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锶译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其中在探索和发展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方面,我国已逐步找准、建成并一以贯之地发展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龙岩市作为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是深受独特客家文化影响的革命老区,下辖七个县(市、区),通过调查分析龙岩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建设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加高效的就业服务。
作为闽西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始终以先行者的姿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2002起,全市大部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都逐步建立了基层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所(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建立,在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方便人民群众、化解就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 年,为加强全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从夯实基层平台基础工作台账入手,龙岩市出台了相关文件,统一基层平台的工作台账格式、内容和各项指标口径。同时,龙岩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市补齐民生短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134 个乡镇(街道)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2017 年,龙岩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推进下辖七个县(市、区)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目前,龙岩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已挂牌建立了就业和劳动保障所(站)并进驻乡镇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平台窗口。但各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并不统一,呈现出“百人百样”的状态,如有的村级平台建有独立办公场所,有的则与其他业务混用办公场所;有一些基层平台未能落实服务制度上墙、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及一次性告知制等工作制度,不能做到台账清晰完整,群众对基层平台总体知晓度不高。
龙岩地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人才智力支持不足,人岗不匹配的现象比较突出,体现在“一高一低”问题上:“高”即平台工作人员年龄整体偏大,集中在40 岁至50 岁之间,他们对信息化时代数据的采集和利用能力较差,同时也相对缺乏工作激情、创造力,常常无法适应繁重的公共就业服务业务。“低”是平台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专/高职以下文化程度占多数,对就业创业政策、文件的理解能力不高,容易出现工作与政策脱节。
一方面表现为基础和服务设施投入保障还不够,大部分基层平台办公场所简陋,办公设备简单、老旧,近半成基层平台未使用信息系统,特别是村级平台的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另一方面表现为工作人员待遇和工作经费不足。在人员工资待遇方面,目前龙岩地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正式编制的少,大多为聘用制人员,其基本工资较低。在工作经费方面,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没有预算外的财政拨款,日常工作经费由乡镇(街道)、村(社区)从财政拨款中统筹列支,没有专门的就业工作经费,平台又没有收费项目,公务交通、通讯联络等全靠工作人员个人解决。
一是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后。目前,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很多与就业有关的摸底调查工作,无大数据系统支持,均还停留在“一支笔、一张嘴、两条腿”、挨家挨户跑落实的“原始状态”。二是业务开展效果不理想。龙岩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的就业服务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够强,服务规范、质量和效率都较低,许多基层平台只建立了部分业务台账,且基本为纸质台账,不但谈不上动态更新,甚至难以避免统计缺漏、数字不清和填报不及时等各种问题。
迄今为止,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一方面没有形成具体、明确的工作制度,相关的政策规定可操作性又不强,平台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容易呈现出随意性、盲目性。比如针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农民工或残疾人士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就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质,现实中由于政策规定的缺位只能笼统一并处置,实际效果堪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形成专门的业务考评标准和机制,市级人社部门对所辖各县(市、区)人社部门进行工作考核时,虽然包括了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的考核,但该项工作考核占比较小,这导致平台工作人员“做多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目前,龙岩地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大部分由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兼任,基本没有专责专职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人员归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管理,人社部门只负责业务上的指导,多头管理之下也容易造成资源重复浪费、效率低下、抑制服务功能等问题。即使个别平台有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聘请编制外的劳动保障协理员,但编外专职工作人员或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资待遇与编制内人员又相差很多,许多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职业前景不明、晋升通道不畅,严重影响工作热情,人员非常容易流失,队伍极不稳定。
