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莲

2022-03-16 22:50叶锋华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莲婆婆女儿

叶锋华

吴家村最多的就是竹子了,至少20世纪90年代末还是这样的。村头村尾、屋前屋后,随处可见一丛丛绿油油、翠生生的竹子,在九月的风中,叶叶颤动,枝枝飘摇,窸窸窣窣地响成一片。有时风忽地大起来,撼动主杆便会“嘎吱”一声脆响;附在竹节上的老箨鞘受到了震动,也随之脱落。竹丛里面藏着许多个头小小的鸟雀,叽喳窜跳,踪迹不定;竹根下常倒着家常的垃圾,大鸡小鸡在里面刨翻着可吃的東西。后山不时传来斑鸠的叫声:“咕咕咕—咕咕咕—”有时又换个节奏:“咕咕—咕!咕咕—咕!”

离村前曲曲绕绕的溪流不远处,依着一丛特别茂盛的竹子,竹子下立着一户人家,黑瓦白墙,青砖小院。早晨的阳光穿过烟筒上方袅袅的余烟,金灿灿地铺满了半个院子,地上懒懒地趴着一只大黄狗。那狗忽见门外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穿着脏旧的衣服,举托着个大饭碗—一只大得和她的小身体不相称的瓷饭碗,看到她边走边吃地走来,便一骨碌起身,走近,矮下身子,仰着头,摆着尾,乞求的眼神,等着小下巴里漏下东西来,麻利地抢过去,一口叼到嘴里,而后又仰头盯着,等着下一个机会……

这时,屋里走出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来,手里提着一个装衣服的塑料桶,随口招呼道:“阿玉妹,吃早饭呢。”

阿玉妹点点头,见她提着桶,便说:“小莲姐,你要去洗衣服吗?”

“是呀。”

“你怎么不去上学了呀?你不是在上初中吗?”

大概也只有孩子才会这般兜头就问。

小莲没吭声,只向厅里喊:“妈,这件短裤要洗吗?”

“那是你二哥的。你二哥总是东一件西一件地穿,穿了又到处乱放。都没穿多久的,放着吧,明天再洗。”说话间从屋里走出一个中年女人来,圆脸蛋,鼓眼睛,酱色面皮,散披着头发,健壮麻利的模样,“后天他也要回校了,本来昨天就应该走了,他偏要拖到后天。阿弥陀佛,走了就好!我对他呀,现在是眼不见心不烦。”说完,小莲妈煞有介事地瞧了瞧阿玉妹的碗,啧啧赞道:“哟,还有排骨呢。昨天有亲戚来了?”虽是笑着说的,但那笑却有点让人琢磨不透,眼神也隐约透露出一股子厉害的味道。阿玉妹点点头,有些局促,不看她,只顾用尖端满是牙印的粗筷子往嘴里扒饭。

小莲妈却仍盯着她,笑说:“阿玉妹,是你自己想上学了吧?去年你生日的时候,你母舅就给你买了个书包,你天天背在背上,没事都要到小学门口去转两圈呢。盼星星盼月亮的,现在开学了,怎么反倒不报名呢?我看呀,你只会嘴上说!你看人家娟娟,都上学去了,她和你一个年纪呢!羞不羞?”

阿玉妹脸红了,沮丧地说:“妈妈说,娟娟是九月前生的,我是九月后生的。我要明年才行。”

“不对,不对。”小莲妈摇摇头,故作认真地说,“是你妈不想让你去,而娟娟妈就想让她去!就这么回事!你知道你妈为什么不让你上学吗?”这句问话有些意味深长,口气甚至还有些神秘,但话一出口,似又觉得这样和个孩子说话有些不妥,尤其是女儿还在一旁听着呢,便又换了一副戏谑的口吻说:“你要多吃饭!吃得高高的、壮壮的,你妈就会让你上学了,知道不?”

阿玉妹无法分辨这话是真是假—但大人说的应该都不会错的,只得点点头,似乎想表明自己很想长高长大,三下两下就把碗里的饭扒光了—连那块压碗底的排骨也嚼完了,骨头被吐到了地上。大黄狗一口就抢到了嘴里,没有给刚从瓦片上跃下来的猫丝毫机会。

阿玉妹饭碗空了,大黄狗没有盼头了,见小莲拎着桶要出去,便想跟着走。

小莲一跺脚地驱赶:“狗,不要跟着!”

