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吉林开放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
大豆是一种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科植物,起源于中国,是一种重要的粮油兼用农产品。随着国内大豆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豆消费量迅速增加。但是大豆种植成本高、收益低,多数豆农都放弃大豆转而种植其他作物,加上城镇化的加快促使农业向其他产业转型等诸多因素,全国多地大豆种植产量出现下滑[1]。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增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探讨大豆发展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现在每年的大豆消费量超过1亿t,产需缺口约9 000 万t,缺口巨大,高度依赖进口。中国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10 033 万t,首次超过1 亿t,创历史新高。如此巨大的市场,亟待国产大豆弥补[2]。虽然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但由于耕地面积基本饱和,大豆供需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面对当前国内外大豆市场形势,我国必须立足国内生产,提高国产大豆产量,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逐步降低对进口大豆的过度依赖,提升大豆产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为促进大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积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政府相继发布一系列政策,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实现“双增长”。2020 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约0.099 亿hm2,总产量为1 960 万t,同比增长8.35%,播种面积与产量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超期完成大豆振兴计划2020 年预期目标,有效地降低了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但是,结合目前的农业政策,我国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还面临着种植收益不足、规模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经济发展转向内外双循环背景下,应系统地进行研究和规划,做到未雨绸缪。2011—2020 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如表1 所示,2014—2020 年涉及我国大豆产业的有关政策如表2 所示。
表1 2011—2020 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化
表2 2014—2020 年涉及我国大豆产业的有关政策
调查发现,农户在农业生产规划中,由于大豆的种植效益比玉米等农作物低,且抗灾能力弱,因此肥力高的地块都是种植玉米、水稻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大豆一般种植在肥力中等偏下的地块,不利于大豆产业发展。针对此问题,需要发挥政策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快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抓源头,推动大豆品种创新;拓终端,助力豆企品牌建设;稳杠杆,优化大豆贸易流通,促进我国大豆产量、品质、话语权及竞争力稳步提升,促进大豆生产合理发展[3]。
大豆产业在美国等国家是优势产业,但在我国属于弱势产业。因为大豆在产量和单价上均不如玉米,加上国外大豆补贴政策多、价格低,导致国产大豆在市场上无论价格还是质量都缺乏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大豆补贴政策,包括价格补贴、轮作补贴等,但政策不稳定、力度不够,补贴后价格与玉米价格仍有一定差距,导致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国内大豆产业长期处于萎缩状态。因此,大豆产区的政府及种植户要高度重视大豆产业的发展,推进品种区域化布局。1)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优化专用大豆区域布局,形成品种互补、区域协调发展的生产布局。2)制定合理、稳定的补贴政策,出台长效补贴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三农的模式,全方位保障农民的种植利益。3)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大豆生产的指导,及时解决大豆生产、销售、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调动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促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4]。
加快品种创新是大豆振兴的关键。我国人均耕地种植面积并不占优势,而适合大豆种植的区域就更加有限,因此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要想提高自给率,只能从提高单产上下手。目前,大豆平均每667 m2的产量不到150 kg,需要加快推广新品种。大豆按照加工需求可以分为高蛋白类、高油类、豆浆类、芽豆类、纳豆类、毛豆类、高异黄酮类及保健类等。基础研究支撑能力不足、种企竞争力不强、种子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是我国大豆种业发展的短板。“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开展大豆遗传改良、病虫害防治、栽培、机械化及加工等方面的研究,2014 年又启动大豆良种联合攻关,加快新品种审定和推广。目前,我国已选育出齐黄34、黑科60、合农76、郑1307、黑河43 及中黄301 等高油、高蛋白、高产的大豆新品种247 个,但好多审定的品种并没有得到推广,品种“审而不推、推而不广”等问题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发展,导致新品种没有对产业的发展带来变革。对标“卡脖子”的关键领域,要加快种质资源普查,做到应查尽查、应收尽收。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大豆良种攻关,稳步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大豆新品种选育创新与技术推广工作,强化大豆配套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提高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5]。
大豆经济效益不高,但如果能提高大豆加工产业的附加值,大豆的潜力还是非常可观的,因此要推动大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在产业链转型升级中,国产大豆产业链上游存在生产成本高、单产低、加工效率低及运输成本高等问题。同时,下游产业链较短,精深产业发展尚需扩展。因此,要拓宽加工领域,延长产业链,推动大豆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最大限度提升附加值。1)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2)注重培育本地特色加工企业,支持其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结成产业联盟,或对小、散、弱企业进行兼并,联合和重组形成企业集团,积极引导现有中小微加工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经营道路,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供给能力,研发新品种,拓展链条,打造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专用大豆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重点加快电商平台建设,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价格、贸易等信息,实现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全面准确地释放市场信号。4)扶持国产大豆行业协会的发展,推进产业融合,依托全国专用大豆产业联盟,在政策公关、行业引导、产品销售方面发挥引领作用[6]。
提高大豆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种植大豆有着实现用地养地结合、优化种植结构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提高政府补贴标准,还应做强大豆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真正调动起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