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
——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分析

2022-03-16 12:43刘杰
现代经济探讨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础核心影响

刘杰

内容提要:探讨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企业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做好提质增效工作。该研究将质量管理实践分为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同时引入市场竞争强度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并运用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竞争强度在这种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一、 引 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国制造企业必须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追求,也促使中国制造企业更加重视质量管理,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实践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绩效。在制造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明确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企业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做好提质增效工作。因此,质量管理实践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因,制造绩效是提质增效的果,探讨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质量管理实践是指企业开展的质量管理活动。在实证研究中,质量管理实践一般是指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在推行质量管理活动时,有显著影响且必须为企业特别注意的活动、条件及变数(Youssef,1994)。本文选择应用较为广泛的Flynn等(1995)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分类,并结合Ho等(1999)的研究将质量管理实践分为两大类八小类:即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包括高层管理支持、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包括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出发,探讨人的因素对质量管理的影响,关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员沟通和顾客满意。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则是从生产层面,探讨技术、工具和方法等物的因素对质量管理的影响,关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流程改进。这种分类可以有效探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和制造绩效之间的复杂关系(Sousa和Voss,2002)。

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一方面,质量管理实践对产品质量和绩效的提高有积极影响(Ebrahimi等,2013)。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这种影响很小或在统计上不显著(Sousa和Voss,2002),这可能是因为质量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受到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Wu等,2011)。环境因素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孙卫等(2020)的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强度在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和过程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不同的调节效果。Zhang等(2012)研究发现,在稳定的环境中,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影响更为显著,而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具有有机组织结构的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影响更为显著。

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同样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自身的影响机制,现有文献显示,学者们对基础、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和制造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基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把质量管理实践分为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引入市场竞争强度这一外部因素作为调节变量,探索在市场竞争强度调节下,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制造绩效的影响机制, 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

二、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1. 质量管理实践

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哲学,旨在通过不断改进流程、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实施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改进和团队合作等原则来提高组织绩效,以达到并超过顾客的需求和期望(Sousa和Voss,2002;Asif,2019)。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其原则、实践和技术的综合,原则提供了一般的指导方针,指导方针则通过技术支持的实践来实现。质量管理实践是企业开展的质量管理活动。在对质量管理的实证研究中,学者们所称的质量管理实践一般是指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是指企业在推行质量管理活动时,有显著影响且必须为企业特别注意的活动、条件及变数(Youssef,1994)。

现有文献把质量管理实践一般分为两大类:社会的或软的质量管理实践以及技术的或硬的质量管理实践(Escrig-Tena等,2018),社会的或软的质量管理实践体现了质量管理中人的特征,技术的或硬的质量管理实践包括了基于技术和方法的质量管理活动。这两类等同于Flynn等(1995)提出的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和基础质量管理实践的划分。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则是面向工具、技术和方法的质量管理活动,通过使用科学方法和统计工具来提高绩效,包括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等实践,而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注重以人为本,更为关注实施质量管理实践的社会层面的行为和沟通,包括高层管理支持、员工管理、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等实践。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一方面为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创造实施环境,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绩效。

学者对两类实践的具体要素构成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在Flynn等(1995)提出的对质量管理实践的分类基础上,Ho等(1999)将教育培训引入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在中国,由于教育培训是企业的重要管理活动之一,因此,本研究在Flynn等(1995)和Ho等(1999)分类的基础上,将质量管理实践分为核心和基础两类,其中核心质量管理实践由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要素构成,基础质量管理实践由高层管理支持、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构成。

Escrig-Tena等(2018)认为,为了提高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企业要把基础和核心两个实践结合起来。基础质量管理实践通过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清除影响实施质量管理实践的障碍等方式为核心质量管理实践的有效实施提供环境支持(奉小斌和陈丽琼,2016),核心质量管理实践通过使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和质量管理系统来加强和支持基础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Ho等(2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具有相互依赖性,而且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完全中介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影响。