说完便自个儿去了。那狗倒听话,不跟着,只立在院墙门外,耸着身子,目光一直追随着主人的背影,直到她快走到了村口的溪流旁,才忽然被大路口的什么声响给吸引了,侧头望了望,嗅嗅地面,颠儿颠儿地出去逛了。

小莲蹲在一块青石板上,将衣服一件一件地捡出来,默默地洗。阴处的露水还没干,在溪草上泛着霜白。小莲挽起袖子,滚圆的胳膊,红通通的手,牵着一件衬衣的领子,在浅浅的溪流中随意一拖,一溪安静的光亮便被搅成了碎沫子,摇来晃去的,再也静不下来……

隐约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小莲并不抬头,也没停下手里的活,眉头却不由得微微一皱,似乎这由远而近的脚步声让她感到某种越来越强烈的压迫感。

但当那人快到近前了,小莲还是抬起头,笑着侧头轻喊了一声:“大妈。”

微笑的脸颊有点泛红—大概是这时的太阳已有点熏蒸了。

大妈也笑吟吟地打招呼:“洗衣服呢。”说完就过去了,却又不禁回头看了看她。

小莲习惯性地理了理搭在背上的长发,低下头,继续默默地洗,仿佛不知道大妈回头看了她,也不知道那句简单的寒暄背后还有别的潜台词……

小莲蹲着的那块石板,隔着一片碧泱泱的稻田,正对着村子前排正中一家院落,此刻里面聚拢了好几个女人,正拉家常呢。透过扁豆架子,她们看到了小莲,很自然地也就说起了她。显然,这话题让人兴奋,但似乎怕隔墙有耳似的,便把脑袋凑在一处,尽量压着嗓子,仿佛大家商量的是些什么机密大事。一人说:“都开学了,她还蹲在那里洗一家人的衣裳—当真没读了?”

“是呀,好像刚要上初二呢!”另一人接了话,煞有介事地叹了口气,“唉,女儿就是女儿吧,总有一日要作别家的人!何况本来又不是亲生的!你们说是不?”

有人点头,却也有人扑哧一笑,指着她道:“看你这话说的!你家小英可不是你亲生的?和小莲是同龄人吧?还不是去年就从学校出来了?”

那人顿时面红了,急道:“哎呀,那不一样,是她自己不想读,又不是我不要她读!她要愿意,读多久都行,我又不欠她去赚几个钱!”

众人怕她臊了,便不再说什么。

而后又有人说:“小莲亲生爹娘那边,暑假的时候应该就听到了风声呢,听说不晓得有多生气,只是不好明说,全闷在肚里罢了!还有就是她的婆婆,这几天在床上也吵得不行,老人家气得饭都不肯吃了呢,说:‘我怎么还不死呢?早死了就免得受这个恶气!这明摆着只看重两个大儿子,一心欺负我可怜的孙女。欺负她,不如来欺负我!’你别看老人家常年病着,嗓门可高呢,隔壁兰花都听到了……”

小莲婆婆说的“两个大儿子”,指的是小莲的大哥吴运和二哥吴德。

那吴运也的确很“无运”,第一次高考就考了个寂寞,第二次高考又考了个郁闷,于是十分泄气,自觉没脸,走路都低着个头,最后向爹娘说:“我不复读了,再读真的就成了人家说的老油条了!”他爹娘何尝不想少些负担?他爹虎彪头发都白了一半了,如今依然天天去工地挑砖。只是瞧瞧吴运的模样,大学考不上,却成日里戴副眼镜,走哪里都夹本书;扶不得犁,拿不得耙,栽个禾都七扭八歪,播个豆也疏密不均,“上不上,下不下”,“農不农,秀不秀”,有时喊他半天还不理人—不知是耳朵背,还是在想些什么……总之,就这副模样,不读又去做什么呢?难道“眼睁睁地看着你饿死?”(他爹虎彪语)。和吴运天差地别的是,同村水根的儿子今年头次高考,却一举考上了南大。水根一张脸都笑成花了,又是请酒,又是演电影—一连演了两夜电影,远远近近各村的人,谁不来看?多风光?这事也狠狠地刺激了虎彪夫妻,一面自觉没脸,一面又心有不甘,只希望儿子再读一年,考个好的大学,风光也落到自己头上,就算是翻身了!最后,虎彪还是半劝半骂地要吴运再去复读一年,说这是最后一年,能考什么考什么,哪怕差些的都行,若是实在考不上,那也是命!

