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色山革命精神之旅

2022-03-14 09:42
云南画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麻栗坡西畴老山

西畴国家石漠公园三光景区

西畴 WENSHAN

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

西畴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区,喀斯特地貌超过七成,“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2016年西畴县拉开了石漠化治理大幕。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炸,一块田土一块田土地造,当地用5年时间封山育林2万亩、荒山造林1800多亩,村民们硬是靠双手将原来的石旮旯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红色基因、奋斗精神富集让西畴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全县已建设22个“西畴精神”现场教学点。

占地面积6亩的西畴石漠化展览馆坐落于西畴国家石漠公园内,建有寨门、停车场和公厕,馆内有展示区、影视资料播放区、游客休息区等。参观者跟随讲解员,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宣传片,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畴荒漠变绿洲的过程,体会“西畴精神”的艰辛和伟大。

游览路线:西畴国家石漠公园—南疆烈士陵园—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马关 WENSHAN

400余年的山寨古风犹存

马关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息,自西汉开始历代王朝就在此设制管辖,多民族长期和睦共处,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别具一格的民族风俗、优美神奇的民间传说、风姿绰约的民间传统舞蹈、激情狂欢的花山节、歌声流淌的三月三、弦子飞舞的火把节等,尽显马关无限魅力。

古树、古井、古屋、古亭、古匾、古乐……马关县马白镇马洒村,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马洒村作为地处中越边境、马关县内最大的壮族侬支系聚居村,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老人亭位于马洒村中心,见证了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谐共存。老人亭曾是寨老聚会议事的中心,如今亭中的“培英楷模”和“进士”匾额仍在诉说着重文办学、亦耕亦读的优良传统。方寸之间的匾额文化,成为马洒村的“名片”。在神蛙广场旁的文化走廊里,一块块匾额散发着历史的气息。村里保存下了20多块匾额,有鼓励教育的“和丸教子”匾,也有点赞五世同堂的“祥开五葉”匾。马洒村民族文化丰富,共有8大类6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纸马舞、手巾舞、侬人古乐、银器制作等是马洒文旅的金字招牌。

游览路线:马关中山公园—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马洒村

西畴龙正象鼻溶洞

麻栗坡老山

麻栗坡 WENSHAN

神秘的红色边关和古村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很多人都会唱这些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在20世纪80年代就红极一时的歌曲,就诞生于“甘洒热血战疆场,换取江山万古存”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麻栗坡老山。

麻栗坡位于老山脚下,在这片神奇而富有变化的土地上,有许多引以为荣的传奇故事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新中国成立初期陈赓大将选择天保口岸骑马过境协助越南抗法,20世纪80年代风云变幻红色老山名震四方,90年代硝烟散尽战场转为边境口岸市场……

如今麻栗坡,红色印迹随处可见,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山红色党建陈列馆、烈士陵园、老山作战纪念馆、将军洞等都在静静地缅怀着老山精神,缅怀着为国家流血牺牲和做出重大贡献的英烈们。

大王岩崖画

游览路线:八布乡风景—麻栗坡烈士陵园—麻栗镇风景—天生桥溶洞—大王岩崖画—城寨村

沿着长满青苔的石板路,穿过一道神秘的古寨门,再经过一段林荫下的石板小路,便进入了麻栗坡密林中的神秘村落——城寨村。在茂密的古树林里,隐隐现出一幢幢一楼一底的木楼。这就是城寨白倮村民居住的干栏式木楼,全村共有100多座。

在城寨,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家家户户的妇女,每有闲暇,就在家门前、走廊上,拿起针线箩,用针点上烤熔的蜡,在布上点着花。古老的蜡染艺术,在夕阳下就是一幅美丽的村寨画韵,让人陶醉。白倮人制作一套衣服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种棉、采棉、纺纱、水煮、洗晒、上色、再煮、再洗晒、拉线、成锭、上机织布、蜡点图案、缝制成衣,每一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如此做好一套成衣,一般要花费白倮妇女一年的时间。白倮姑娘从五六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学刺绣和针线活。粗犷、洒脱的干栏式建筑,诉说着白倮男人的淡泊和坚韧。细腻、大方的白倮服饰,则展现着白倮女人的柔和与精巧。倮家人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他们虽属彝族,但从来不过火把节,而是过荞菜节、六郎节、尝新节、春节等。其中,荞菜节最隆重,也最具有倮家人的特色。

白倮蜡染

白倮妇女服饰

白倮男子服饰

麻栗坡城寨村

富宁 WENSHAN

“七村九弄”的峥嵘岁月

富宁,地处两国三省十县接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富宁不仅成为交通的重要关口,也成为自古兵家的必争之地,又融合着多元而浓厚的民族文化,素来有“滇粤津关”的盛名。在这片既通边又达海的热土上,古往今来,涌现了不少仁人志士,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和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土地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上,成为滇黔桂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领导滇黔桂边的革命活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游览路线:归朝架街水库—归朝老街三寨—坡芽村—红军洞—狮子山哨所革命战区

富宁“七村九弄”位于滇桂两省区结合部,是富宁县谷拉、皈朝两乡镇方圆30公里的一片山区,境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道路崎岖,地势险要,交通闭塞,俗有“抬头朝上是白天,弯腰看底是夜间,隔山喊话听得见,走拢对面要半天”之说,加上国民党军阀长期鞭长莫及,是建立红色游击根据地理想之地。而大山深处的谷拉乡谷留村更是群山环绕、地势险要,由于谷留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边区临委将谷留村设为各套领导机构的常驻地。为保卫根据地核心重地的安全,在地势比较高的山岗上修建了谷留碉堡。碉堡四周有射击孔,对准各个路口,可有效封锁敌人。

甘屯红军洞

甘屯红军洞位于谷拉乡龙灯村委会甘屯村小组右侧100多米处。该洞处于九弄石山区与谷拉土山区的结合部,是从谷拉到谷留必经之地,上可达谷拉,下可达龙灯、谷桃、多贡、谷留等村寨,方便与四周联系。在敌人对七村九弄根据地的多次“进剿”中,红军凭借甘屯岩洞的天险与敌人周旋,组织群众带着重要财物转移到洞内,帮助群众一次次逃过敌人烧杀掳掠的劫难。为纪念红军,群众将该洞称为甘屯红军洞。

歌书传承人农凤妹展示歌书

富宁县的坡芽村,是典型的原生态壮族村寨。村寨里矗立着古朴的戏台和庄重的寨门,新建的楼房在绿树和翠竹中交相辉映,把山村装点得格外靓丽,古朴雅典的戏台和朴实庄重的寨门,赋予了坡芽村的古老和神秘。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文化特质,坡芽村一直保留着十分完整丰富的壮民族传统习俗,也许是这里淳朴的民风民俗滋生了歌书的土壤,抑或是山歌孕育了这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2006年2月,坡芽歌书的发现就立即引起世人的关注,填补了壮族没有自源性古老文字的空白,印证了文字发展的过程,是“骆越族群原生自创的图画文字,壮乡儿女天籁欢歌的情爱密码”,它是以原始的图画文字将壮族民歌记录于土布上的民歌集。描写了青年男女从偶遇到相识、相知、相恋、相约白头偕老的全过程,蕴含着壮族人民纯真质朴的爱情观。

猜你喜欢
麻栗坡西畴老山
老山兰——战士的魂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西畴之秋(外一首)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耿老山的大海碗
云南马关—麻栗坡地区早寒武世地层的识别及意义
麻栗坡祖母绿
醉美麻栗坡情系祖母绿
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