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伟明
地域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其一方面是地域生活和造物活动的智慧结晶和反映,另一方面还影响着地域活动、地域生活,以及地域造物设计。以寒地地域文化为例,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深化,人类对生存空间的探索、对物质资源的需求,使寒冷地区乃至极地都成为被人类拓展的生存环境之一。因此,寒地地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被不断传承和发展。时至今日,寒冷地区之于人类而言已经不再是陌生和敬畏的“不毛之地”,而是成为了获得大众普遍认同的、具有独特地域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特色的人居环境。此时,寒地地域文化传承、造物及艺术形态挖掘、多元文化载体拓展等就成为了地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寒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寒地地域文化源于人类在寒地的生产生活及生存智慧,且反作用于人的寒地行为活动。研究基于人与寒地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及相互影响,以寒地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为目标,以地域文化的显性传播途径——地域性设计为立足点,以寒地设计人才的培养问题为导向,结合我国当前冰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设计人才需求问题,深入探索地方高校特色的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从而更好地满足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需要、解决地方设计人才缺失等问题。以期推进地域文化及其造物形态的动态传承和创新,打破地方设计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壁垒,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学界对地域文化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属性研究,拓展到应用层面。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对人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寒地地域文化也不例外。寒地地域文化是在寒冷的自然气候条件和人类的生存智慧双重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既包含了地域冰雪文化[1],又包含了人类多元的民族文化等,且各个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的寒地地域文化亦是如此,其不仅是自然地理气候作用下的产物,还蕴含着深厚的多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等,因此独具特色,具有文脉、历史、社会和经济价值。围绕我国寒地地域文化及其现有的设计形态进行调研发现,尽管我国寒地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但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却仍然相对较为传统,更多的仍停留在传统造物形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鲜少与现代科技、媒介、表达形式和手段进行交叉融合,尽管进行了一部分文化创新产品的开发,但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制造到传播等多方面来看,都没有达到很好的对地域文化进行设计创新和传播的效果。此外,在研究中还发现,我国寒地地域文化在传承及与多领域交叉拓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体现在现代演绎与发展、科技与创新的交叉融合方面,更重要的是还暴露出较为严重的人才问题,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不足,地域艺术技艺、设计文化、设计媒体等动态发展人才匮乏。尽管很多地处寒地的高校都设置了设计学相关专业,且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但地域设计人才不足的问题仍然日趋严重。以黑龙江省为例,高校设计学相关专业的设置率较高,毕业生的平均就业情况良好。但深入调查后发现,尽管黑龙江省的高校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专业设计人才,但却缺少人才培养特色,即缺乏针对寒地地域性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就更谈不上针对地方设计人才需求的地域性设计人才系统培养了。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较好的现象是黑龙江省各高校教师在寒地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形态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发现,高校寒地文化及其设计领域科研成果的取得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们出于对寒地地域文化的热爱和情怀,梳理寒地文脉,分析历史文献、深耕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深挖寒地文化现代形式、拓展寒地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寒地地域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进行动态拓展、基于传承努力进行设计实践等;其二是教师们迫于科研压力,依托现有地域条件而进行的文化及其设计问题研究。但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出发,不容置疑的是黑龙江省寒地地域文化传承及其设计领域应用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这些高校教师们。至少从目前来看,进一步解决黑龙江省寒地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形态传承、发展问题,以及设计人才匮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从高校设计学相关专业教育入手,充分利用高校教师们现有的科研成果,将其转化成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甚至是教学途径和教学支撑条件,开展服务地方的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形成特色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黑龙江省寒地地域文化传承及其设计形态的发展问题。
从前面调研发现,部分寒地地方高校的教师们已经具备了一定地域文化传承及其设计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教师们居住和生活在寒地,在寒地工作,不仅具有长期进行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形态学术研究的时间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以地方高校为平台开展更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2],是现阶段解决寒地地域文化传承及其设计应用拓展过程中多元化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培养的方向和目标。
以往,地方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都是以“统一”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诚然,这样符合国家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更符合多地区、多领域的普适要求,更能够满足设计人才全国范围就业的需求。但却缺失了对部分地区设计人才匮乏、设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亟待补充大量地域性设计人才等问题的思考。寒地地域文化的传承、地域性设计的创新、地域性产品的开发等,往往需要设计人才深度理解寒地地域文化,了解寒地地域民俗,掌握寒地气候对造物的限制和要求,在寒地进行调研和实测等。因此,从更好地进行寒地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以寒地地方高校为依托进行地域性人才培养能够使人才能力培养更有效、更直接的对应到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点。而寒地地方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原有方向并没将地域文化传承及设计形态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明确列入,仅有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所在地市为例对学生进行了概念设计训练。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以及我国成功举办了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冬残奥会之后,以寒地地域文化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和冰雪经济发展如火如荼,迫切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地方高校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是解决人才需求最直接的途径。并且,面对大量地方高校设计学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流失,确立以满足地方文化经济发展需求为先、解决地域文化传承及设计形态创新为主的寒地地方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将是驱动寒地发展的源动力。
确立了寒地地方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还要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应明确各自人才培养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地域文化传承及设计形态发展等问题。鉴于此,研究结合高等教育的不同阶段,提出两个层面的培养目标:
首先,本科层面。本科层面的设计人才培养,主要目标在于对寒地地域文化的掌握,地域性设计的创新及问题求解,即要求学生掌握寒地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发展脉络和现状,居住于寒地的民族及其环境行为习惯和特征;掌握寒地地域性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及设计特点;具备解决寒地地域性设计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媒介进行文化及设计形态创新的技术和能力。
其次,研究生层面。研究生层面的设计人才培养,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围绕地域文脉、地域文化、地域性设计开展纵向和横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学术型设计人才主要培养其进行纵向或交叉学科的学术理论研究,专业型设计人才主要培养其在理论和科学方法支撑下进行横向的实践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寒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对地域性设计的形态、审美、意蕴和科学性,地域文化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地域文化及其显性设计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影响和科学发展等问题进行求解。