那老二吴德倒是个活变的人,只是活变得过头了,便变成了“猾精”。村里人都说他:“一头红毛,鸡窝一样。人还没烟长的时候,就天天叼根烟横射!成日里跟一些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吃酒、赌博、偷鸡摸狗,什么不做?”有关他的“逸闻趣事”还真不少。听说他上初一的时候,就和几个同学偷他班主任杨老师的鸡,半夜煮了吃,被人告发了,结果差点就被开除了。一次还被人看见飙摩托车:“骑得飞快!两只脚也不踩在下面,倒是竖起来放在龙头上,人还笑得十分张狂,‘忽’地一声就过去了。”而后呢?现世现报,撞到一辆三轮车,人都飞出去了,好在命大,摔到水田里,只是扭了些筋,之后也仍不见改。这样的人能混完初三,于虎彪夫妻而言已算奇迹,要烧高香了。原想着他一毕业,就让他跟亲戚去学厨师,不料他却看有同学花钱去上什么中专,心血来潮说也要去。他爹娘情知他不是读书的料,哪里肯?只是见他死活争着要去,还真以为他要“浪子回头”了,最后也只得借钱让他去了。去也就去了吧,谁知也就几天新鲜,没两月他就说不想读了,又说想去参军—谁见过这种人?人都进去了,钱也交了,这个时候又来反悔!这下可真把他老子惹毛了,关起门来用皮带狠狠地抽了一顿,打得嗷嗷叫,几里外都听得到,而后才不闹了,看样子是要混个文凭出来了。虽说是不闹了,但家里依然不得清净。村民们都私下里说:“听说不?上次吴德不晓得在学校那边得罪了哪个人,被人家打得在地上爬,说要挑断他的脚筋呢?哭着打电话到家里来,说人家放话了,要他爹娘赶紧过去,准备好棺材去抬—收尸!后来还是央求当地的老付—你晓得,就是我们村里吴麻子的表兄,他在当地说话有些分量的—叫他出面打圆场,又是请酒,又是赔礼,花了不少钱,才摆平了……”这些不干不净的话,多多少少也吹到小莲的耳朵里。小莲却仍是平时的模样:田里地里,屋里屋外,忙个不停,洗衣、做饭、剁柴、喂猪、割禾、栽禾,以至种豆、收菜,样样都行,着实让她妈轻松了不少。有时她还要去给城里读书的大哥送伙食钱和米菜。为了省下一块钱,二三十里地,她也不坐公交,都是骑自行车来去。当然,更日常的工作是她要帮着照顾卧病不起的婆婆。但小莲并没有报怨,无论做什么都从不偷懒躲闲—打小就这样过来的。

小莲本来话就不多,更是从不跟人提自己的身世。有时难免别人提起,不胜感叹,便微低了头,腼腆地淡淡一笑,不说什么,只是看着自己的指甲。

婆婆身体越来越坏,一日,把小莲叫到身边,说:“记得以前我娘家有个老姐姐—死了好多年了—养了六七个孙子。唯有老四是个傻子,全家老小都欺负他,最重的活儿都要他去做,好吃的却沾不到半点边。老人家却独独看重这个孙子,成天骂全家老小,良心都让狗给吃了!也没人理。一日,老人家想是不行了,就把老四叫到床头间,眼泪汪汪地说:‘婆婆就要去了,以后就顾不得你了。你就好好过吧。’他听不懂,就问:‘婆婆,你要去哪里?我跟你一起去。’老人家说:‘你当真跟我去?’他说:‘当真。’老人家便叫他倒碗水来,又从枕头边摸出个纸包,打开来是些沫子,抖到碗里去,头上拨了簪子,搅匀了,说:‘你吃了这个,就能跟婆婆一起去,从此免得受他们欺负。’他倒听话,一咕噜就喝光了,说想睡觉,而后就挨着婆婆睡了下来,也就一会儿,就睡着了。老人家哭了一场,没多久也就去了……”

婆婆顿了顿,接着说:“如今,你婆婆年纪也大了,也算是活够了!说去,撒手就去了,有什么好留恋的!唯有舍不得你这个孙女。但你是个多乖的孙女,婆婆怎么忍心带了去呢?以后你一定要找个好人家,婆婆在阴坑里也就闭得上眼睛了!”又说:“你也没什么好怪的,要怪,只能怪你自己,寻错了爹娘出错了世……”老人家说完,一转身,脸背到里面去,不再吭声。老人怕风,常年关窗,窄小的空间里便弥漫着一股子陈味,混合着中药的气息。此刻小莲早已泣不成声……

