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研究

2022-03-14 06:29:12张俣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陶器庭院仪式

张俣晴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00

1 陶器与原始仪式

在原始人类创造的神性的世界中,对灵魂的信仰在实践中就转变为仪式上的崇拜。原始仪式的四要素:仪式之地、仪式之人、仪式之器、仪式过程,是原始陶器得以展开的基本结构。将陶器放在场域中去思考,对应了人类非常高级的文化想象。

在仪式的空间场所中为三大建筑场地,南方、北方、草原,在建筑居所之域,三大建筑场地都是原始人类的生活空间,在这之中选一“圣点”进行仪式。进行仪式的人为巫,主要功能是巫工祝乐皇一体。在当时,仪式之器为陶器,定居农业的出现和成熟产生以陶器为主的食器,在仪式的推动下,陶器精细化的布面开始了分层的体系化,这些体系化的陶器反过来又推动空间仪式整体的提升。

在原始人类仪式的过程中,是以舞为主。在中国早期人类的原始生活中,重大节日的祭祀舞蹈与原始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活动如求雨、嫁娶、出生、死亡等等,都需要用舞蹈来表达原始人类对神灵的畏惧和崇敬。中国原始舞蹈是原始社会中的一种敬神的仪式,也是各种宗教庆典中的一项节目,更是一种原始的文化形态。中国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五千年前的《舞蹈彩陶盆》是将原始人类舞蹈时的形象描绘到陶器上,绘制而成的陶器在原始生活中为灵显之物,原始社会中的图腾舞蹈多为动物舞蹈。

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在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面前的一种不正确的态度。原始人类在神秘的自然面前会产生恐惧感,原始人类把自身的生死同神灵联系起来,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引导下,会进行祭祀艺术活动,乞求神灵保佑,至此开始了原始社会中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原始陶器是原始时期的核心,陶器是在宇宙万物之灵的原始宗教中产生的,同时是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灵显之物。

2 陶瓷艺术与唐代“酒文化”、“饮茶风”

唐代生活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包含了酒道和茶道。唐代的酒道和茶道是一种社交礼仪,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唐代的“酒文化”与“饮茶风”一直延续了近三百年,这两种风气的盛起充分地展现了唐代的生活方式。

唐代“酒文化”的盛行,促进了陶瓷酒具的发展,制瓷工艺的不断改进,使陶瓷器具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并代替了一部分的金银器。金银器中的许多经典造型也被陶瓷酒具大量地仿制。唐代的陶瓷酒具作为一种生活器皿分布在南北各个窑口,唐代陶瓷的窑口生产的陶瓷呈现出了“南青北白”的状况,但唐代的陶瓷酒器生产除了青白瓷之外,还有釉下彩瓷等陶瓷种类。唐代最著名的陶瓷种类为越窑青瓷,陶瓷酒具是越窑青瓷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活陶瓷种类,窑口分布在浙江地区。

由于唐代“饮茶风”的出现,唐代陶瓷茶器从食器中脱离,成为独立的日用瓷品类。唐中期陆羽《茶经》对茶事礼仪的规范促使了专用陶瓷茶盏的产生,陆羽在《茶经》中列出了24种茶器,缺一不可,而在非正式茶会上根据实际情况省略部分茶器,但依旧具有强烈的仪式感。

3 陶瓷艺术与宋代生活方式之“宋宴”与“庭院”

3.1 宋代生活方式——“宋宴”

宋代的宴会,从食材的处理到空间的布置,到器皿的植入,置身其中,能够感知场域的能量与生命的本真。而宋宴中的宋瓷对于宋人而言,一套典雅的食器会给宴会增添光彩。

3.2 宋代生活方式——“庭院”

宋代另一生活方式是在庭院中进行,宋人的庭院藏着宋人的深层心态,尤其是都市中的庭院心态的形成,又将之扩展到一切形态的园林,使庭院心态成为理解宋代士人心灵的曲径。宋人庭院在园艺观念和造园意境方面是真正能够与禅宗方面同调。在意境上虽然沿袭着唐代以来叠山、置石等造景,但更加注重和强调心灵的作用。

