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启存
(中煤平朔安太堡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朔州 03850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用电需求也随之不断增加,庞大的用电需求拉动了发电行业的发展。火力发电机组高速建设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累积,受煤价高、节能环保减排、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大力发展等因素影响,火力发电厂经营压力逐步增大。一个火力发电项目从立项、可研、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到转入商业运营的全过程,属于电厂的整个寿命周期[1],生产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火力发电企业今后的运营效益。很多新建成投产的机组在刚转入运营期的几年时间里,由于设计缺陷、安装质量、人员技能水平不足等原因,影响机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甚至发生电力安全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新形势下火力发电企业基建和运营压力对生产准备工作中的人员、物资和技术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生产准备尽早介入,要站在生产的角度搞好基建,以基建达标的要求落实生产,使基建与生产运营无缝对接,为火力发电企业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投产即盈利的目标[2]。
生产准备一般包含以下六个阶段:认知、人员准备、技术和物资准备、设备安装监检、分部试运及整套启动、生产准备工作总结。主要完成确定机构设置和定编定岗设置,完成生产准备人员招聘和培训等人员准备,完成建章立制、规程图册修编等,完成技术资料准备、采购各类生产耗材、工器具等生产物资、市场营销准备等主要任务。实现一个目标:机组即投产、即安全、即达标、即盈利。生产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根据工程项目里程碑节点计划,组织编制生产准备大纲及工作推进计划。生产准备大纲作为整个生产准备期间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保证工程项目推进、生产准备、达标验收、顺利转商的基本纲要,是确保移交生产后机组能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
2)各级生产准备管理人员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参与工程设计、设备技术规范编写、主辅机设备招投标、设备安装调试试运、分步调试和整体启动以及168 h试运、达标验收和移交生产的各个过程,参与项目建设期的技术交流和谈判、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熟悉并掌握各设备系统的结构、原理和特性。同时要开展同类型机组已投运设备的运行和检修情况的调研,尽量避免同类型机组曾发生过的问题在本项目再次发生。
3)要加强机组节能、环保管理工作,关口前移,努力提高机组的安全稳定和环保经济水平。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审查、设备选型中要充分调研和论证,优先选用安全、可靠、业绩优良,高效、节能、环保的工艺和设备。
4)应积极有效地推进“两库两制”建设,针对机组在基建过程中出现的对试运及试生产安全性、可靠性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建立问题库和专家库,并在生产准备过程中,按督办制、结案制的要求开展工作。
5)在生产准备人员培训方面,要制定详尽可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要理论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目标。
6)建立健全培训、考核、竞争上岗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生产准备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此阶段主要组织生产准备人员了解学习工程项目概况,初步设计文件,通过调研学习同类型机组机构和岗位设置,确定项目机构和各部门人员岗位设置,确定运行管理模式和设备检修管理模式,成立生产准备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在工程开工的前期准备过程中,成立工程管理部、生产准备部、安健环部。在厂用电受电前6个月,成立发电运行部、设备管理部,其中生产准备部和工程管理部逐步过渡为发电运行部和设备管理部。
为确保项目顺利投产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尽快发挥经济效益,建议不依托外部人员力量,采用自主开机模式,生产准备人员需要提前筹划人员准备工作,可采用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的方式,配备充足的生产准备人员。人员准备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1)根据确定的生产运营模式、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制订生产人员具体配置要求和分阶段招聘计划,提前筹划,确保配足配齐生产准备各岗位人员。
2)生产运营按照运行全能值班和点检定修模式,生产准备部门尤其是运行人员要打破专业壁垒,按照精一门,通多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筹划跨专业培训。
3)生产准备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以自学为主,同类型电厂调研学习和设备制造厂监造、验收及现场安装调试、监检以及参加可研编制、设计审查和招投标为辅,同时参与生产准备制度、规程及各类台账等技术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并与新招聘的大学生签订师徒协议,由师傅带徒弟,通过互帮互促,尽快提高生产准备人员技能水平。
