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文化构境与破解之道

2022-03-13 16:50王自华翟广莹
关键词:躺平群体

王自华,翟广莹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躺平”一词随着“内卷化”潮流的兴起一度火爆网络,尤其引起众多青年群体的广泛热议,成为2021年度家喻户晓的网络流行语。所谓“躺平”现象,是在“内卷”现象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是部分青年群体由于社会的过度“内卷化”竞争,心理压力激增达到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而选择自我放弃、逃避压力的现实情境。网络是现实生活的“折射镜”、青年心态的“晴雨表”、社会舆论的“放大器”[1]。“躺平主义”热度持续飙升,直观真实地反映出青年群体被迫参与“内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样式,生动直接地映射出“内卷”现象造成的社会影响 ,也将决定着青年群体对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舆论走向。纵观当前社会发展态势,深入探讨青年“躺平”现象,是反思社会“内卷化”问题、了解青年现实诉求、直面社会治理、引领青年发展的重大课题,其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不言而喻。为此,笔者在当今社会“内卷化”的背景下,对“内卷化”衍生出的“躺平”现象及其概念进行多维解读,分析青年网络热议映射出的青年心理样态,同时剖析滋生“躺平主义”的社会环境,由此针对当代青年“躺平”现象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帮助青年群体冲破“躺平”困境,重塑活力人生。

一、“躺平”现象的多维解读

青年“躺平”现象是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复杂生活样态。最初在网络上提出“躺平主义”的青年群体,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躺平”而“躺平”,“躺平”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青年衰颓现状,以低姿态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并勇敢地面对新事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躺平主义”呈现出多种内涵,由此产生的青年人“躺平”现象,可以从符号、文化、价值多角度进行解读。网络中呈现出的“躺平主义”可以是青年遵循本心、万事随缘的现实态度,也可以是青年以亚文化标识自我个性展现,还可以是青年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

(一)符号表征:青年遵从本心的现实态度

“躺”本义指身体(亦指器具、车辆)横倒,而“平”则指“语平舒也”。“躺平”本义是指身体舒展、放平,呈现一种愉悦舒适的放松状态。最初,“躺平”指青年不争不抢、无意进取、一切随缘的状态[2]。后来,“躺平”的含义在互联网媒体的传递过程中变质,逐渐演变为青年群体在无止境“内卷化”的社会压力下,无力改变现状而选择逃离竞争、消极处事的思想状态和行为逻辑。由于互联网传播领域对“躺平”现象的解读过于激进、偏颇,导致青年群体中的“躺平主义”偏离了其本质和初衷,逐渐成为消极懈怠、不求上进的代名词。 然而,当代青年的“躺平主义”实质上是在高度“内卷化”的社会竞争中和变化莫测的外界环境中,部分青年仍保持内心平和、与世无争,不轻易随波逐流并能按照自己的初衷和本心、不被“内卷化”社会竞争打乱生活节奏的行为与态度。崇尚“躺平主义”者看似软弱无力、不思进取,被一些人理解为弱势青年不安现状却无力改变的软性反抗与无病呻吟,实则是积极反对无效竞争和精力浪费的先锋意识觉醒。他们有真实且强烈的主体意识,有着对社会和自我的清晰认知,看似迷茫,实则营造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现实意境。

(二)文化表征:青年以亚文化标识自我

“躺平”现象以其强烈的叙事能力、独特的叙事风格席卷网络传媒,逐渐独树一帜,成为近年来风靡全球的青年亚文化,得到众多饱受“内卷化”冲击的青年群体的青睐和追捧,成为边缘青年和弱势青年软性反抗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文化武器,真实体现了青年试图以边缘文化吸引社会关注、以舆论标签标识自我、渴望放弃虚假追求、回归简约生活的理想。“躺平主义”在当前的主流文化面前无疑被认作是部分青年反抗“内卷”、安于现状的借口和托词,是在无法逾越的压力面前形成的一套自我防御机制。然而,从客观事实来看,当前青年确实承担着过重的压力,如“996”高强度工作制以及后疫情时代的就业难题、学历贬值、物价上涨等诸多困境已经让初入社会的青年群体身心俱疲,因此,“躺平主义”在青年群体中呈现出在众多压力面前的选择性懈怠,在无终点的长途跋涉中力求保存实力的细水长流以取代无限消耗、拼命挣扎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躺平”青年面对外部给予的各种激励措施以及价值引领均采取回避态度,既不反抗也不给予回应,波澜不惊、特立独行,以独特的青年亚文化表达对“内卷化”的呐喊与反抗。

