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2022-03-15 00:46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文化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李向成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汪明义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黄钢威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滕文浩

(四川省纪委监委驻四川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郭朝辉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海东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 川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朱建军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汪春阳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唐文焱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启航新征程 奋进正当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谱写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新篇章

李向成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3、64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技创新的需要、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党的建设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政治保证,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关系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性工程。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夯实理论武装这个基础,构筑基层组织这个堡垒,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一 把牢政治建设根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办学治校各方面工作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3页。,从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极端重要性,为高校党组织全面提升管党治党能力水平,从而更好推动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6页。。“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4页。。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总结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个根本方针。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必须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做到“四个服务”,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大学政治属性,确保高校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强烈的责任担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并强调了“应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伟大征程,高校必须统筹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治校水平的最重要尺度,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最根本任务,把党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主张和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政治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177次。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4、46页。。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党建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标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待。倾听学生、家庭、社会对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强化育人的制度保障,为学生的学术研究、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坚实的支撑,努力让学生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让教育发展真正造福人民。

二 夯实理论武装基础,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党的二十大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8)《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22年10月22日通过),《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7日,第2版。高校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夯实高校党员干部、教师、青年大学生思想理论武装,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教师、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自觉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抓住关键少数铸党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6页。。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的任务,需要建设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校必须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铸“党魂”,保持“思想淬炼”进行时,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责任担当、理想追求、毕生事业和幸福源泉。

立足关键主体铸师魂,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4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和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新征程教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忠诚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中华传统美德,铸新时代新征程“师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成为“大先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经师”、“人师”的统一者。

建好关键课程铸国魂,培育高素质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4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必须善用思政课培根基,铸“国魂”,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结合“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奋斗之中。

三 构筑基层组织堡垒,不断提高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7页。。这是基层组织建设功能的新定位新要求,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新的工作方向。高校应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严密的组织体系,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坚持政治标准,对重大问题把关落“实”。政治领导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核心要素,它主要体现为基层党组织在响应党的政治纲领、落实党的政治路线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所发挥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院(系)党组织要健全并严格执行两个“议事规则”,全面梳理“两个决策”事项清单,涉及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重大事项都要由党委会会议先行把关,作出研判,党政联席会议再讨论具体方案和落实举措。要进一步强化教师党支部政治担当,在教师入职、考核、评优、晋升之时应由所在党支部考察其政治立场、思想素质、师德师风,确保基层单位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质量提升,把基层组织队伍建“强”。要结合《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相关要求,根据高等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积极推进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顶岗支教、社会实践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在重大项目、学生社团等设立功能型党支部,实现“纵到底、横到边”,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要落实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注重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选配政治素质好、党务工作业务能力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建立“双带头人”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库,培育堪当“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政治责任的骨干队伍。要强化基层党建阵地建设,打造好活动场所,实现凝聚人气、服务群众、激发活力,让基层阵地成为最有磁场的地方。要建立健全党支部考核评价机制,把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制度落实等方面作为评价核心指标,同步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以科学评价体系为牵引,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坚持问题导向,把政治生活抓“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要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扎实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健全执行组织生活第一议题制度,丰富党组织活动载体,着力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力,党组织活动吸引力不强,党内政治生活泛化、空心化、随意化等问题。要发扬党的优良作风,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将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作为党内积极健康思想斗争的重要活动载体,真正达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教育效果。

四 永葆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绝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4页。高校必须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守初心使命,纵深推进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全面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坚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必须压紧压实高校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师生员工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必须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引领全校广大党员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使铁的纪律真正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贯通运用“四种形态”,使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必须体现严管厚爱,进一步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坚持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6页。。必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高校各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确保党中央、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必须构建大监督格局,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专责监督、干部监督、舆论监督、巡察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民主监督等贯通融合、统筹联动的监督体系。必须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强化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形成从发现问题到整改问题的工作闭环,真正做到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

坚持以严的基调一体推进正风肃纪。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不正之风滋生掩藏腐败,腐败行为助长加剧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必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四风”树新风,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必须把握高校特点,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抓住高校普遍存在、反复出现的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坚持“三不”一体推进,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深化整治高校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深化整治师生员工身边的“蝇贪”。必须加强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

征程万里风正劲,奋楫争先再远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4页。。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途上,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高校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魂、梦、路

汪明义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孜孜以求的伟大创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1页。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厚重历史传承和明确现实任务的系统工程,其根、魂、梦、路是“中国式”的集中体现。根是源头活水(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坐标(具体的国情),魂是思想立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价值取向(鲜明的人民立场),梦是奋斗目标(民族伟大复兴)和光明前途(世界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是前行轨道(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和独特模式(新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既广泛吸取了西方理论的精华,又与中华优秀文化有着殊途同归的价值取向)。这四点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标识、理论品格、理想追求和实践特质。在培根、铸魂、追梦、拓路的不懈探索中,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 中国式现代化之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和现实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2页。,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五个坚持”原则的新论断,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何如此、应该怎样。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但现代化的过程一定是紧密结合自身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传承鼎新过程,一定是固本培元与别开生面的辩证统一过程。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脉,中国的具体现实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7页。,是扎根中国土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道。

