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不负青山向未来

2022-03-15 21:17郭盼盼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成都公园绿色

郭盼盼

成都市郫都区菁蓉湖一景,碧水蓝天相映成画。摄影/杨健

“去年一年,我们就接待参访近3000人次。”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说,展厅里陈列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诸多先进科技成果,如水电枢纽智能巡检与安全评估系统、输电线路全景智能监测系统等,是大家必去“智地”。

2015年,这里还是荒地一片。当年,鲁宗相与时任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现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教授一同来此选址,研究院于次年落地开工。如今,天府新区已迈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兴隆湖周边聚集了大量科研机构,成都科学城拔地而起。作为成都重要的智库和创新力量之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人才队伍也已从最初的3人扩展到了近400人,拥有近百项关键技术,培育出了16家高科技创新企业,其中一家还是准“独角兽”。

不止于此。2021年12月23日,聚焦解决碳中和领域关键技术难题的天府永兴实验室揭牌成立,研究院成为其背后支撑者之一。在“双碳”战略之下,鲁宗相切实感受到了成都的新变化。

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加速探索具有世界示范价值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都已经开始酝酿一场绿色变革。

近年来,成都活力焕发,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万人,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超大城市。与此同时,成都也面临着统筹城乡发展、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减污降碳等多重压力。

“成长的烦恼”不是成都专属。在中国,城镇化率已超64%,建成了14座特大城市和7座超大城市,约80%的碳排放来自城镇,城市碳减排迫在眉睫。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下一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升至70%甚至80%,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恰好在2035年前后是中国城镇化人口高峰,很可能形成“两峰”叠加压力。过去经历了资源能源高消耗过程,带来碳排放问题,下一步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城市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王凯说。

“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转型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成都市都江堰市云华山上,市民在优美的环境中体验滑翔伞。摄影/韦洪游

2021年底,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成都认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内涵相同、目標一致。

面对高质量发展时代考题,成都提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这无疑是成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

“十三五”时期,成都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进入“十四五”,成都紧锣密鼓地探寻下一步发展,寻求适合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即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成都的公园城市已“初长成”,整座城市就像一座大公园,并且成长速度还在加快。今年年初,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实现全线闭合,这一世界级工程串联起了133平方公里生态公园、20平方公里生态水系、24平方公里城市森林、100平方公里生态景观农业区;1月4日,四川省2022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就包括成都公园城市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前不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区预开园,熊猫“滚滚”住进新家;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升入4A级;三岔湖湖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5%,水质更从劣V类提升至II类……

数据显示,成都已建成各类公园1300多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000多公里,森林总面积8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3%,年碳汇量达205万吨,生态价值在场景营建中不断得到转化,用真实数据交出了“成都答卷”。

优美舒朗的环境,为成都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先发优势,公园城市与绿色低碳转型叠加下,成都抓住了制约低碳绿色发展的“牛鼻子”,一步步向深处走去,向空间格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交通建设、能源变革“冲刺”。

王凯认为,成都本身就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多年来注重环境保护,公园城市理念提出后更是做了很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在他看来,成都作为超大城市,其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典型意义。

成都东有龙泉山,西有龙门山,过去一直是“两山夹一城”的格局,随着成都托管简阳,成都迈过龙泉山,重塑经济地理,成立成都东部新区,城市格局加快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转变。

这样的空间调整,使成都迎来历史之变,不但能更好地保护环境,还疏解了城市密度,扩展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东部新区新势能,可谓十分“精明”。

那么,来到“双碳”背景下,成都又该如何“精明增长”?