婆婆去世不久,小莲便经村里一位大嫂介绍,进了沿海城市一家工厂做工。一做就是几年,时常加班加点,两块五一小时加班费,包吃包住,每月用不了几个钱,工资都尽数寄往家里。

大嫂见状,时常劝她道:“我当年也像你这样,挣的钱不舍得花,全都寄给爸妈了。到后来自己成家,生了孩子,手头紧了,老公又没挣到什么钱,奶粉钱都愁呢!唉,真巴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暂且你还愁不到这些事,但也不远了,替自己早打算一点,多存点私房钱,不会错的。家里有时寄些回去,也就算是情分了。没人会说你的,毕竟你是女孩。”小莲一笑,不说什么,照旧把钱尽数寄家去。几年下来,小莲父母倒是着实吃了一惊,不料竟然收到女儿这么多钱,远近有几个人的女儿有这样孝顺?更别提是一个养女。也真亏小莲的支持,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哥哥,才得以顺利地完成学业。

当然,吴运考上的所谓大学,其实只是个地方性的大专。复读了好几年,考成这样,虽说比什么也没考上要强,但也实在算不上光彩。他爹娘一开始便想着不摆酒,以免人家说闲话;演电影,那就更别提了!然而接下来就要开学了,一开学,也就意味着要将一叠好几千散发着好闻味道的百元票子捏在手上,郑重地交到儿子手上,再三地嘱咐:“不能丢了,丢了就不能读了!”这就和读高中时可大不相同了,那时只是每个月拿点生活费,可以慢慢地想办法!如今一时哪里来的这么多钱?这就是乡下人常说的:“没考上愁,考上了还是愁!”那当娘的本来脾气就一向不好,如今更是时不时就发作,动不动就骂人,摔盆子—那种摔摔不会破的塑料盆子。当爹的呢,也一下子又添了好几撮白头发,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唉声叹气,第二天红着眼睛继续去挑砖—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挑几担砖了—一块砖两分,一担二十四块砖,二二得四,二四得八,大约五毛一担,十担就是五元……末了,夫妻俩关起门来,掐着手指盘算了半天:自己手头存的一点,再向走得近的亲戚们各自借点,还是不够!怎么办?没办法,还是厚着脸皮摆几桌薄酒吧,请那远近的亲戚和村子里的人—能想得到的,沾点关系的都请吧!亲戚们自然无话可说,本是应该的,哪怕远亲也都这样想。村里的人吃这酒却有些不甘心,当面虽也是笑嘻嘻的,一面奉上红包,一面说着恭喜的话,背地里却是头一歪,鼻子里一哼:“这算什么大学?算哪门子野鸡大学?这也来摆酒?这哪里是摆酒?明明是摆人家的钱嘛!”虎彪夫妻当然不会不知道这些风言风语,也只得忍耻受着。然而,终究还算是个政府办的大学吧,所以到了毕业季,托人找点关系,很顺利地就分到本乡的中学教书了。吴运终算是安定下来了!虎彪夫妻俩深深地松了口气。

然而那个老二吴德还是叫人放心不下。虽早已混完了三年中专,却不见一分钱进益,相反,仍时常向家里张嘴—就是不张嘴,也时常有认得不认得的人上门要债,有的还放出话来:“给你说明白了,要是明天还不了钱,就把你家门给端了!”这样一来,小莲寄到家里的钱,也就渐渐地漏掉了。然而全村的人,都称羡吴家养了个有情有义的女儿。

小莲回家过年,发现父母待自己似乎和以前不一样,格外热情似的,做客一般,倒不习惯起来,又见妈妈指着二哥骂:“你看你像个什么样子?长得这么大,没做半分钱正事,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外面东跑西颠。这次要不是你妹子的钱,你又要去蹲班房了!你妹子赚几个钱,容易吗?没见过这种人,一个作兄的,不能赚钱给妹子花,反倒要花妹子的钱,传出去你就不怕人耻笑?我倒有心一五一十地都替你妹子留着,等她结婚时给她添作嫁妆。只是她有你这样像模像样的哥哥,我哪里留得住?我怎么留?”而后又道:“如今谈了对象,还是这样‘吊儿郎当’,我真不晓得人家女儿看上了你什么,就这样死心塌地要跟了你。你可别辜负人家一片心!—不但不上进,反倒以为自己真是什么人模狗样,让人看得上,就飘起来了!我告诉你吧,人家爹娘可是看在女儿的面上,当初才没把你扫出门去,你以为你是什么角色?有几斤几两?人家话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了,要娶他的女儿呀,就得县里有房,要没房,就是他女儿再愿意,你也别想娶到鸟不拉屎的乡下来!如今家里可一毛钱都没有了,你爹娘也老得不会动了,别还指望我们给你买房!你还是自己趁早打算吧!别到时候胡子一大把连个老婆都讨不到,打一辈子光棍,那才是笑话呢!”这样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