2. 制造绩效

制造绩效源于Skinner(1969)“战略管理中的空白(Blind Spo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一文的发表,在该文中首先提出了制造战略的概念,并把质量、成本、交付和柔性作为制造战略来看待,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又把它们称为制造绩效,制造绩效是企业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满足订单周期、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并及时交付产品的能力。由于它能够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率、高质量产品、满意的客户以及收入和利润的增加,因此,制造绩效对制造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企业实施质量管理活动的直接结果,或者是企业推行质量管理关键要素所采取的行动(Salaheldin,2009)。

从量化的角度来考虑,制造绩效是指对制造活动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的量化(Neely等,1995),是衡量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企业在实现其基本目标方面的绩效,即生产率、质量和服务等(De Cerio,2003)。它可以从质量、成本、时间和柔性四个维度来衡量(Neely等,1995),其中,质量:主要是指产品的稳定性及表现,它反映了企业生产流程的质量状况;柔性:主要指企业生产流程的再造能力,包括产量柔性与产品柔性;交期:主要反映了企业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包括准时与迅速交货的能力;成本:即企业的制造成本,它反映了企业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低效行为的关注和改进能力。后续也有学者把新产品开发、创新等作为制造绩效的衡量维度,但根据Hallgren等(2009)的观点,质量、成本、交期和柔性被学者们普遍用于衡量制造绩效,本研究也使用这四项指标来衡量制造绩效。

3. 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

许多学者认为,质量管理能够使企业获得较好的制造绩效。Roth和Miller(1992)认为,绩效是企业对其特殊能力(质量、柔性、交期和成本)成功管理的结果。Salaheldin(2009)认为,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有直接的影响,可有效改善企业在快速交货、产品柔性、产量柔性及低成本的制造绩效表现。De Cerio(2003)通过对西班牙950家制造企业的研究发现,质量管理实践和制造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关系,高水平实施质量管理实践的企业更可能提高其制造绩效。Sousa和Voss(2002)的研究发现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内部流程与产品的质量和制造绩效有显著的影响。但也有学者的研究不支持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有显著影响的观点。有限的文献显示,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有助于质量改进,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无助于质量提升。与此相反,一些学者的研究显示,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中的高层管理承诺、员工管理与绩效则没有关系(Patyal和Koilakuntla,2015a)。Naor等(2008)的研究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有显著的影响,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没有显著的关联而且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比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更显著。宋永涛和苏秦(2016)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能显著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新产品开发。

出现上述不同结论的原因主要是质量管理实践的有效性会受到组织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Wu等,2011)。由于质量管理依赖于环境,质量管理实践或多或少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调节的作用,这种调节作用可能也会因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不同而有不同的影响(Zhang等,2012)。如孙卫等(2020)的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强度在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和过程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不同的调节效果。供应商管理对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对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与质量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则不明显(易岚等,2017)。在稳定的环境中,技术性(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高于社会性(基础性)质量管理实践的影响,而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社会性(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影响更为显著(Zhang等,2012)。

从上述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学者们对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由于质量管理实践的实施会受到竞争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在把质量管理实践分为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两部分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强度作为调节变量,探究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间的关系及其对制造绩效的影响。

三、 研究假设

1. 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

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更多关注质量管理参与者的行为属性和沟通技能方面(Sousa和Voss,2002;Ho等,2001)。企业通过对管理者和员工教育培训、组织学习和内部合作或团队工作等方式,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学习和合作的环境,同时注重与供应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Kaynak,2003),进而帮助企业获得较好的绩效。Naor等(2008)研究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主要包括高层管理支持、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

高层管理者支持是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最重要的一项实践。Kaynak(2003)认为高层管理承诺高的企业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由于高层管理者既是质量目标的制定者,也是质量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掌握着实施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必要的资源,因此,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能够给员工充分授权、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支持员工发展并为员工创造有利于其参与组织变革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改进和绩效的提高(Sadikoglu和Olcay,2014)。

