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艳 詹艾斌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一种时代性要求,而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诉求教育教学改革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这里,我们结合学科、专业特质,简要谈谈推进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
推进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其基本方式可以有诸多选择,这也可以理解成是为有效支撑和真正深化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而需要认识到的几个基本点。
其一,综合改革、全面推动。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必须统筹规划,协调、整体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样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一论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价值。对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亦应如此,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并不完全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说了算,它与高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党建工作、领导班子建设、教师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工作等都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我们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集中表现为就教育教学而谈论教育教学改革,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从中医理论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综合治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质量建设要求进行有效的对接,它与一个高校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需要在此特别指出的是,综合式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推进尤为包括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以及更为整体意义上的健全的高校教师、人才评价机制和体系的创造性、科学性建立。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一环,对这一环节的不尊重甚至是无视,那是不足于完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的,还有可能把所谓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向一条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道路。
其二,当前,高校在全面推动整体性改革的同时,需要确立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地位。全面推动,而又同时突出重心,这才能真正有效做到《决定》所指出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也就是说,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做到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整体性改革的相互推动和促进。
其三,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具体教改实践的有效结合。文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遵循和采纳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与途径。做顶层设计,必须整体谋划,它需要围绕着高校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样的根本问题来进行。“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是要求重视现实经验,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乃至规律的及时归纳和总结,并在此之中,探索性地开创高校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的新方向、新理路、新方式、新途径。二者的有效结合是真正推进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
我们明白,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维及其智慧,这无疑是我们深化探索、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思维和智慧充分考量和认识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基本方式选择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并基于鲜活的社会现实、教育现实付诸于实际的、有力量的改革实践,那么,对于当前高校的文学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也许应该就不至于或较少遭遇到人们常常谈及的“无解”的困惑与无奈了。无疑,这是我们尤为乐意和希望看到的局面。
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和功能确认显然是一个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因素,教师直接影响、规范甚至是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乃至于成败。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需要自觉地培育和增进社会关怀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社会活动中培植和壮大公共理性与公共精神。文学课程教师在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颇多,存有不同教育教学观念和理念的人也存在着有差异的选择,在此,笔者主要谈谈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其一,追求卓越教学。在今天的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经验教学甚至是惯性教学依然是大行其道,不少教师缺乏追求卓越教学的果敢、能力和勇气,显然,这与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理应达到的理想性目标是不相匹配的。当然,追求卓越教学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它永无止境。具体而言,文学课程卓越教学存在一些基本要求,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能够积极确立与国家、民族的当代发展相适应的明确而合理的教育态度和立场,甚至是政治态度和立场;第二,教师能够自觉从事教育理论尤其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与教育的整体性发展问题;第三,教育者能够积极从事文学专业研究,努力形成必要的较为深厚的学养,这是支撑文学课程卓越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从而推动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第四,教育者需在合理的教育教学理念下积极从事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研究、文学专业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有效结合和统一;第五,教育者能够适时采取必要的教育技术与策略。我们期待在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追求卓越教学能够成为一种共识,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虚无的向往。
其二,谋划、践行温暖的有力量的文学教学,建构文学教育新生活。应该说,这是当前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合理方向,甚至可以说是正确方向,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确保其正确方向。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是有力量的,也应该是有力量的;教育可以塑造人,推动人的成长与发展;教育者存有合理而明确的教育理念,也就可以塑造更为合理的人。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谋划、践行温暖的有力量的文学教学从而在根本上建构文学教育新生活呢?对这个问题的回应需要我们积极思考:在今天何以还需要文学教育?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和文学教学?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自然涉及我们对于文学与人的关系的学理性审视、涉及我们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总体状况的基本判断、涉及我们对于文学的性质、价值与功能问题的当下追问、涉及我们对于文学教育教学的意义与力量的根本确证和诉求、涉及我们对于明确而合理的文学教育教学理念抑或是文学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探索与确立。文学是人学,是社会现实中从事实际生活活动的人的“精神分析”学,是唯物史观视野下由人参与其中并构筑而成的流动着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反映和体现,是人实现其自由自觉特性和确证其本质力量的基本方式;依凭它,人类可以艺术地掌握世界,而它也实践和呈现着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展开。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里,文学已然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它构造着我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乃至于经济生活世界,也塑造者我们的身体、思想与灵魂。文学如是,文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显然也就并不在于简单性的知识的积累与灌输,而更应该表现出对于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在知识之内而又超越于知识之外、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情感、道德、精神、历史性、思想、价值、信仰、自由等核心问题的深度关注。这样做的终极目的无疑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文学教育教学力量的真正灌注与营构的根本方式。这是一种应然的、具有合理目的性的教育,是责任教育,是铸就学生精神性品格的教育,是灯火式的教育,是跳跃着的有生命的教育,是温暖教育,也是有信仰的教育。当然,这只是当代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方向,但在笔者看来,它也是一种因应时代变化及其自身发展要求的根本性的和终极性的方向。温暖的、有力量的教育,是幸福教育,也是可能中的美丽教育。教育中人理应在其位而有所作为,这是为了教育力量的绽放,也是为了美丽教育的实现。