小莲难为情起来,说:“妈,你别这样说二哥!”

吴德被骂得晕头晕脑,很没趣,侧着那张长了不少粉刺的脸,眯着眼睛,叼着烟的嘴巴含含混混地说:“一天到晚就会嚼牙齿,过年都不让人家清静一下子!”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他,便兴头地应了一声:“来了来了!”顺势就要出门的样子。

小莲妈见状,连忙起身,直追到门口,倚着门框道:“去!又去赌!赌到三更半夜再回来!到时你就想我开门?我看你干脆不要回来,死在外面算了!死了清净!死了就再也不用我操心了!—没见过这种人!我跟你说,你爸爸现在到街上去了,等他回来,我叫他把你的头给请下来!”

吴德没耐烦地扭头说:“耳朵真尖!什么时候又听到我要去赌博了?出去走一下子都不行啊?成日里眼睛没见嘴就见,就会念‘阿米蛆’!”叽叽咕咕地说了一通,没好气地去了。小莲妈气不打一处来,只得拉着女儿,絮絮叨叨地哭诉:“这日子是过不下去了!过不下去了!你妈这命就要断送在你二哥手上了—就要断送在你二哥手上了呢!”

小莲妈越说越伤心,眼泪扑簌簌地滚落下来,把小莲的手都打湿了。

大哥瞧瞧小莲神色,忍不住说:“妈,你就少说两句吧,妹妹好不容易才回来,大过年哭哭啼啼,死呀活呀的,像个什么样子?”小莲妈听这样說,方才渐渐地收住。

次年夏天,吴运也处了对象,是一起教书的老师。两人年纪都不小了,便打算在年底就操办婚事。按理说,按时下的习俗,结婚一般要去县城里买房了。无奈钱不凑手,思虑再三,决定还是先将家里的老房子简易地翻新一下,算是婚房。女方也生在本地,且全家人都算本分,所以倒也没意见。只是有些不巧,老爷子虎彪挑砖时砸到了脚背,要好好休养一阵子。

于是,家里顿时缺了人手,只好叫小莲暂且赶回来帮忙。等快忙完的时候,已经接近年底了,小莲便干脆暂且不外出了,只等来年再做打算。

一日,忽然有人来找小莲妈说闲话,远的近的,说了一箩筐,最后才不经意的样子问:“没记错的话,小莲也有二十一了吧,小也不小了,可以找个人家了。—想她在外面自己谈了?”

小莲妈说:“唉。别说了!我一问她,她就面红,不说,也不知有没有。我说:‘女儿啊女儿,要是有,就带回来,叫爸妈看看,替你参考参考,有什么要紧?终有一日,爸妈还不是要看的?’她就是不说,有什么办法?—我看她终究还小,她要自己谈得有就好,要没有呢,就再过两年也不迟。”

那人笑说:“想是这个女儿会挣钱,不舍得嫁了!”

小莲妈顿时面红起来,说:“你这是什么话?你当我是什么人了?说给你听,别以为小莲是个养女,我就不看重。恰恰相反,我对这个女儿,比两个大儿子还要看重。老天有眼,都看得见的。只是嘴长在别人身上,也就由着人家说去!”

说着说着,小莲妈想起小莲诸多的好来,不由眼圈一红。

那人肃然起敬起来,一咂嘴,一斜眼,斩截的口气:“还用你说?我们又不是瞎子,怎么会看不见?全村哪个不说虎彪家养了个有情有义的女儿?”又说:“正因为我们都晓得你这样看重小莲,我才会来这里提醒你,女孩子的终身大事,还是尽早打算的好。你看杨家桥老夏的女儿,起先说媒的人有多少?门槛都踩破了。只是老夏眼光高,以为自己的女儿是个什么宝呢,挑来拣去,全不中意。结果呢,年纪一过,哦嗬!再也没人来打个照面了。现在都快三十了,还没嫁出去呢,看来只能在家里当一辈子老女儿了。你想,老夏当年要是早打算些,人现实些,怎么会落成这样?”

