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阈下主持人的未来发展路径

2022-03-14 14:49:42内蒙古艺术学院牛亚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3期
关键词:真人主播主持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牛亚杰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在传媒领域中尤其表现在虚拟主持人和智能化合成配音当中的应用,它们表现出准确高效,节约成本,引发围观,增加关注等优势;与此同时,虚拟主播真人主持人的优势与劣势也更加明显,在“虚拟热”的今天,主持人寻求怎样的发展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人工智能视阈下主持人的未来发展路径:一是提升思维应变能力——握住法宝;二是自身形象品牌化——与时俱进;三是加强与人工智能间的合作——协同发展。

1.人工智能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技术是计算机学科领域的一个分支,通过对智能的实质展开研究,从而生产出一种新的与人类思维类似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包括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虚拟现实与应用、智能计算机与机器博弈、语音识别与合成等细分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它在传媒领域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表现在虚拟主持人和智能化合成配音当中的应用。

1.2 人工智能在主持人工作中的应用

1.2.1 虚拟主持人

虚拟主持人是参照主持人专业标准设计,使用数字技术创造,能够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数字媒体与用户进行交互的仿真人形象。虚拟主持人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主持人相对应,虽然具有主持人的功能和作用,但是却没有真实主持人的现实生活体验,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虚拟主持人。英国首个虚拟主持人“阿娜诺娃”的诞生到国内首个AI合成主播“新小浩”的诞生,再到湖南卫视虚拟主持人“小漾”、浙江卫视虚拟主持人“谷小雨”我们可以看到虚拟主持人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在2021年10月,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试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为了响应需求,中央台和地方台都在不断地在虚拟主持人领域有所拓展。例如,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央视总台推出数字手语节目主持人。在激烈的比赛中,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虚拟手语主持人可以更快速高效的将真人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转化为手语,从而传递到观众的面前。此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推出了一批虚拟节目主持人。例如在2018年虚拟主持人“康晓辉”出现在了的CCTV-13新闻综合频道,而以主持人姚雪松为原型的虚拟主持人“姚小松”也在2019年进入大众视野,同时还有以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为原型的虚拟主持人“小小撒”。

在2021年10月,湖南卫视首位虚拟主持“小漾”做客综艺节目《周六你好》,搭档何炅。在节目当中与嘉宾互动,生动有趣,并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例如,在“小漾”第一次出现在节目中时,在听到何炅老师说自己是实习主持人后立马回答说:“我会努力转正的。”而后又表示自己要和何老师学习主持、和秦霄贤老师学习说相声,最后有趣的说到要学蔡少芬老师讲国语。在王鹤棣表示没有提到自己时,“小漾”又回答“老师的帅气我是学不来的。”一脸傲娇可爱的表情,逗笑了现场的主持人和嘉宾。

1.2.2 智能化合成配音

智能合成配音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在中国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在多个领域当中被应用。例如,高德地图中沈腾的语音导航以及各类有声阅读。

早在2018年,中央电视台就推出了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对人声进行模拟来进行配音工作的纪录片《创新中国》,对中国著名演员、语言艺术家李易的声音进行了人工智能合成,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这种技术对影视译制片及动画片配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减少后期制作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人工智能与真人主持人的对比分析

2.1 人工智能之优劣势

2.1.1 优势

第一,准确高效,节约成本。首先人工智能主播是基于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和机器算法,在播报准确度、翻译速度、运算检索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它可以确保播读语音及字词的准确与规范,避免了人为的“播出事故”。其次,AI主播作为机器它可以24小时无间断的工作,并且无需在妆发、备稿等方面占用过多时间。例如,全球首位人工智能多语言虚拟主播“小晴”在2019年两会期间,通过中、英、韩、日等多语言对两会新闻进行了报道。第二,引发围观,增加关注。观众都充满了猎奇心理,他们也希望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此同时,虚拟主播作为一种新兴产物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当中,无疑为电视节目本身增加了关注度。

2.1.2 劣势

第一,形态单一。虚拟主播往往都是以固定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这就对它所能把控的节目有所限制。同时,多次以单一形象出现在荧屏上,时间长了,观众难免会有视觉疲劳。第二,拟人化水平低。表现在播音主持专业中所说的“内三外四”,也就是情景再现,内心语言,对象感,重音,语气,韵律,停顿。例如,在《创新中国》这一纪录片中的第二集提到了“孵化厂的工人,每天要经手上万枚鸡蛋”这句话时,我们可以明显地听出他配音时没有重音,机械化的读音还是可以听得出来,但如果是真人主播配音时,可能会把重音放在“万”上,使人听后能够抓住重点,这就是虚拟主播与真人主播的区别。真人主播在播读稿件前会先进行备稿,理清稿件的脉络以做到心中有数,最终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2.2 真人主持人之优劣势

2.2.1 优势

第一,情感丰富,分寸感强。情感是真人主持人具有的最大优势,也是与虚拟主持人区分的关键,真人主持人可以通过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将不同的稿件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而分寸感是指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对文字语言或节目内容的了解和把握,使有声语言的表达准确恰当,不瘟不火。分寸感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有声有色地说出自己的语言时,对所传达内容包含的政策尺度、内容主次、感情浓淡、态度差异、语体风格的区分等要恰到好处,分寸得当。例如,在《新闻联播》推出的“主播说联播”栏目中,新闻主播不再像《新闻联播》中一样正襟危坐播报新闻,而是更加口语化,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第二,形态不一,适应性强。真人主持人的播报状态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做出改变,适合多种形态稿件的播报主持。例如,撒贝宁老师以前在主持《今日说法》时,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严谨的状态,而在《开讲啦》节目当中主持时,更多的是自由发挥,所以口语化的内容更多,因此给观众带来的也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此外,在一些开放式场景中,AI智能主播无法做到随机应变,它不具有临场应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好是真人主持人可以掌握的。例如,董卿老师在《中华骄傲》节目当中采访许渊冲老先生时,因为许老先生腿脚不便坐在椅子上,所以董卿老师在和老先生讲话时选择了跪在地上,以此来保证和老先生之间平等对视交流,如果是AI智能主播则无法拥有这样的灵活性。

