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林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湖北 咸宁 437100)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行各业都积极投入到落实此项重要战略的工作中,教育行业作为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核心行业,更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日渐提升,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知不觉中更为多样化,种种因素使得职业教育的作用日渐突显[1]。
为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高职院校需要对务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其学习相关农业技能,以此使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得到全面优化,使务农人员具备更高的思想水平与技能水平,从而使其在后续耕作过程中提升生产能力与生活能力。在农村地区全民整体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的前提下,乡村振兴战略也将相应得到更为全面的落实。除培养务农人员专业技术外,高职院校也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对务农人员进行其他方面的培养工作。乡村振兴不仅建立在振兴农业的基础上,也需要同步振兴经济与工业等内容,因此高职院校也需要从工业发展、农产品分销、农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培养务农人员,使其将自身所学内容应用于建设乡村的工作中。在充分接受各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后,乡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建设也能随之进步,从而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此外,高职院校也需要将重点放在提升务农人员思想观念方面,使其能充分认识到专业技术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在自身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各方面知识,并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在培养务农人员劳动技能与创新理念之余,高职院校也不能忽视培养农村地区中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村工匠等,使乡村地区能从各个方面实现振兴与发展[2]。
其二,高职院校也需要强化对在校学生的培养环节,尤其对于农业相关专业与环境建设相关专业等,更需要加大培养力度。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乡村建设日渐为人所重视的当今时代,乡村环境也在脱贫攻坚战略的推进下出现了大幅度改善,以往居住条件相对不理想的居民也充分享受了危房改造与易地搬迁等福利并入住了新房,使得村容村貌也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良好态势。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构建美丽乡村已成为每位乡村居民的愿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相应推进了相关工作。乡村居民所处环境虽规模相对较小但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不仅承载了乡村居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更承担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需求,由此可见,环境设计已成为乡村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优化高校环境设计课程,使学生接受人文美育教育,树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正确相处理念,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已迫在眉睫[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全面完善自身课程建设工作,使具备“三农”特色的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系统能全面执行,以此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但从现阶段高职院校输送人才的情况来看,供应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仍旧相对严重。最主要的表现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进入城市工作,而不愿深入乡村,使得农村地区存在人才不足的情况。为改善此类情况,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在毕业后勇于深入乡村地区,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4]。
1.课程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有建筑设计,也有平面设计与艺术设计等各个领域,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环境设计专业也应当以乡村建设需求为指导,实施针对性知识训练与技能训练,以此为其日后走上乡村建设相关工作岗位打好基础,使其能在工作中有效应用自身所学知识。但在普通高校中,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往往存在过于宽泛的问题,针对性相对不强,专业技能培训环节也存在缺失,学生在学习此类课程后易产生“样样都会一点儿,但是样样都不太精通”的感受,在日后工作中难以有效应用知识[5]。
2.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纵观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部分学科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此类学科时接受的理论教育过多,但难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仅注重书面成绩考核而忽略培养实践能力的问题,使得学生难以提升创新能力。而环境设计专业重点在于“设计”,而设计离不开创新,现存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则缺乏重视,使得教学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学生即使通过学习,也一时难以收获创新能力或实践能力,难以为日后投入乡村建设工作积累经验[6]。
3.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缺乏合理性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时与内容设置缺乏合理性是另一不足,实际课程安排并未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且内容也并未循序渐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出现了先学方案设计类课程、后学软件应用课程的情况,使得大部分学生并不能有效利用软件开展高效学习,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也难以有效应用软件。而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资源上也存在一定不足,无形中制约了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中的发挥,也使学生难以高效吸收知识,使得其后续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则存在一定障碍[7]。
为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理念,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建设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以此使学生能在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从而转变自身就业理念,能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投入乡村建设工作[8]。
1.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也相应需要发挥自身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在于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导,使其具备更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政治品质。因此高校辅导员自身首先需要坚定政治立场,提升自身政治觉悟,在自身工作过程中充分领悟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此完善自身工作,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与学校各个管理部门进行充分协调,并与任课教师彼此合作,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通过自身言行等方式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与辅导员的交流过程中充分吸收积极影响,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9]。
