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文婕(安庆市科学技术局)
近年来,安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团队招引、政治生态营造,一体推进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奋力打造科创策源优势地,开创安庆科技工作新局面。
北京化工大学安庆研究院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大学安庆市长三角未来产业研究院完成物理空间建设和第一批技术需求征集工作。合工大安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研究院出台《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运营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安庆市林业科技创新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安庆大别山革命老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加速推动安庆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安庆高新区为核心建设化工新材料和医工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发挥中棉所长江科研中心和安农大皖西南综合试验站等辐射带动作用。
开展产业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研发平台、科创产业园规划建设情况摸底,明确各县(市、区)、安庆经开区、安庆高新区相关任务。推荐安庆市林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安徽劲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潜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 家单位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奖励。截至目前,安庆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服务)平台330 家。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2022 年,上半年共组织4 批累计415 家企业成功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总数全省排名第3 位;组织218 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荐203 家企业至省科学技术厅。评选全市2021 年度高新技术企业“五十强”。
今年1—6 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1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 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 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 位。
入库科技特派团41 个,打造市级标杆点1 个、县级示范点10 个,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6 个,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污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有序实施。2 个医疗卫生项目获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
搭建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与企业成果应用合作平台,安庆筑梦之星企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目前,安庆市集聚国家级产业园区2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 家、众创空间2 家;省级产业园区10家、孵化器6 家、众创空间12 家,基本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的成果转化载体集群。
2022 年1—7 月,全市80 余家企业与省内外40余所高校院所签订104 项产学研合作协议,技术交易金额2.71 亿元。金亿新材料、拓普勒汽车等4 家企业累计研发投入8600 余万元、拉动产业投资近2 亿元。全市技术合同交易总额84.01 亿元,居全省第2 位;其中企业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52.28 亿元,居全省第2位。
1.5 亿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安庆一期子基金已完成4 个项目投资,总投资额8000 万元,近期拟投资2 个项目5100 万元。持续推进科技贷企业入库,库内企业共56 家,已发放贷款28 笔,贷款金额合计8150 万元。
2022 年1—6 月,共完成外国人来华许可办理事项52 人次,其中境外引进12 人次,境内转聘20 人次,延期办理12 人次,注销8 人次,办证量接近2021年的2 倍。组织12 家单位申报12 个外国专家项目。推荐大有时空公司等2 个单位申报第五批省国际合作基地项目。
全市获批省高层次人才团队4 个,省扶持资金2200 万元。全市上半年引进10 个科技人才团队来宜创业,引进博士5 人,硕士8 人。推荐上报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6 个。5 家企业10 人获得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奖励。市县两级联动同步开展2022年科技活动周活动。
出台《安庆市科技局优化科技服务实施办法(试行)》,上半年为企业办件330 件,接待人次200 多人。已完成上年度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审核工作,兑现政策1122 项,支持金额超1 亿元。18 个项目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支持资金1110 万元。
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进百强、上台阶”目标要求,“内搭平台、外联老乡”,以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为重要抓手,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创安庆未来主阵地。
一是建设高能创新载体。通过“创新策动”打造“创新之源”,融合创新机制和创新优势,进一步做强科技产业承载,夯实省级高新园区综合实力,争取创成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安庆大别山革命老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打造梯队承接、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空间布局。
二是布局高端研发平台。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加大研发投入为目标,积极打造北京化工大学安庆研究院、浙江大学安庆市长三角未来产业研究院、合工大安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研究院等研究型平台。推进建设环新集团技术创新中心、华茂集团技术研究院、飞凯新材料重点实验室。2022 年,力争新认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0 家以上,推动生产线上搞科研、实验室里谋转化。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出台配套措施,营造鼓励改革、激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引导各县(市、区)加快创新发展。出台《安庆市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22—2026)》和《关于推进与大院大所合作的工作意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转化产业化一批科技成果。支持北京化工大学安庆研究院与安庆师范大学建设科教融合学院。在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100 项重大科技专项,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研发众包”“竞争后补助”等方式实施科研攻关。
一是夯实企业主体地位。着力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领军企业”创新主体链条,按照“招引一批、培养一批、辅导一批”原则,打造科技企业成长企业梯队,力争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上市企业和领军企业不断壮大的目标。2022 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50 家以上,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0 家以上。
二是促进双链融合融通。围绕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链关键短板和痛点布局创新链,以夯实共性研究为依托,强化应用研究。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争取对已取得关键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通过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激励措施调动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加大产业技术流动,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强农惠民。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15111”五大行动,构建“四个一”科技特派员工作体系。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进林长制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加速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强力支撑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等重大战略,提升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做好人才引培留用。完善县(市、区)招引人才团队的考核评分细则,推动出台全市2022 年度招才引智考核办法文件,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以上。落实市委“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战略,完善制定《安庆市院士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工作方案》和党政领导联系服务院士制度,筹建院士中心,办好院士专家圆桌会议、新春院士恳谈会等。
二是做好金融前伸后延。积极发挥省创新引领基金引导作用,推进二期子基金的设立等工作,发挥引导作用。联动金融监管、银保监局等部门推进“投贷批量联动”工作,拓宽技术创新间接融资渠道,发挥后延作用。围绕产业链“双招双引”和省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基金项目库建设。完善“4321”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市级风险补偿资金池。
三是做好营商环境优化。聚焦科技企业、科研项目、创新平台载体、科技人才等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市县联动开展精准服务,切实解决问题。强化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优化项目形成、资金管理等制度规定,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成果提供更好环境。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办好科交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打通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平台,切实提高使用率,2022 年,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130亿元以上。
一是推进国际科技精准合作。抢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机遇,更加主动、更为精准、更高质量推进科技开放合作,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力争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基地,实施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引进一批外国专家。
二是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积极参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联合长三角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支持县(市、区)与长三角地区共建创新“飞地”,研发在外、产业回归。
三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在转化通道上,以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创新联合体等方式打通“成果—市场”的通道。在转化效率上,以培养专业技术经纪人、引进技术服务机构等方式提升转化效率。在转化过程中,对接市人才发展集团等国资平台,实现“孵化—转化—熟化—产业化”服务落地。
一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在科技系统落地见效。
二是加强“宜廉科技”建设。认真执行党组工作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等制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
三是擦亮党建活动品牌。擦亮“服务先锋、科创领航”党建品牌,建设模范机关。强化载体设计,实施好“书记项目”,完善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建设,不断调整、改进、优化服务方式,提升“亲切服务”水平,努力形成更多“科技+党建”经验。强化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施“强基领航”工程,创建“四强”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