Kaynak(2003)的研究发现,供应商关系质量对绩效有直接影响。零库存生产理念要求制造企业必须加强供应商质量管理,在零库存理念下,供应商应该恰好在生产需要的时候把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提供给企业,如果提供的产品有缺陷,就会导致企业生产中断。因此,为了保证供应品的质量,企业往往对供应商的质量要求进行规范,并通过认证或资格认证流程的方式选择供应商。因为经过认证的供应商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其责任包括在制造过程中控制生产过程以防止不合格品出现,并及时提供分析、检验和测试结果,因而可以减少企业的不确定性并确保及时交货。同时通过与尽可能少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原材料或半成品,避免因原材料或半成品导致的质量损失。

企业在了解消费者需求和期望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出满足需求和期望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企业绩效。对客户未来需求的预测需要客户的参与,这样才能得到有关客户偏好和期望的真实信息和反馈。客户参与通过三种方式影响绩效:提高初始设计质量(降低制造过程的可变性);允许确定关键规格和公差;引导新功能的设计来更好地满足顾客期望(Flynn等,1995)。客户参与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员工服务质量。因此,客户管理有利于企业提升制造绩效。

员工管理主要是指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活动中就会学到新的知识、感受到质量管理的好处,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种参与会促使员工行为的改变。对组织而言,通过让员工参与可以避免错误的决策,增加员工工作的自主权和控制力,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因此,员工参与有助于企业提升士气、提高生产力、促进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降低管理成本。

教育培训是企业实施和加强质量管理实践的载体,质量管理涉及到来自许多不同知识领域内的概念和实践,其复杂性要求所有员工必须接受有关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工具(如统计、贸易和其他与质量相关的培训)的正式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流程质量控制的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及早发现产品缺陷,降低产后的废品率(Barker和Emery,2006)。培训也可以为员工获得高质量工作结果提供技能和信心,同时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除非员工接受正式和系统培训,否则其他质量管理实践,如员工授权、客户参与等实践将无法发挥作用(Talapatra和Vddin,2019)。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有正向影响。

2. 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

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强调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统计工具来实现企业质量目标,包括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Flynn等,1995;宋永涛等,2016),核心质量管理实践能够直接导致质量绩效的提高(易岚等,2017)。过程管理是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中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它一方面通过运用质量管理预防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如减少过程差异技术和防呆设计,提高生产阶段的产品质量(Flynn等,1995),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可靠的流程来改进制造技术和优化生产过程,这有助于检测和发现生产过程早期的缺陷,减少过程变化,并通过预防性维护来提高机器可靠性和减少生产过程的中断(Flynn等,1995)。对流程进行经常性评估和改进可以获得较好的绩效,过程管理可以提高交货速度、提高顾客满意、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可以通过将客户需求纳入到企业生产前的环节,即通过产品设计审查来减少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设计审查强调通过简化的设计和统一的组件来提高产品设计性能,并整合客户需求和期望,以减少过程变更和质量问题,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报废率和返工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Flynn等,1995)。此外,产品设计对过程管理有直接影响,并能提高质量绩效。

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显示,质量信息分析在高层管理者决策和质量管理实践中起着关键作用(Ho等,2001;Kaynak,2003)。通过质量信息的分析和运用,企业可以准确及时掌握和了解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过程管理以及产品性能信息对质量绩效的影响,进而为员工及时提供相关质量信息,使得他们能够快速检测和纠正错误。例如,在车间张贴控制图可以使员工能够快速做出反应。

Naveh和Erez(2004)认为对细节的关注是提高质量绩效的关键,而对细节的关注是基于质量信息的运用、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设计以及严格的过程管理之上。因此,制造企业不仅需要正确执行生产流程,还需要及时收集和分析质量信息,进而设计和生产出受顾客欢迎的产品,同时还需要跨职能部门的协作和资源的投入(Addis,2019),以保证细节取胜。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有正向影响。

