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鹰
〔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23〕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1]。但是在交通整体形式上,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造成市政道路维护工作落实不到位,很多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路还存在很多微小问题,且处在问题萌芽阶段,成为道路使用上的安全风险[2-3]。部分地区更是忽视道路的养护,以道路维修为工作重点,造成维修管理作用难以发挥[4]。如何落实市政道路维护工作,提升道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是市政单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设施,在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力度提升,市政道路面积逐步扩大,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市政道路维修和养护上的压力。为进一步优化市政道路维护工作质量,对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使用的市政道路铺设技术进行分析。当前,城市通常采用沥青和水泥混凝土两种路面,其中沥青路面结构稳定,表面无接缝且较为柔软,行车体验感更佳,是我国城市建设中常用的路面结构。但是沥青路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沥青路面的稳定性受地面基层的影响较大,沥青混合料更是不耐高温,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会因为阳光暴晒而出现物质变性,使沥青路面开裂或者出现缝隙,增加道路养护的难度。而水泥混凝土路面相较于沥青路面,工程难度更大,建设标准更为严格。这种施工方式对道路结构层和施工方法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一旦出现部分指标不达标,就会影响工程施工的效率,也使得在后期使用中更容易出现路面的病害。面对不同的道路路面结构,道路维护工作需要对道路使用情况具体分析,了解道路承载量,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提升道路维护和管理质量,保障城市道路网络流畅,进一步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的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交通运输量增大,城市路面承载的压力也随之加大[6]。由于市政道路分布较为广泛,且地理环境难以预判,加上管理上的疏忽、维护工作体系不完善和路面结构自身的缺陷等不足,使路面设施难以满足交通运输上的现实需求。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城市道路在规划、建设、管理和养护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只有加强市政道路管理,并落实监督检查工作,保障道路养护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全盘统筹地完成道路维护和管理。但是与其他市政公共设施相比,市政单位在道路养护上投入的资金量不足,部分工作全部依靠政府的拨款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不能满足道路养护的现实需求。很多垄断经营问题的出现,使道路后期的管理存在质量问题,造成城市道路网络不流畅,整体的道理质量还得不到优化和完善。部分经济落后地区更是面临着缺少专业人才以及创新技术的现实困境。面对我国日益加快的道路建设水平,部分道路养护人员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强化,维护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无法快速地解决道路出现的问题,使道路养护工作实施效率不高,养护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城市建设中市政道路维护的要点不是对工程进行重建,而是通过具体的分析落实维护和保养工作,保障路面结构稳定,能够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但是,分析当前市政道路维护现状,发现很多城市存在着修路但是不养护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市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还存在着政府全权负责的工作状态。在传统的市政管理体制中,市政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由政府主导进行全权负责。而随着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市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推行的企政合作运行模式,构建起市场化为主导的管理形态,改变着当前的管理方式。但是,部分地区改革落实不到位,相关部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造成改革措施难以落实,市政管理工作运行的效率难以提升。二是监督管理力度有待提升,部分北方地区缺少对道路养护管理的监管,使部分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脱,对各项管理任务的执行力不足,影响道路养护管理的成效。三是执法力度不足,由于我国没有针对道路养护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制,很多道路问题引发的安全事件,得不到实质性的审理,造成相关部门工作风气不正,相关制度对其约束力降低,使管理部门的执行力降低,造成道路问题难以识别,且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积极建立城市市政道路预防性维护机制,是降低市政道路维护成本,在道路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将其损失降到最低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成本少、实效性强优势,性价比良好。因此,为进一步做好城市建设中的市政道路维护工作,可通过分别从沥青路面预防与人行道路面砖预防两方面建设预防性维护机制,来进一步提升市政道路,维护时效性与有效性。