中国式现代化源头活水之根是历史文化传统。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鲜明的文化标识,传承鼎新的中华文化养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拓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哲学思维、价值观念、精神滋养、伦理道德,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饱受异国欺凌的中国被迫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历史性交汇,薪火相继的中华文化面临振衰起颓的时代抉择。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曾写下一系列有关中国的专题文章,专门谈到此时的中国面临“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19)马克思《中国纪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45页。。积贫积弱的境况与仁人志士的求索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和文化坐标,谋求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成为了重铸辉煌的历史任务和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坐标之根是具体的国情。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立足点和根本依据,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间,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曾提出各种济世之策和救民之方,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们不能植根现实回答现实之问。谁能引领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解决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谁就能赢得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的探索,孜孜以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来不是既有模式和抽象设定,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都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努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创造。正是因为我们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之根,所以我们就能在人类现代化文明史上提出独创性论断,就能在现代化的理论谱系中书写精彩纷呈的中国篇章,即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2-23页。。

二 中国式现代化之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70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并能继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和伟大事业,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鲜明政治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密码。

中国式现代化指导思想之魂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3)恩格斯《〈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4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总结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7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4页。。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擘画,立意高远,催人奋进,是以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充分体现。

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之魂是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中国式现代化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伟大事业,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不懈求索,“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灵魂所在、力量所系。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坚守政治立场,党就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激发起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和奋斗自信心,“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5版。。

三 中国式现代化之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光明前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这个梦想,就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0)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第11页。,中国式现代化之梦就是民族复兴梦。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创举,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之梦不仅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且也是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奋斗目标之梦是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3页。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结构中的“普照之光”,激励和引领着我们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这个梦想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激发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正是因为把这个梦想确立为奋斗目标,我们接续推进的现代化才被赋予了中国式的丰富内涵,才具有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59页。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民族复兴之梦和中国式现代化内在一致、高度统一,成为我们在新时代肩负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第13-14页。

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途之梦是世界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34)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 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22年4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年第13号,第6页。自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产生以来,世界各国对如何实现现代化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探索,追求现代化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历经18世纪至20世纪初的萌芽阶段、战后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形成阶段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发展阶段,相继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等各种现代化学说,这些学说都没能有效提供实现世界共同繁荣的现代化策略。中国式现代化既兼收并蓄又独立自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始终坚持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握现代化的本质和方式,始终坚持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5)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时引用到此句,原为费孝通所说(费孝通《推己及人·卷首语》,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版)。参见: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的共同繁荣之梦,为应对当今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严峻考验,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提供了强大力量。

四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行轨道和独特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36)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客观决定性,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又由各国自主探索,具有主观选择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党领导人民从本国实际出发,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历史主动的艰辛探索之路,这条道路彰显了中国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演进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前行轨道之路是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3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页。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实践自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是独立自主之路、开拓创新之路、团结奋进之路。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开始思考现代化道路问题,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3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37页。的路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构想。党的十三大制定通过“三步走”战略,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作出新论断,提出新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全面深化,“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3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版。。党的十九大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擘画新的发展蓝图,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但我们必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40)《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11月29日发布,2022年10月28日访问,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因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模式之路是新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14页。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内涵与伟大贡献的深刻阐释,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论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史上前所未有,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崭新文明形态在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这样的新道路和新形态全面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文明发展思维,全面扬弃了片面发展的现代化模式,激发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活力,汇聚了人类文明迭代的新动能,拓展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新空间。这样的新道路和新形态,“新”就“新”在关于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发展理念、价值导向、评价标准的原创性探索,“新”就“新”在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变革和重构了人类社会追求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辟了崭新未来,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必将愈加凸显。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

黄钢威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4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到办学方向、教育改革取向、立德树人成效,关系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系统性长期性,加快构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的新格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和建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和防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在新时代新征程走出一条标本兼治、立破并举、守正创新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治理之路。

一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新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经受住了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4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0页。。但是,要坚决维护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洞见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及其新特征。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与挑战更复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4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4页。。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想观点、理论思潮的策源地、汇聚地。有关调查显示,有53.7% 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争夺接班人的问题(45)王雅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浙江1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11期,第85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各种渗透力量仍将继续把西方意识形态夹杂在高校各类思想文化活动之中,西方理论传播、文化渗透、舆论干扰隐蔽性更强,少数师生易受其负面思想影响,个别师生甚至受境外力量操纵,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与挑战更加复杂。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防范与斗争更艰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重道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4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6页。。有关调查显示,69.3%的受访者认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就在身边(47)王雅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浙江1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11期,第85页。,西方敌对势力会持续加大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等思想渗透,“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48)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2019年9月3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6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防范和斗争任务更艰巨。

二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突出问题新研判

2021年9月2日,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组分别向教育部党组和31所中管高校党委反馈发现的突出问题。比如,有的党组织加强政治建设有不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决策部署存在差距;有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校风学风建设有短板,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有的党委主动担当作为不够,在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等职责上存在差距;有的深化从严管党治校有不足,责任压力传导还不到底,“四风”问题还有反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有的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够到位(49)王卓、吕佳蓉《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完成反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年9月5日发布,2022年10月30日访问,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109/t20210905_146928.html。。上述中管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工作问题,若进一步分析研判,不难发现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及原因。一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够高和意识不够强,导致还存在重视不足、辨别不准现象;二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不够明和制度不够全,导致还存在任务不明、机制不畅情形;三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够专和培训不够好,导致还存在行动不力、实效不强状况;四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监管不够严和技术不够精,导致还存在阵地不清、摸底不透情况。这些分析将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力度提供有力支撑。

