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 Ella
Autotroph.OBJ ,2020,郭锐文 (Raven Kwok) ,程序生成装置
《植民——城市野地计划》,2020,肉比特,尺寸可变,装置/数字影像
肉比特工作室是一个由新媒体艺术家蒙太田奇子与梁文华共同创建于后疫情时代的数字艺术工作室。“肉”是有机物的象征,“比特”是信息量的最小单位,象征生物信息与数字信号终有一天会在个体中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肉比特的艺术创作擅长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重新诠释产品特点,结合超现实的绚丽视觉语言,为观者带来介于真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别样视觉体验。
郭锐文的个人创作与研究集中于探索计算机程序算法在视觉美学表达上的可能性。“闪客”时代Flash的ActionScript脚本是他的启蒙编程语言。2007年末,郭銳文在杂志上看到Firstborn 为Operation Smile 制作的一个数字艺术项目,这是他首次了解到该项目背后的工具——Processing,2009 年左右他开始使用Processing来进行创作。他非常喜欢其创始人CaseyReas 与Ben Fry 提出的Sketchbook(速写本)的概念,这是Processing 项目发起的核心理念之一,希望写代码可以像画速写画一样——取出一张纸一支笔在灵感乍现时就可以创作。
在郭锐文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K-D树数据结构、向量场、Voronoi密铺……这些词在大众听起来更像是程序员使用的语言,很难与艺术联系在一起,但郭锐文觉得艺术和技术不应该被对立起来,对于传统架上画家而言,构图、用色、笔触、明暗都是他们的基本创作技法,同样,作为数字艺术家,程序语言的语法、逻辑结构的搭建,算法的优化,也都是基本创作技法,并不存在作品被科技过度驱使的问题。相反,如果抛开技术层面去单纯讨论数字艺术创作是没有意义的,技术的革新会为创作过程本身开辟出更多的道路,而探索这些新道路,发现不同道路之间的联结,拓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版图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郭锐文:2013年创作的1194D。整个创作过程工作非常密集,且打破了多个个人技术瓶颈。作品发布后也为我个人带来了一些国际上的关注与影响力。
郭锐文:对于部分藏家来说或许是这样。但数字艺术的内容给人的体验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作品的意义不取决于它在物理世界的存在方式,而是它实际呈现/包含的内容给你带来的感官与内心体验。譬如一部影像作品的价值不会因它被记录在胶片上或写入磁盘内而发生改变,阅读一段文字所摄取的信息也不会因为它是纸本或Kindle 版而发生缩水。
退一步说,即便人们存在对物理实体的执念,数字作品也具备把其数据映射到其他媒介的可能。以我个人为例,我编写的生成视觉图形可以以各种矢量或像素格式被导出制作成艺术微喷,三维形态结构也能以dxf、obj、stl 等格式导出,再通过数控机床,根据需要制作加工成不同大小的实体物件。某种意义上,这反而是数字艺术相较其他艺术形式具有的优势之一。
郭锐文:NFT艺术是以艺术为包装的数字金融产品,并不是一个流派。
元宇宙我个人觉得是换了一身衣服的互联网,并不算一个新概念。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内容、实际的需求与解决方案,而不是话术与辞藻的堆砌与炒作上。无论未来的平台与创作媒介会如何演变,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大量真正有想法有技术的创作者的实践来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态,而目前过分的不实炒作与夸大只会对数字艺术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数字艺术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更多美学可能性
Shane Fu从2019年初开始关注3D设计与数字艺术领域,那时候他逐渐注意到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便捷通用的程度,现在个人或者小型团队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去实现一些奇妙逼真的效果,这在过去是只能由大型团队或者工作室才能完成的工作。所以他决定往这方面探索自己的创作。