2.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最应当关注的一项内容。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且牢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尚未完全形成,易受各类思潮影响,从而为学习方带来不利因素。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代中,高职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多样化,能收获的信息量也更为庞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也相应面临一定挑战,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逐步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面对学习更具积极性[10]。
3.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在校园中学习,也需要在校园中生活,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负责学生学习之余,也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学生日常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高职院校辅导员也需要时刻关注,积极参与,以此了解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日常生活给予充分指导与帮助。在此过程中,辅导员需要遵循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与科学性,使教育融入管理环节,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4.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掌握更高效的管理方式
为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高职院校辅导员需要掌握更为高效的管理方式。为达到此目的,首先可由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入手。现阶段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当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引导工作,如学生学习方面的引导、生活方面的引导、实践活动方面的引导等,在各方面都得到有效引导的前提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将相应提升。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学生具备全面了解,找出学生在学习、生活、各类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再对症下药。例如当学生面对集体活动缺乏积极性时,辅导员可为学生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对于认真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可给予相应奖励。在此激励机制下,学生面对各项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将出现大幅提升。在此类激励机制长期运行的基础上,学生将逐步改善以往对集体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问题,辅导员管理水平也将得以突显。在学生整体凝聚力全面提升的前提下,其思想道德水平也能相应同步提升。
由环境设计专业入手,完善课程建设工作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在完善课程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需要重构课程体系,也需要调整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日后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11]。
1.导入项目重构课程体系
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高校应当尝试突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与学科模式,充分重视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的导向性作用,并以此为依据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重新安排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在更为合理的学科设置中完成学习,以有效避免知识结构出现逻辑混乱等问题。
在环境设计专业学科中,可首先考虑设置项目开发模块,使学生能够首先了解项目来源与其开发途径,在此基础上也能对接管环境设计项目的流程更为明确。此后,高校也应当落实课程体系的重建工作,以满足乡村振兴需求为目标,使乡村建设项目能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有所体现,从而塑造学生乡村振兴相关意识与能力。最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应当将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项目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对环境设计项目进行组织、设计、实训等各类学习[12]。
高校也应当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案进行细划,可考虑以学生专业能力为依据,设立教学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与考察,以此提升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使其有能力迎接不同场景下的实践考核挑战,并能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在细划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可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分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并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学习方案的机会,使其接受更为精通的专业化教学,最终达到有选择且有层次地吸收知识的目标。在学习自身专业领域之余,也应当兼顾相关领域中的专业课程,如乡村普遍具备自身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高校则可从此点出发,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使其理解传统文化,提升分析考察乡村居住文化的能力[13]。
2.调整专业课程课时与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具备较强的实践性,高校应当注重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校企结合思想,以此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日后工作大致流程与内容。高校也需要注重对专业课程的课时安排与内容安排,调整基础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为每一学期都设置相关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预先接触乡村环境,为其后续投入乡村振兴战略打基础。
此外,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可考虑开展双主模式,同步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对教师而言,高校应当引导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使其能为学生布置更具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在双主模式下,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后,仅为其提供项目内容必要指导即可,而不应全程亲自操作,仅令学生模仿操作。双主模式能使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发挥更大价值,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时,教师应当把握教学任务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原则,同时提升教学任务的趣味性与应用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彰显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价值。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
环境设计与创新能力息息相关,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可在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融入校企融合理念,实施产教对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产教结合模式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14]。