三 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高校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5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立足“三新一高”理念,在“组纪宣统”传统架构基础上,构建更加注重协同合作为主的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意识形态贯穿其中的一体化工作新格局,从大党建到大监督渐次推进、协同行动、形成闭环,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5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的机理在“治”。高校“大党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治理体系,实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高校“大宣传”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统领,构建全员全媒体参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治理体系,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权、话语权。高校“大统战”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统领,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完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的治理体系,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高校“大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构建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大监督”要以政治监督为统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纪检监察、宣传等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联动的治理体系,强化依法治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2)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因此,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治理新体系,能充分满足高校党委领导下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委教师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部门在党课、团课、思政课、课程思政以及在文化、学术、社团、出版、外事等领域协同治理的系统性、精细化和实效性,更好地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推进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5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3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回答和解决了党在高校全面领导、怎样全面领导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5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有了这条保证,高校才能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职责,最关键的是高校党委。要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完善高校党委组织、宣传、统战、思政、监督体系,健全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新格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和教育强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5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71页。。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的重点在“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5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5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7页。。意识形态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回答和落实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高校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协同发力,“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5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引导师生爱党爱国、听党话、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5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头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到高校跟青年大学生、学校思政课教师等交流座谈,深入思政课堂听评课。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构建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要锻造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高水平“四有”好老师。专业课教师要掌握课程思政育人本领;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学马”、“信马”、“言马”、“爱马”,坚持“八个相统一”深化教学改革;党员领导干部包括辅导员,要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心在“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6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健全和完善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首先是健全相关组织机构,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要建立健全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安全领导小组等,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委、党政办、组宣统、纪检监察、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研究生工作部、保卫部及各二级党组织(党总支)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建设。这是着力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优势,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完善高校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制度体系,特别是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严”起来,关键是让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活”起来,让所有责任主体“动”起来,让全部责任事项“明”起来,各环节责任人明明白白做好分内事,确保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做、件件有人担,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用制度必严、违制度必究的工作闭环和良好制度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在“育”。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党建大宣传大统战大思政大监督一体化新格局,回答和落实了用什么育人、怎么育人的问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提出,“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6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6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4页。。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高校“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强化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意识,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坚持党校教育、宣传教育、思政教育,“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6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1版。。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性建设,全方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育人载体、创新育人方式。创新“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新课堂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滕文浩

(四川省纪委监委驻四川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6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3页。,贯穿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贯穿着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是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的重要力量。高校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要聚焦“两个维护”,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聚焦权力运行,推进日常监督精细化;聚焦标本兼治,推进纪律教育常态化;聚焦正风肃纪反腐,推动执纪问责实效化;聚焦体制改革,推进纪检队伍专业化。努力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作用,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一 坚持党的领导、牢记职责使命,切实加强政治监督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6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要求,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严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以良好党风树校风正学风,确保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确保学校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始终确保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领导。学校纪委要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部署,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一是聚焦“两个维护”开展监督。加强对落实党的全面领导情况、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加强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加强对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的监督等。二是聚焦“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开展监督。紧盯党委领导集体和党政“一把手”,把监督落实到具体人和具体事上;紧盯选人用人、基建后勤、招标采购等领域,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风险防控。

始终确保学校治理体系改革的政治方向。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学校纪委要紧盯制度建设,协助学校党委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内部治理统一起来,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体系。督促各级基层党组织从基础制度严起,从日常规范抓起,把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在每个党组织、每个岗位上。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着力解决选择性执行或者制度空转等问题,推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68)杭育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红旗文稿》2021年第4期,第24页。。

始终确保校园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一个单位政治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发展的品质和高度。学校纪委要紧盯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反腐。推动办案、整改、治理贯通融合,督促学校推动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政治文化一体净化、一体培育、一体建设。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激发和提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定期研判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形势,协助党委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到实处。努力使学校育人环境持续净化,校园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二 把握高校特点、深化机制改革,推动学校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6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8页。。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纪委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探索高校纪检工作的特点(70)杭育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红旗文稿》2021年第4期,第24页。,守正创新,稳中求进,与时俱进。

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坚定不移践行“两个维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7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5、64页。。学校纪委要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把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最重要的实践要求,带头做政治过硬的表率;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到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个全局中深度思考、积极谋划、奋力推进。

时刻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7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7页。,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学校纪委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严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准服务保障学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促进正风肃纪反腐政策制度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协调、相促进,使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有人强调“高校特殊论”,这是极其错误的。全党是同一部党章、同一套纪律,管党治党没有特殊,从严治党不能例外。学校纪委既要深刻把握纪检工作的职能定位,坚持严的主基调,又要全面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知识分子特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监督执纪实务中,要运用好政策策略,精准把握“五个区分”:区分是思想认识问题还是政治原则问题;区分是学术观点问题还是政治立场问题;区分不同的活动性质,是一般公务活动还是教学科研活动;区分不同的行为主体,是党员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教师;即便是同一行为主体,也要区分行为身份,是以党政负责人的名义作出的,还是以科研教学人员名义作出的。这五个区分对我们开展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不移维护师生群众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学校纪委要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关注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督促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整治师生身边的腐败问题。紧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特别是“包装式”落实、“洒水式”落实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师生群众不负责任、不担当不作为、态度生硬、办事推诿等问题,持续解决“伪创新”、“资料秀”等假作为和扎堆调研检查要表格等增加基层负担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既要一纠到底、彻底整改,还要针对问题背后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错位扭曲进行治理。