Shane Fu采用将线上艺术作品与线下场景空间发生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从事3D数字艺术创作让他观察外界的视角产生变化,他会特意去观察或者思考哪些场景可以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有时候走到街头或者城市角落,发现某个空间场景适合插入一些CG效果,他就会记录下来,如果是商业项目合作,客户会提出关于创作主题的需求,也会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地点,但是以往的项目中大多会给Shane Fu比较充分的创作空间。
Shane Fu也会留意其他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电子艺术方面,一些艺术家或设计师将数字艺术与街头实景结合,Shane Fu会去发掘这些作品,找到那个场景拍下来,在脑子里勾勒画面,再去查询这个地方的历史,并将这些作为创作主题。
Shane Fu在纽约已经生活两年多了,他觉得纽约就像一个平台,这座城市能够满足多元化的创作需求,在这里人们会意识到自己要有独特的声音。纽约街头角落有很多能够激发出灵感的地方,Shane Fu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体现这种多元化,而不拘于某一个主题或者色调。
Shane Fu:很多个人或者商家品牌会给我发信息,说我的作品给他们很多灵感,他们很期待未来能把自己脑海中想要的效果也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很多受众对我作品的反馈大多是感觉很惊奇很棒之类的,但有时候也会有人把自己的灵感带入进来,可能不一定指明是某个具体的物体或者场景,然后会把他们的想法留言给我,我觉得这样也蛮有意思,我随便做出来这么一个效果,被他人拓展成了另外一种主题,引发他人创作并产生的另一个故事。
Shane Fu:我認为数字艺术在现实街景当中的运用,可以对城市景观带来更好的美学效果,给公共空间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我的作品大多不是在实体上,而是电脑后期做出来的,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在实体景观中激发出更多观赏上的灵感,有可能潜移默化地给城市带来更炫酷的改变。
关于数字艺术对实体街区景观产生的作用,目前更现实具体的变化我也不好说,因为这种结合本身也是很新颖的方式,近几年才被发明出来,很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包括各种品牌也都在探索当中。但是像我所说的,数字艺术能够带来引人们欣赏现实实景中的美感,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希望能够通过数字艺术在线上去吸引受众,引导受众对线下实体空间的关注。
Shane Fu :我们当今处在这样一个所谓的后疫情时代,公共空间跟人的关系其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由于防疫政策的原因,很多时候人们不能经常出门,一些公共空间被关闭,反过来这也让人们更怀念曾经城市当中繁荣的公共生活。我觉得新媒体艺术跟现实街景的结合,会更加吸引人们去重新关注公共生活,我在创作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公众这样的心理需求。
在后疫情时代一些多媒体元素可以结合起来,比如说公众在虚拟屏幕上或者手机上看到数字艺术作品之后,产生想要出门前往实体景观中参观的想法。数字艺术与现实空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对我自己而言更希望是能够基于一种纯粹的兴趣,尽量减少对商业化的凸显,因为目前这类结合很多是运用在商业或者广告宣传领域,我希望未来可以在商业化之外,更多凸显公共空间存在的自然美感。
NFT让艺术家重新思考受众、作品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肉比特工作室的艺术家们会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处理为碎片化的视觉语言,再利用类似拼贴的手段“粘”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他们的创作方式就是找到感兴趣的议题进行发问,试图用自身的知识架构去回应或者解答问题,再把这种问答的过程具象化成视觉语言,融入到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虽然由于商业合作的缘故,艺术家们很难在非纯粹自由创作的短片画面里完全展现个人思考,但他们的创作也能够构建出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视觉元素或风格。
数字作品最初是肉比特工作室的艺术家们对实体装置作品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在纯粹虚拟空间外有另一套创作的逻辑和方式,这对于以前受限制于制作工艺、材料以及结构的创作来说是新的体验。
无论是数字内容还是实体装置,艺术家们都视为服务于自身创作的媒介,通过数字形式构建作品在呈现的空间尺度与整体氛围方面有形式上的优越性,而实体装置对作品的材料与质感则有更为准确的描述。