小莲妈不由地点头,说:“这倒也是。”

那人见这话中听,便又说:“依我看,小莲在外头应该还没找。当然,凭小莲的条件,长得这样齐整,人这样乖,这样懂事,要找个人还不容易?说得形象些,叫‘手一抓一大把’,什么样好的男孩找不到?但她偏就没找,为什么不找呢?依我看,多半还是想在老家找一个,不想嫁到外地去呢。只是一个女儿家,这样的话怎么好说出口?所以才这样意意思思的呢。我说你这个当妈的呀,为什么不全心全意地替她操办起来,反倒还蒙在鼓里呢!”

小莲妈不免纳罕起来,问:“你怎么晓得这些呢?她又没和你说。”

那人拍手一笑,把板凳一下子拉近了,说:“这还不简单?小莲是个多聪明的孩子!她自然不会不明白,嫁到外面去有什么好?一来,吃也吃不惯,睡也睡不惯,又不认得当地的人,又不会说当地的话,闷都会闷死了!二来,没个娘家走动,人家欺负她,谁给她撑腰?也只能由着人家打骂罢了!要在我们老家找一个,那就不一样了!你想想,有你这样厉害的老子娘在后面当靠山,她有什么好怕的?谁敢欺负她?况且嫁得近,又能隔三岔五地走动走动,对你这个当娘的尽心尽孝,多好?这样一来,你和虎彪也不会辛辛苦苦地养个女儿,最后却‘卖’给了别人。不信的话,你看那些在外打工自己谈的,有多少是嫁到千里之外去了?这和卖了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说别人,就说我们村的建华吧。他家小红嫁到陕西去了,好不容易打个电话过来,却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说过不惯,想家里、想爹娘。你看她爹娘能怎么样呢?见又见不到,帮又帮不了,也只能干听着!那真是挖心的难受呀,你说是不?”

这话说得小莲妈连连点头,又说:“这么说,你可有什么好人家?”

那人见这样问,方才露出狐狸尾巴:她原来是替自家深山里一个亲戚提亲的。因怕拒绝,一说完男方如何如何好之后,便忙不迭地补充说:“这男方的好是不用再说的—到时一见你就晓得。再说,光这礼金,就六七万呢。你打听打听,方圆几十里,哪个肯出这么大一笔礼金?这可几乎是人家全部的家当呢。要嫁到城里去,礼金就更要少得多了。要是小莲自己谈个外地的话,就怕到时不但一毛钱都捞不到,还要倒贴呢。难道不是吗?”小莲妈警觉起来,耐着性子听了半日,没好气地说:“人家都争着把女儿嫁到城里去。难道我要为一点钱,把个女儿往深山里嫁?这才是把女儿给‘卖’了呢。那我是什么人了?这话不必再说了!”

那人显出尴尬的气色,打了个哈哈,强笑说:“我这番话,可全是为你‘一家’好!你要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也没人强迫你,是不是?”又说,“我说为你‘一家’好,你可晓得这‘一家’的意思?”

“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自然指的是要这事成了,不光小莲好,你们当大人的好,就连你们老二吴德都跟着好呢。岂不是‘一家’都好?”

“这话又打哪里说起?小莲的事怎么又扯上我家老二了?”

那人却欲擒故纵起来,摆手笑说:“还是不说了吧。免得又是“狗咬李洞宾”,没事讨人嫌的,何必呢?”

小莲妈却热剌剌地丢不下了,硬要她说。

那人便凑得更近了,说:“你这个聪明人,怎么这点脑筋都转不过来?你家老二难得能娶到这样一个好媳妇,可惜城里没房子,人家不肯把女儿嫁过来。你要同意了小莲这个亲事岂不‘一箭双雕’,双喜临门?一来,小莲的终身有了依靠;二来,也可用这笔礼金替老二在县里买套房子。女方父母自然再没什么好说的,这媳妇不就到手了?再说—”眼睛四下一瞟,见没旁人,方又压低了声音,“再说,老话说得好:‘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何况又是个养女?如今是好,‘爸爸妈妈’,叫的亲得不行。只是哪天一嫁,还不是别家的人?不说别人,就拿我们自己来说,自出娘家门后,有多少好东西送到娘家去?稍拿个几样东西,还要看婆家的脸色,是不是?儿子就不一样,就怕哪天他再没用,成了叫花子,天天讨饭,也得把最先讨到的一口饭养活你这个老娘!老话说得好:‘齐齐整整吃女儿的,邋邋遢遢吃儿子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依我的意思,不如趁这机会,要笔大的,以后给不给,由她!现在不趁早,等到哪天她真自己找了,你再后悔,就迟了!没听人家说吗,女大不中留!你要还一心想放她出去进厂,那你更打错算盘了,进厂才多少钱一个月?要賺到这个数来,少也得三五年呢—三五年后又是什么样子,哪个晓得呢?”

