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22-03-14 12:30:01陈宇珂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3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陈宇珂

在网络飞速发展时代,网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网络舆论铺天盖地,其中夹杂着大量谣言和不良言论,打破了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及未来就业,对高校应对就业舆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维护就业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和应对已刻不容缓。文章从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入手,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行为特点,并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一、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网络的复杂性和隐匿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的产生和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直线上升,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平台使网络舆情陷入难以监管的局面。民众可借助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也为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互联网受众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7%。快捷多样的传播途径及庞大的用户体量意味着微小的信息热点经过网络传播就有可能成为重大网络舆情。

互联网存在虚拟性和隐匿性。互联网虽然不是法外之地,但其确实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比现实中更多的自由。现实中不敢说的话在网络上可以说,不敢做的事在网络上可以做。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同时也加大了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应对难度。

(二)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1.高校学生网络用户基数庞大

2020年全国各类高校在校学生共计4 183万人,并且高校招生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而在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最高达到23.7%,学生已成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产生和传播的主体,其对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2.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意愿强烈

随着国内民主政治发展,学生的自由民主观念和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热衷于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而客观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降低了普通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门槛,为学生投身网络舆论提供了渠道。

3.法治意识淡薄,理性缺失

成千上万的网络信息中夹杂着谣言和虚假信息,在此情况下,筛检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现象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很难准确地对某一事件做出客观判断和合理解读。“00”后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淡薄,情绪控制能力差,遇到问题往往不经过理性思考就发表评论和观点,对事件的看法充斥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或者从众心理。

4.网络意识和应用能力强

“00”后大学生出生在信息时代,与互联网共同发展、一起成长,从小接触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设备,网络意识和应用能力强,能熟练地从网络上获取各类信息,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其往往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各种社会热点并参与到讨论中。

(三)高校缺乏应对学生就业网络舆情的专业能力

虽然目前国内高校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基本都制定了网络舆情监控和应对方案,但真正落实起来困难重重,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人才。其一,大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由辅导员或宣传工作人员等兼任,其同时承担着大量其他工作任务,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其二,工作人员大多不具备传播学、新闻学、计算机等专业背景,欠缺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对网络舆情应对缺乏系统认识,很难及时发现舆情并采取适当措施。其三,大部分高校虽然都设有信息处等网络管理机构,但高校毕竟不是执法部门,不具备像公安部门一样强有力的网络监控能力。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思想行为特点

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了解其在网络时代的就业思想行为特点,对于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功利主义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网络时代充斥着功利主义思想,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逐渐功利化,表现之一就是将薪酬作为择业的首要因素。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入侵,奢靡之风、享乐主义也在网络上盛行,部分大学生认为高薪酬是理所应当。而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真实薪资与想象中相距甚远,巨大的心理落差必然导致负面情绪,经过不断地传播与积聚,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

(二)态度消极

网络上的就业信息形形色色、质量参差不齐,求职招聘平台也层出不穷,其中涉及各类招聘广告、国家政策、就业现状以及针对目前就业形势的个人观点和评论,以上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关于就業的网络舆论,一方面,使学生承受较大的就业压力,充分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增强对就业的认识,重视就业工作;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上涌现出如“躺平”等大量负面信息,使学生产生一种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严重削弱大学生就业积极性,使其逐渐丧失找工作的动力,从而产生一种懒就业、慢就业的病态就业观。

(三)挫败感和悲观情绪

近年来,由于疫情等突发情况,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计划被打乱,极易产生就业的挫败感和悲观情绪。受外在因素影响,国内外经济不容乐观,企业缩减用人规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个别学生甚至因疫情面临重大家庭变故。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易通过网络发泄不满,进而导致网络舆情。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措施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生群体参与网络舆论主要基于以下三种需求:认知社会需求、自我表达需求、情感释放需求。常见的高校网络舆情大多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例如校企合作实习管理、不满工作薪酬、就业困难等,主要属于自我表达需求。学生个人利益不得不让位于疫情防控,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学生面对困难求助无门时,就会转而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因此,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高校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就业工作方面切实维护学生利益,将学生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网络舆情一大部分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而高校虽然无法控制网络舆论的产生,但其应当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当下就业发展需求。

其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利用就业理论培训这一契机,上好就业课,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给舆论的蔓延提供了便利,但也同样有利于高校开展线上教育,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其二,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是个人基本素养通过网络的一种体现,网络素养的本质就是公民个人素养。开展网络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网络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打造专业化网络舆情应对团队,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和处置能力

舆情的根源是问题,舆情工作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正确的处置方式是解决舆情的首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平民化发展,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评价逐渐降低,网络上关于大学生的负面言论也屡见不鲜。要想改善这一现状,需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应对团队,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监督,筛检各类招聘就业信息,保证就业信息质量,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網络环境。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影响着社会稳定。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功利主义、“躺平”观念、挫败感和悲观情绪等都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因此,大学生要顺应网络潮流,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自身定位,从心理上降低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同时,高校也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专业化网络舆情应对团队,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20(10):6-7.

[2]祝大勇,刘培齐.网络信息推荐机制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以微博热搜榜为例[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5-160.

[3]黄浩.教育“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如期实现[N].中国教师报,2021-09-01(02).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3074501908290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