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朝阳
(1.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当代叙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观的现实语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545,“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2],同时要坚持“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3]。坚定历史自信是总结历史经验、彰显历史智慧、把握历史主动的现实前提、精神动力与逻辑必然。在2022年6月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作为全书的首要章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习历史、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也昭示着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把握历史主动、树立历史自信之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推动作用。
新时代,把握历史主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要坚持社会主义底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需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为理论依托,树立科学而深刻的唯物史观,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以史立德、以史育人,通过树立坚定的历史自信,彰显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气象与新风采。
历史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不但记录了具体历史事件,也记载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先后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过程。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与进步的历史,是一部苦难辉煌的历史。党要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离不开系统全面的历史经验总结,离不开来之不易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广义上的历史,既包含具有总结性的过去,又包括具有实践性的现在,更关涉具有指向性的将来。从逻辑主线与时代价值中探寻历史自信的深刻性与科学性,是必要的。推进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思想主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逻辑主线也从党百年发展的思想主线中生发、绽出。
党和国家的历史本身就是发展的组成部分。党领导人民,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对的是民生凋敝、经济落后的社会局面,中国共产党人知重负重、履职尽责,积极带领人民群众祛痛疗伤、重建家园,并结合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现实路径。学习党的历史已经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且总结历史经验、凝练历史智慧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历史自觉。学习党的历史遗产,汲取其中的发展经验,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加以总结,是党永葆青春的关键所在。在历史长河中,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导向,这一点也可以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历史自觉,并重视历史、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中得以管窥。
历史相关问题,首先是“关系到多数人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问题”[4]296。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最有觉悟,最有预见,能够看清前途”[4]397,之所以是中国发展、人民解放的定盘星与引路人,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肩负历史使命与历史责任,积极推动历史变革,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线。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作为理想信念的内在基因与关键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发展的根本性规律,勇往直前、敢作敢为的伟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面对过去发展道路中的曲折与挫折、发展路线的偏向与偏航,邓小平站在唯物史观的科学立场明确指出,“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5]244,“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5]121。总结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而抛弃历史就是抛弃未来——“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样就能了解党是怎样领导革命的”[5]381。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总结历史、正视过去的错误与不足,用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从思想、理论、道路三个层面全方位开创了新发展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信心、坚决的勇气捍卫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指出,“党是在战胜困难、克服失误、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的。”[6]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党的历史,建设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论与制度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来之不易,唯有秉持只争朝夕、务实奋斗的科学态度与进取心态,具有深刻的历史自觉与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取得长足发展。胡锦涛指出,“一个政党不善于从历史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成为自觉顺应历史潮流的政党”[7],故应当将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好历史铸魂培根、资政育人、崇德向善的强大作用。
历史作为人类自由和创造性的生成场域,反映了文明演进的现实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实践中无处不在的历史自信,由此也足以见证当代中国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深入刻画、真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主张。
历史给予启迪,发展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现实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源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磅礴伟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寻得了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民族的制胜路径,治国理政与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览全局、运筹帷幄、调度有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获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8]147历经百年风霜雨雪、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经受住了历史考验。党和国家的全部历史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指向人民、根本在人民。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也实现了在新时代的接续发展与日趋成熟。风云激荡、超越前人,锐意进取、开创未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发展的时代史诗与人民史诗。为历史存正气、为社会兴发展、为人民办实事,既是当代历史自信的坚实基础与坚强支撑,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鲜明体现与生动彰显。“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9]”。学习历史,要树立高度的历史自觉与坚定的历史自信,一方面要心怀天下,关心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心系人民,关心人民群众冷暖幸福。人民的地位不可动摇,只会愈加重要、愈有分量。百年来,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取向。新时代,“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0]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铭记历史、把握当下、开创未来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智慧。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坚守理想信念,坚定历史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的深情嘱托与谆谆告诫。在新时代的崭新历史征程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应当明确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好人民创造历史的根本作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续发展、全面发展与创新发展。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1]546。“四史”中的各个部分,从时间上看,既有重合也有延伸;从内容上看,既有整体史也有专题史;从关系上看,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理论意蕴,需在“四史”中探索与挖掘,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现实问题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进行阐释与剖析[11],总结经验、凝练智慧。
树立历史自信,以历史为镜鉴,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未来,需要以党史为根基,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第一重理论意蕴:历史选择与初心使命。“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1]17。党史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的根本来源。建党百年来,在凝练历史与经验总结中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步伐、凝心聚力,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并臻于成熟的实践经验与根本遵循。时间之流奔腾向前,历史步伐永不停歇。建党至今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继往开来的百年。党的百年历史,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深刻、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萌芽、发展与成熟的历史指南,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标尺和思想标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党作为历史与人民的最终选择,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民族、国家砥砺奋进的初心使命,掌握着历史主动,而这一点也正凝练于新时代历史自信之中,历史选择与初心使命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定历史自信,以历史为镜鉴,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未来,需要以新中国史为基础,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第二重理论意蕴: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党和人民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历史,是一部党心怀人民、为民造福的历史,也是一部党治国理政、接续革命的历史。坚持探索、发展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新中国史的一条主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并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物质文明快速发展,民主形式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人民权利得到维护,人民诉求得到表达。