成都提出,持续巩固“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保护“两山、两环、两网”的生态格局,“两山”即龙门山和龙泉山生态屏障,“两环”即环城生态区和第二绕城高速两侧各500米生态隔离带,“两网”即市域绿道网和河流水系网。

其中,东部新区位于龙泉山东翼,拥有特色丘陵谷底和河湖水系,蓝绿空间占比达72%,具备优良的生态本底,在构建“两山、两网、两环”生态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成都东部新区相关负责人用“让城市在自然山水中有序生长”来描绘新区未来图景,并指出成都东部新区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严守生态底线,成都决心依旧。成都的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打造城园相融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从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维度进行优化升级。

成都还划定了“三区三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制度,强化“两山”、环城生态区等特殊区域保护与管控,健全国土开发强度差异化管控机制,防止城镇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

值得一提的是,在空间优化中,成都还在更细的“颗粒度”上下功夫,如打造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制责任体系,其中市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林长,市级负责人担任副林长,负责责任区内森林、林地、湿地、公园绿地、绿道及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的保护发展。为将保护落到实处,成都还建立起监督机制,上级林长负责组织对下一级林长考核,同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也就是说,成都的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人负责到底。而成都也定了一个“小目标”,即2025年计划实现森林覆盖率达41%,森林蓄积量达4000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5%。

在这样的绿化格局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也是重中之重。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总体来看,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人口分布不相匹配、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空间承载能力不相匹配等问题,城市重大功能过度集中,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深层次阻碍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为此,成都更强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功能能级适配,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型。其中,中心城区强调更新加速、“两业融合”,疏解非核心功能,提升宜居宜业的品质和先进治理的能级;城市新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能级、深化科技创新、推动职住平衡、完善配套设施为重点;郊区新城则重点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中心城区到城市新区再到郊区新城与乡村,可以说成都的空间功能优化顾全了方方面面,以绿色为底优化配置交通、居住、教育、医疗等资源的方式,也将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若说成都的空间优化是精雕细琢,那产业发展速度可谓肉眼可见。

1月7日,成华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数字钢联大厦入驻启动暨“工业互联网+钢铁供应链”创新服务平台签约举行;1月8日,双流自贸试验区内的顺丰四川分拨中心产业园全面投用;2月10日,10个绿色低碳产业重大项目落地金堂县,总投资超百亿元……

产业“好声音”频传背后,印证的则是“建圈强链”的优势。

2021年12月10日,成都提出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确定了推动12个产业生态圈和20条重点产业链提能升级的目标,其中产业链既有产业规模在2020年达到1220亿元位居全国第五的集成电路,也有产业规模约2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可期。

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标定成都在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功能,瞄准微笑曲线两端,加快打造一批产业规划大、创新能力强、主体活力强和协同效应强的重点产业集群,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成都整合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政府设有专门的产业链“链长”,随时听取企业诉求,强化资源统筹力度。成都携恩科技有限公司是成都无人机产业链上一家做应用服务的企业。“仅无人机上下游就涉及上百家新经济企业。”总经理刘洋说,“链长制”相当于搭建了一个以政府信用背书的交流平台,让“链”上企业可以更充分交流技术,更快形成整体解决方案。

“政策工具包”是成都“链长制”给到企业的“安心包”,能为产业发展带去专属服务。如今,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等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正在成都形成,首批入库链主企业已有43家。成都市发改委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在发展中已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将业务向上下游延伸,本身也在谋求实现产业链“自由”。

相对于重工业含量多的城市而言,成都产业转型负担不重,相对能轻盈转身,抓住机遇,培育新优势。“十三五”期间,成都高端高质产业体系就获得了较快发展,五大先进制造业营收破2万亿元,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超43.3万户,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破千亿元。当前,成都世界500强企业已超300家,新希望成为本土首家世界500强,成都也加速推动中小企业精准培育行动,经济发展蓬勃有力。

未来,成都还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增绿,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围绕五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圈强链,并推动绿色产业载体建设等。成都还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以上等目标。

成都产业扶持“好声音”也频传。近日《成都市进一步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拟给予一系列奖励最高1000萬,做好产业发展的决心昭然。

成都雄心还“剑指”顶端技术创新。目前,成都加速打造天府永兴实验室、锦城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等系列平台,加速建设大科学装置等,铸造技术和人才高地。未来,当越来越多资源奔着产业链、人才而来,真正的竞争力和护城河也就形成。

从出行舒适度来说,成都是上班族的“理想之地”。近年来,成都加速打造“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低碳交通出行体系,乘地铁、骑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随着水质提升,背靠龙泉山的成都市三岔湖成了“鸟类天堂”。成都东部新区供图

