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 江苏 无锡 21415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它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以及领导干部、党员群众、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在诸多因素中,思政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2],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3]。两支队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是“育德”的主角,对整个高校育人工作起着发动、整合、引领、示范的作用[4]。因此,两支队伍应该统一思想、率先垂范,形成协同育人自觉,探索协同育人途径,整合协同育人资源,为其他育人力量的积极参与提供实践指导范本,进而推动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构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系统、全面的阐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身心充分发展,而且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志趣爱好、人际关系等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且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可以完美体现出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力量、信心、能力和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单纯依靠某一支育人力量、某一个育人环节、某一类育人资源是无法全面实现的,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合作。“人无德不立”“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两支最主要的德育力量,必须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行动上同向同行,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思政工作的理论基石,画出最大德育同心圆。
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37年首次提出的。他指出,系统是一个综合体,至少由两个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且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依存于某一个或几个系统[5]。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如果将高校看作一个系统,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即可看作该系统的子系统,每个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个人即可看作子系统中的要素。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是系统的四大本质属性。从整体性来看,系统虽然包含若干要素,但是系统整体的作用并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所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在开展育人工作中要坚持整体思维,同向同行,形成1+1>2的局面。从关联性来看,系统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因此,两支队伍虽然育人途径不同,但是可以互相借力、取长补短,达到最佳育人效果。从层次性来看,每一个系统都可以看作另外一个系统的子系统或要素,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因此,研究两支队伍的协同既要关注每个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个体,又要考虑到两支队伍群体,以及两支队伍作为一个整体所呈现出的特征,进而从不同视角挖掘协同育人的着力点。从统一性来看,虽然系统有层次且不同层次呈现不同的特殊性,但是也要认识到不同系统或要素的一般运动规律,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铸魂育人工作的两翼,两支队伍要各自守好一段渠,而且守的又必须是同一条立德树人的大渠,因此,统一性是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前提和基础。
总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高校系统中立德树人的两大关键要素,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应遵循系统论的思想,运用整体思维,优化系统结构,协调两个要素的关系,创设合理的育人体系,增强两者的联系,达到最优的育人效果。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党政部门和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远远不够,要深入挖掘学校所有岗位的育人功能,调动所有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德育自觉。高校要系统构建课程育人、组织育人、科研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营造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氛围。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前者负责思政课教学,是主渠道,后者偏重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是主阵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面对相同的培养对象,德育目标高度一致,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有着天然的基础和条件。两者协同育人可以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与管理人员协同育人乃至全员育人提供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一般会选择“专业不限”或“与本学校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因此,每所学校思政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占比不多,而专业背景多样性的好处在于辅导员能更好地把握专业,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服务能更有的放矢,能与学生有共同话语体系,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其优势更明显。然而,这部分辅导员与生俱来的劣势则是理论功底不深、理论素养不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较弱。虽然思政课教师都具有本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专业范围较广,他们对专业发展及专业应用并不都很熟悉,所以很难结合专业讲思政理论,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有“空中楼阁”之感。两支队伍的协同可以有效缓解以上矛盾,对辅导员理论素养的提升及思政课教师专业结构的优化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宣讲能力使思政课教师具备了“以理服人”的先决条件和优势,然而,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忙于教学、比赛及科研工作,与学生的接触往往止步于第一课堂,所以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是很深入,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个体特点、关注的热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导致思政课枯燥乏味,缺乏针对性,“以理服人”的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是学生依赖和信任的群体,虽然他们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行为习惯、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掌握学生中的典型案例,但是辅导员容易“就事论事”,难以升华到理论层面,进而无法触及学生的思想根源。如果二者协同育人,辅导员就可以及时将学生身边的案例作为课程素材传递给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也可将其整合进课程内容,使得思政课有血有肉、接地气,也让辅导员日常的“就事论事”得到了理论支撑,提升了育人的温度和效度。
首先,思政课教师主要承担理论课教学,是学生眼中的“专任教师”,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是学生眼中的“管理者”“知心朋友”。因此,两支队伍被自然分化为两个阵营,从意识上会本能地立足“本职岗位”,缺乏协同的思维。其次,两支队伍的考核评价也各有侧重点,对思政课教师更多的是考核授课工作量、科研成果、学生及格率等,主要由教务处、科技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实施;对辅导员则主要考核所带学生数、学生违纪率、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率、就业率等,主要由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和所在二级学院组织实施。由考核作为指挥棒,两者不同的考核指标和不同的岗位系列,也让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被动选择做好“本职工作”。最后,思政课教师除了要站稳讲台,完成教学工作量,还要进行科研工作、参与教改、参加信息化能力大赛和微课比赛等,甚至有的还要承担理论宣讲等社会服务工作;辅导员除了日常思政教育,也有奖优评定、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咨询工作、素质教育、宿舍管理、国防教育等若干工作。因此,两支队伍在精力和时间有限的前提下,通常选择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无暇协同合作并彼此借力。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虽然都是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但是由于各自的岗位性质及角色不同,任务分工各有侧重,育人成效考评指标也各成系列,因此,两者没有做到彼此配合、相辅相成。辅导员评价学生更多是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主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违反校纪校规,教育的途径大多是以谈心谈话、组织活动等形式,偏重于实践环节,方式大多为“动之以情”,以学生“听话”“不惹事儿”“不违纪”等表象作为教育目标达成的衡量标准,至于学生目前正在学习哪些理论知识,是否做到知行合一并没有十分关注。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理论课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解读世情、国情、社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工作方式大多为“晓之以理”,他们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等显性指标,而对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能应用于实践,在课下各类育人活动中表现如何,他们关注不够。