社会安定、和谐、有序,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勤于劳动、发展生产,以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发展理念得以贯彻,新发展格局得以建立,共同富裕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是国家、人民与民族的解放,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意蕴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历史自信,以历史为镜鉴,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未来,需要以改革开放史为支撑,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第三重理论意蕴:解放思想与开拓创新。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重大历史抉择,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创新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也是面对我国发展基本国情的现实状况,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与现实抉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开创未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在该历史时期的鲜明特征与时代品格。历史的发展有其总体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有其演进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已经被证明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决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史与现实已然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必然抉择,这其中所蕴含的解放思想与开拓创新意蕴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历史自信,以历史为镜鉴。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未来,需要以社会主义发展史为视角,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第四重理论意蕴:文明演进与人类解放。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化发展,也离不开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凝练历史智慧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与现实境况,脚踏实地、继往开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论,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迈入新阶段。“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82,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不仅是当下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重大进步,还印证了作为社会主义领导力量的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与创新化发展,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中国通过实现人类文明的阶段性演进与跨域式发展,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今世界的适应性与适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时代与人民的选择,其中所蕴含的文明演进与人类解放意蕴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1]2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当下,作为来源于深邃历史认知的历史自信,具有丰富的属性特征、内在特点与现实特质,这也在中华文明发展至今的时代场域、现实环境与历史境遇之中得以生动彰显。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具有厚重的历史性。贯通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离不开历史本身的记叙与传承作用,也离不开历史自信的凝练与总结效用。尊重历史、理解历史、把握历史才能想得远、走得远,也只有坚持正确对待、评价与把握历史,才能观察历史、总结历史、引领历史,唤醒历史自觉、肩负历史使命、提振历史勇气,在新时代的历史场域与时代场域内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以历史主动精神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风险挑战。“四史”既是现阶段历史自信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历史自信的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来源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接脉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全过程,并将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宏观历史进一步向前推进的重要动力。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具有系统的全局性。历史自信中的“历史”,并不是某一具体专门史或专业史,而是整体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相互耦合、辩证统一的整体性历史。同时,扎根其中、源于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也包含了党自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与实践总结,涵括了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多个维度的现实经验,覆盖了本国社会主义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多个层面的建设经验与发展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在其内容涵向与构成框架上是一个组织紧密、相互融通的有机整体,因而具有丰富性、协调性与系统性的鲜明特点。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1]511。历史自信中的人民性就在于它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以人民群众为依托载体、以人民群众为目标指向、以人民群众为最终归宿。从党的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构成上始终源于人民,在工作方法上始终植根于人民,在价值追求上始终服务于人民。党从未辜负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所想、所思、所忧、所盼都得到回应,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创新精神、鼓励人民干事创业也是党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以其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也相应地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历史自信要求人们提升对于历史重要性的认知,实事求是地记录、研究与学习历史,并在明晰与廓清历史发展主题与主线的基础之上把握历史观点、历史信念与历史信仰,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理论、指导实践。“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12]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均是在其实践性上的历史运动与现实创造,是实在的、具体的、实际的。历史自信的现实性还表现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真正坚定历史自信”[13],实现过去与现在、继承与发展、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复兴路漫漫,扬帆正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具有动态的发展性。“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1]511历史总是要前进的,砥砺奋进、继往开来的发展性是历史自信的内在特征与既有属性。历史自信,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一往无前的勇气之源与底气所在。“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1]555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建立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上,并在理论向度上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历史理论与历史观点,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发展支撑,更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进步的生动彰显与精神标识。
历史自信来之不易。从总结历史到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时代价值与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1]162,要继往开来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必须认识到人人有责、人人守责、人人尽责,用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凝练好、总结好、发展好党和国家的全部历史,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和客观主题之中去寻找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真理,总结历史、面向未来,把握好其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开创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现实指向与内在要求。回望来路、注视当下、展望未来,中国革命的历史征程惊心动魄、百转千回、炮火硝烟,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笃定恒心、孜孜以求,心系国家人民、心怀“国之大者”、心向未来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事业螺旋式上升与跨越式发展,开辟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奠基者,也是文明的积淀者。人民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成就者,也是历史自信的创造者与推动者,更是历史自信的宣传者与传承者。历史评判的标准既是人民的,也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唯有立于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基础之上,方能以思想、政治与行动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语境下现代化发展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基本属性上是“中国法治”“中国善治”相融合的新时代“中国之治”道路。中国的发展不可逆转,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伟大历史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党和国家发展的伟大历史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共同成了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思想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航程中的灯塔与旗帜,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历史感知与历史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坚定历史自信,有利于点燃时代星火,赓续奋斗基因,使得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实现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现代化建设现实路径、社会主义发展三者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世纪征程,波澜壮阔,千秋伟业,浩瀚诗篇。创造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发展指向与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14]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实践符合世界历史富于具体性的实存特征,并将开辟出新的现代性,以完善世界历史的结构框架与发展进程。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15]。世界历史是普遍的、整体的、系统的,但世界历史的普遍性并非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具体的、具有实体性内容的确定性存在。人类文明发展之路迂回婉转,不同文明类型的发展之路历史特性各异,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性规律恒久不易。深刻敬畏历史规律、崇尚敬仰发展规律,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时代潮流与当代指向。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誓言与庄严承诺,更丰富与发展了当代人类文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狭隘的文明观点与文明立场,是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真正历史人格”与“集体人格”的当代彰显,有助于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更有助于开启人类守望相助、团结协作、命运与共的历史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