其实,面向寒地地域文化传承的地方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方向的确立,还是培养目标的制定,其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建立一个以地域文化内涵及相关设计知识为教学内容、地方发展需要为导向、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路径,从而使培养出的设计人才在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交叉学科理论和方法等多方面达到地方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这一人才培养路径要覆盖教育教学宏观的策略、中观的模式、微观的方法,并在以地域文化及其设计产业发展为中心的产学研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从而使地方高校的设计人才培养能够为地域发展输送人才,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黑龙江省寒地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形态的发展现状,以及黑龙江省高校设计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发现,这些高校尚未建立面向寒地地域文化传承的、服务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系统的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且在教学内容方面亦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仅有部分高校组织和参与了地域性的设计竞赛及活动,如冰雕雪塑比赛、冰雪建造大赛等。这对黑龙江省寒地地域文化传承及创新、地域性设计的产业发展显然没有发挥推动作用。且学校在鼓励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亦没有给予学生及指导教师相应的经费支持,从而使这些地域性设计活动仅仅成为学生体验地域冰雪文化的一种方式。学生既没有通过竞赛活动系统地掌握地域性设计的方法,亦没有建立起对寒地地域性设计的兴趣与热爱,就更谈不上毕业后从事寒地地域性设计的工作了。面对这样的现状,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必须承担起为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输送设计人才的责任,从而使黑龙江省寒地地域文脉得以持续的传承和创新、地域性设计能够更好地为寒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从而达到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寒地地方高校构建系统的设计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培养途径和方法,是将培养落在实处,是培养学生了解地域文化、掌握地域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方法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路径中重要的环节。
地域文化是设计艺术的灵魂[3]。文化的生命是与人类的生存共生,并赋予设计以灵魂。没有文化的设计在精神上是荒芜的、是冷漠的无生命体,设计的实质是将文化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文化之于设计其实就是精神、特征、符号及象征,是设计具有鲜活、独特魅力的内驱力。而地域文化则是将设计推向更趋近于人使用的一种更具体的底蕴、情感、愿望和认同。在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地方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核是地域文化,课程内容应围绕对地域文脉的学习和了解、对地域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演绎等。针对寒地独有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思想等内容开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对寒地地域设计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使其在理解寒地智慧、寒地生存理想的基础上,从一个文化接受者逐渐变成一个文化创新者。这些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升华,通过地域文化传承相关的课程内容学习,逐渐形成和确立。其实,高校设计人才培养首先要完成的培养任务就是培养热爱的思想,没有对寒地地域文化的热爱,也就谈不上成为设计人才后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承担地域文化传承的责任了。
在课堂上学习地域文化内涵、产生对地域文化热爱的同时,设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还要通过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设计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并最终具备地域设计创新及产品创新设计的能力。从这个目标的达成角度来看,地方高校应设置“产、学、研、用”的教学闭环,并将其作为一种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来实施。“学、研”是高校的传统教学环节,随着文化及设计产业的发展,“学、研”成果转化到产业,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必然[4]。因此,从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使人才创新能力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角度,将“产”“用”引入高校的教学环节,形成“产、学、研、用”的教学体系,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真正能够达到行业和社会的要求。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学体系的闭环中,“产”“用”不是将学生推向社会和行业,而是让社会和行业专家带着需求、带着问题进入高校、进入课堂。在学校学习和社会创新创业之间搭建一个过渡的桥梁,特别是对培养服务地方的设计人才而言,这种教学体系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尽快、尽早的掌握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从而具有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高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从面向地域文化传承、服务地方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实践就应该围绕地域文化、地域性设计等方面的活动,利用地域资源和地方平台来展开。寒地地域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冰雪文化和丰富的冰雪资源。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冰雪创作活动和竞赛丰富,这些都是高校人才培养可供利用的多元教学实践资源。从传承地域文化和发展地方的角度,高校应将教学实践的场所设置于寒地和地方的范围内,内容紧紧围绕冰雪资源来开展。鉴于现在依托冰雪文化娱乐活动和资源开展的艺术创作展览和设计竞赛较多,因此现阶段地方高校可以以地域设计竞赛为基础开展多元的教学实践。一方面依托学校先进的科研条件,另一方面借助地域、地方现有的平台来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服务[5]。
项目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高校教学中,已经是一个相对普遍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甚至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引入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对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认识,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寒地地方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地域设计项目为媒介,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的运用到解决地方问题的项目当中,将教学活动落实到为地方培养设计人才的实处。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融入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设计工作中;另一方面还能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设计能够将文化价值转化为产品价值,因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设计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教师作为寒地地域文化传承及其设计发展主要的教学科研成果完成者,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寒地地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产业为依托,将高校的教学成果进行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不仅是对地方高校及教师们人才培养的一种工作肯定和经济支持,还为地方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打开了一个通道,这条通道直接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连通起来,将寒地地域文化传承与地域性设计产业发展连通起来,更好的为地方发展输送人才。
地域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人才的支撑。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地方、推动地方文化和经济事业发展的责任。因此,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对解决地方人才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以寒地地域文化传承和创新为目标,针对地方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根本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并以黑龙江作为具体的调研对象,从地域文化传承及其设计人才培养的角度,深入探讨面向寒地地域文化传承的地方高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及方法。以期解决地域文化及其设计人才匮乏的问题,打破地方设计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壁垒,并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