(三)价值表征:青年对自我价值的再认识

“躺平主义”看似是一种颓废文化的体现,实则是后工业化时代高速发展的文化产物,是当代青年群体在看清自身能力与社会发展速度脱节之后产生的预警机制,“尤其在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后,青年人的‘生命共同体意识’得到加强”[3]。在当前过大的工作压力下,青年群体逐渐转变了思维方式,看清了自我,意识到比成就与金钱更重要的是自我救赎和身心解放。他们秉持的“躺平”,也并非逃避努力的高级手段,而是自我的回归以及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衡量。这意味着他们不再超负荷地完成超过自身承受范围的工作任务和绩效指标,不再盲目拓展自身无法企及的消费主义阈值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标准和消费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义为思想的进步、价值观的升华。“躺平”青年挣脱了消费主义塑造的“身份话语”的束缚,他们不再以“身份伪饰”去维持表层的体面,而是重新掌握自己人生发展的主动权,把狼狈和失落埋在过去。

二、青年“躺平”现象的样态透析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堪称青年群体社会心态与行为模式的风向标,它可以直观清晰地反映青年当前时期知、情、意、行的发展轨迹。然而青年作为承担国家发展重任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其心理样态的现实情况也决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途和趋势。因此,在社会“内卷化”现状下,分析作为其衍生物的“躺平”现象,能清晰地探索网络流行语掩饰下的青年社会心态,从青年在网络中的情绪宣泄、意见表达、行动自觉中剖析青年试图掩饰的内心困境,进而为后文中挖掘滋生“躺平”现象的社会土壤以及探寻青年“躺平主义”的破解之道做出铺垫。

(一)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

社会进步赋予了当代青年时代红利,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承受着比上一辈更沉重的压力。一方面,持续激增的房价、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初入职场的微薄薪水形成强烈对比,已经成为极其沉重的生活压力。同时,“996工作制”“007工作制”“末位淘汰制”“绩效考核制”以及“非升即走”等层出不穷的非人性化企业管理制度,也给青年施加了难以承受的精神痛苦。在生活之“重”与精神之“痛”的双重折磨下,尽管青年能凭借清醒的认知与冷静的头脑洞察社会实情,也能准确看清自身能力的极限所在,却仍无力改变现状,难以在层层的社会“内卷化”中觅得丝毫前进的动力。因此,部分青年的消极负面情绪在焦灼与不安中持续输出,逐渐酝酿积累,悄然形成一种群体性的、具有普遍共识的认知倾向,即“努力无用那便不再努力”“付出无果那便不再付出”的思想。此时,逢时而生的“躺平主义”恰如其分地迎合了青年们在高压下不堪重负、妄图逃避的心境,青年们长期压抑郁积而无处发泄的情绪打开了闸门,迫切想要冲破“内卷”的需要得到满足,情绪爆发的引线被点燃,情绪释放的扳机被扣动,一场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浪潮在网络上愈演愈烈,逐渐演变为青年群体的情绪共鸣——“我躺平了,爱咋咋地”。

然而,青年挂在嘴边的“躺平”也不过是缓解焦虑、释放压力的情绪宣泄,并非真的做到行动上“躺平”,他们仍然在社会“内卷化”的裹挟中努力工作、奋力拼搏,以“躺平”掩饰自己向资本妥协的尴尬和悲哀。据报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 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4]。北京“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京人口为841.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5%。与2010年相比,增加137.3万人,增长19.5%,年平均增长1.8%,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5]。学业“内卷”日新月异,就业“内卷”依旧愈演愈烈。佛系青年不佛系,躺平青年难躺平,“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总是在黎明被自己设的闹钟唤醒”[6]。可见,青年的“躺平主义”仍停留在网络情绪酝酿宣泄的状态,还未形成普遍性的社会行动。青年们通过各式各样的“躺平式”消极口号与社会各种资本裹挟和规矩束缚争辩,以言论宣泄的软性反抗来构筑内心防御机制,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提升心理韧性,实现心态的稳定与平衡。