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坚定不移一体推进“三不”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绝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7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4页。。2021年,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教育部和31所中管高校,发现“重点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个别单位发生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4)王卓、吕佳蓉《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完成反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年9月5日发布,2022年10月28日访问,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109/t20210905_146928.html。,严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决不能滋生已经严到位、严到底的情绪,应该坚定不移坚持严的主基调。一是在思想意识上严起来。管党治党只会越来越严,不能认为巡视问题整改了,问题线索了结了,思想上就可以放松了,行为上又可以放纵了。要督促各级党组织分层分类加强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明规矩、知敬畏、守底线。二是在日常监管上严起来。领导干部要敢抓敢管,敢于当黑脸包公,不怕得罪人,不做老好人,严管才是厚爱,一些问题早处理才能早遏制。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对他们最好的保护就是平时多提醒多教育,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三是在执纪问责上严起来。只有不断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才会使部分人丢掉侥幸心理,并转化为“不想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7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9页。。学校纪委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有贪必肃、有案必查,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后墙。要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在查清问题的同时,查找分析问题原因、监督短板和监督漏洞;针对漏洞和薄弱环节完善体制机制,形成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长效机制;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以案明纪、以案释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切实发挥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隅的综合效应。

三 坚持贯通融合、着力抓实抓细,全面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为了保障学校党建和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学校纪委要坚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学校发展大局,为学校事业科学发展和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坚守服务师生、依靠师生的理念,关注师生所想所求、解决师生急难愁盼,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坚守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的理念,深刻把握纪委的职责定位,坚持严的主基调,全面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知识分子特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党员干部既体会到纪法的刚性和力度,又体会到组织的厚爱和温度。

构建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监督是管理的内在要素,是治理的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不同主体的监督职责有所区别,但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障各级各项决策部署顺利推进、落地见效。学校纪委要进一步深化监督体制机制建设,横向构建大监督格局,统筹各类监督力量贯通融合,纵向上着力构建三级专责监督体系和职能部门监督体系。要用好巡察这把“利剑”,深入查找政治偏差,切实推动整改落实,充分发挥巡察综合监督作用。要推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的统筹衔接,注重发挥审计监督、干部监督等职能作用,健全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形成发现问题、移交线索、整改落实、追责问责的全链条监督闭环,使各项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纪检队伍。高校纪检监察队伍是高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主力军,要选齐配强纪检监察干部。纪检监察干部要接受最严格的约束和监督,在权力行使上要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要严之又严。要把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贯通起来,以政治建设立魂、以责任担当立威、以提升本领立身,“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7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6-67页。,练就知重负重、担当作为的铁肩膀、硬脊梁、真本事。

汇聚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7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8页。。把学校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关键在于加强上级纪委监委的领导,深化与地方纪委监委的协作,推动与校内二级单位党委、纪委的联动,构建立体化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高起点建好纪检监察学院,以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现代化助力纪检监察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7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4、70页。。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真抓实干立新功、砥砺奋进新时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以高质量的纪检监察工作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郭朝辉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7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6页。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80)《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4日,第1版。在前进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8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党性原则,反映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凸显了实现人民幸福的目的和归宿,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话语表达和思想内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生动且具时代性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在新时代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8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最新成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实践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机地融入治国理政的崭新理念、整体思路和伟大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8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

二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8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9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扎根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8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4-5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8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第4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三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8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3页。。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谋划了更长远目标,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始终把中国梦的最终目标落在人民幸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8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第1版。。中国梦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精神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只有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1页。。

四 新时代新征程高校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积极主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肩负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要心怀“国之大者”,把学校发展融入党和国家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师生服务保障能力,满足师生对智慧校园的新期待新需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一)发挥工会组织职能,增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新时代学校教职工的自主意识、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法律援助、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等需求不断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多元化,从满足物质性需求向体面劳动、实现自我价值等社会性、精神性需求转变,教职工各方面诉求不断增加;对工会组织的期望值和要求增高,对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赋予工会组织新使命,明确提出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过程中,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学校工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工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政治性,强化工会职能,促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引导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发挥工会作为党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为推动学校发展凝心聚力。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和监督,促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做好普法维权服务,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二)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师生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更为具体生动的表达,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富裕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注重精神层面诉求的真切回应。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高校师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交往、办事过程中的不同体验都会极大地影响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要求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思想。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必须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学校发展中依然存在着由于办学资源短缺、硬件设施老化或不配套等给师生带来的生活不便,服务不到位,服务保障精细化不足等问题,这反映出还没有将“学生中心,教师主体”的教育理念完全落实到工作中。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运行机制,激发后勤运行活力,建立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的一流后勤管理服务体系,树立服务意识,以精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建设平安后勤、绿色后勤、质量后勤、智慧后勤、育人后勤、廉洁后勤。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成长成才。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尊重教师的人格、工作,关注其合理需求,帮助其解决问题和困难,让教师在舒适的环境中潜心教学与科研。通过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树立文明的风尚、营造优美的环境,构建师生心目中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园”,切实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建设智慧校园,满足师生发展新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9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4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信息化发展大势和国际国内大局出发,对网络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学校师生对方便、快捷、可视化、沉浸式、智慧化的服务、管理和教学模式的需求越来越多,必须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数字校园、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等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数字化赋能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型,打通信息孤岛,搭建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的桥梁,实现“让数据多跑腿,师生少跑路”。打造智慧餐饮、智慧公寓、智慧物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信息化与个性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微信报修、订餐、校园自动售货机、智能洗衣机、智能饮水机、云打印、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无人咖啡厅等服务,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新需求,以智慧校园建设增强民生福祉,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好发展。

