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03-16 02:34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硬化

周 靖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江苏 盐城 22400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破裂或脱落引发出血,进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因此准确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患者危险系数较高,有脱落造成血栓的风险,更易引发心梗、脑梗,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主要采用血管造影、超声及磁共振等进行评价,但其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同时缺乏定量诊断的指标[2]。有研究显示,血脂高、血压高、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3]。但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不稳定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斑块稳定性将其分为稳定组(6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呈现中等水平回声或强回声特征)和不稳定组(82例,超声检查具有不完整纤维帽或溃疡的斑块及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纳入标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符合《心血管内科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超过1.2 mm者;无脑血管病史者;未使用降脂药物治疗者;无颈部肿块等器质性病变者等。排除标准:严重系统性疾病者;近3个月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者等。本研究获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研究方法 ①单因素分析。根据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eckman Coult公司,型号:CytoFLEX S)检测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全血经3 5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收集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kman Coult公司,型号:AU5 800)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PG)、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全血加入抗凝剂后经3 5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不稳定发生的危险因素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1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不稳定斑块共82例,斑块不稳定发生率为54.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组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占比及血清hs-CRP、TC、TG、LDL、Lp-PLA2、Hcy 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组,HDL水平显著低于稳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

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RP、LDL、Lp-PLA2、Hcy水平高及血清HDL水平低均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646、3.536、2.790、3.083、1.982,均P<0.05),见表 2。

表2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不稳定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脑卒中临床致残、致死率较高,其主要是由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患者脑血流改变和产生血栓而引发[5]。因此早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进而给予预防性治疗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不稳定发生率为54.67%,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不稳定发生的风险较高,因此通过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不稳定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RP、LDL、Lp-PLA2、Hcy水平高及血清HDL 水平低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s-CRP、Lp-PLA2、Hcy为炎症反应指标,LDL、HDL为脂代谢指标,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不稳定的发生与机体炎症反应和脂代谢异常有关。hs-CRP是机体重要的炎性因子,其可通过介导泡沫细胞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斑块不稳定的发生风险;此外,其还可通过促进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润动脉血管壁,合成和释放多种炎性因子,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不稳定发生的风险[6]。而Hcy可通过介导机体炎症反应,使患者动脉血管壁增厚,从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发生[7]。Lp-PLA2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分泌,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均起着重要作用,受炎性因子的调节,一方面可通过对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水解以发挥抗动脉硬化作用,一方面可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氧化磷脂水解,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促进斑块的形成和不稳定斑块的发生[8]。而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其主要依附于LDL在血液中循环,可促进LDL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壁并氧化水解为氧化型游离脂肪酸和促炎介质溶血卵磷脂,从而聚集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得粥样斑块稳定性降低,同时Lp-PLA2介导产生的细胞因子使得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升高,斑块易损性增加[9-10]。关于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临床研究已经明确,其中LDL主要在多种因子的作用下,与血管壁沉积并产生氧化产物,增加机体炎症反应而促进斑块的发生和易损性,而HDL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预防颈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其水平降低可能影响胆固醇代谢而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并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11-12]。

因此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临床需要积极给予抗炎和调脂治疗,同时给予药物降低患者血清Hcy水平,避免炎症反应过高和脂质沉积对患者血管壁造成持续性损伤,导致患者斑块不稳定性增加,除药物治疗外,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调节和运动干预,如控制盐分、糖分及脂质的摄入,多食用膳食纤维,每天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等,均可有效控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病情,避免斑块不稳定而破裂[13]。

综上,血清hs-CRP、LDL、Lp-PLA2、Hcy水平高及血清HDL水平低均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降低患者斑块不稳定发生的风险。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或只一步之遥
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相关细胞改变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价
抗过敏药促进多发性硬化患者神经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