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
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的服务工作。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各大院校纷纷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团体和队伍,传承和推广志愿服务精神和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型活动,把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志愿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极具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志愿服务活动对法科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探析。
能力是指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联系,人们通过完成具体的实践活动,把个体内在的能力展现出来,并进一步发展为个体的具体能力。
能力一般划分为一般能力、专门能力、再造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一般能力是指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学习能力等。专门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即是专业能力,它是职业能力的关键与核心。再造能力指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一般能力是基本,它和特殊能力存在相互关联。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能力的发展促使特殊能力的发展,特殊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一般能力,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内部条件。
根据教育部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法科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以概括为:学习能力、法律职业能力、科研工作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学习能力、法律职业能力和运用工具的能力是法科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对于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而言,根据学校的层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方案不同而有所差异。
学习能力就是指“人们在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自我求知、做事、发展的综合技能”。学习能力实际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增强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竞争力的高低,对于个人或者组织来说,能够保持持久的竞争力的硬核优势就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就会保持不断地创新创造,从而具备坚强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指标一般有六个:“学习专注力、学习成就感、自信心、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六个指标在系统内作用而产生的“化学反应”,学习成就感、自信心促进学习专注力的提升,学习专注力的提升促使思维灵活度、独立性和反思力的形成。
能力根本来说就是社会能力。但,在一些高校比较重视理论课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而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致使培养的学生只能“仰望星空”,而无法“脚踏实地”。一些学生迷茫在自我建立的理论高地无所适从,甚至部分学生厌学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观点。
志愿服务活动以其灵活的形式,自主参与广度和深度的选择,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志愿服务调查问卷中关于“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如表1,44.22%的受访者认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40.63%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专业学习或专业知识的运用”;39.6%的受访者认为“锻炼了自己,发掘了个人潜力”;22.2%的受访者认为“获得了成就感”。总体认为志愿服务有一定的获得感,对志愿者自身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表1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志愿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体验式学习的途径,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杜威说“为灌输知识而组织的实物教学,不管有多少,绝不能代替关于农场和田园的动植物的直接知识,这种直接知识是通过在动植物中的实际生活和照料动植物而获得的。学校中为了获得训练而设的感官训练的学科,总不能跟从每天亲切有味的普通的职业活动中得来的那种生动的、丰富的感官生活相比拟”[1]。法学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取得比较优质的教学效果与结果,同样如此,需要法科学生在具体鲜活的法律实践中“做事,感受、经历生动丰富的法律实践生活”,从而获得“具体而实在的、直接的法律知识”。根据学习活动理论,“人是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以获得处理事物的社会经验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只有当活动是满足人的认识性需要时,此活动才是学习”。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法科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法治宣传、法律咨询与法律服务等法律运用过程,能够促使自己对所学法律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感悟,以及对法律适用的原则、立法意义、条款规范适用情况等的理解和掌握,继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把学习变成“自己的事情”。
在深度访谈中,志愿者WN说到“大二我有幸加入法律援助部,才真正开启了我对法学学习的一扇大门,在这里我知道了法学该怎么学,应该学哪些。在法律援助部的一年让我对民法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对我的司考复习帮助很大”。志愿者WYL说到“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志愿服务,对于专业课的深入学习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在志愿服务受访者的自评中,有40.63%的受访者自己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专业学习或所学知识的运用”。陶行知认为学习应和劳动结合,“劳心劳力、亦知亦行”。法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法学教育更应通过志愿活动的“做中学”的体验式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浸入中”体验、了解、感悟法律,进而深化甚至升华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的再认识,在体验中感知法律的奥妙与神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促进志愿者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儒家荀况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颜元也反对“以空言立教”,主张学以致用。在西方也有“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这样的说法。
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成为解放思想的武器。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着生动的、丰富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因此,要把理论与活生生的具体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关键在于恰当地联系具体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一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学会读、写及其他一些学习的、劳动的基本技能,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中,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能够将法学院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服务型的学习。“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为社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培养了能力。这种服务型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真正面对问题,在实际情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2]。相较于第一课堂学习来说,这种服务实践活动中的学习能够实现学生自主的、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相互交流式的学习,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在深度访谈中,校团委X老师说道:“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理论教育,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志愿服务更多是与社会接轨,在服务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也会遇到许多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能够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志愿者研究生FGS说道:“在一个村上开展禁毒法治宣传服务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前来诉说‘自己的儿子30岁,患有精神病,经常暴打父亲’,现场掀起衣服展示被暴打的伤痕,希望志愿者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家庭贫困、养老、医保以及精神病人的治疗与鉴定等多种政策与法律知识。该志愿者学生经过查阅相关资料,电话咨询老师,以及与志愿者们的讨论,几天后回复了这位老人关于此事的具体做法和办事路径,包括老人的养老申请、精神病鉴定、残疾人救助等具体事项,并与村委会联系为老人申请养老以及具体程序等。志愿者FGS说道:“法条背了好多,书上类似的案例也学过,但现实中的问题还是很复杂的,通过协助这位老人解决问题,拓展自己学习了司法鉴定、残疾人救助、农村养老等相关知识”。他深切感到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把第一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消化、吸收,进而变为实践应用能力、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可见,在志愿服务中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推动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也有助于完成“转识成智”。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往往会发现理论知识如法条、原理、规则的适用与实际问题解决没有一一对应,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有很大的距离。因解决志愿服务问题的现实需求,激发起志愿者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催生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促使志愿者学生回到学校后,“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服务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而更加主动、深入地学习。通过深化学习课本知识,查阅文献资料,请教老师、同学等,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以期解决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困惑、纠结。
而且,服务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还会引导、推动志愿者学习更多的“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如辅修某个专业,选修一些课程,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新的工具技术等,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技术、方法。如志愿者ZX说道:“在与司法所民警共同普法过程中,发现了司法统计、调查报告、社会工作在基层司法工作中的普适性与重要性。回到学校后自己选修了司法统计学、社会调查、社会工作等课程,为以后去基层就业做好准备”。志愿者WC说道:“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自己喜欢上了禁毒法治教育,后来经常参听禁毒法的学术报告与研讨会,选修了禁毒法课程”。可见,志愿服务能够引导学生“或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或是催生了相关学科知识、技术的兴趣与爱好”,进而探索、获取新的知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