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要求 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张海东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并为此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首要任务(9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4、33、34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9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9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4页。。

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发展赤字和新冷战威胁交织叠加,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凸显;与此同时,中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扬帆起航,发展改革稳定任务繁重而艰巨,“党和国家事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95)《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人民日报》2021年4月20日,第1版。。教育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教师素养提升明显,教师待遇保障有力,队伍结构优化合理,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师越来越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已经达到1844万人,这支队伍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是关键,教师是根本。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根基所在。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 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我国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必须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教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9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突出政治引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牢牢掌握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落实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责任。

二 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后继有人。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自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9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98)《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第1版。。必须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严把课堂教学政治关、质量关,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奖励办法;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良性互动,把中国特色和国际通行、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创新一体联动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机制,引导学生与新时代同心同频同向。

三 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99)《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100)《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5号,第17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必须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建立师德失范行为警示制度,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问题,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必须深入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培根铸魂,以光荣传统砥砺理想信念,启智润心,以模范典型滋养道德情操,用身边的榜样传递师德力量,引领教师赓续百年初心,更好担当教书育人使命。必须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10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第1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0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

四 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引导教师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103)《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第1版。。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鼓励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0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05)《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人民日报》2017年1月3日,第2版。。做好“经师”,就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专业领域潜心钻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心智,用生动的语言、灵活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成为“人师”,就要涵养德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106)《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先生之“大”,在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10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

五 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招。全面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推动教师学术成果分类评价改革,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把教师标志性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必须推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构建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注重对履职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实际贡献的评价,按照教师不同学科特点设置评审条件,构建教师发展通道。必须推进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深化校院管理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成效为考量,建立鼓励创新创造、体现知识价值、突出业绩贡献的绩效分配体系,提升教师工作热情。必须完善人才“引”“育”“用”机制,着力集聚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着力引导教师服务国家战略,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蓝图恢宏,气吞山河;号角激越,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谱写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篇章。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新路径

王 川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作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新阐述。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亦是世界文化互学互鉴的可行之举;“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针对当前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的思想认识、方式方法、载体平台、国际环境等纷繁问题,需要通过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时代文化新形态,统筹利用全媒体资源、搭建文化传播载体平台,改善文化交流环境、推动世界文明对话等路径综合施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样才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从行动上真正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精神。

一 准确把握“两创”的内涵及动因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1版。。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0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生了从“批判性继承”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变化。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的十年我们党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持续推进“两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大党章修改,在《总纲》中的最新表述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2)《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22年10月22日通过),《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7日,第1版。,这是宏观大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我们将“两创”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性理论成果运用于新的具体环境,守正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文化工作高质量的新发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1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3页。所谓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说的是继承,讲的是创新,实现转化便是根据时代背景赋予新的寓意,实现创新便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诚然,由于小农经济生产的落后性、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制约,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落后腐朽的东西,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所以,需要用辩证思维看待上述传统文化理念,在遵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两创”。

创造性转化强调的是“转化”,并以“转化”为目的,从而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造性转化并非毫无根据地盲目创造,而是分疏出既有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达形式,对其进行改造,实现其向现代化的转化,即通过文化形式的变革将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将新旧文化中矛盾的双方相统一,是对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元素量的积累。创新性发展强调的是“发展”,以“发展”为旨归,重在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创新性发展与文化复古主义相反,最终要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样式,即通过文化内容的修正、完善,对传统文化概念赋予新的时代意蕴,实现思想超越。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要突破新旧文化之间的屏障,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更是不能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立足于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方能够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迈上新台阶。

二 深刻理解“两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114)《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9日,第1版。因此,“两创”何以必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所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复兴,也是文化文明的复兴,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既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又是提升文化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导致某些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险境。如今,价值观之争无非为两种制度或两种意识之间的斗争,但在本质上依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现代化观念之间的对立,以及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相容相处。有效应对多元文化冲击,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

“两创”何以可能,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内在要求所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所对应的不同社会特征。就当代社会文化而言,既有积极的内容,也有消极的内容。人类文化接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断剔除潜在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落后成分,并对尚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改造。从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继承与创新的有效结合,使其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继承使传统文化从过去走到现在,创新使传统文化从现在走向未来,创新为文化发展注入灵魂,是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能够与世界文化互学互鉴,这也为“两创”提供了可行性,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得以从多样文化的共通性、差异性中进行甄别和考量。

三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辟“两创”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0页。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深学细悟,掌握报告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用以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新时代文化新形态,打造五类文化活动的新平台作好自己的事情,并改善文化交流环境,推动世界文明对话,成为应对“三变”、推动“两创”的重要路径。

