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探析

2022-03-14 10:59蔡林运吴正贵周培南盛雪雯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11期
关键词:苏州市蔬菜

蔡林运,严 凯,黄 洁,吴正贵,周培南,盛雪雯,陈 昱

(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苏州 215006)

0 引言

苏州市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四季分明、阳光充沛,东临上海、西接无锡,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显著。蔬菜是苏州市传统的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效益显著,历来是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种植蔬菜是苏州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苏州市致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立足农业供给侧改革,强调种植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蔬菜产业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营规模和产品质量持续向前、稳产保供和促民增收持续作为,但是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矛盾,制约了苏州蔬菜产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为此,通过对近几年苏州市蔬菜产业相关数据的整理汇总和对蔬菜产销信息监测主体的调研走访,充分了解产业现状并进行系统分析,积极思考谋划适宜苏州地区的蔬菜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为其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1 苏州市蔬菜产业产销现状

1.1 生产规模

根据苏州市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17—2021年,苏州市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78.92万hm2、77.42万hm2、66.65万hm2、67.02万hm2和65.86万hm2(2019年起将瓜果类数据单列,不计入蔬菜总数据),年总产量分别为217.7万t、214.4万t、201.6万t、203.1万t和199.6万t,以前四年平均为标准,2021年苏州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率为92.54%、产量稳定率为96.57%,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呈波动下降趋势,预计近几年内该趋势仍将持续。作为提升地产蔬菜产业的最主要措施,苏州市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开始于2018年,资金扶持以先建后补形式进行,至2021年验收完成已创建58家,计划于2022年底完成新创建70家的目标,有力地推动了苏州市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此举同时带动了全市设施蔬菜比例的增加。

1.2 生产布局

随着城乡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蔬菜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时令变化和市场导向,并呈现出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从品种布局角度来看,全市地产蔬菜逾百种,品种近千个,主要为名特优蔬菜,包括苏芡、太湖莼菜、筒管玉丝瓜、太仓白蒜、新毛芋艿等;时令蔬菜主要为露地蔬菜和部分设施蔬菜,包括茄果类、甘蓝类和速生叶菜等;反季蔬菜为设施蔬菜,包括茄果类、葱蒜类和部分叶菜类等,基本能够覆盖消费者的种类需求。从生产规划角度来看,以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为主的“沿江生产区”是苏州市的蔬菜主产区和加工出口区,常年菜地面积占比近七成;以吴中区和吴江区为主的“环湖生产区”则保持了水生蔬菜区的传统特色,水生蔬菜的产量占比逾六成;市辖区(大部分区域)形成主要产出保障城区供应的“城郊生产区”,以订单供应和菜市场、商超直销居多,少量为批发供应。

1.3 市场表现

以2021年苏州市蔬菜市场为例,市面销售由地菜和客菜组成,客菜比例居多,约占七成,而地菜的供应多次受到极端或灾害性气候影响,供应量起伏较大,菜价波动频繁;客菜依靠大市场大流通,当年受到疫情导致的交通影响因素几乎没有,交易价格和流通成本较为稳定。总体而言,地菜销售全年行情较上年有所提高,总产值约65.71亿元、涨幅约12%;其中外销去往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蔬菜超过15万t,外贸出口量近1万t,外销量近几年逐年下降。2021年全市鲜菜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为108.7(累计以上年同期为100),最高值为11月的130.2(以上年同月为100)、最低值为7月的95.4;产销信息监测的10个蔬菜品种,南环桥批发市场的平均中间批发价为1.27元/kg、综合批发均价为2.55元/kg,以常熟市为样本调查的全年综合零售均价为4.48元/kg,几组价格中皆以速生绿叶菜在冬季寒潮和夏季三伏短缺期间价格波动幅度最大。

2 苏州市蔬菜产业存在问题

2.1 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苏州市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下降,2021年两者皆为近五年数据最低,按照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合计约1700万核算,地产蔬菜自给率明显不足,消费量中地菜占比不足三成(除去订单生产和外向销售)。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状,对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调查结果,2021年全市常年菜地同比显著下降,稳产、稳价、保供难度愈显,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近几年粮食安全生产考核持续高压,约有1/3的常年菜地被集中流转用于粮食生产,区位偏远、规模偏小的部分主体也随之退出了蔬菜行业;二是近几年极端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设施建设久远、露地地势不佳或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受此影响,菜农种植意向不高、播种布局减少;三是难见新兴基地或主体,土地集中流转或退渔还田、复耕复垦后,乡镇规划和村集体创建蔬菜基地意愿不足,基础设施要求高、资金投入需持续、风险效益波动大和机械化程度低等都是抑制因素。

2.2 经营主体发展不均衡

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不均衡:一是经营规模不均衡,中小规模经营主体占据总量一半以上,多为村集体发包或基地分包的种植大户,基本都是夫妻档或家庭单位,单个主体种植面积集中在0.67~2 hm2,田块较为分散且规模化程度低;二是生产水平不均衡,结合产销信息监测主体走访和典型主体调查,产能水平往往个体主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较高,土地利用率高、茬口安排紧密,而生产类贴补则是集体(农业产业园、合作社等)受到扶持力度较大,镇、村也有意愿推动规模发展和示范效应;三是商品化程度不均衡,提升蔬菜品质、实行品牌化销售、完善质量追溯体系等是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而经营主体间在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构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而种植效益差异很大。