(二)青年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

不同时代的青年有不同的价值诉求,都渴望拥有表达意见与申明主张的权利,都渴望内心的呐喊得到应有的关注。前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搭上了网络传媒兴起的快车,以大众传媒为依托参与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诸如“读书热”等社会性问题探讨给了那一代青年间接发声的机会。然而,进入互联网、多媒体深度融合的21世纪,青年依托网络获得了平等自由且直接发声的权利,“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青年都能畅所欲言,对每个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社会议题平等地交换意见、表达诉求。网络不知不觉成为青年陈述意见、申明诉求的“舆论场”。而“躺平主义”之所以能迅速在网络媒体酝酿发酵,掀起轩然大波,正是青年以网络为媒介宣泄情绪与表达观点的独特形式所促成的。

青年于网络上对“躺平主义”的各种辩论与争执,其主张无论是青年忙于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狼狈不堪,还是迫于社会“内卷化”压力而无能为力的情绪发泄,抑或是青年针对当前社会问题提出的急于得到官方答复的建设性对策,都无外乎是青年借助网络阵地,以语言为武器抗争性地向社会表达真实诉求与意见,欲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与讨论,呼吁社会关注当前青年的现实窘境,以社会合力破解“内卷”困局,恢复青年和谐稳定的竞争与发展环境,重塑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抗争本身就一场行动。“换句话说,网民用‘说’的方式完成了对生活问题的修正和解决”[7]。伴随网络舆论影响范围的扩大以及青年群体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初以“躺平”为话题的娱乐性自嘲意味已逐渐变质,在社会“内卷化”的浸染下演变为抗争性的严肃叙事,虽以虚拟化形式呈现,却初现行为抗争的雏形。网络“躺平”现象的存在,“说明它所反映的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未得到妥善解决,一种普遍情绪始终弥漫在社会生活中”[8]。从社会管理角度来看,官方应给予足够关注与回应,加强对青年社会心态的疏导,及时并主动关注青年传递的言语信号,共情当代青年的现实压力,化解网络中持续发酵的青年“躺平”式语言抗争危机。

(三)青年填充真空、自我重塑的行动自觉

网络传媒的发展让青年得到了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以“躺平”为语言武器,发起了对现实社会压力的抗争,但其内部价值观和思想也在“躺平主义”的引领下进行重塑,他们受现实的打击,从童年无忧无虑的幻梦中醒来,被迫分析现实和过去,重新审视自我价值与能力。回归现实语境,学历贬值让“高学历+高收入”的幻想覆灭、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思维定势失去效力、让“考公考编,体制内最优”的传统路径在青年竞相争夺中越走越窄。现实的转变颠覆了青年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传统观念,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让青年在放弃和坚持中辗转反侧,出于无奈和高压的青年开始选择“真空式”观念与方式。“真空式”即摒弃外界的干扰,在社会与个体的复杂关系中重新进行定位和思考,逐渐把重点从“如何处理好我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转变为“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生活”,超越社会的裹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恐惧丛林法则,不再依赖社会的关照,打破不切实际的幻想,寻找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且契合自身诉求的生活方式,以高品质的慢生活取代无止境的攀比和争夺。