(一)通过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两创”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性诠释,即需要做好梳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阐释的研究性工作。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珍视历史遗留,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恪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中仔细辨别精华与糟粕,结合时代要求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此基础上,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阐释,通过通识性教育和宣传普及,系统、全面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发展历程、精神内核等,使人民群众客观认识、对待传统文化,逐步改变固有文化思维。这里的阐释不是照搬照抄、原封不动地灌输,也不是随随便便、借题发挥地解读,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指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提高阐释能力,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历史性诠释是理论前提,批判性继承是实践要求,挖掘蕴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从内容和形式切入,结合新时代的特征,不断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契合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整体变革,优化传统文化要素,使其具备穿越时空、服务现实的能力,从而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新时代文化的新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或简单继承,而是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诉求为目标,又把科学性和价值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统一起来,建立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文化”。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两创”,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16)姜喜任《论习近平关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三个方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第140页。。一是坚持活态传承,在融入时代发展中激发新的文化生机(117)甘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党建》2017年第3期,第9页。。具体可以通过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融合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支撑。如2017年以来,四川省已经推出两批合计20位四川历史名人,通过川剧《落下闳》、话剧《苏东坡》、川剧《诗酒太白》、歌剧《杨升庵》、交响乐组曲《少陵草堂》等文学艺术的活化表达等途径,创新性地表达巴蜀历史名人的故事,“复活”了巴蜀名人的当代价值,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巴蜀文化精神、赓续天府文脉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二是通过政府调节与市场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释放文化活力。依托乡村振兴、城镇化等系列战略举措,统筹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巴蜀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内生活力,探索建立地域文化互动机制,构建各地传统文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转变文化管理方式,突出管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要落实好人才交流工作,加强国际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国际舞台上增进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四是转变文化生活方式,激发文化消费需求。利用文化休闲设施及新型文创产品,刺激大众消费需求,为文化经济的持续增长释放动力。2022年春晚,《金面》将古蜀神秘风华与当代的时空穿越联通,通过虚实相接的舞台科技同频共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惊艳四方,不仅让三星堆文物成为了“团宠”,更成功激起了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五是转变文化表达方式,持续加强文化输出力度。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通过演绎数千年前的故事,让观众与先人跨时空对话,结合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和审美视听习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精神文化熏陶,成功强化了观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

(三)统筹利用全媒体资源,搭建文化传播载体平台

良好的文化传播载体平台是弘扬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整合利用新资源,需要结合以下四个方面打造文化活动的新平台。一是打造文化活动载体。整合各类传统文化资源,如以都江堰“放水节”等传统节庆、旅游节等主题活动为载体,推出一系列巴蜀民俗节庆项目,利用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文化功能,积极发挥各类主题文化活动的载体作用。二是打造文化宣传载体。凭借互联网、影视节目等平台,推广与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赋予典故以新的时代内涵,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传统经典话语在新时代焕发出生命力”(118)陈乙华、曹劲松《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的机理与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第165页。。三是打造文化创意载体。依托文创园、产业基地等阵地,推动相关文化企业在产业对接、项目承担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以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现代产业模式的形成。四是打造文化共享载体。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等公共资源,推动“数字化建设”,如打造中华传统文化在线学习、数字传播的文化共享载体平台,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网上剧院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以数字化手段激活馆藏资源。

(四)改善文化交流环境,推动世界文明对话

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为中华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现实可行性,也对“两创”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1页。。首先,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两创”需要有世界格局,也需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在开发文化产品时,既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智慧,又考虑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生活习惯,增强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的对外吸引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我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贡献,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抗疫,军事冲突、恐怖主义,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也需要各国共同解决。我们坚信,中国有能力从自己的文化传统出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中国更懂得尊重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与世界其他国家携手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推动建立真正和谐的新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构建人类更为美好的未来。

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朱建军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1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6-67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一支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

一 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的重要性

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干部坚守“忠诚”的鲜明政治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斗争”一词历史深远且意蕴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系统、集中地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强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22)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版,第435页。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其发展成长过程中就鲜明地把进行英勇、坚决的斗争写在了自己的革命旗帜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发扬斗争精神的伟大历史,斗争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政治特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1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8版。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党员领导干部矢志不渝地坚持和拥护党对各项事业的绝对领导,成为党领导人民展示斗争本领并取得一切胜利的法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世界独有大党的政治特质。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12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决同各种破坏国家利益、损坏民族利益、侵蚀人民利益、有损国家形象、威胁党的执政地位的人和事作斗争,不断培养和强化党员干部看大势、明大道、谋大局的能力。伟大斗争铸就伟大工程,伟大斗争造就伟大事业,伟大斗争成就伟大梦想,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必须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从而坚守“忠诚”的鲜明政治品格。

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干部保持“干净”的防腐拒变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1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9页。。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刹住了一些长期未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瘴痼疾,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126)《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人民日报》2022年1月19日,第1版。。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更需要不断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需要与弱化自身党性的不良思想、不良念头、不良行为等作坚决斗争,与欲望、贪婪作斗争,切实增强干部思想上的免疫力、对党纪国法的执行力、为官用权的约束力;更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担当,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无畏气概,毫不迟疑、毫不含糊地坚决与弱化党的战斗性的腐败思想、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作斗争,保持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斗争定力,让斗争精神不松、不软、不垮,始终坚持用防腐拒变的力量保持“干净”。

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干部勇于“担当”的必然素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12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人民日报》2021年9月2日,第1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突出强调实干,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128)胡锦涛《求真务实》(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1-152页。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第十六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述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干事创业是不会一帆风顺的,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征服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干部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在干事创业中担当作为,在斗争拼搏中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干部需要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才能斗争。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干部需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干部需要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12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人民日报》2022年3月2日,第1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具备的基本条件,其中第七条第四款规定,“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有实践经验”(130)《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9年3月18日,第2版。。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是干部干事创业、服务人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只有从一而终地保持斗争精神、提高斗争能力,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打开新天地、取得新胜利,才能在勇于“担当”中体现价值和能力。

