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峰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第一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就包含太行精神,深入挖掘太行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培育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八路军和太行人民在同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孕育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主要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太行精神是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中锤炼而成的一种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无畏精神。在战争中,太行根据地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一直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日军多次发动进攻,太行山上手无寸铁的人民被日军残忍杀害,粮食被洗劫一空,房屋也被烧毁。同时,太行地区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供应极度紧缺。1941年秋冬雨雪稀少,导致1942年春季发生严重干旱,粮食大幅减产,余粮供应不足,使得根据地面临“吃不饱”的问题。然而处于敌占区的人民并没有退却,反而不畏艰难、不惧牺牲,75万有志之士和热心青年以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无数人志愿组建自卫队和游击队,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战。在人民的共同奋战下逐步破解日军圈套,破坏日军以右翼迂回占领整个华北的计划,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表现出太行百姓和八路军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精神。
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在敌强我弱的悬殊对比中锤炼而成的一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从1941年到1942年,日军对太行地区及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接连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和多达159次的大“扫荡”,“扫荡”人数从几千人到上万人不等。在扫荡的同时,日军进一步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分割,并沿着交通路线大挖封锁沟,修封锁墙。但是,这些军事手段并没有打击太行百姓抗击日军的信心,太行根据地正面实施“敌进我进”的方案,敌后采用“摸敌人屁股”的军事战略反击敌军。太行山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战略方针,实施《滕杨方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由上而下,层层带头,提高各方面的效率。“不能饿死一个人”是当时太行革命根据地的使命,太行区党委领导百姓开启了自救运动,共闯难关。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太行区人民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以艰苦奋斗的态度克服了自然灾害,保障了根据地的安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太行精神是太行军民结成的一种万众一心、敢于拼搏的珍贵情义。党的正确领导是太行革命根据地成功领导太行军民抗战的根本保证。在行动上,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民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动员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团结抗战。在思想上,太行军民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抗战最后的反攻阶段,太行军民勠力同心,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八路军、广大人民、各阶层民主力量的团结协作。1944年5月,太行地区举办了战绩展览和生产展览,以及太行区第一届杀敌英雄大会、劳动英雄大会,会上选出了太行区一等和二等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这些英雄都拥有不畏牺牲、团结一致、敢于拼搏的精神。
太行精神是八路军将士与人民群众共同形成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太行军民在抗战中同甘共苦,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情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朱德在太行革命根据地时,百姓都亲切地称他“朱老总”,在王家峪村西有一棵“红星杨”依然屹立,这就是当年朱德亲手栽种的一棵白杨树。这棵“红星杨”,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份深情厚谊的象征。在抗日战争中,根据地人民把远道而来的八路军战士当成自己的亲人,子弟兵也把根据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抗日战士在前线英勇奋斗,太行百姓在敌后做好后勤工作。太行百姓省吃俭用将自己做的鞋和衣服送给八路军,百姓的无私奉献坚定了战士们英勇奋斗的信念,这正是太行精神的真实写照。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作为红色资源组成部分的太行精神,能够指引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规范自我行为,培育责任意识。
太行精神是太行百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国家解放、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整体上较好,能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 “大我”中。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种社会思潮随着互联网的传播逐渐渗透到广大青年的生活中,这也导致部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为社会奉献的实际行动减少,利己主义较为突出。
太行精神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的指引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太行山上的仁人志士们为民族的独立、为工农大众的自由、为自身的幸福生活而战,他们拥有誓死不做亡国奴的理想信念,这种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太行军民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撑。毛主席曾说:“中国人民能够而且一定会战胜面前的敌人,胜利最终是属于我们的。”[3]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排除万难的重要精神支撑。广大青年应以太行时期的革命英雄为榜样,既要能“顶天”,又要能“立地”,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奋斗者。
革命战争年代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发展,广大青年的奋斗目标出现功利化倾向,利己现象不断出现,这对党和人民奋斗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太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奋斗目标,将群众利益摆在首位。在战火纷争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将革命工作的根深深扎入群众中,不断获取革命力量,最终形成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对提高广大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个人的自我行为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自我思想认知的基础上,在意识、情感等的支配和调节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内容、方式、手段等都不断变化,西方“普世价值”所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深刻影响着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形成,这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严重。广大青年一旦沉迷于网络世界,不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降低,而且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会不断下降。