2.3 产业提升动能不足

蔬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由数量扩张向品质提级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打造标准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的苏州市蔬菜产业,面临着以下几重桎梏:一是经营者专业技能提升慢和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专业素质和年龄结构限制了主体在“四新”技术方面的提升,直接影响新事物的接受和模式布局的创新,往往难以通过科学的布局和标准化的生产来提高产能、提升品质;二是全程机械化程度低,一方面是蔬菜品种繁多、生产环节复杂,导致农艺和农机结合的作业标准难以制定和统一,仅有部分旋耕机械和植保机械满足作业需求,用工量最大的采收环节难有合适机械,另一方面苏州地区蔬菜用地宜机化程度低,存在连栋大棚内钢架高度和配套管线等限制农机作业,道路硬化不足和土壤质地不均、整齐度不足等大大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等问题;三是产业链条延长程度低、覆盖范围窄,蔬菜产业难以达到稻米产业的专精化、长链条程度,产业发展总体而言起伏不定,具体而言生产用工贵和用工难,基础设施不完善,农艺农机和营销管理类人才缺乏,风险抵御能力差和保险投入意识低等,整体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利好循环并未形成,个体发展和产业进步未形成有机统一。

3 苏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探析

3.1 强化财政支持,打造发展基础

要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财政支持,实施好“十四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建议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投入: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方面的公益性投入,通过恢复性建设和提标改造(宜机化),完成土地整改、道路沟渠提档、技术设施可配套等,为蔬菜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奠定硬件基础;二是加强专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公益性投入,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引导农业院校毕业生投身蔬菜产业,强化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打造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从业人群;三是加强地方名特优品种保护和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方面的公益性投入,加强本地品种资源库的建设,紧密与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布局“种质芯片”开发。

3.2 科学全程规划,茁壮产业链条

要围绕产业链前端,推广优质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和新装备,创建和扶持服务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的种苗供应企业(基地),通过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等项目强化绿色生产技术利用率和产业服务精准度;定位产业链中端,降低蔬菜采后“最先一公里”的损耗程度,通过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项目提升预冷冷藏、冷链物流等设施设备的配套比例和规模,强化经营主体的差异化竞争意识,以净菜分拣、产品分级等的简单处理工序提升产品附加值;聚焦产业链后端,通过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创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强化老品牌价值打造,提升新品牌市场活力;此外,要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充分技术攻关和成果共享、紧密信息交流和利益联结,灵活要素配置和市场定位,促成蔬菜产业链条全环节的发展。

3.3 稳定蔬菜产能,保障均衡供应

要着力培育具有苏州特色的绿色蔬菜产业体系,构建和完善“高标准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绿色蔬菜保供基地+美丽菜园”为主体的产业阵地全域推进模式,打造和更新“规模菜田补贴+新型流通体系+品牌建设”为核心的蔬菜稳产保供新模式。一是在稳定和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上多做努力,继续实施规模菜田补贴政策,建议重点研究增扩原定的市辖区范围,放低原定的6666.67 m2规模门槛,分级设置原定的500元统一补贴标准,同时突出建设建成6666.67 hm2以上相对集中连片、集约高效、抗灾能力强的绿色蔬菜保供基地;二是调动菜农种菜积极性,建议围绕冬季寒潮、夏季高温和突发性天气灾害等,出台普惠政策,合理增加淡季蔬菜种植面积,平抑菜价;三是深度挖掘单产潜力,企业、技术部门和高校、研究院所等重点攻关,克服土壤连作障碍和构建绿色防控体系,在生态和健康双加持的前提下,打造科学布局、产能提升的种植接茬模式。

3.4 凸显科技支撑,实现示范带动

要通过内外双重提升,实现蔬菜产业优秀典型的塑造和服务体系的壮大,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量变引发质变实现对产业的反哺,建议打造以下几个体系:一是以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为核心,打造“三品一标”蔬菜生产标准体系,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发展特色蔬菜和有机蔬菜;二是以部门协作为纽带,打造业务部门技术支持体系,因地制宜推广“四新”技术,因时培训、因需指导,探索“统测、统配和统管”的服务模式;三是以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蓝本,打造蔬菜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宜机化改造、农机具租赁和机械化作业等服务,带动提升全市机械化生产水平,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3.5 多元发展模式,提升附加价值

要拔高商业理念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将之与产品质量并重,通过多元化的商业手段,实现富农增收的本质。一是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的带动作用,政府支持蔬菜产品大宗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多部门协同帮助加强地产蔬菜和电商的对接,规范小区团购的运营,提高苏州地产蔬菜产品的运销效率;二是注重挖掘和提升品牌影响力,大力推动蔬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造出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赋予蔬菜产品“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内涵;三是不断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在销售方面探索会员制订单、宅配式订单和家庭“一分地”模式等,在生产方面发展保健蔬菜和药食兼用型蔬菜,开发阳台无土栽培和盆栽蔬菜等。

猜你喜欢
苏州市蔬菜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蔬菜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