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2022-03-14 14:45:40福州大学林谢卓
成才 2022年2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校园文化思政

■ 福州大学 林谢卓 陈 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担当重任,为党和人民奋斗,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先锋力量。

1 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必要性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时代也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抓好大学生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就显得必不可少。

从青年成长来看,大学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思想具有较大的成长和可塑空间。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特别是广大党员和团员青年,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

从社会发展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速铁路里程最长的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然而,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当面对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和形形色色的思潮时,更需要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加以有力引导。

综上所述,如何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崭新使命。

2 影响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因素分析

2.1 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影响

零零后的大学生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但相比经历祖国艰难困苦时期的父辈,当今大学生生活物质条件良好,对家庭父母对依赖心理重,同时家长也在物质上竭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导致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有所缺失。此外,零零后自我定位高,成才愿望强烈,更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人发展。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对前途的不确定性增强而感到迷惘、困惑和焦虑,也会影响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的树立。

2.2 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下,获取信息门槛低,信息量大,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出现一些道德缺失、贫富悬殊、信任危机、不公平等社会不良风气。少数学生甚至会放大这些社会的阴暗面,无法全面看待社会进步的主流,导致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是逆反、仇视的社会心态。对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正确认知,也会影响他们对“四个自信”的认同。

2.3 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不完善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四史”宣传教育和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有的高校对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将其视为一般的、可有可无的课程,导致思政课程被“边缘化”,学分占比低,在师资和教学资源上也缺乏保证。教师授课内容老套,授课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教育,出现“生搬硬套”课本内容、“朗诵”课件等行为。这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课程的信心与兴趣。此外,不少学生将思想政治课程视为“水课”,旷课、逃课、在课堂上完成专业课作业等情况屡见不鲜。

3 加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3.1 积极拓展社会实践载体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喊出响亮的青春誓言,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在当代大学生学好专业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同时,高校还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通过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公益活动、义务支教、理论宣讲等形式,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了解国情民意,践行群众路线,树牢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进而坚定理想、淬炼意志、增长才干,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3.2 注重传承红色基因

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必须加强思想引领。要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要用好当地红色资源和红色读本教材,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可通过组织大学生瞻仰参观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和开展微党课、微团课和观看红色影视片等途径,因地制宜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3.3 统筹抓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增强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着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规范建设、科学发展,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要通过线上和线下、传统和新潮联动的方式,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把握大学生群体特点,推进新媒体平台和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同时,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4 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校园文化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注重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和各类学生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并结合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时期,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全面强化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环境建设、品牌建设和形象建设,积极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广大大学生要在党的旗帜下,争做追求进步的模范青年,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心系祖国、志存高远,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在磨砺中锤炼自我,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立足本职岗位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先锋力量,在青春的赛道上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校园文化思政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回族文学(2022年2期)2022-04-15 22:07:47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32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