二 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的现实性

面对已经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却又任重道远,矛盾与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风险与挑战纷繁复杂、交织叠加,这种现实性迫切需要我们以更加坚定的斗争精神和更强有力的斗争本领应对。面对这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更加需要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能防风险、能抗压力、能辨是非、能打胜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秉轴持钧的作用。

从世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1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3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成为维护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展。但就世界环境而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威胁加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1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6页。。国际敌对势力把自身霸凌看作天经地义,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视为威胁和障碍。因此,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特别是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不为外部势力的诱骗把戏所迷惑,不被外部势力的疑阵恐吓所误导,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以我们党的中心任务为圆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目标而奋斗。

从国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例如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污染防治保卫战,同时集中力量突破了许多关键核心技术等等,推动国家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土地面积辽阔、人口数量规模庞大、地域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新时代新征程上仍然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总之,“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1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4、26页。。在这种国情下,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干部提高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拼劲闯劲。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其中第五条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7页。。

从党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经过不懈努力,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观念淡薄的状况,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全党深刻领悟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但我们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风险考验。比如: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风险”将长期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13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4页。;“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1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6页。;等等。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3页。,必须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主动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大旗,保持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在大是大非前敢于亮剑,在歪风邪气中敢于坚决斗争。

三 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的路径

过去,中国共产党以斗争赢得了历史、赢得了人民。未来,中国共产党也定将以斗争继续赢得胜利。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党员干部要真正成为凿不烂、打不碎的“烈火真金”,就必须要接受严格的政治锻炼、思想洗礼、实践检验,这是我们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底气、提高斗争本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从伟大建党精神体悟中增强斗争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3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8页。。“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我们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特质,展现的是党的强大精神优势。作为新时代的干部,应知史明鉴,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并从伟大建党精神中增强我们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风骨、气节和胆魄,以“我将无我”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同党内的各种歪风邪气,同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作坚决的、彻底的斗争。

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中涵养斗争本领。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思想先于行动,意识指导行为。领导干部要增强斗争本领、提升斗争能力,就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深学细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定正确的斗争立场和斗争方向,涵养坚毅的斗争意志和斗争品质,领悟有效的斗争艺术和斗争方法,掌握科学的斗争原则和斗争规律,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斗争、为谁斗争、怎样斗争”的问题,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那就是“六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3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8-21页。。

从实践淬炼中强化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14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66页。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非天性使然、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实践锻炼才能得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要坚定斗争意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决不能碰到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要善斗争、会斗争,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洞察先机、趋利避害”(14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人民日报》2021年3月2日,第1版。。领导干部要主动到基层、到一线、到艰苦环境中接受锻炼,在群众服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在各种矛盾交织叠加的关键一级,主动作为,接受挑战和历练,不断积累阅历、积攒经验、培养胆识、磨炼意志。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急难险重任务来提升斗争能力、斗争水平,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担当之责、严实之态、精准之策、有效之举,主动参与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投身于社会经济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社会发展稳定、国家重大项目攻关、乡村振兴战略等各项艰巨任务中,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沉下心来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实际成效体现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汪春阳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4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23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作为理论武装、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师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奋力开创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在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展现更大作为。

一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增强高校师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4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首要任务是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从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上开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抓牢关键、深入阐释、推动转化,着力增进高校师生理论认同。理论认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无产阶级锻造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进行深层的规律阐释、把握、接受和内化的过程(144)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5页。。理论认同的产生根植于科学有效的理论学习过程。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4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页。。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就是要以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校全面加强理论武装,一是要抓牢领导干部、教职员工、青年学生这三个群体,广泛利用高校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理论学习阵地,全面开展理论学习。二是利用自身理论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全面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建设,全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必须把理论学习和高校事业发展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动理论学习成果的实践转化。

提高站位、领悟变革、明确任务,着力增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对制度与规则的认可、接受、遵守、内化。强化理论武装,能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增强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146)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3页。。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要引导全校师生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增进师生的政治认同。一是要引导全体师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要全面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4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16页。。三是要深入学习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全面学习把握党的二十大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的重大部署,尤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4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3页。的战略部署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从而增强责任担当、站稳政治立场。

人民中心、创新形式、凝聚共识,着力增进高校师生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从认知、理解、理性认同进一步内化到情感层面,从而上升为意志、信念和行为并化为德性品格的过程(149)高国希《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增进四种认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年第6期,第175-176页。。在党的历史上,人民群众付出生命与中国共产党血肉相连的生动情感认同故事不胜枚举。构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就要通过理论武装强化生动活泼、受人喜爱的理论学习内容和形式,从而凝聚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共识。一是站稳师生立场,把握师生愿望,尊重师生创造,集中师生智慧,形成为师生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师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二是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理论学习,增强情感认同。广泛利用校园网站、“两微一端”、社交群等新媒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和立体多维的认同教育。三是凝聚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共识。坚持鲜明的学校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纪念日等时机,开展具有高校独特文化标识的理论武装学习,激发师生情感共鸣,构筑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高地。