2.2.2 劣势

第一,文化素养有限。在主持人的工作中,我们会见到不少把生僻字、多音字读错的情况,而这就是主持人缺乏素养的表现。第二,心理压力大。很大一部分主持人都处于全天24小时等待召唤的状态当中,临时接到工作通知已是常态。例如,在孟晚舟回国时,央视主播李梓萌突然接到一个通知,有一期节目的特别策划要在孟晚舟的飞机落地前录制好并传播出去,但由于李梓萌当晚并没有值班任务,而且在家里有人且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她最终选择在家旁边的足疗店完成了这篇文章的朗读。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再例如央视主播刚强在出差时为了保证录音质量于是让同事拿被子裹着自己的脑袋。此外,真正的主持人在主持的时候会被外界的很多因素干扰。甚至会影响自己的主持状态。例如,在2007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六位主持人在零点钟声敲响前的三分钟发表感言,但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误,所以这也正是真人主持人不同于AI主持人的地方。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和真人主持人互相结合、优势互补,是否会是另一个景象。

3.主持人的未来发展路径

3.1 提升创新思维——握住法宝

3.1.1 抓住细节,提高敏锐性

敏锐性是指主持人在与嘉宾交谈或者在主持现场,通过对话、观察等捕捉到的有效信息,并且能以此信息来获得更大的价值。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主持人更要时刻能够时刻保持这种高度的敏锐性,及时主动地发现新鲜事物,从而进一步准确的为其目标受众群体及时地提供前瞻性信息。主持人在采访中,细节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往往能通过细节来捕捉到采访对象话语中暗含的关键信息,以此为切口,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一名主持人在风沙中进行一场现场报道,想要直截了当的让观众体会到风沙之大,光靠语言的形容是行不通的,此时就可以通过细节来向观众解释,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摸一下附近物品上所积的风沙,将手上所触碰到的风沙向观众展示或许可以更清楚明白。

3.1.2 独创性

新闻媒介视角由于当代社会信息知识的迅速传播及扩散,我们发现现在出现了许多同类型且高度雷同的节目,不同节目时段电视传媒机构中出现的一些不同类型媒体主持人们常常也都只是千篇一律式的,这本身也对目前大多数受众群体来说都是相当缺乏吸引力价值的。所以身为主持人就要考虑如何创新,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节目选题构思的创新,例如在2021年播出的文化创新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就是通过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理念,让从前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现在变得容易理解且观众对其更有兴趣。其次是节目形式的创新,例如《典籍里的中国》就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向观众生动地表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最后是表达语言的创新,例如现在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存在着用电视台所在地的当地方言作为表达语言播出的节目。

3.2 自身形象品牌化——与时俱进

3.2.1 提升专业文化修养,为自身形象品牌化打好基本功

首先最基础的就是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政治觉悟,文化素养是主持人发展的基础。现在缺乏文化素养的主持人屡见不鲜,而这样的主持人是无法有长足的发展。其次提升专业能力,不仅要将专业练好,同时也要融合多种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专多能”,以此来更好地应对快速发展变化且充满挑战的传媒行业。例如,我们提到白岩松老师,就会想到他的语言犀利且幽默,是一位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主持人。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他进行了现场直播,即兴发挥甚至不逊于体育频道主持人。而我们现在提到康辉老师,就一定会想到他在2020年的《新闻联播》当中22分38秒的超长口播,并且在这次口播中,他只出现了一次耳机滑轮,如此考验功底的新闻稿件,更是能体现出新闻主播自身的专业文化修养。

3.2.2 掌握主持技巧打造个人风格

要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和接受,就要打造个性化的风格,进行个性化形象的建构。例如,一提到著名主持人朱广权,大家都会想到他播新闻时总是轻松有趣,并且有许多让人爆笑的梗,连手语老师有时都会接不住他的梗,比如之前他在节目中说到的“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

3.2.3 提升个人感召力

主持人要学会运用互联网中的社交媒体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正确的观点评论与观众互动,让他们也来对主持人做出评价。这样主持人就不再是之前的一成不变的传播者的形象,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自己的感召力。

3.3 加强与人工智能间的合作——协同发展

机器(或者技术)和劳动之间不是简单的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即在自动化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人机关系不是“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存关系。真人主持人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主持人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要以内容和结构设计为基础,在节目形式上不断更新。比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4》引入了人机大战的全新赛制,让人工智能AI“小度”和最强人脑PK,提升了节目的悬念感。另外,从2019年的网络春晚中,以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为原型的虚拟主持人“小小撒”出现在荧屏上,再到最近冬奥会上的虚拟手语主持人都让大家眼前一亮。第二,加强人工智能在节目制作过程的深度应用。例如,可以将一些节目的制作过程融入到智能化编辑程序当中。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主持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融合性和深度发展,同时还能提高节目的质量。

4.结语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人工智能与真人主持人的优劣势对比更加明显,很多人为此感到恐慌,害怕未来的某一天,这份职业将会被机器替代,所以对于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真人主持人来说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我们不仅仅要提升思维应变能力,自身形象品牌化,强化自身优势,逐渐拉大与人工智能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要恰当处理好自身与人工智能二者的人机关系,认识到二者并不是互相竞争,而是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寻求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真人主播主持人
主持人语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第一次做小主播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我是小主播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