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通过数代人的努力,国人的公德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但是有些人的公德水平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在公共空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现象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与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不足有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认为公共空间是“无主空间”,在公共空间可以肆意行事;还有一些人认为公共空间是“政府空间”,在公共空间,只要严于律己即可,律他是政府的事。
古代社会,没有严格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分,严格来说,所有空间都是君王或少数权威人士的空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从道义上说,所有国家都是人民的国家,所有空间都是人民的空间,公共空间是公众的空间;私人空间是免于他人强制、个人独立做主的空间。作为公众的公共空间,不是“无主空间”,也非狭隘的“政府空间”,而是公众共享的空间:所有人行事都不能肆意妄为,而必须按照众人共同认可的约定行事。
当个人真正认识到公共空间不是“无主空间”,而是按照公共约定维系和发展的空间,才会充分意识到,在公共空间个人要按照公共约定行事,不可随心所欲。当个人充分意识到公共空间是“我们”的空间,是共有共享的空间时,个人才会形成主人翁意识,为追求公共福祉,自觉维护和完善公共空间的约定,积极参与公共空间的活动。
为了提升国人公共空间的公德水平,需要开展全民教育,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公共空间是众人的空间,个人既不可在其中肆意妄为,也不可漠然视之,而必须自觉成为空间的主人。一方面,要自觉尊重公共空间中的众人约定;另一方面,要自觉维护公共空间中的众人约定,并不断完善公共空间中的众人约定。正因为此,我们需要重视公共空间意识教育。
目前,无论是我国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实践界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如要提升人的公德水平,首先要从个体公共空间意识培育开始。故此,本期围绕公共空间意识及其教育的问题展开。如要培育个体的公共空间意识,我们就要全面理解公共空间意识教育,不仅要重视实体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也要重视虚拟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