3. 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

现有文献显示,学者们对基础、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Bakotic等(2017)实证检验了质量管理实践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以及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绩效的影响。Kaynak(2003)认为,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对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而Flynn等(1995)则认为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可以直接提高质量绩效,在某些情况下,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影响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并通过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提高绩效。Rahman和Bullock(2005)的研究表明,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影响企业绩效,某些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核心质量管理实践起到支持作用。Ho等(2001)发现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完全中介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影响关系。Naor等(2008)研究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不显著。Zu(2009)则认为核心质量管理实践直接影响质量绩效的提高,而基础质量管理实践通过支持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来提高质量绩效。在整体层面上,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完全中介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正向影响,而具体到单个质量管理实践,仅有统计控制与反馈在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质量绩效的影响中产生中介作用(易岚等,2017)。

具体到单个质量管理实践而言,高层管理者支持要求高层管理者在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和领导企业的产品设计和过程管理实践,同时为提高质量管理实践的有效性,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质量教育培训、供应商质量管理和质量信息收集与运用工作,并为这些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Kaynak,2003)。

高效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是建立在企业与少数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基础上。通过与少数供应商签订合同,企业可以建立供应商对产品设计和质量的承诺机制,促进供应商参与到产品设计活动中,使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及时做出反应,有助于企业降低库存、减少浪费,并通过建立安全库存,促进更好的过程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率。

客户是指所有受到产品或流程影响的人,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与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企业获取长期收益的一种手段。客户关系的改善可以提高企业绩效(Flynn等,1995),客户管理通过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收集并向员工和客户及时传递准确的质量信息,并通知员工和客户进行过程改进来改善过程管理,这样既可以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在不良半成品或产品进入到其他生产环节或市场之前做出快速响应(Kaynak,2003)。

从上述的文献梳理和分析中可以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强调学习和合作的组织环境,通过高层管理层的支持,满足市场与客户的需求,与有能力、可靠和灵活的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并通过教育和培训鼓励员工参与质量决策,这些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核心质量管理实践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Zu等,2009)。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3: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中介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

4. 市场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更需要通过实施质量管理实践来提升绩效和竞争力。作为衡量竞争状况的市场竞争强度是指企业竞争的程度,反映在竞争对手的数量和存在竞争的领域的数量上(Miller,1987)。市场竞争强度越大,竞争越激烈,企业则会不断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价格。在竞争强度高的市场中,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例如顾客需求变化无法预测,企业主要通过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提升竞争力,并通过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计划来塑造其竞争优势(Miller,1987)。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实施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管理者在推行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必须把消费者需求放在首位,同时让员工认识到,企业只有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绩效。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引入消费者需求,探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教育,采取更多预防性措施减少过程误差,收集和分析质量信息,以便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更有效满足顾客需求(Zhang等,2012;孙卫等,2020),进而提高其制造绩效。因此,市场竞争状况影响到质量管理的实施及其效果,孙卫等(2020)也发现市场竞争强度能够调节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a:市场竞争强度正向调节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的关系;

H4b:市场竞争强度正向调节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的关系。

根据文献综述,本研究提出如下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四、 研究设计

1. 问卷设计

本研究在Flynn等(1995)和Ho等(1999)对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分类的基础上,将八种质量管理实践要素分为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两大类。选取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为自变量,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为中介变量,制造绩效为因变量,市场竞争强度为调节变量。其中五个基础质量管理实践要素(高层管理支持、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量表来源于Patyal等(2017)和Negron(2020)的研究,三个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借鉴了Patyal等(2017)、Addis(2019)和Akanmu等(2020)的研究。市场竞争度量表则参考了Jansen等(2006)的研究,主要通过竞争对手的数量以及竞争性质进行测量。以上所有问项均采用了7分李克特量表法,回答范围从非常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在Ward等(1998)对制造绩效由质量、成本、交期和柔性四个维度划分的基础上,本研究使用Naor等(2008)和Zhang等(2012)的量表来测量制造绩效。制造绩效量表使用7分李克特量表,需要被访问者根据企业制造绩效的改善情况作出回答,回答范围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各变量题项及其来源如表1所示。