语言风格上,肉比特工作室喜欢用偏生物类质感的材质进行创作,“肉比特”涉及到的两个关键词:肉与比特,“肉”是有机物,是湿润的、柔软的,“比特”是数字世界里面最小的一个单位,他们所期望的世界形象,无论是电子的还是生物的,都处于一种柔软湿润的状态。
肉比特工作室:艺术作品能产生让人动容或者有感触的地方,是介于熟悉和陌生之间一个特别奇怪的点,这个点是每个艺术家要自己去拿捏住的,这个点不能完全脱离你的生活,但是又要能够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才能有共鸣。这种共鸣在我们作品中呈现的点,可能更多是基于我们世代的年轻人,他们接受到的影像形式的媒介比较多,我们这代人一出生就在数字时代了,对这些形式本身并不陌生,影像在我们生活中成为了常态,但是生活中大部分的影像在形式和内容上过于普通,并没有特别让人惊讶的点,我们构造了一个相对新颖的视觉语言,无论哪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大家愿意传播和分享,是因为这个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的享受,能抓住熟悉跟陌生之间的共鸣点。
肉比特工作室:数字影像艺术很早就有,我们把以往这种形式应用到一个新的领域,如果不上链的话,本质上跟以往的其他艺术形式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NFT艺术是未来艺术市场很有前景的方向,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现在很多人会认为它更像一场泡沫,但我觉得它只是不成熟而已。NFT艺术同传统艺术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它宣告了未来数字生活中数字资产的持有形式,艺术领域只是这种持有形式的试验田,在未来的数字生活中,我们购买的每一件数字商品都会被上链,否则数字商品会因为代码可以被无限复制的特性而失去其价值。我们以前认知的艺术市场里面,更多是针对受过艺术教育的精英阶层,传统艺术市场是由具有实用价值的商品交换一步一步发展到纯粹艺术品交易的自下而上的过程。但NFT艺术却恰好相反,它把这种数字资产的持有形式从艺术市场慢慢普及到日常的数字产品。在以后NFT涉及到的受众会更往下兼容,它不再是服务于某一类群体的艺术形式,不受限制于我们所讲的艺术流派、形式和风格,它会更平民化,更自由更大众化地去呈现,大众参与的成分会更多。
肉比特工作室:现在商业上肯定是比较混乱,特别是国内的市场,因为很多做NFT艺术平台的人对这种艺术形式并没有太大的理解。我们曾接触过一些NFT平台,本质上就是粗暴地把传统艺术品转化成NFT艺术品,而不是基于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去创作。
目前来讲,大部分 NFT艺术作品都是这种状态,真正能跟技术相关的NFT作品还是很少的。对于创作者来说,你不能把NFT当成传统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你得更多考虑买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家三者之间能不能构成新的关系,然后让大家去共同创作。这个时代是一个编辑的时代,内容创作者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编辑就是归纳整理出我们想整体呈现的内容,去呈现给受众这个时代的属性,艺术家有时候能不能也转化成一个编辑,而不是过于强调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去提供一个母体,或者基础的架构,让更多人之后参与到架构内的创作,我觉得这是下个时代艺术形式真正值得去思考的方面。
肉比特工作室:虽然我们现在从事数字艺术创
作,但我觉得线下实体作品的质感与温度是无法用数字艺术去替代的,它同样有很大的吸引力跟创造空间。
关于线上的数字技术如何跟线下创作搭配,从我们对作品质感包括精度的要求来讲,当下AR和MR的技术还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感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技术总是浮浮沉沉,最终并没有看到飞跃性的改变,我觉得未来更多样化的实体屏幕技术会更符合我们对作品品质的要求。
现在很多商业空间和街道会有曲面屏去呈现伪3D的感觉,但现在这些作品受限于固定的空间位置,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小屏幕,立体地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包括很多功能性的东西,比如说电线杆、交通灯这些,它会有更多三维展现的空间和屏幕,相比戴着眼镜看到的数字内容来讲,我们想追求的还是那种小的三维屏幕能遍布在城市的不同空间,去产生本质上跟我们现在整个城市风貌不一样的感觉。我们以后的生活空间肯定是线上跟线下混合越来越胶着,程度肯定是越来越深,数字内容会被放到线下去展现,线下的很多东西也会作为参考,成为数字内容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