一席话说得小莲妈眼睛发直,呆了半天,低下头去,说:“我好好想想吧!”又说,“即便我没什么意见,也先得小莲同意才行。”

小莲城里亲生父母听到提亲的风声,赶忙请假到乡下来,竭力建议小莲嫁到城里去,又再三嘱咐:“千万别嫁进深山,一去就出不来了!”而后又忙忙地在城里替小莲四处张罗打听,最后相了两三家,男方也还都算不错吧,对小莲也都没意见,唯有礼金出得少—都一万块钱左右。

小莲妈便含含糊糊的,不答应,也不否认,嘴里说:“只看小莲的意思了。”

那小莲似乎过惯了一种几乎被人遗忘的“隐形”生活,今儿这般忽地成了众人的焦点,被人关注起来,便很不习惯,显得忸怩不安,本就腼腆,这会儿说话更是吞吞吐吐的,好不容易说出句话来,也不过是“都行吧”“你们看着办吧”之类的,有时甚至干脆说:“我也不知道。”

无奈,小莲生母只好道:“好吧,既然你都没意见,那我来替你挑一个。”

小莲养母却一旁冷笑说:“虽说小莲是你生的,但看来你一点都不了解她。养了这么多年,我是最了解她的!这孩子乖,从不忍心向人家说不的,依我看呀,她之所以这般忸忸怩怩的,那是因为都不中意!”

小莲生母急了,也懒得跟她养母纠缠,只一把将小莲拉到暗处,说:“我说你这么大一个人了,怎么还事事听你妈的?终身大事,要自己作主!晓得不?别总是这样没声没响的!你妈这个样子,明摆着是把你嫁到深山里去的意思了。这你还看不懂?你自己挑明了,你中意哪一个,不就成了吗?这有什么难的?不过是开口说句话嘛,又不是要杀你的头。你真开了口,你妈还好强迫你吗?—关键的时候,你怎么倒像个庙里的菩萨—开不了金口了呢?哎呀,真快把我急死了!”

小莲脸红了,勾着头,弄着衣角,然而始终不说话。

这城里的父母,本都是“单位”上的人,因想生个儿子,又不想因超生丢了“铁饭碗”,不得已才把头胎的女儿托乡下的亲戚暗地里送人。小莲当年要上初中的时候,夫妇二人都建议将小莲接到城里去读书,去他们家吃、住,不要乡下这边一分钱。退一步说,哪怕不去他们家住,只要进城读书,他们也愿意出生活费。

小莲爸没意见,无奈她妈警觉得很,怎么说都不乐意,背后还说:“哼,到底是街上人聪明,算盘打绝了!我一把屎一把尿,好不容易把个女儿拉扯到这么大了,如今他一句话又想领回去了。难道要我白养了吗?你看重小莲,是你生的。我养这么久,难道就看重得比你少?既是这样,当初又何必送人呢?”

于是,小莲就只好和多数同村的孩子们一样,在乡下读初中。不过这也很正常,她本来就应该在本地上学嘛。小莲的亲生父母辗转听到小莲妈的话,气了个倒仰,牙咬得咯咯响,也只得作罢。加上小莲不知为何,总不太说话,总是淡淡的—不管他们如何辛苦频繁地下乡来探望她,也不管对她如何好,好到让喜欢说三道四的乡下人都无话可说。时间一久,他们便渐渐地灰了心,来往也就越来越少了,待小莲突然停了学,一气之下,干脆断了往来。如今,听说小莲要提亲,他们方才又急急忙忙地赶到乡下来。老二吴德这边,女方却催得紧,已经下了“最后通牒”:“过年的时候,要是县里还没买房,这事就吹了!”加上深山里那位本村的亲戚又常来游说,小莲妈便日渐动摇起来,只是嘴里不好说出来,只希望是小莲自己同意的意思。小莲却始终没有一句现成的话。

最后连吴运都急得不行了,说:“妹妹呀妹妹。你怎么这样糊涂?这可是一辈子的事!你在外这么久怎么就不自己找一个?就是没找,现在相亲,也要自己说句话呀,怎么就这样拖着?不过是句现成的话罢了!—依我看,县城里姓李的那家不就挺好,你到底喜欢不喜欢嘛?”