一是财政在就业有关工作上投入不足。通过对比计算龙岩市2017 年-2020 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财政支出项目在总支出的占比情况,近4 年来基本在10%左右,最高也只有11.8%。二是地区资金投入差异明显,且资金筹措机制单一。由于全市各县(市、区)财政实力差距很大,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的实际投入差别也很大。三是人员工资保障不足。龙岩地区总体工资水平不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为窘迫,加之编外专职工作人员或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资待遇与编制内人员又相差很多,长此以往,很难保证平台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1.明晰职能定位。建议由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将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划定为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县(市、区)财政预算。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主要职能为负责行政区域内对象化就业服务的组织工作,包括对就业失业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和数据信息汇总,开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主要依靠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开展对象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2.规范制度建设。一是出台统一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标准,综合考虑龙岩市情及就业整体状况,以服务人民和夯实工作实效为工作目标,结合各类群体的突出就业服务需求,在场地、设备、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出精准规定。二是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制度规范和考核机制。明确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范围,细化服务项目和内容,完善服务标准,对服务流程用具体指标加以规范,并用专门的考核标准和方式进行约束,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1.加大财政投入。首先,建议将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改造规划列入县(市、区)财政专项指标,重点支持设施较为老旧落后的基层平台。其次,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经费列入县(市、区)财政预算,对劳动保障协理员安排专项补助,对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以奖代补。最后,建议放宽就业补助资金使用范围,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经费,建立乡镇(街道)公共就业服务资金专户,由乡镇平台按照有关资金管理办法集中管理、统一使用。
2.加强绩效考评体系建设。首先,在对县(市、区)就业工作考核中,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整体管理工作情况的评分占比,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基层服务平台的资金奖补最大限度挂钩。其次,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一套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绩效评估体系,设定操作性强且可量化的考核指标,采取定期评估、不定期抽查、实地走访、群众满意度调查等多种方式,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平台运行情况及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五条明确提出:“对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偿。”建议县(市、区)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就业服务中,建立多种公共就业服务的合作、委托方式,包括由政府授权/出资,非营利组织提供人员、管理和服务的授权合作式委托,政府将服务项目外包给私营机构的项目合同式委托、项目合作、资金投入、政府补贴等。
1.“两员”分类调整,实行部门管理。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趋复杂变化,公共就业服务职能日益丰富,为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调整“六大员”业务分类,把“计生社保协管员”的计生工作与另一大员“乡村医生”合并归类为“卫生计生员”,而把“计生社保协管员”改为“劳动保障协管员”,乡镇(街道)、村(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及原劳动保障协理员不再在镇、村(社区)兼职,纳入各县(市、区)人社局事业编制内,由人社局对其人事、财务、业务实行统管,真正做到“专职专业”,使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中。
2.多形式增加人员,充实基层力量。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增加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专职编制内人数,同时探索实行多种形式的用人机制,结合“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或开发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等形式,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扎根,以充实和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人员队伍数量和质量。
3.加强人员管理,稳定队伍建设。一是尽快明确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具体岗位职责、工作质量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完善工作人员在岗资格制度,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提升平台整体服务质量。二是通过增加财政预算、落实岗位和社保专项补贴等待遇,建立人员绩效考核奖励机制,解决好编外聘用人员工资待遇较低的问题,努力使同一平台的工作人员待遇水平大体平衡,以保持队伍稳定。三是市、县人社局要建立定期集中培训制度,对新政策大政策要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另外,除开展就业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外,还应当开展办公软件应用、沟通表达、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基层就业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1.建立四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架构。建议按照“金保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实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逐步建立起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架构。第一阶段以乡镇(街道)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为主,首先打通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沟通互联;第二阶段通过加快村级平台设备、网络和软件等信息化建设工程,实现信息系统向村级平台延伸;第三阶段在四级信息系统架构建设基本稳定后,逐步对接其他政府部门数据系统,并加载更多的就业服务信息功能,通过基层平台一线动态维护录入、县级机构审核汇总、市级机构取数分析,实现“一点录入、自动比对、全市共享”的目标。
2.完善“电子社保卡”就业服务功能。2018年以来,龙岩市集中力量开发“电子社会保障卡”,已初步形成“电子凭证”“自助查询”“服务指南”等多项功能。结合龙岩实际,一是继续完善电子社保卡的就业服务功能,联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整个系统数据,实现个人就业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的动态更新传送;二是在电子社保卡上加载“精准就业匹配”系统,结合劳动者的就业意向、技能水平、文化程度等特点,主动推送就业扶持政策信息和用工信息,为劳动者提供精准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