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凤云, 袁兆新, 杨智源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经过组织遴选,全国共有122个教学团队成为全国首批教育教学教师创新团队,养老服务领域共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滨州职业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9所学校入选。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养老服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经过3年努力,突出“中外融通、产教融合”,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是经过3年建设和培育,建设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强化中外合作,资源共享,产教融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使养老服务教师团队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辐射带动吉林省乃至全国养老服务领域教师团队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养老服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我校自2010年起与职业教育全球领先的澳大利亚TAFE启思蒙护理学院合作,双方共同设定教学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养老护理专业学生。通过教师团队的构建过程,系统培养“老年护理”三级证书师资16名,其中12名教师获得澳方教师资格证书。通过“一交流、三提升”工程培养国际化老年护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近500人,“一交流”即每年澳方选派1~2名优质教师到我校培训评估,我校选派2~3名教师到澳方系统学习培训养老护理实践课程。通过双方的师资交流,澳方完成课程培训与教学评估,我校教师能力实现“三提升”,即英语授课能力、职业培训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全面提升。吸取澳方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经验与理念,传承中华文化,实现教育的传承、创新、传播。获得全国涉外护理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师4人,获得学生全国涉外护理英语大赛一等奖2人、三等奖2人。教育部启动德国“工匠之师”教学团队境外培训计划后,学校选派教师到德国学校、养老机构学习养老护理理念与技术,了解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学习德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经验、精细化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在境外培训中对德国养老护理深入研讨,收集了大量资料,并进行本土化适应改造,运用到养老护理教学工作中,真正实现了中外融通。
2.2.1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提升教师团队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创新生长点,教师是生长点的生长点[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鼓励成立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2],由中心联系企业,在教师培养、课程资源建设、学生见习技术开发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获批首批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后,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与企业紧密合作,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实现一对一结伴成长,以青年教师导师制方式带动青年教师迅速融入教学团队。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2.2.2 成立名师工作室,带动教师技能水平全面提升 学校探索柔性人才管理制度,引进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成立护理技能名师工作室,引进吉林省优秀护理专家做为老年健康管理技能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在课题研究、学术研讨、技术技能提升等方面引领团队教师深耕精研,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及教科研水平。教师团队建设需要带头人规划团队发展方向、目标及路径,如果缺少有效的名师引领机制,带头人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名师工作室成立后,加强了团队带头人培养,形成了“头雁”效应。
2.2.3 加强教师境内外培养培训,助推教师专业化进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养老服务产业迅猛发展,文化养老、智慧养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教师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也随之滞后,如果教师的知识技能得不到快速补充和更新,仍然抱着原有“库存”知识去备课、上课[3],将导致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水平质量下降,落后于产业需求。为了快速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教学能力与水平,学校有计划定期开展各种教师团队培训,在教师师德师风、教学方法、资源建设、信息化能力、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考核,选送教师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国家级实践基地和境外培训,保证团队教师能力不断提升。
为了提高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和职业影响力,学校鼓励教师参与多种形式赛事。包括教师个人参加各级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技术大赛、说课比赛、微课制作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校四级职业技能大赛,在教师参赛和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教师对相关知识点精研细雕,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为了与临床接轨,邀请临床专家和养老护理专家指导赛事,带领学生深入临床、养老机构进行岗位能力提升,将临床和机构相关知识和技能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通过教师团队深入各类比赛,使教师随时发现教学与企业实践差距,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和教学能力。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由于缺乏企业参与的认证和企业人才、先进技术引入导致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不足[4],工作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后劲不足。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1+X老年照护证书成为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我校养老服务教师团队积极组织申报,联合医院、养老机构企业教师共同参加师资培训、考评员培训,不但培养专职教师参与1+X项目,而且根据医院老年病科室和养老机构实际情况,与医院、养老机构合作培养了一批企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1+X老年照护证书部分课程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既保证了课程的科学性、专业性,又从企业视角考虑了医院、养老机构人才需求,保证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证书也得到企业认可,学生毕业后顺利签约进入企业工作,达到了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共育人才的目的。
