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玲珑、安娜
图1 《秘境》演出照
《秘境》是2021 年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比赛获奖作品。作品以深圳红树林为创作背景,从舞美视觉着手,森林幽树、秘境鸟鸣和魔术师精湛的表演情景交映,演绎人与自然环境、鸟类和谐共处的美好祥景,表达保护自然环境的主题。
我们创作《秘境》历时3 年,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和实践得以完成。该节目是根据我们的原创作品《森林奇幻》升级而来。从流程构思到魔术技巧的处理与传统鸽子魔术相比有很大创新,通过展现白鸽的不同变化,最终幻化成人形,从而体现了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并与音乐、舞美相融合,呈现不一样的视听冲击力,这也是这一魔术节目创作的新颖之处。
《秘境》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秘境》中魔术技巧有了很大的创新。魔术师双手空空、自交代后两只白鸽闪现在手上。这个技巧的灵感来自瑞士魔术师Peter Marvey 原创技巧《张手出牌》。不同的是Peter Marvey 是单手交代,而《秘境》中胡玲珑的出鸽技巧却是双手手心手背同时交代,而且能闪现两只白鸽,这个技巧的难度更大,是魔术手法的创新之举。
2.魔术道具烟雾使用上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民消防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表演场地严禁用明火已经成为了魔术师的共识,这就不得不寻求一种替代明火的道具。如《秘境》中的玫瑰花环节,在创作伊始是使用火焰来呈现的,后来在实验中发现可以使用烟雾来呈现,而且烟雾的容量和时间的使用上可以进行有效控制,虽然研发和制作的过程比较难,但从舞台效果看还是相当完美的。
3.魔术表演流程的创新。《秘境》中《飞巾变鸽》这个环节的创作灵感来自一次练习的失误。原本正确的流程是双鸽遁走变成丝巾,而意外地丝巾滑落掉在地上却成了这套流程中反向思维的一个点,表演时效果相当好,很多观众非常惊诧。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一次公演时,一个小女孩声音很大地说:“叔叔的丝巾掉在地上了,怎么办?”小女孩话音刚落,地上的丝巾仿佛有生命般俏皮地飞到魔术师肩膀上,幻化成鸽子,小女孩开心地喊道:“原来它是一只白鸽呀!”这里正体现了人与鸽的和谐之美。
在《丝巾巧变黄桃鹦鹉》环节中表演场景是:在白色烟雾中魔术师腿上一条丝巾缓慢向上爬行,并逐渐变色,缠绕魔术师手臂幻化成黄桃鹦鹉。鹦鹉站在魔术师肩膀低语,魔术师拿来一片绿叶,鹦鹉开心地跳到叶尖上,好似在翩翩起舞又好似呼唤着什么。突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叶子上又一只黄桃鹦鹉羞涩地露出了头,鹦鹉在魔术师的肩膀和树叶间跳来跳去,人与鹦鹉和谐共处。
4.《秘境》中的《画中鸟》是一个代表性的环节。表演场景是:魔术师展开一条画有“白鸟”的丝巾,突然丝巾上的绸质“白鸟”展开双翅飞向空中,当再次飞回到魔术师手中瞬间变成一只白色葵花鹦鹉。传统魔术受制于物质能力,缺乏“变幻”的过程,大都是大布一盖,打开就是结果。当代魔术则开始追求“过程”,《画中鸟》便是这样的创作。中国杂协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徐秋观看后介绍,“飞稠巾”是近年国外传入的新技术,最早只向一个方向飞行,后来有了叠加的来回飞,但都限于直线快飞,表现比较机械而且瞬间即逝,而今中国设计的“飞鸟”多了灵动的生命迹象,使“飞稠巾”的动态更加复杂,时间更长久,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
图2 《秘境》演出照
5.在表演形式上加入情景、情节元素是魔术创新的发展方向。《秘境》中就适当加入了情节元素,如节目开场是魔术师身处森林幽树、秘境鸟鸣的环境,场景的整体代入感很强,观众立刻就有了闻声入境的体会;而节目尾声则运用了“勒杜鹃树”(深圳的市花)。传统魔术变出的白鸽都会放在不同形状的笼子里,因为鸽子在空旷的地方会自由飞行,扰乱魔术师的表演流程,观赏性也会打折扣。我们在《秘境》创作中就想打破这传统的笼子模式。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在树上制作了鸟巢,让白鸽能在“勒杜鹃树”上自由自在地停落;接下来就是白鸽幻化成的森林“精灵”(人物)了。人物的出现要合理,要有极高的辨识度,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也更加符合我们节目的设计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作品结尾“勒杜鹃树”消失,魔术师与“精灵”深情相拥,空中闪现2 只彩色金刚鹦鹉在观众席上空盘旋翱翔,最后回归魔术师手中。
《秘境》在创作之初的流程构思经过了多次的推翻重来,每个小小的道具都经过了多次的研究实验,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魔术效果也是众多方案中最为完美的。观众发自内心的惊呼和赞叹是我们魔术人永不停歇创作和勇于开拓创新、攀登艺术高峰的动力。面对未来,作为年轻一代的魔术师,获奖是我们事业的起点,我们会更加努力,为中国魔术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让中国的魔术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