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兰,陈 娟,王振洋,韩厚伟
[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4000]
大西洋鲑为典型的洄游性鱼,降海前需要经过银化,幼鲑发生生理生化、形态及行为学等方面的变化,最终转变为具有强渗透压调节能力的降海鲑。影响幼鲑银化变态过程的因素包括鱼体规格、光周期及水温等,光周期和水温可影响银化进程(张海耿等,2020)。张墨等(2016)研究发现,银化规格的差异可造成鱼体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的差异,进而造成生长优势及死亡率的差异。目前,关于银化规格对降海鲑合格率及降海后死亡率的影响未见报道。本文通过研究实际生产条件下两种银化规格对降海规格、合格率以及降海后死亡率的影响,确定生产上的较佳银化规格,为大西洋鲑的养殖提供参考。
试验于2020年10月23日在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牟平分公司三文鱼育苗车间开始进行降海前养殖,在国信东方(烟台)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降海后养殖。养殖系统均为三文鱼循环水系统。育苗阶段养殖池规格为5米×5米×2米,养殖池水体约45米3;海水养殖池为6.5米×6.5米×2.5米,养殖池水体约90米3。养殖系统配备微滤机、蛋白质分离器、臭氧发生器、生物处理池、增氧设备,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养殖用水为地下水,育苗阶段为地下井水,降海后养殖采用14℃、盐度28的地下水。
试验选择同时孵化且规格较为均一的大西洋鲑鱼苗约6.4万尾,随机分为两组,均重分别为15.6克/尾和15.1克/尾。大西洋鲑鱼苗初始存池量分别为31 654尾和33 207尾。两组分别于鱼体规格为18克/尾(标记为S18)和30克/尾(标记为S30)进行银化光照调控。光照调控方法为:银化开始后第1~42天(6周)采用夜12∶昼12的光照周期,第43~84天(6周)采用全光照。
光照调控结束后进入降海窗口期,分别于窗口期前14天、前7天以及窗口期第1天、第8天和第15天,取8~15尾体质健康的鱼苗放入盐度为30的海水中,24小时后记录鱼苗死亡数;对成活鱼苗进行麻醉,尾静脉取血,用于测定血清Na+和Cl-含量。在窗口期第15天,每组随机捞取约150尾鱼苗观察鱼的体色,记录不合格体色个体数量,以背部及两侧银色、幼鲑条纹消失为合格降海鲑体色标准,同时每组随机取其中约20尾鱼苗测定体质量、体长。两个试验组降海鲑分别在窗口期第21天和第17天放入海水养殖系统,进入海水养殖系统后第5天每组取15尾鱼,麻醉后尾静脉取血,用于测定血清Na+和Cl-水平,记录两组鱼降海后养殖30天的日死亡数。
试验开始前对鱼苗进行分级操作,选择规格相似的鱼苗作为试验鱼。试验期间进行正常养殖生产管理操作,光照时间为24小时(不含银化光照调控期)。饲料投喂方法为采用自动投饵机在光照时间内进行全程投喂,降海前育苗阶段每间隔30~60秒撒料1次,降海后每3小时投喂1次。每天8:00、12:00、17:00、22:00进行排污,每次排污约20分钟;每天8:30、15:30自动收集或人工捞除死鱼。每2~3天测定1次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调整新水量。育苗系统日换水率为10%~20%,海水养殖系统日换水率50%~70%。
试验期间,养殖水温14~16℃,溶氧充足,氨氮0.1~1.2毫克/升,亚硝酸盐<0.5毫克/升,化学需氧量<3毫克/升。
(1)生长指标及死亡率。根据试验鱼体质量、体长、死亡数量等,计算鱼体肥满度及死亡率,计算公式如下。
肥满度=W/L3×100;
死亡率=N1/N0×100;
式中W为体质量(克),L为体长(厘米),N0为初始降海数量,N1为死亡数量。
(2)血清Na+和Cl-水平。血液于4℃冰鲜24小时,再以4 000转/分离心10分钟,用移液枪吸取血清置于1.5毫升离心管中。采用钠测试盒和氯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测定血清Na+和Cl-水平。
在窗口期第15天,S30组规格显著大于S18组(P<0.05),体质量较后者高31.81%,体长增加8.75%。两组试验鱼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S30组降海鲑各项相关指标的合格率高于或等于S18组,窗口期第15天的降海鲑体色合格率和血清Na+指标合格率以及降海后7天血清Cl-等指标均存在差异,表明S30组的降海鲑合格率较高。
随着大西洋鲑幼鱼银化变态进程的推进,降海鲑在窗口期前后入海水24小时,血清Na+和Cl-水平呈降低趋势,表明降海鲑渗透压调节能力逐渐增强。两组血清Na+和Cl-水平在相同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但S30组血清Cl-水平普遍低于S18组,表现出较强的渗透压调节能力。
大西洋鲑降海后养殖死亡情况见表1。大西洋鲑的死亡主要出现在降海后的前10天,10天后死亡数维持在较低水平。S30组死亡集中于降海第1天,主要是吸鱼操作造成了机械损伤;而S18组在降海后1~3天死亡数均较高。S30组降海30天的死亡率明显低于S18组,较后者降低35%。
表1 降海30天死亡率
自然界中,大西洋鲑幼鱼必须在自然光照时间变短时达到一定规格才能进行银化变态,否则需要等至次年同期方可完成银化成为降海鲑(周演根等,2019)。生产中同一养殖池内群体规格通常呈正态分布,群体中必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小规格个体,若银化调控时鱼体规格未达到标准,则该部分个体无法完成银化变态,会成为群体中不合格降海鲑。试验中,在降海窗口期第15天时,18克/尾开始银化的群体在均重、体长及体色合格率等方面均低于30克/尾的群体,表明前者群体中未达到银化规格的个体比例高于后者。因此,在选择银化规格时需要考虑养殖池中群体规格分布情况,应保证95%以上的个体达到初始银化规格。
降海鲑在进入海水前需要测定其渗透压调节能力,以保证大西洋鲑较高的成活率,一般以鱼苗置于盐度为30的海水24小时后血清Na+低于170毫摩/升(最佳160~170毫摩/升)、Cl-低于150毫摩/升(最佳140~150毫摩/升)为合格标准。试验中大西洋鲑鱼苗在窗口期前14天血清Na+和Cl-水平仍然较高,后期随银化的进程逐渐降低,至窗口期第15天均值降至标准范围内,表明降海鲑已具备适应于海水环境的渗透压调节能力。但18克/尾银化鱼苗群体血清Cl-水平较30克/尾银化群体高,其渗透压调节能力较后者差,表明大规格幼鲑的银化转变快于小规格个体。自然界中鲑鱼在降海后的存活率与降海鲑规格呈正相关,这是由于大规格个体具有更强的抗病力,能够抵御海水环境中各种致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