创新能力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和最突出的能力,但是历年来大部分高职高专教师时间用于日常教学较多,创新创业或指导学生“双创”方面可分配的时间较少。养老服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启动后,学校组织团队成立教师“双创”导师队伍,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深度融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提高了教师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师生多次在“挑战杯”、“互联网+”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打造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按照教师实际需求在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技能水平、信息化应用能力等方面分层设置培养目标。疫情期间各校均采取线上教学形式完成授课任务,调查发现,42%的教师在信息化应对方面力不从心[5],课前会出现因教学设计不理想、担心设备出状况等方面造成的焦虑问题。因此对新入职教师着重培养课程建设能力、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以期教师达到合格水平从而尽快融入团队;对入职5~10年的教师在教学管理水平、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等方面加强引导,使其在团队中起到中坚力量,达到校、市骨干教师水平;对团队中入职10年以上教师鼓励其申报市、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及学科带头人,为团队中青年教师起到领航作用。经过3年的分层培养,教师团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连续2年获得一等奖。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团队所在专业群获批省级“双高”专业群。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愈发重要。教师团队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和技能名师工作室,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卫生健康委员会各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下,承担了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培训、老年人能力评估培训、健康照护师培训等多项培训任务,培训过程中通过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建设了优质培训资源,提高了养老服务团队整体服务水平。仅2020年即培训养老护理师资及养老服务人员1 000多人。
团队教师中大部分专任教师为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的,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国家养老服务政策、行业标准、照护技术等不了解,教学时生搬硬套理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企业为减少接收教师和实习学生所带来的教学压力,对校企合作无动力和积极性。学校教师因在学校工作较多,压力较大,不愿参加企业实践。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分配制度还采取按年限、按资历分配,个别院校还存在论资排辈现象,不管个人贡献度多大,团队教师利益平均分配,绩效、职称晋升等没有任何区别,导致团队教师出现个人价值较难突出,积极性不强现象,不能有效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也不能激发创新行为主体全身心投入创新活动[6]。因此急需建立以成果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成效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激励体系。
各学校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均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力量,创新团队成立之初,各校均在各自能力范围内开展建设工作,未能在各校间建立紧密联系,不能充分发挥各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优势力量。
从对冰岛、土耳其、立陶宛等23个国家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愿意加入到教师教学团队中[7],教学团队对教师发展、教育质量提升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由于缺乏目标和动力合作性较差,教学团队成员之间难以达到共享资源、深度合作效果,解决教学问题仍然主要采取个人突破形式,降低了团队协同效应,团队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基于此,学校按项目柔性管理教学团队,建立团队柔性管理制度,接到项目通知后,教学团队成员自愿报名,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先后建立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培训团队、职业院校学生竞赛养老服务技能大赛培训团队、吉林省养老护理员师资培训团队。项目团队组建后,任务共同承担,遇到困难共同面对,项目成果共同拥有,极大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1 创新分配激励制度 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和考评机制是教学团队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缺乏科学长效的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将无法得到长远发展。学校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完善了教师团队考核评价制度,对于团队中积极致力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参与各种教学比赛、培养学生效果显著、指导学生参加大赛、教科研能力较强、对集体做出贡献的教师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晋升职称、绩效考核方面采取积分制,设立突出贡献奖给予表彰,并给予学时转换。同时对于团队中未做出任何贡献的教师采取诫勉、谈话方式以做警示,激发了团队教师项目参与热情及工作积极性。
5.2.2 成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领导小组 由校长亲自挂帅,团队负责人全面统筹,团队教师各司其职。按教学创新团队任务设置路线图,每月按路线图规划下发团队建设目标、分配团队任务、汇报团队建设进展、总结团队建设成效,为团队建设任务达成提供了组织保障。
5.2.3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为避免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任务完成不均、个别团队成员懈怠情况出现,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团队考核评价机制,每个月团队成员上报学习及业务提升程度、参与项目、任务目标及达成情况,对于业绩突出取得实效的团队成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团队成员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目标感。
教师团队不仅要体现每个成员的价值,而且应该产生1+1>2的效果,带来增值效应,因此团队成员之间不应该简单组合[8],而应该在组建成功后,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因此跨学校和跨学科团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至关重要。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下,养老服务领域9所学校联合起来,合作成立了教师协作共同体,各校教师共同建设网站,共同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研讨1+X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课证融合项目建设,共同参与各校学生培养培训过程,打造了跨区域、跨团队的养老服务师资团队,优化了各校教学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与传统教育具有本质的区别,其中最具特征性的一方面就是职业教育更加重视产教融合,注重校企“双元”育人[9],学校为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大力提倡“双元”培养。我校与医院、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牵头组建了吉林省健康养老职教集团,集团内汇集优质医院、养老机构,搭建了产教融合平台。学生定期到医院和养老机构见习,企业选派企业实践导师负责学生日常实践教学及管理,学生进入企业同时,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同时进入企业,除了与企业导师共同承担管理任务,教师也强化和更新了实践技能,与医院和养老机构接轨,随着企业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掌握了大量养老服务实践技能,回到学校授课不再纸上谈兵。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在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上实现了目标一致、资源共建、成果共享,校企合作转化为平台内部合作[10],学校与医院、养老机构之间人员互派、项目互通、资源互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为实现共同目标,培养高素质养老护理人才,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供了不竭动力。
经过3年的养老服务领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升了我校师资团队的专业化程度,建设了师资力量雄厚、协同创新的养老服务教学团队协作共同体,引领了吉林省养老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养老护理专业化人才,有利于建设养老护理专业资源和课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