其三,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应该说,这是实现卓越教学、实施温暖的有力量的文学教学从而建构文学教育新生活的根本途径与基本保障。一般而言,课程教学范式是师生群体在课程教学领域内所公认的教学观点、价值标准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总称,它理应存在一定的代表性、合理性甚至是先进性,它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新的范式的确立也就意味着原有范式的被排斥和被摧毁。围绕着对于课程教学范式的总体理解,渐次形成了现代课程教学范式的基本理念,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学术观、教学民主观、教学协作观。其中,教学学术观是指:教师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事的是研究性教学、问题式教学、探究性教学;学生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和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教”和“学”的中心任务是启发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敦促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面对问题自觉运用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探索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教学民主观是指: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他可以引导,但更多的是构成和参与教学活动,其要创设可能促使学生积极介入教学活动,以让学生充分表达其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由此才有可能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对充分的思想沟通和交流,形成开放和谐的学习与学术讨论情境。教学协作观是指: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学习是高级学习,需要师生协作,通过协作形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共同体成员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以促进学习和研究顺利地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当前高校的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现代课程教学理念的完满贯彻和实现在根本上有赖于我们所说的文学教育者对卓越教学的矢志追求、对温暖教学有力量的教学和文学教育新生活的持续的积极建构。
确立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必要的,这使得我们的工作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这个目的是合理的、令人感觉温暖和振奋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在积极应对新时代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前提下,基于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根本目标。确立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也需要与此相适应甚至是相一致的致思理路。当然,在我们探索问题的视野内,更多的是需要充分审视和考量当前中国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根本特质及其内在的发展要求问题。教育,说到底,就是教书育人,育人就是育最全面的人。这就涉及前文我们已然提到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陈家兴先生指出: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完整的人,其次教育才能培养有用的人,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完整的人”不能没有现代理性和德性,有论者更是这样明确论述:“要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仅有一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它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专业知识和审美情趣,具有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感,具有艺术品味和宽广心灵”①,这样的看法和观念显然是很值得重视的;“有用的人”,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技能,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作用的人,并以此实现自我生存发展、自我价值意义;“完整的人”和“有用的人”,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双翼,在此基础上,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意义和价值、创造和创新、奋斗和进取,都变得明晰可循,进而通过自由发展的塑造,使个人与国家、民族、人民、社会的利益目标实现统一,在为国家民族奋斗的过程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实现国家民族的目标,教育惟有在这个层次上,才能培养出大批一流的、杰出的人才。②这样的人无疑是具有公共情怀、公共理想、公共价值、公共信念、公共目标和具有德性品质的现代国家公民。其实,培养这样的人也是当前实践进行中的现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旨趣。檀传宝先生持论:公民教育就其目的性而言,乃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公民教育意味着当代中国教育和社会的整体转型。③这也就是说,中国教育的当代发展、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转型和进步有赖于公民教育的实践与推进,只有“当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公民个体,经过公民教育的培育和洗礼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公民时,中国的社会建设才有希望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并由此获得持久的社会发展动力”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实需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尤为需要如此而确立其根本发展方向。在这样的人的培养和培育过程中,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因我们在上文分析和确认的特殊的指向性而显得意义重大,当下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适时适度践行现代公民教育理念,换句话说,当前的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尤为需要依据和围绕这样的关于育人的顶层设计而确立自身明确的实践行为。由此,我们需要确认的是,真正提高育人质量,这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中国高校在普遍性的规模扩张之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诉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当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生命线。如是,当前高校的文学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参与并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乃至中国整体教育和社会的现代转型。
注释:
①汪振军:《人文素质教育与现代大学理念》,《社会科学报》,2006年7月27日,第5版。
②陈家兴:《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人民网,2010年7月29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2280160.html。
③参见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性视角分析》(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公民教育:中国教育与社会的整体转型》(载《中国德育》,2010年第12期)中的相关论述。
④张志明:《公民教育的缺失与呼唤》,《理论学习》,2011年第4期,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