半日,小莲半日方才低声说:“哥,你别说了。我没意见。看爸妈的意思,就行了。”

大哥瞪着她,顿时无语了。

最后,妈来找女儿,轻牵了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无比温柔地说:“小莲,依妈看……就这家—怎么样?”

小莲低头,仍不说什么。不说什么,这便被当作默认,于是,就这样定了。

小莲的亲生父母每每和乡下的亲戚谈到这门亲事,泪水禁也禁不住。

小莲妈辗转听到此事,冷笑说:“真这样看重小莲,当初又何必送人呢。这眼泪,流给谁看呢?再说,这亲事,不也是小莲自己点头的吗?又不是我拿刀架在脖子上逼她!退一步说吧,就算嫁到城里去,一点礼金都不肯拿或拿不出的人家,又会有多好呢?”

自此两家彻底断绝了往来。

不久,小莲生下个大胖儿子,坐在婆家贴了大红对联的门前,夹在一群乡下女人中间,仍不爱说话,只看着别人说说笑笑,脸颊泛红,淡淡地笑着,不赞同,不反对,总无话可说似的。她忽地看到孩子跑到脏地里去了,忙忙地起身,把孩子抱回来,拍拍小身子上的尘土,横放在腿上,撩起上衣,低下头,露出洁白丰实的乳房,捏着乳头给孩子喂奶—当着很多人的面,甚至男人,很自然—乡下人,都这样。

每逢年节,小莲便同丈夫、孩子一起去娘家,拎着大包小包。孩子雀跃地跑着,远远地就喊“阿公”“阿婆”。阿公、阿婆也高兴,一把将孩子抱起,举在脸上亲个不住,一面嚷嚷着倒茶,接收东西,杀鸡杀鸭。小莲仍如以前,一回来就习惯性地忙这忙那,很轻松、很愉快的样子。

闲下来母女聊天,妈妈拉着女儿抹眼泪说:“你二哥离了婚,女方带着孩子回娘家自个儿过去了。”

小莲也没什么好对妈说的,只沉默地陪着妈妈。

闲闲地住了几天,抽空去婆婆坟前待了会儿。

小莲还碰到了阿玉妹。阿玉妹考了一所挺好的大学,她爸妈也按风俗摆了酒,着实热闹了一番!十几年过去了,时代变了,如今上个大学虽说已不算什么稀罕事,但话说回来,能上个有档次的大学依然是件难得的事—何况还是个姑娘呢,更何况这姑娘还出落得齐齐整整,一眼瞥见就亮人眼睛呢,对不?在大学混了段时间再回来,大家见阿玉妹整个人都变了:衣着越来越讲究,甚至颇有几分时尚的意味—用当地人话讲,叫“洋气得很”;举止也基本脱了乡下人的习气,透出一股活泼灵动的味道;再加上本来就爱笑,真个相当地讨人喜欢!堪称“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就连凡事都不持意見的小莲一眼见了她都不免给惊住了,呆了半天。据说周边不少有钱人—那些儿子慢慢长成的有钱人—都开始动起了心思呢,盘算着等她一毕业就来提亲,以免让别人给捷足先登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近来上她家套近乎的人越来越多,把她爹娘忙得不亦乐乎。阿玉妹对这些却不感兴趣,说自己还小,说要自己谈,还说毕业后要去大城市,不想在小地方待着……而她父母呢?任别人说一千道一万,只说两个字:“由她!”

有关小莲,村里自然仍有不少闲言碎语。但小莲仍是平时的样子,不觉得自己可怜或什么的,似乎人生来本身就这样,本无话可说。这些闲言碎语,时间一久,也就渐渐地少了。

倒是不少人开始说:“小莲母子越来越白胖了。”

1400500511211

猜你喜欢
小莲婆婆女儿
找呀找故事
大三的女儿
帛 裂
帛裂
海的女儿
别把婆婆当成妈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伶人小莲
献给婆婆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