宋人庭院主要是把体现美学趣味的高雅和心灵胸怀的雅物,如绘画、书法、诗词、音乐,加上文玩、品茗、赏香、棋局、雅器等内含很高文化修养的人的因素变为庭院的内在因子,将其成为庭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作为串联多感官的纽带,古代以来就是祭祀中的要具,到宋代更是多向演进。皇室用香,除了祭祀外,还有仪式、寝居、用香赏赐臣下和后宫,成为皇恩浩荡的方式之一。

文人用香则与文人的庭院情韵相合,比如宁用荔枝壳、甘蔗渣、干柏叶等,而不选用檀香、龙脑等富贵香气。香在庭院中不可缺少,但又与宋代庭院雅趣关联。因此在宋代,陶瓷香器在焚香活动的影响下造型繁多,众多窑口都纷纷开始烧制陶瓷香器。江西是青白瓷烧制的核心地区,目前,所见到的高质量的青白瓷,大部分都是在景德镇的湖田窑、湘湖窑等核心窑场烧造的。出土的香器,胎土白净,釉色莹澈动人,白中泛青,清透的质感就像玉髓,被冠以“似玉”的美称。

宋代人的文房是庭院的核心,文房中有笔、墨、纸、砚四宝,又关联着体系性的瓷器:笔筒、笔格、水丞、笔觇、墨盒、镇纸、印章、印盒、砚滴、臂搁等,这些高雅的文房器物,直接影响到宋瓷的主流风格,使宋瓷有了一种特有的雅气。庭院中的瓷器与文玩之间的互动,使宋代的庭院中“雅”的精神更为丰厚。

宋代的陈设礼制化影响了宋瓷的礼制化,礼制观念与造物观念结合古已有之,宋代家具功能划分明确,因此陈设器物造型的礼制化色彩更为浓厚。宋代陶瓷的造型考究,比例也十分恰当,其造型多数简洁大方,鲜有复杂多变的设计。如宋代琮式瓶就是模仿周代的玉琮,整体造型口为圆形,瓶身为方形,反映了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理念,是典型的礼制特色。

4 陶瓷艺术与元明清生活方式

元青花“尚蓝尚白”的审美倾向是因为在蒙古族的原始信仰里是崇拜自然、崇拜蓝天。他们认为,蓝色代表自然景色,山河人物象征着繁华与美好,蓝色与白色也是最吉祥的两种色彩,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得最多,白色的羊、蓝色的天等等。在举行庆典仪式中,也需要身披白袍,互赠白色之物。

明清以后,中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由于商品化的冲击、国外审美思想的影响(欧洲的罗可可艺术风格),审美也开始朝世俗化、市民化发展。有人认为,儒家美学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壮美,道家追求的是一种素美,而市民美学追求的则是一种华美。明清以后这种华美开始占了上风,在陶瓷艺术的追求上开始由素洁朝艳丽过渡,由追求“天道”向追求“人道”发展,由追求自然天成转变为追求人工雕琢。[1]

陶瓷的烧成是最符合中国文化的天、地、人的特点,天有时,地有材,人有工,合此成瓷,它强调了天、地、人的关系,这是一种造物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追求。陶瓷材料的审美植根于中国天地人和的精神之中,陶瓷材料的审美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内涵,古代对材料意蕴之美的追求、对自然天成的美的崇尚深刻地影响着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传统陶瓷审美认知的独特性、对古朴自然的追求,也影响着现代陶瓷材料的审美。

在当代,陶瓷艺术与人、社会生活、仪式空间中的作用关系,是否可以运用到大家重新构建的表演活动、生活空间等场景中去,在不同的场域中,创作出与当代生活相互影响的陶瓷艺术是值得陶瓷艺术创作者思考的。

5 总结

从古至今陶瓷艺术都与当下生活方式互相影响,互相推进,陶瓷艺术既是精神意义的载体,也是造物模式,更是生活方式。中国人审美当中的核心价值,在陶瓷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原始彩陶、唐代陶瓷、宋瓷、元青花等的艺术高峰。当代陶瓷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主体的思想情感,也受外部空间场域的影响,最终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内涵。当代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场域产生密切联系的反映,最终成为当下生活方式的精神载体。

猜你喜欢
陶器庭院仪式
制陶
回到庭院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40
十岁成长仪式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庭院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4
仪式感重要吗?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庭院中的童年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