2021年,成都轨道交通走过11年,总里程达到558公里,中心城区、高新南区和高新西区等就业高密区基本实现轨道交通全覆盖,客流增长了,市民平均通勤时长却从42分钟降至40分钟。数据显示,由私家车出行转换到轨道交通出行的有5.7万~10.3万人,城市减少碳排放量7.8万~14万吨。

大线网运营时代,2分钟变化看起来短,却真实反映出当地交通便捷度及环境的提升。“回家的路有千万条,就喜欢家门口这一条”“来成都多年,温馨得让我感觉这里也是我的家”……在寻找成都最美“回家的路”评选活动中,市民更是纷纷“点赞”。

作为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不断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有效纾解了交通和环境压力。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还将继续推广绿色出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铁路,实施市域铁路公交化改造和运营,强化公交与轨道接驳,统筹推进自行车道、人行道、过街设施建设,推进天府绿道“结链成网”。

成都还推行市民共建模式,深化“碳惠天府”机制交通应用,以积分奖励等方式带动市民绿色出行。成都提出,到2025年中心城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加快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未来,成都也将推动适铁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推广新能源车以及加速绿色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与交通关系紧密的能源也在“变绿”。四川是清洁能源大省,成都能源转型具有良好的基础,正加速部署清洁能源供给保障、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用能效率提升等。在政策奖励方面力度也很大,如按一定比例给予0.15元~0.2元/千瓦时电费优惠支持电解水制氢企业;按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年度销售额,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等。

往大里整合规划,往小里关注生活,市民出行的每一小步,货物运输的每一大步,从能源到交通没有一处被落下,都被纳入到了绿色发展大网中。

在成都这座公园城市里,有趣的是很多小众爱好正在走向大众。

近年来,在成都望雪山不只是摄影爱好者的“小众追求”,也成了大众热爱。天气晴好,雪峰显现,市民们走在公园里、坐在咖啡馆望雪山、拍雪山成了一道风景。去年成都空气质量实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81.9%,市民可遥望雪山60余天。

在成都,还有一群观鸟爱好者,他们拿着望远镜或摄像机,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记录它是谁、在哪儿、在干什么、这个行为代表什么、有什么故事,观察鸟的栖居生活环境及鸟和整个生态的关系。

他们不只观鸟,还观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是位资深“鸟人”,据其介绍,目前成都境内已知分布鸟类达500余种。“不同鸟需要环境不同,每种鸟吃的食物也不同,可通过观察鸟的构成初步判断环境情况,鸟是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标准的一个指标。”他说。

如今,在成都观鸟也成了一种教育方式,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其中。市民张先生就常带孩子去公园里观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观鸟、爱鸟、拍鸟也在成都成为一道新风景。

如果说,“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是成都空气质量不断提升的印证,那么观鸟成景则是成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的印证,侧面反映出成都所拥有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鸟类友好因素。

一直以来,成都都在加强本地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普查,不断发现更多动植物。据2020年度成都市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显示,成都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当前,成都市记录的高等植物有4459种,占全国14%;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00种,两栖类33种,爬行类42种,记录到内陆水体鱼类129种。生物越多元生态就越稳定,而拥有生物多样性友好环境的城市,也必定是高质量的城市,毫无疑问,成都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

城市里,不仅需要人活得好,多物种也要活得好。当前成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在持续深入,如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蓝网,强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强化龙门山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龙泉山国家储备林建设、环城生态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等。

从空间、产业到交通、能源,从保护物种到改善生态,成都正系统性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向深而行,新变化不断发生。成都当前也正通过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环境营造等方式筹备绿色大运会,以此为窗,向世界展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全新姿态。

《明日的田园城市里》有一句话:一座城市就像一颗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在“双碳”征程中,成都不负青山向未来,以绿色低碳转型為抓手,寻更优路径。相信未来,成都也将以更美好的公园城市形态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一张名片。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在中国内地第二站、西部首站来到成都东部新区,探讨“来来城市”的理想形态。成都东部新区供图

3497500338293

猜你喜欢
成都公园绿色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追踪绿色的秘密
一见如故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