高校辅导员队伍一般由学生工作处和所在二级学院分别负责整体管理和具体管理,而思政课教师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二者既不属于同一党组织,也不属于同一分工会,因此,政治理论学习、业余文化生活很少有交集。从岗位性质上来说,思政课教师专注理论课教学,而辅导员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等,工作内容交叉不多。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被划为专任教师,培养方向侧重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能力提升、教材建设、教法研究等,而辅导员被划归学生工作队伍,培养方向侧重服务管理能力、应急处突能力、谈心谈话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学生干部培养能力等,因此,无论是辅导员还是思政课教师都被自然地割裂成两支队伍,两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受阻。高校应更多地通过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工作队伍等维度落实全员育人。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在“三全育人”工作中不断推出各种创新举措。2018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出台了《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区协同、三全育人”实施意见》,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给予了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为打破两支队伍行政管理的局限,学校探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成员包括党委学生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的全体党员,由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担任党总支书记,马院院长担任党总支副书记,党总支下设两个支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牵头部门,在两支队伍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了桥梁纽带、沟通协调的中枢管理作用,这一举措为两支队伍开展协同育人提供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学校依托总支书记项目,打造了“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建新功”党建品牌活动,在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教科研、队伍的双向交流及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使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同向同行。
党支部(小组)定期组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例如,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等开展集中研讨、领学导学、专题学习,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借助辅导员故事荟、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劲松宣讲团等平台开展学习,以此提升活动的理论高度和内涵,提升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激发思政课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热情,实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发展。
以思政课集体备课为抓手,以教研室为单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展集体备课。思政课教师担任主要备课人,重点把握理论知识点,辅导员围绕平时掌握的学生真实案例、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困惑等建言献策,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素材,共同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在进行日常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导向,实现用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举一反三。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承担一定课时的《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的要求。辅导员可以承担该课程的1~2个与学生日常思政关系密切的专题,或者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由辅导员组织进行案例讲解、师生互动,由思政课教师承担理论阐述,使课堂更高效和更具吸引力。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托“扬帆舍区工作站”,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就目前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等进行研讨;定期开展学生交流座谈会,倾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受和诉求,一起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思想困惑;共同参与指导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政策宣传、“修养轩”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尤其是“大飞哥说党建”“红歌永流传”“弘文轩”等学习类、思政类、文化宣传类社团的建设;参与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学生组织创办的微信公众号等各类网络媒体平台的建设指导,包括选题、内容及形式策划,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政空间提供理论支撑及正确的方向引导;参与青马工程建设,在“五四”表彰大会、“万人创星”校园风采展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总结表彰大会等大型学生活动中开展理论宣讲,或与辅导员一起策划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互通工作经验,强化教科研合作;可以围绕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困惑或困难、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焦点热点、思政课教师应如何打造一堂思政金课等开展研讨,凝练有研究价值及现实意义的科研选题,共同进行项目培育、共同申报课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同时,辅导员也可以邀请本学院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等与思政课教师合作组建“课程思政工作坊”,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出版课程思政案例集等,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可以积极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团队的教科研工作,与教师一起在校内外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同学、校友等人力资源获取更多资料和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混编的教科研团队模式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诚信的学术品格、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进而形成三方共赢的局面。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把建立两支队伍的双向交流机制作为促进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有力举措。有思政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工作满6年,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突出者,可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试讲和面试考核申请转岗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近两年已有7名辅导员转岗至马克思主义学院,他们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促进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鼓励思政课教师兼职学生工作(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过此经历让思政课教师在了解并理解学生工作的同时,在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道德行为特点等学情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理论教学。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共有14名思政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班主任“主题思想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自身更加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整体带动了全校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在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的前提下,可以尝试思政课教师做兼职辅导员的举措,使思政课教师更加全方位地接触和了解学生工作,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反哺思政课教学。以上两种交流机制只是针对两支队伍角色的改变,不适用于所有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建立弹性协同机制,互相结对帮扶,明确师傅和徒弟的责任与义务,并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过程指导、监督与考核。这里的“师傅”和“徒弟”的概念是相对的,结对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互为师徒的关系,通过师徒结对,目标更加清晰明确,真正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成长,并且在若干对师徒之间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为协同育人及全员育人起到积极推动及示范作用。
全国教育大会后,各高校均制订了不同措施落实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出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千日修养、万人创星”素质提升工程》等文件,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列出若干测量指标并加以量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无德不立,育人先育德,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三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预期成效的标准。思政课教师在政治理论课评定成绩时要充分听取辅导员的意见,结合辅导员提供的学生日常德育行为表现综合评定理论课成绩,或者辅导员参与一定比例的评分。辅导员在进行德育测评时也要参考思政理论课成绩进行赋分,若思政理论课不及格,则取消评优评奖资格。思政理论课与日常道德品行评价的紧密挂钩,促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思政理论课,更加积极参加日常思政教育活动,更加注重规范自己的品行。
运用系统思维,通过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创设协同育人载体,有效提升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推动了大思政格局的建设步伐,为实现“三全育人”提供了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