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学校实践

2022-03-16 13:46庞景丽
中国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社会性古建筑古城

庞景丽

山西省大同市逸夫小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结合本地经济、科学、政策、环境和人文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条件、办学特色、学生兴趣等情况,以大同古建筑议题为载体,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打造立体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从理论到实践旨在引导教师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围绕“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的时代要求,推动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帮助教师破解育人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聚焦“如何以大同古建筑为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实践研究,学校没有盲目地直接进行探究,而是先做了前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大同古建历史及现状等困惑或想法,分门别类按调查结果的百分比找到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参与问卷调研的过程中产生校内知识的学习与社会问题的碰撞,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大同古建筑”这个社会性科学议题该怎样与课堂实践相结合的轮廓,为后期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然后,学校依据“大同古建筑”这个社会性科学议题制订了相应的“三坚持、五培养”目标,即坚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与学生的年龄和求知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自主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坚持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等能力,从而树立学生以科技为核心,将科技融入古城人文环境中,把乡土文化带进课堂,赋予古城文化以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操,形成厚重的学校文化。

二、以纸塑文化为契机,根植学生爱乡爱国情怀

纸塑艺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美术形式,学校“古建微模型”的制作材料全是以紙塑文化为主。纸塑艺术的表现内容非常广泛,自然、社会、艺术等各种美的形态皆可塑造。作品的主要材料为废旧报纸、箱板纸等,因其材料俯拾皆是,不怕做坏做错,有利于练手,方便操作,废物利用,环保安全,故易于普及,适合学生创作。

因此,我们带领学生去钟楼、鼓楼、四牌楼、悬空寺等名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观摩。学生现场绘图、拍照、抓细节,回到学校查找资料、寻找材料、尝试技法、请专家讨论研究,最终以分组、分工的形式先后完成了大同悬空寺、老大同四合院、大同鼓楼模型的制作。这个过程是一种与真实世界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方式,学生经历全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获得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深刻地认识到纸塑艺术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有了充足的时间进一步进行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和研究。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纸塑文化艺术课程,恰当地使用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设备,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实体形象,切片分解,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建模社团活动,还原大同市古建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社会责任感;利用节假日布置综合实践动手操作作业,发挥想象,利用各种纸制作精美的纸艺作品,再通过评比展出优秀作品。

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让学生利用更多时间在各种活动中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团队中体会合作的快乐,使学生真正在动手过程中了解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以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通常是被动的,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却不高,往往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习惯于顺境思维,不能激发思维潜能。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围绕开放的、没有确定答案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展辩论、论证,最终形成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做出科学决策。

因此,在“大同古建筑”这个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大同古城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修复和保护”这一焦点问题产生讨论,思考古城修复的关键,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发言,同时,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让教师明确课堂知识和“大同古建筑”之间的联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探索议题产生的社会效果。

接着,根据议题选取相应的驱动性问题,例如,“制作古城微缩模型时需要考虑什么问题?”“我们在制作大同古城微缩模型最适合选用什么材料?”“中国古代木质榫卯结构有哪些特点?”“古建筑有许多优势,为什么现代建筑不再大规模采用木质榫卯结构?”“我们的城市为什么走上大规模修复古建筑道路?”“我们能为古城的修复与保护做些什么?”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挖掘每个问题蕴含的社会性知识,备好课,做好科学性的笔记,加快自身专业发展成长。

2. 改变教学习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除了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外,还要求教师改变教学习惯。在注重讲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鼓励学生提问、辩论以及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让学生在宽松学习氛围与环境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研究本身需要专业的知识作支撑,学生在测量、观察、绘制等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推理,通过辩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在争论的过程中起到引导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本土文化,厚植家乡情怀

教师要想做好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浅显内容,要先行了解大同的人文环境,了解大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然后组织项目团队教师进行精准教研,找出问题导向,推动整个项目的前行。

教师在科学及社团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建模、游戏、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古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制订方案;在课后,走出校门,了解古城历史、旅游业发展、人文环境等本地文化内容,感受大同古城翻天覆地的变化,明确肩负的责任,根植家乡情怀。

四、以议题收获为方向,构建学校评价体系

经过一年多对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的研究,学校对社会性科学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收获满满。

一是丰富学校校本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提供了全新的课程设计思路,打破学科界限,实现校内多课程联动。针对纸塑文化课程,我们还编写教材、录制微视频课程、利用AI智能分析师生教学行为、将资料装订成册,通过纸塑文化让所有学生了解我们的社会性科学议题,真正做到“大同是我家,我要愛护它”。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学生懂得运用理性思维,发现解决问题、尊重事实,愿意将更多的目光聚焦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家国情怀。

三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同时,带领学校走向社会,加强学校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聘请多位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研究,实现各平台教学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交流,提高教学效率,打造双赢模式。

四是教师队伍整合构建。在议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打破学科壁垒,语文、数学、科学、美术教师跨学科共同研发课程,多角度深入思考教学,实现了“能力课堂”“知识课堂”以及“智慧课堂”之间的整合。

这些在议题研究中的收获,促使学校自觉转变办学观念,深刻领悟立德树人目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教研、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方面评价体系,统筹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引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以研究过程为反思,回归议题本质价值

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研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学校结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和“办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兴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的办学目标,挖掘学生身边日益变化的“大同古城的修复和保护”这个社会性科学议题,把育人目标放在首要位置,在“古建微模型”和“纸塑文化”活动设计上让学生勇于参与,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探索,经历科学与大同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冲突与碰撞,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解决大同古城修复和保护争议的问题,回归议题研究的本质价值。

同时,我们又把“大同古城的修复和保护”这个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入科学课堂中,构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同古城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和责任意识,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科学论证、科学推理和道德推理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和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逸夫小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猜你喜欢
社会性古建筑古城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紫莺落墨靓古城
古城无眠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古城西南两座桥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