居安思危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在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的时候,太行根据地也经历着最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者将战略重点由正面战场转向敌后根据地,采取“囚笼政策”“蚕食政策”“三光政策”等措施进攻太行革命根据地。然而,太行军民不畏艰难、不断战斗,使太行根据地保留到了最后,这种饱尝艰辛而不屈的品格值得广大青年自觉学习。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4]因此,广大青年要树立担当意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5]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的历史征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每一个团体、个人都需承担自己的责任。当代家庭对孩子过于宠溺,这导致广大青年担当作为的意识模糊,担当作为的能力缺乏,担当作为的胆量不足,不利于青年的成长。
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许多工人、农民、学生和爱国知识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参加游击队、八路军,他们活跃在太行山上,与日伪军展开顽强战斗,这展现出不同领域人民的担当与责任。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6]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在新的“赶考”路上,广大青年要勇担时代使命,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的环境之中,国外各种思潮对广大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不断增大。新时代青年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苦难,对革命精神中的内涵理解不到位。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应创新太行精神的弘扬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以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太行精神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校应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平台优势和覆盖优势,可以太行精神为引领,不断打造高质量红色网站,推出优异的红色文化产品。首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开设弘扬太行山精神的网络专栏。在开设太行精神网络专栏时融入新鲜元素吸引读者,进而提高转发量,增强太行精神的隐性教育能力。其次,通过建立宣传太行精神的官方微博、知乎回答、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推送太行精神的史实资料、文字介绍、学术研究成果等相关内容,使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太行精神的相关信息;同时开启评论、留言等功能,让人民群众广发言论,各抒己见,在参与互动中接受太行精神的洗礼。最后,地方高校可建立周末理论大讲堂特色网络平台,邀请历史学、政治学等与太行精神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教授开设网络课程,提高学生对太行精神的感悟力。
太行精神的价值及生命力最为突出的展现就是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开展多种现实的实践活动是弘扬太行精神的重要渠道。首先,开展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太行红色文化作为出发点,以“我心中的太行故事,我心中的太行人物”为主题,组织广大青年到太行革命根据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了解历史,了解太行精神,在志愿服务中以主人翁的视角去领悟革命精神,自觉主动传承红色基因。其次,开展太行精神体验性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广大青年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王家略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去参观,开展“重走太行路”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革命的艰辛与不易,深切感知并真切体悟太行精神。最后,开展感悟性实践活动。在高校党团活动、社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引入太行精神,组织观看《李保国》《太行山上》等与太行精神相关的影视剧,使学生感悟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新时代的担当与使命。视觉感受转化为内心真实感悟离不开交流和研讨,在实践活动结束后,高校应以太行精神为出发点,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将太行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政课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不断扩展思政内容与其他课程的融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思政映入眼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方式。“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将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高校要以太行精神为教学元素,构建全方位、全课程、全维度的育人体系。思政专业课程中要开设“太行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太行革命根据地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专题课,加深青年对太行精神的感悟,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课程思政的提出对“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用太行精神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多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将太行精神的价值导向与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相融合,将知识传授和正确价值观养成相结合,可进一步发扬太行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多重载体作为支撑。“载体是指某些能够承载他物进行运动的事物。”[8]太行精神的传承离不开物质这一显性教育的支撑,同时也需要一定精神文化氛围的隐性教育。可感、可观、可触的校园物质文化能最直观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在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融入太行精神。例如,高校要在人物雕塑、建筑物装饰、宣传板等物体中融入太行精神;在学校图书馆中陈列一些关于太行战争、太行革命根据地的书籍,使学生多看、多思;在博览群书中增加对太行精神的了解,在视觉中感受到太行精神无声的教育。其次,在活动层面的内化方面融入太行精神。高校要在校园文体活动中开展“弘扬太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朗诵活动,开展“重走太行路”的趣味运动会;在学术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宣讲,以不同角度作为切入点全方位宣讲太行精神,增强太行精神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感悟力。最后,在精神层面上,可将太行精神融入班级建设和校园组织管理中,形成良好的班风与校风,将太行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太行精神是在抗日战争的实践中凝练而成的,也是太行军民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新的发展要求,将太行精神与时代发展相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弘扬太行精神,有利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也有利于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