挂,一张嘴,叫起来没完。他每天先到东岸堤根下挂一挂,然后转到南岸。他把鸟往槐树杈上一挂,几十笼画眉渐渐都停下来了,就听它一个“人”一套一套地叫。真是“一鸟入林,众鸟压声”。老王是个穷养鸟的,他的这个鸟笼实在不怎么样,抓钩发黑,笼罩是一条旧裤子改的,蓝不蓝白不白,而且泡泡囊囊的,和笼子不合体。他后来又托陈大吹买了一只生鸟,和鸟王挂在一起,希望能把这只生鸟“压”出来。
还有个每天来遛鸟的,叫“大裤裆”。他夏天总穿着一条齐膝的大裤衩,裤裆特大。“大裤裆”独来独往,很少跟人过话。他骑车来,带四笼画眉。他爱让画眉洗澡,东堤根下有一条小沟,通向玉渊潭里湖,是为了苗圃浇水掘开的。水很浅,但很清。他把笼子放在沟底,画眉就抖开翅膀洗一阵。然后挂在杨树杈上过风;挨老王的鸟不远。他提出要用一只画眉和老王的生鸟换。老王随口说了句:“换就换!”“大裤裆”开了笼门就把两只鸟换了。
老王提了两只鸟笼遛了几天,他有点纳闷:怎么“大裤裆”的这只鸟一声也不叫唤呀?他提到南岸槐树林里让大家看看,会鸟的鸟友们围过来左端详右端详:唔?这是怎么回事?陈大吹过来看了一会,隔着笼子,用手在画眉面前挥了几下,画眉一点反应也没有。陈大吹说:“你这鸟是个瞎子!”老王一跺脚:“哎哟,我上了他的当了!”陈大吹问:“你是跟谁换的?”——“大裤裆!”——“你怎么跟他换了?”——“他说‘咱俩换换’,我随便说了句‘换就换’!”鸟友们都很气愤。有人说:“跟他换回来!”但是,没这个规矩。
“大裤裆”骑车过南岸,陈大吹截住了他:“你可缺了大德了!你怎么拿一只瞎鸟跟老王换?人家一个孤老头子,养活两只鸟,不容易!你这不是坑人吗?”“大裤裆”振振有词:“你管得着吗?这只鸟在我手里的时候不瞎!”这是死无对证的事。你说它本来就瞎,你看见了吗?“大裤裆”登上车,疾驶而去。众鸟友议论一阵,也就散开了。
这以后,很少看见“大裤裆”到玉渊潭来了。
(选自《晚饭花集》)
【阅读试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葛说:“鸟到了我们手里,就算它有造化!”这传达出老葛每天能捉到活食喂给自己爱鸟吃的得意之情。
B.小说在介绍蹬玫瑰红三轮车的鸟主时,强调其鸟与笼的不对称以及人物“看女学生”,突出其华而不实内心肮脏的一面。
C.小说写养鸟的规矩,互相看上对方的鸟后,说换就换,一言为定,永不反悔,突出人性美,也为下文相关情节做铺垫。
D.小说结尾写“很少看见‘大裤裆’到玉渊潭来”,这是因为“大裤裆”做了亏心事,受到众鸟友的感化,心生愧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养鸟有关的趣事为题材,写人粗略,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是典型的笔记体小说。
当前对非生长季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主要有野外原位模拟和室内模拟。关于冻融循环对温室气体影响的研究多为实验室模拟[11,13],而野外原位研究较少。室内模拟多通过冰箱和培养箱控制气温而实现土壤冻融交替,与自然状况差别较大[3,11,34,49]。因此,为了准确评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库中的地位,加强对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重要生态系统的原位定量研究是必要的。
B.本文叙述舒缓,淡化情节,注重对养鸟氛围的描述与渲染,这符合汪曾祺自己提出的“气氛即人物”的美学观。
C.本文语言流畅平实,“逮俩玩意儿”富有地域色彩,而“仄歪”“勤行”等方言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气息。
D.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用时空交错的方法介绍不同的养鸟人,基本上是平铺直叙,虽偶有穿插,但脉络分明。
3.文章结尾处连用三个“还是”,请分析其效果及传达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为“瞎鸟”,但写“瞎鸟”的文字并不多,却写了不少其他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篇供稿: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参考答案】
(一)《老胡的事》
1.C(“小梅……节俭”错,从小说的描写中看不出小梅“节俭”的性格特征)
2.①小说没有完整、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②小说以“老胡”这一人物贯穿始终,以老胡的所见所感所想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严谨。③小说写了小梅的劳动场景和老胡妹妹的战斗场景,选材集中,情节单一。④小说始终围绕对主要人物的赞美来写,表达了对恶劣环境下体现出的勤劳、勇敢精神的赞美,主题集中。(第一点必写,2 分;后三点写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①热爱劳动之美。小梅不停劳动,而且快乐,她身上体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热爱劳动之美。②亲情之美。妹妹的到来,让老胡无比高兴;妹妹的成长,让老胡无比愉快。老胡送别妹妹时,“送了差不多有八里路才回来”,兄妹情深体现了亲情之美。③抵御侵略、敢于斗争之美。老胡的妹妹十三岁就参加了军队,在反“扫荡”斗争中历经艰险,但她并没有退却,她身上体现了敢于斗争、永不屈服的人性之美。(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瞎鸟》
1.C(A 项,应是表现人物的爱心及善良;B项,“内心肮脏”言过其实;D 项,“受到众鸟友的感化”与小说的描写不吻合,从文中对话可以推知。)
2.D(错在“时空交错”,时空基本不变。)
3.三个“还是”连用,与上文情节呼应,强化了鸟友们惯常的生活状态,(2 分)传达出作者对祥和、宁静、闲适、快乐、恬淡(答到任意两个即可)生活的赞美。(2分)
4.写老王出场之前,先写老秦、老葛等其他个性各异的鸟友,将“瞎鸟”置于一个遛鸟的大场景中,强化了人鸟和谐的生活氛围;(2 分)点面结合,人鸟互衬,更有利于展现丰富多彩的万象人生及生活情趣;(2 分)交代“瞎鸟”是老王上当而得,再写老王坦然对待,更能传达老王遛鸟的闲适心态及人性之美。(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