4)新招录学生的培训按照入厂安全教育培训、工艺流程和电厂应知应会知识培训、同类型机组跟班实习和理论强化培训学习、仿真机模拟练习、参与基建现场安装调试现场实习、参与分步试运和整套启动5个阶段进行,并在整套启动前进行模拟定岗,检验培训效果。
5)生产人员培训取证,包括化验人员的水、煤、油分析取证,集控运行人员的高、低压电工作业证、压力容器操作证、调度值班员证,检修人员的技术监督取证和特种设备操作证等,要及时关注各培训机构的取证培训计划,结合在跟班实习阶段完成。
6)生产人员的培训要建立良好的培训激励奖惩及竞聘上岗机制。通过建立员工培训档案、签订师徒合同、现场考问、月度考试考评等手段,检验培训效果,实行奖优罚劣、择优上岗。
1)收集整理项目初设和技术规范等资料,在生产准备人员整体进厂前完成培训教材编制工作。
2)组织建章立制,修编规程、系统图册、检修工艺卡、检修文件包,建立标准两票库,此项工作应在整套启动前完成。
3)完成标准操作票、工作票的编制工作。化学补给水系统标准操作票在反送电前完成,倒送电前完成电气升压站及厂用电系统标准系统操作票的编制。
4)完成检修工艺卡、检修文件包、检修质量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
5)按照KKS编码原则组织编制全厂设备命名规则,在设备和系统分步试运前完成设备临时标示标牌的挂设,整体启动前完成设备的正式挂牌,完成介质流向、色环的喷涂工作。
6)在调试单位的统一组织下,参与确定热控保护联锁定值、电气保护联锁定值。
7)建立健全机组运营期各类记录、表单、台账,在信息系统中完成模板建设或打印成册备用。
生产各部门建立健全设备台账、设备清册、各类工器具台帐,做好固定资产登记。燃料物资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对采购、验收、储备、供应的管理,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生产。
生产物资的准备要由生产部门会同物资部门提前筹划,根据工程进度及时签订燃料、粉煤灰等物料供销协议,及时采购各类工器具、劳动防护用具用品和消耗类物资,确保机组移交生产后各类物资齐备、充足,保持合理库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工器具及防护用品。在机组试运前一个月,各专业随机检修用的专用工器具、仪器仪表等均应到位,并建立原始台账记录。
2)燃料及生产消耗材料。化学制水系统调试前一个月,储备充足的化学试验用化学药品、试剂等。各种型号的润滑油、抗燃油、轻柴油、石灰石、尿素、酸碱盐等化学大宗药品等应在整套启动前签订供货协议。
3)试验室设备。一般包括化学实验室设备、金属实验室设备、热工实验室设备和环保实验室设备等。
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宜与工程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在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尽早投入,利用数据库、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施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
包括电力市场营销、供热市场营销和电厂副产物的市场营销,营销准备应提前将相关内容落实到生产准备过程中,营销人员做好内外关系的协调和沟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为项目转商后的盈利奠定基础。
现场安装监检、分部调试试运、机组整套启动和168 h试运要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实践强化培训,生产准备人员尽快熟悉生产设备的特性,为顺利由基建转生产,无缝衔接,接管机组做好充足的准备。
现场设备安装监检作为基建生产一体化的重要体现,生产准备人员要学习并掌握设备的安装检修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文明施工等内容,同时作为建设方要对设备进行安装监检,为分部试运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此阶段,生产准备人员要摈弃业主和施工方、检修运行的界限,发扬主人翁精神,担当起设备主人的职责。
分部试运主要以运行人员为主,从分部试运开始,工程建设的重心要逐步由基建转向生产,分部试运也是锻炼运行队伍的重要阶段,运行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试运,要敢于上手操作,并对设备的运行特性认真总结。此阶段要求安装单位积极为系统和设备移交代保管创造有利条件,主要是消除系统缺陷,完成相关安全设备和设施的安装,完成临时设备的标牌挂设。生产准备人员要积极接管,完成标准操作票和系统图的完善,在调试单位的组织下,生产准备人员要熟悉系统的恢复、停运,设备定期切换和异常工况下的事故处理操作,达到锻炼队伍,提高生产准备人员操作技能和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的目的。
此阶段生产准备各岗位人员根据现场调试进度进入倒班方式。运行人员在调试单位的统一指挥下上手操作,尽快掌握各系统、各设备的启停操作步骤、运行监视调整的主要参数和方法以及事故处理要领。生产准备管理人员要逐步完善标准操作票库,开展启停机和事故处理分析,补充完善运行规程中的事故处理操作指导。
火力发电厂生产准备工作面临资源有限、内容繁琐,基建转生产后经营压力大等问题,为了实现基建与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实现生产即稳定、生产即盈利的目标,生产准备工作需要提前筹划,精心准备,提高生产准备管理水平。本文从实际出发,在吸取多个基建项目生产准备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取得了生产准备预期效果,基建与生产实现了有序衔接,经过生产准备调试期的实战培训,运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对事故情况下的处置能力显著提高,转入商业运行后,机组运行稳定。本文介绍的经验对于其他企业的生产准备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