二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必须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5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5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1月20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制定下发《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为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作出重要制度安排。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高校各级党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举措。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党委宣传部等有关方面必须凝聚共识,切实增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汇聚强大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5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为完成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汇聚强大正能量,“必须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153)人民日报编委会《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关党建研究》2021年第5期,第13页。。高校作为知识、思想、道德、价值的聚集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支撑,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确保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用好用活高校各级各类媒体,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统筹网上网下、内宣外宣,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系建设,做好权威信息发布和重大主题对外宣传,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以正确舆论导向凝聚师生、推动工作,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15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44页。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高校更要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尤其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作用,不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是关键。关心关注中青年干部人才成长,加强分层分类培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创新能力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是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在要求。要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5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3页。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着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5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2-43页。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文化工作主动权,着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文化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决贯彻落实宣传思想工作的各项原则,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及时对标文化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把握文化工作主动权。要紧跟高校文化传承的战略定位,深挖高校文化传承的本质,建立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矩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地、实践基地和传播重地。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和重要任务,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机构,强化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持续开展高站位、广视野、大格局、有水准的咨询把关和谋篇布局工作,依托专业化人才队伍,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引导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15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44页。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要坚持守正创新,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也要用好文化文艺活动“第二课堂”,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年、感染青年、引领青年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落实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推进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培育塑造时代新人上的引导力。

构建实践体系,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5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第2 版。“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59)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文化阵地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保障。首先,高校可以依托非遗校本课程、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工程、传统艺术名家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文化建设活动,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高校可以依靠现代传媒,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效果。以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中,打造和展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品。同时,高校作为科教融合、形象建构、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要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实践,让“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天下为公”的世界观、“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这些闪烁着人类智慧之光且带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理念能够落地生根,从而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格局

唐文焱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16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70页。。据统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一词共出现了27次。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之共同奋斗。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以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6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39页。。

在知识分子云集的高等学校,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要深刻认识“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和永恒主题,进一步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格局。

一 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内涵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和策略,根本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提出了鲜明的政治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62)卡·马克思、弗·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5页。早在1919年,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上刊登的《民众的大联合》中就指出,“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163)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一)》(1919年7月21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38页。,并充满信心地预言,“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164)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三)》(1919年8月4日),《毛泽东早期文稿》,第394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活动中去,并在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注重发动和团结一切力量开展斗争、壮大自身。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为《共产党人》写的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65)《〈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06页。1979 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统一战线的对象……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166)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联盟》(1979年9月1日),《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159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167)习近平《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201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56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16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8-19页。,这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内涵作出了最新诠释。

二 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对象

统一战线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主要任务,开展了与不同阶级、党派、团体、群体、阶层等对象的团结与联合。

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在土地革命时期,依靠农民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建立起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改革开放时期,“统一战线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169)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187页。。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170)《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200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67页。。新时代以来,党加强了对党外知识分子、留学人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海外同胞等对象的统一战线工作,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纳入了统一战线的范畴(171)《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9日,第2版。,党的二十大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沿袭了这个表述。

三 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方法和要求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统而化之”,最大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相向而行,为共同目的协力前行。这一本质决定了“团结与联合”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必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172)习近平《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2015年5月1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03页。。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关键是坚持求同存异。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一次把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明确为统一战线工作的方针。2022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又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统战工作“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173)《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第1版。。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要善于在利益格局多元化、诉求层级多维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局面中,最大限度地寻求利益共同点、价值共识点、情感共通点,最大限度地增强政治发展认同、社会发展共识和民族发展共情。尊重差异而不扩大分歧、增进一致而不强求一律、包容多样而不弱化主导,竭力寻求各方关系中的最大公约数,实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174)张献生《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日报》2015年7月15日,第7版。。

四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完善高校统战工作新格局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集中,是统战工作的战略要地。2007年、2015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在新的起点上将高校统战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发挥统战成员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树立全党重视、共同来做统战工作的意识,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为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篇章凝智聚才。

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175)《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第1版。。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新时代高校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

加强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17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第21页。。要完成这个伟大使命,需要党外人士的共同参与。高校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实施机构,担负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重任,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是高校履职尽责的重要力量。高校统战部门要组织广大党外人士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完整准确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读原文悟原理,深学细悟,掌握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增强他们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他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觉悟。

加强党外人士队伍建设。要对党外人士开展分级分类培养,对民主党派新成员着重加强党派意识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发现其专长,确定其发展方向;要组织遴选党务工作骨干和参政议政热心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经验交流活动,加强能力培养;还要与校内相关单位密切联系,积极储备各类实职安排、政治安排人选,加大后备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举荐任用。

促进党外人士作用发挥。一是支持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党外人士有较高的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高校要进一步组织党外人士依托专业专长,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质量。二是支持党外人士参与社会服务。要进一步调动党外人士主动性,做好信息对接和资源整合,为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献智出力,作出实际贡献。三是支持党外人士开展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监督学校事业发展机制,坚持校情沟通、活动参与、意见反馈、总结完善,紧扣学校和教育事业发展主题,提升民主监督水平,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锻造新时代统战干部队伍。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要全党来做,真正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格局。夯实党委主体责任,落实学校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带头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进一步推动统战工作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各二级党委(党总支)的统战工作意识、责任感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亲和奋进、广受认可的统战工作队伍,对党外人士做到在思想上引领、在组织上团结、在行动上保障,为党外人士工作提供更加高效的引领和服务。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