开设校外专业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可与当地各个设计院与景观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等机构进行有效结合,将此类机构作为高校专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基地完成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各地设计院与景观设计公司、装饰公司等都存在大量设计项目,也有大量设计人才,高校可组织学生深入此类机构练习接管项目,同时与设计人才进行深入交流,以此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更为重要,环境设计专业应当注重布局规划与房屋设计水平、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新问题。高校在改革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当结合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并对学科实用性与专业特色进行综合考量,以此优化课程安排,使环境设计专业实现“艺、工、教、学、练”五方面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15]。
4.加强劳动教育
为使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能扎根乡村,加强其在校期间的劳动教育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接受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其优秀品德,丰富其生活视野。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进行劳动教育极为必要。劳动看似简单,但要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了解劳动,提升劳动技能,仍需对其进行系统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校方需要考虑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能够接受具备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这一举措既是将劳动教育进行科学化与系统化,也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依据。在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校方应当以夯实基础、注重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与创新。在对劳动教育进行课程设置时,可将此门课程分为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两种,并为学生设置学时比例。在此基础上,也需要在其他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从教育与就业等各方面出发,构建全面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此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在此课程体系下,大学生也能够对劳动教育具备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劳动育人的理念得以深化,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具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劳动理论课与劳动实践课充分结合的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也能够相应塑造自身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就业观,从而提升自身创业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日后步入工作岗位也能够更为适应[16]。
在加强劳动教育之余,相关评价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就大学生而言,接受劳动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的过程,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与长期性规划。针对这一情况,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正是评判其具备实效的依据,因而需要对其加以完善。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其评价体系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先进性,更应当侧重于对大学生养成劳动意识与提升劳动素养的考核,并以此促进其劳动教育的发展。在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时,需要依据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做到理论与实践双重考核互相统一。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反馈机制与激励机制,可组织大学生定期进行劳动分享会或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使其从中体验劳动所得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使评价具备的育人功能得以发挥。这一评价体系与实际情况更为契合,大学生在此评价体系下也能够对自身方向更为明确,现时教师也具备更强的可控性,整体上对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具备极为积极的推进作用。
与此同时,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工作也极为重要。宣传引导是落实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校方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与校报、校园官网等渠道,对劳动教育进行宣传与普及,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劳动精神。在宣传过程中,校方可邀请劳动模范进入校园,对自身事迹进行讲述,以此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使其深化劳动光荣的观念。
从高职院校现阶段管理模式来看,仍存在部分院校对乡村振兴战略缺乏正确认知的情况,此类院校并未充分改革自身管理模式,因此难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改善此类问题,高职院校可由不同角度入手,积极优化自身管理模式,以此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1.实施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管理模式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在于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参加高职教育的人才发展途径。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依托于自身教学资源培养新型职业务农人员,对适用于乡村振兴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发,使务农人员知识水平不高的问题能得到全面解决。此项人才发展途径中,高职院校可开设农村培训基地与夜校等教育途径,以此提升务农人员受教育水平,使其能接受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教学。为提升务农人员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可为已取得职业许可证的务农人员申请补助。
其次在于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自身服务对象,并保障服务多样性。针对务农人员学历教育,可设立灵活的乡村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以此使自身服务对象更具广泛性。同时也应当投入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使自身能为乡村地区输送更多高质量管理人才。
2.加强特色办学环节
由现阶段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与文化特点来看,高职院校仍需进一步发挥自身办学特点,以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为依据,灵活调整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培训目标与专业环境等,同时注重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建立独特的农林技术创新促进体系和农村技术示范实验室必要的。我们继续以全球和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学校的办学特色,服务于有特色的村庄,让毕业后的学生知识发挥作用,成为农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3.建立文化下乡长效机制
文化兴则国运兴是新时代日渐为人所认可的一项治国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此项治国战略也需要得到更为全面的落实。对高职院校而言,此项战略可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以此为依托提升农村文化整体水平。在此过程中,可由构建文化研究机构与文化服务机构入手,在此类机构中将高职院校与农村地区建立联系,以此类机构深入研习乡村地区的各类风俗习惯,使具备特色的文化现象能得到全面保护。其次需要优化高职院校与乡村文化之间的联系方式。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以人为本。通过农村流行文化表演的发展,应当将健康的文化观念和积极行为引入农村,以满足农村人民的文化需求。第三是结合重要节日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如在端午节安排京剧《白蛇传》表演,以此类方式丰富乡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享受。在文化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全面落实的前提下,乡村振兴战略也将相应取得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