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马 俊
■ 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周云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下简称“中国制度优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下简称“制度自信”)的理论源泉、构建基础和现实支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然要阐释、展现、维护和发展好中国制度优越性,这是增强制度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意和必然之路。
一个制度先进与否,根本上取决于指导思想是否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其理论的先进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赋予了中国制度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可见,尊重客观规律和强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逻辑和鲜明特色,这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而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既尊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遵循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动联系的发展规律,从而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先进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塑造了中国制度的发展性和创新性。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富有成果性的理论,它主张运用客观规律对世界加以改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发展观实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和能动发展,“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不断进行中国制度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制度优越性的实现关键在于执政阶级所秉持的阶级立场和据此而设计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是领导的统一性,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集中力量办大事”包括三层内涵:集中思想(“心往一处想”)、统领决策(“人往一处聚”)和统一行动(“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和主要任务有所侧重。
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医学生对中国制度优越性认同越顺利、深远、真实,其制度自信就越强烈、稳固、坚持。
认知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并从中获得知识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听取、观看和与他人互动等形式,对中国制度优越性进行全面考量,从而建立起对中国制度优越性的初步认知。按照心理接受通道假说的观点,初步认知主要由负通道承担和完成,然而负通道通透性高、选择性差、存在正反馈且对正通道有强大干扰,因此负通道可能导致初步认知出现信息的遗漏混杂、作用的放大干扰和认知结果的偏曲失度等失真现象,这时就需要借助正通道(理性思维)来加以修正。因此,在开展中国制度优越性认知教育时,教师要提供客观、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引导医学生客观、全面和准确地加以认知。
认知是认可的前提。由认知上升到认可,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认知对象本身要在个体原有的认知范围内,超过原有认知范围的认知信息难以激起个体的认知愿望,即认知的主动性差。二是认知产生的作用要符合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原有认知结构不符的认知作用会引起个体心理的不悦,出现选择性注意、理解和接纳。三是认知产生的价值效应要符合生存需求,心理整合系统是按照“利己则愉悦接受,不利则强烈抗拒”的原则处理认知产生的价值效应。这启发我们开展中国制度优越性认可教育时,需要注意选择教育内容使之置于医学生认知能力范围内,避免“超纲”的教育内容;需要注意研究教育方式使之符合医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说教”的教育方式;需要注意价值引导以消除医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心理排斥,避免“对抗”的教育尴尬。在开展中国制度优越性认可教育时,教师特别要注意内容、时间、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尊重医学生的内心需求和现实情况,以不增加学生心理和学习负担为根本,从而提高教育的温度、深度、效度。
认可是认同的基础,但是认可并不一定会上升到认同。认同是指主体对外在的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认可、接受、效仿、遵循的态度和倾向。认可转化为认同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认知事物与个体原有思想体系间有吻合性,由此达成思想共同;二是认可结果与个体原有价值评判有符合性,由此实现利益趋同;三是认同行为与个体发展有同向性,由此促进行为协同。只有达成了思想共同、利益趋同和行为协同,认知才能真正上升为认同——“内化于心,外展于行”。医学生对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认同,需要建立在医学生与中国制度优越性间具有思想共同、利益趋同和行为协同的基础上,才能转化为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稳固、持久和显著的加持效应。医学生对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认同不仅与自身内在品质和独特张力有关,还与外界环境持续、良性和适宜的刺激有关。因此,培育优良的教育生态环境、建立长效化教育机制以及实施适合的教育策略是实现医学生对中国制度优越性认同的着力点。
医学生认同中国制度优越性是其制度自信的根本前提。培育和增强医学生制度自信需要遵循三路径:制度形态认知、制度思想认可和制度表达认同。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培育医学生制度自信的重要路径,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专业优势。思政教师“要坚守制度底线,理性分析问题;讲透价值内涵,驳斥错误认识;培育自信情感,引导实践行动”,以确保中国制度及其优越性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二是发挥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主体的亲和性。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尤其是突出中国制度在引领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学科发展中的功能优势,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领悟和接纳中国制度优越性。三是发挥辅导员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引领者的育人优势。辅导员教师要把中国制度及其优越性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内容,通过言传身教和开展主题活动(如讲座、征文、论坛、团活等),引导医学生学会运用中国制度及其优越性理论知识来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
制度形态认知是制度思想认可的前提,而制度形态认知要上升为制度思想认可,教师需要遴选好教育主题、教育素材和教育方式。伟大抗疫精神作为展现、印证和发展中国制度优越性的具体、鲜活、生动事例,具有丰富而现实的教育价值,“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彰显党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冠疫情防控理念和集中力量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医学生认可中国制度思想的重要路径,教师需要做好三点工作:一是汇聚好讲述主体,要汇聚最广泛的教育主体,尤其要包含亲自参与了抗疫斗争的组织与个人,抗疫现身说法能增强医学生制度优越性认知教育的生动性、感人性和说服性。二是遴选好教育题材,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抗疫素材,充分展现中国制度优越性所彰显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以增强教育的感染性、熏陶性和引领性。三是选择好讲述方式,系统传播学认为,“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要采取叙事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语言和形象结合、共识和个性结合、价值和文化结合”,以提升教育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先进性和成效度)。
中国制度及其优越性只有根植于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赓续、弘扬和升华,常态化抗疫实践是彰显中国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场域和重要路径。组织医学生开展常态化抗疫实践,不仅能引导医学生将伟大抗疫精神内涵纳入实践范畴加以考察,还能引领医学生将中国制度优越性置于实践场域中加以考鉴,更能引发医学生将自身的制度自信在实践过程中加以考评,从而实现对医学生制度自信的培育从“被动”到“主动”、“他发”到“自为”、“外在”到“内化”的嬗变。医学院校要“积极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对大学生成长中的教育优势,组织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全民抗疫、构建健康中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为人民服务和自我成长,从而增强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力”。
总之,以中国制度优越性引领医学生制度自信的培育,这是新时期医学院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应然之意和必然之举。需要我们阐释好中国制度及其制度优越的内涵,遵循医学生对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机制,培育医学生的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