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萧
(1.山西省临汾市农业农村局,山西临汾 041000;2.临汾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山西临汾 041000)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随着农村产业融合的现实成效,凸显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近年来,临汾市农业提出“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思路,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加快推进沿黄梨果、沿汾蔬菜、太岳中药材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动农业特优产业扩规模、提质量、上档次,努力打造粮食、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五个百亿级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
1.1.1 水果产业方面。我市水果面积常年稳定在10.67万hm2,产量约120万t。截至2021年底,全市水果总面积为10.92万hm2,挂果面积7.65万hm2,总产量126.73万t。
1.1.2 中药材产业方面。我市中药材总面积常年稳定在14万hm2以上,产量约为7万t。截至2021年底,全市可采挖中药材总面积14.31万hm2,总产量7.16万t。
1.1.3 蔬菜产业方面。我市蔬菜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4万hm2以上,产量约为190万t。2021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约4.13万hm2,总产量约199.98万t。
1.1.4 畜牧产业方面。2021年我市生猪存栏93.1万头,出栏139万头;牛存栏9.4万头,出栏4.4万头;羊存栏83.8万只,出栏40.5万只;家禽存栏1853万只,出栏2010万只;肉产量14.99万t;蛋产量11.8万t;奶产量4.9万t。2022年上半年我市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3.18万t、7.05万t、2.61万t。全市肉类增长总体稳定,超过全省肉类同比增长率(15.5%),肉类产量中生猪产量占比较高,产能得到了较快增长。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平台载体,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典型创建工作。目前,已确定我市为省级果品产业集群优势区,确认吉县苹果全产业链典型县并开展建设,吉县、隰县6家果品企业实施山西晋南苹果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规划实施了汾西长晟熟食调理品加工、吉县吉美鲜果蔬功能食品深加工、乡宁琪尔康翅果综合利用等5个加工业项目。
截至2021年底,我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占全省649家龙头企业的10.8%,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占全省45家的4.4%。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组建了43条全产业链。全市农民合作社共10536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9371个。2022年1~8月份,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52.14亿元;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含菜品、花卉尚品)产值90.04亿元。
按照“销好一个品牌、用活一个市场、发展智慧农业、搭建好一个平台”的“四个一”要求,走好“特”“优”农业现代化道路。围绕“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安泽连翘药茶”主打品牌,着力构建“3+X”的“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努力实现助农增收。多措并举宣传推介“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举办“临汾优选杯”抖音短视频大赛、消费帮扶产销对接等线上线下促销活动,持续宣传推介十大产业集群产品品牌,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全市通过网络销售优质农产品1.31亿元,带动线下销售11.2亿元。
从水果产业来看,我市东西两山丘陵地区,海拔高,温差大,生态优良,是我国苹果、梨适宜的栽培区之一,但我市的苹果单产水平和出口规模都不及运城。虽然有“吉县苹果”这样的品牌,但远不如“烟台苹果”“洛川苹果”“白水苹果”叫得响。从中药材产业来看,我市有200多种中药材,种类十分丰富。其中,安泽连翘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襄汾县是闻名全国的地黄集散地之一,占全国销量的三分之二。然而缺少龙头企业对中药材进行精深加工,虽然培育引进了一些药茶企业,但总体来看,中药材产业基本还处在卖原料的低水平阶段。
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还比较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协会力量薄弱。各级政府作为推动品牌化战略的重要力量,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配套的政策体系,致使品牌效应不明显。
受新冠疫情和经济运行压力双重叠加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难度大、余地小。在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上,产业更新换代成本较高,高端农产品占比很小,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严重不足。农产品品牌呈现“多乱杂、弱小散”的现状,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资源缺乏整合,整体竞争性不强,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既有“临汾优选”又有“翼城优品”“安泽优品”“永和乾坤湾”“洪洞购”等全品类品牌(含工业、文旅产品),也有“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等单品类品牌,但大多是定位不准、主次不明。
从总体来看,我市的企业大部分是种养型、初加工型,精深加工企业不大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比如,全市70家省级龙头企业,其中生产型龙头企业21家,基地型龙头企业18家,加工型龙头企业25家,流通型龙头企业3家,休闲农业龙头企业3家,加工型龙头占比不到一半。再比如,我市市县谋划了43条农业全产业链,总收入过亿的链条仅15条;我市2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营业收入过亿的仅13家,全产业链经营能力仍然较弱,在中药材精深加工等许多细分产业,仅有少数龙头能够带动产业链条。
市级层面缺乏必要的支持政策,政策兑现力度不够,尤其是奖补龙头企业等政策未兑现。农业市场主体受土地制约、要素配套等因素影响,发展活力不足。创新需要人才、资金、技术的配合协作。我市农业市场主体普遍存在思想保守、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位于山区的县(市、区),人才引进困难,引进后容易流失。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组织保障、政策支持、产业引导、融合推进等多个子工程,牵涉人力资源、税务、金融、农业农村、工信、商务等诸多部门。目前,我市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尚无完善的顶层设计,各部门还未形成工作合力,处于各自独立推动工作的状态,不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市级层面政策支持,激活农业市场主体活力,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创新。市级出台专项政策,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一批产业融合亮点。着力破除土地制约、要素配套等障碍,激活农业市场活力。加强对乡村产业人才的引、育、用、留,促进农业市场主体迸发创新活力。
一是突出特色,深化产业调整。突出环境、物种资源、气候、文化特色,推动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小杂粮等利用地域优势,将特色文化融进特色农业,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生产,形成独特的农产品。二是品牌引领,助推产业升级。首先要发展“智慧农业”,提升临汾优选品质,以品牌建设带动特优产业发展。其次要聚焦多样业态,推进三产融合,助力特优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第三要聚焦特色种业,提升“芯片”技术水平,为特优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独自推动难以形成合力。建议市级层面完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领导,协同解决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合力推进,跑出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 “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