表1 各变量、量表来源及信度检验

2. 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主要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2018年5-9月间向国内210家制造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质量管理负责人发放了问卷,共回收问卷157份,从样本企业所处行业来看,涵盖了食品、塑料、橡胶、纺织纤维、建筑、电机、化学化工、电子、通讯、生化、电器电缆、机械加工等行业中的制造企业。剔除不完整、选项一致或填写错误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23份,有效回收率为78.34%。

本研究主要根据调查问卷中的个人及企业背景部分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员工人数、资产总额、产品外销比例、ISO认证和实施质量管理的意愿等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2017)》,以员工人数为标准,样本企业中包含大中小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达87.81%。在资产总额方面,1000万元以上企业占比达83.74%,其中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在样本企业中,产品外销的企业占比为39.84%,内销企业数量略多于外销企业数量。此外,本研究还对样本企业ISO认证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ISO认证的企业占比为58.54%。在被调研的企业中,仅有7.32%(9家)的企业无意愿实施质量管理。总体上看,选取的样本具有较好的结构特征。

3.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如下。

表2 描述性统计

(1) 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 Cronbach’sα系数检验各量表信度,如果α系数高于0.8,则说明信度高;如果α系数介于0.7~0.8,则说明信度较好;如果α系数介于0.6~0.7,则说明信度可接受;如果α系数小于0.6,说明信度不佳。信度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基础质量管理实践的信度系数值为0.871,核心质量管理实践的信度系数值为0.891,市场竞争强度的信度系数值为0.772,制造绩效的信度系数值为0.945,所有变量信度系数值均高于0.7,且组合信度均大于0.8,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较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2) 效度分析。效度分析主要用于探讨量表题项是否合理、有意义,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检验。本研究的题项均来自相关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通过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进行检验。首先,本研究对各变量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型检验,观察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所有变量对应的KMO值均大于0.7,意味着数据具有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和AVE值检验聚合效度,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题项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5,各变量累计解释变异量超过50%,表示本研究量表聚合效度较好。最后,本研究对各变量AVE平方根和变量间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的AVE平方根略小于二者的相关系数,这是因为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同属于质量管理实践,相关性较强,且其余各变量间AVE平方根均大于变量间相关系数(具体结果见表4),量表具有一定的区分效度。

表3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型检验

五、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 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对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市场竞争强度与制造绩效以及控制变量(企业资产总额)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行业、具体产业和ISO认证是取离散值的分类变量,因此不作相关分析),各变量之间的标准差、均值和相关性系数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知,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市场竞争强度与制造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 调节效应检验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表5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呈现出了不同的调节效用。

在模型1中包括自变量(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以及行业、资产总额、具体产业、ISO认证4个控制变量,在不考虑调节变量(市场竞争强度)干扰的情况下,检验发现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关系(β=0.798,p<0.01;β=0.740, p<0.01),且二者系数相接近,说明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没有显著区分,假设1和假设2得到验证;当加入调节变量(市场竞争强度),得出模型2,从模型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市场竞争强度对制造绩效有显著影响(β=0.188,p<0.05);当加入交互项(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与市场竞争强度的乘积项)时,得出模型3,从模型3中可以看出,两个交互项均呈现出显著性(β= 0.161,p<0.05;β=0.161,p<0.05),说明市场竞争强度在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4a和假设4b得到验证。图2、图3为交互项的简单斜率图,由图中可知, 市场竞争强度较高时,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更有助于制造绩效的提升。

表4 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表5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假设1、2通过检验,说明基础和核心质量实践对制造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检验结果支持了之前学者关于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关系的研究,与Naor等(2008)认为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没有显著影响的观点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对此可以做出以下解释: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强调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过程管理通过设计可靠的流程来改进制造技术和生产过程,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差异,提高生产阶段的产品质量。而产品设计可以通过简化的设计和统一的组件来提高产品设计性能,并整合客户需求和期望,以减少过程变更和质量问题,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报废率和返工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说明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有助于我国制造企业从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方面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对制造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假设4a、4b通过检验,说明市场竞争强度在基础和核心质量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当市场竞争强度较高时,由于企业要从质量、成本、交期和柔性四个维度来提升制造绩效,因此可能会更加重视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企业通过在内部创造一个学习和合作的环境,重视员工的管理、培训、学习和团队合作,在外部加强供应商质量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得高质量且稳定的原材料供给等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来提高制造绩效。同时,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制造企业会更重视对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使用,不断对制造技术和生产过程进行改进,以及通过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设计性能,整合客户需求和期望,减少过程变更和质量问题,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这些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有助于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提高制造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 中介效应检验