一方面,建立沥青路面预防维护机制。沥青路面是城市道路建设中最常见的路面之一,主要是因为沥青路面具有地质条件适应性强、维护便捷、行车舒适和通畅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中。但是,若不做好沥青路面的预防维护工作,很有可能会导致路面出现松散、裂缝和坑洼等问题,造成路面出现危险因素,影响道路使用安全性能。基于此,在使用沥青路面过程中,应针对常见问题如裂缝、松散、坑洼等等,对问题的根源建立预防性维护方法,保证做到“对症下药”。其中,为防止沥青路面渗水,延缓裂缝并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应分别采取清理缝隙与灌溉缝隙两种方法进行预防维护。清理缝隙,指的是将路面裂缝中存在的杂物清除干净;灌溉缝隙,指的是将密封材料灌入已清除干净的裂缝之中,起到修补和维护的效果。据相关研究发现,经过灌缝和清缝两种方法处理过的沥青道路路面,使用寿命延长为2~8年。
另一方面,建立人行道路面砖的预防维护机制。人行道路面砖维护工作十分艰巨,通常会受气候和温度等因素影响,造成路面开裂、损坏,使之达不到原本设计的寿命。因此,为减少人行道路维修次数与成本,降低人行道路面砖损坏几率,应运用强度高、水稳性能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做好及时修补与维护工作,避免混凝土出现拱起和掉脚、板底脱空等常见病害,提升路面耐久性。
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载体,在使用过程中承载着车辆载荷与自然因素等方面的损伤,若是长期不重视维护工作,忽视对路面的维护、管理与保养,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路面裂缝和破损,导致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因此,应注重做好城市建设中,市政道路路面的养护与维修工作,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保养与维护措施,保证路面始终保持良好状态,能够更好地适应快节奏交通发展要求。针对不同路面损坏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维护与管理方法来提升路面维护的有效性。据相关研究发现,造成市政道路损坏的原因有两种,分别为结构性破坏与功能性破坏。结构性破坏指的是路面整体结构与部分区域出现较为密集的破坏,难以支撑车辆正常行驶,甚至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功能性损坏主要是因路面平整性受损,抗滑能力与抗压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的行车安全。针对这两种现象做好维护与管理工作,结构性破坏从根源上着手,对部分损坏的区域地段进行翻修,运用常规性保养和护理方法,防止路面再次出现裂缝、破损等问题。在养护过程中,需要避免因操作问题造成周围环境污染,应尽量选择绿色环保养护方法,将维护工作造成的影响降低。针对功能性破坏路面,应通过日常养护方法,让路面平整,回归到正常状态。并将其纳入市政道路日常维护工作当中,划分专项资金支持日常维护工作开展,保质保量提升市政道路维护水平。
建立完善的市政道路管理体系,是推动市政道路维护工作长期稳定运行,提升维护水平与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积极建立完善的管理运作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与章程,优化道路管理体系,多方位、多手段做好市政道路维护工作。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运作模式。需要不断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建设要求的改革方案,由浅入深探索符合城市发展的道路管理体制。通过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做好市政道路维护工作,进一步提升道路维护有效性。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部门职能和义务,建立责任分配制与责任追究制,要求各部门在维护中分清主次,将自己的职责义务落到实处。对于存在敷衍、不重视和偷工减料等行为,应给予严格处罚,并将处罚结果进行公示,以起到警醒和示范作用,避免问题再次发生,保证各部门人员能够认真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认真做好维护工作。其次,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体系,对城市建设中的市政道路施工给予全程监督,严格审查施工材料质量、关键环节与施工技术,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定期做好施工检查工作,保证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给予解决,为后期做好维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各单位之间应随时监管各道路的运行机制,把握好道路维护具体工作情况,加大市政道路维护与巡查力度,保证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给予解决,提升市政道路维护有效性与时效性。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中市政道路的维护效率和水平,应配备专业化管理人员,构建完善的设备设施,推进市政道路维护信息化建设,提高道路维护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大力推行信息化道路养护管理系统,加大此方面的资金投入,针对具体维护内容开发相应系统功能,如监督管控、检测排查、信息共享和应急维护等,促使用户管理人员能够运用系统开展高效化、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还应配备专业化的系统管理人员,积极采取“内培外引”措施,加强现有人才培训,引进专业化优秀人才,来进一步打造一支专业知识、维护技能、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等水平良好的维护团队,为进一步做好市政道路维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为维护城市形象,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落实市政道路维护工作,及时快速地识别道路存在的问题,并展开修缮和改造,是增加道路使用寿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受到管理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管理方式上的不足,造成市政道路维护质量难以提升。对此,积极建立市政道路预防性的维护机制,并加强对道路使用情况的分析,定期落实养护和维修工作,利用专业化较强的养护技术,提升道路的使用长效性,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道理使用的效果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