本研究通过因果逐步回归检验法和Bootstrap抽样法对中介模型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首先,通过检验回归系数c的显著性,验证了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即总效应),发现回归系数c呈现出显著性(β=0.798,p<0.01),因此,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其次,通过回归分析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核心质量管理实践的影响,回归系数a呈现出显著性(β=0.843,p<0.01),说明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有显著影响;最后,在加入中介变量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后,检验中介变量对制造绩效的影响,发现系数b不显著(β=0.104,p>0.05)。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在检验出回归系数b不显著后,本研究通过Bootstrap抽样法进行检验,发现回归系数a和回归系数b的乘积项(a*b)的95%置信区间包括0,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核心质量管理实践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假设3未通过检验。

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对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以及制造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由于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主要涉及质量管理的社会和行为层面,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因此,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更依赖于人的行为属性和沟通技能,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更依赖于过程控制和自动化系统。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中的高层管理支持、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涉及企业内部的领导、员工参与、及时沟通等行为,这些行为活动有助于企业及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缩短交货时间和提升生产柔性绩效。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中的供应商管理和客户管理有助于供应商和客户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这些外部参与活动会影响企业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低成本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降低退货率和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影响到制造绩效中的质量和成本绩效。相比之下,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主要涉及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这些活动更多关注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和顾客沟通交流较少,对改善最终产品质量、提高销售份额与市场竞争力、顾客满意度的作用较小,因此,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制造绩效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六、 结 论

本研究补充和深化了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且这两种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该发现为中国制造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实践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每一种质量管理实践都以不同的方式为制造绩效做出贡献,制造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活动时,既要重视高层管理支持、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基础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也不能忽视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等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通过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提升质量、成本、交期和柔性等方面的绩效。这就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为企业质量管理活动提供更多资源投入,通过员工质量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质量意识、鼓励员工参与和创建卓越质量绩效,同时通过积极维护供应商关系与建立客户服务体系来赢得外部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支持。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关注到跨职能部门产品设计、有效收集与运用质量数据以及优化生产流程等核心质量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也是企业日常质量管理工作不可疏忽的部分。

考虑到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竞争强度在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基础质量管理实践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制造绩效都存在直接影响关系,而且市场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对在高竞争强度市场中的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中国,高强度竞争市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厂商众多,竞争的表现是低价格,这对企业有两种能力的要求,一是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二是低成本制造能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表现在企业的高质量产品和交货期方面,低成本制造能力体现在企业的低成本生产和柔性生产方面。企业通过实施质量管理活动可以提升这两种能力。因此,在高竞争强度的市场中企业必须同时积极实施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并且需要为这两种类型的实践分配足够的资源,利用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有针对性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要和员工保持及时沟通交流,加强团队合作,投入足够的资源组织员工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和顾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合作,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除此之外,企业还应通过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的运用来强化基础质量管理工作,通过质量信息分析,过程管理和产品设计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存货周转率,增加产品数量、组合和生产流程变更的柔性,以高性价比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

最后,本研究通过构建中介模型检验了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对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与制造绩效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中介作用不显著。Sousa等(2002)认为基础和核心质量管理实践之间相互影响,两者之间的整合对于提高绩效至关重要(Kaynak,2003)。但也有其他研究(Naor等,2008)认为,即使没有核心质量管理实践,基础质量管理实践也可以提高绩效。本研究的结论支持了第二种观点,表明基础质量管理实践直接影响制造绩效,而不是通过核心质量管理实践间接影响制造绩效。

猜你喜欢
基础核心影响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美食网红如何影响我们吃什么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