然而,“躺平”的青年也并非自我放弃,而是不再机械般地依照社会舆论和时代要求行动;转换思路来看,部分青年选择“躺平”也并非自甘堕落、自我投降,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救赎。这时的青年人给人一种表面上随波逐流、安于现状的状态,内心则理性平和、超然物外,是自我重建后的魅力展现。青年对“躺平”的重新定义和深度探索逐渐拓展到生活哲学领域,他们不再沉溺于超越他人的快感,而是探寻自我实现的捷径;他们不再受困于消费主义的陷阱,而是享受精神的充盈和满足;他们不再因社会舆论的干扰而摇摆不定,而是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坚定自信;他们不再过分强调所谓的生活仪式感,而是尽力发掘自己生命的意义——遵从内心,挖掘潜质,进而掌控生活,这才是“躺平”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内卷”看似是时间之卷、精力之卷、资源之卷,实则是心态之卷,是对自身心理防御机制的考验与突破。打破“内卷”,不能将全部筹码寄托于外部的社会性治理。外部因素即便有所改善也是治标不治本,唯有使青年自身内部心态得到重塑和稳定,才能真正填补虚空,以生活哲学重建自我。北大教授姚洋曾言:“政府和社会应该、也可以做一些事情,降低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但是,要最终摆脱‘内卷’,还得靠年轻人自己。”[9]

三、青年“躺平”现象的社会文化构境

马克思曾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2“躺平”现象的出现也并非凭空而来,其现实渊源也值得我们深度探索和思考。其一,青年“躺平”口号下呈现出的心理样态是我们深度理解当前社会的过度“内卷化”问题和社会发展脉络的关键线索;其二,唯有剖析社会“内卷化”现实与社会发展脉络,挖掘其内在联系,才能寻找到破除青年“躺平”现象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资源有限的现实困境与制度藩篱的局部存在

关注“躺平”的相关舆论,主导性的舆论基调将滋生“躺平”的矛头指向了社会“内卷化”。毋庸置疑,当前社会的“内卷化”发展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集中于教育、就业、职场等涉及青年群体较多的领域。试问中国社会的高度“内卷”源自何处?从微观社会系统分析,虽然不同系统的现实表现相差甚远,形成原因也各有千秋,但其源头是有限的社会资源与过多需求间的矛盾。资源稀缺造成获取资源的竞争压力增大,导致青年群体在学习、工作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呈现贬值现象。从宏观社会系统分析,改革开放至今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规模的拓展导致人们的需求层次与社会供给不匹配。可见,社会“内卷化”产生的根源可以归纳为人们需求过高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当前青年的教育程度、生活水平、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中国极大提高了,由此造成的分数竞争、就业竞争、职场竞争层出不穷,在青年群体当前的发展环境中呈现出需求难以满足的绝对性以及资源稀缺的绝对性。因此,可以理解为“内卷”现象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但因不同时代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会呈现出程度的轻重。

然而,“内卷”的客观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其存在与发展的高度合理。“唯分数论”过于草率地被用来判定学生的能力;“唯985、211” 的学历歧视让众多有能力的求职者无可奈何;“996工作制”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让众多员工身心俱疲又诉说无门;“计件制论文”让科研学术领域变得急功近利……这些具体化的“内卷”现象,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资源稀缺。由于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加剧了教育、就业、职业领域的局部制度藩篱,也使资源短缺问题扩大化,为当前社会的“内卷”现象按下了加速键,扩大了“内卷”的辐射范围与影响深度,造成了如今让青年谈之色变的“内卷化”。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造成“内卷”的并非单一因素,如果不对资源稀缺和制度藩篱问题给予关注并及时应对,二者便会此消彼长甚至同步增强,带来的将会是“内卷”问题的持续升级。另外,相对于资源稀缺,制度藩篱包含更多的人为操控和调节失调,较易造成青年公平感缺失,产生竞争无果、前途无望的负面情绪,进而在积极进取与随波逐流的人生抉择中偏向后者,使其在网络中以“躺平主义”的口号宣泄对社会的不满。因此,当青年发觉自身在分数、学历、工作中的投入难以与自己预期的社会回报成正比时,青年便会趋向降低甚至放弃投入,这便是资源短缺和制度藩篱带给青年的“躺平”危害。

(二)创新驱动的社会转型与人才结构的适配错位

社会资源稀缺与制度藩篱严重深化了中国社会的“内卷化”问题,将全社会成员置于“内卷化”风暴的压力下,其根源仍在于新经济发展阶段下的战略结构调整与时代转型。当前中国致力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新发展阶段融会贯通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以此巩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世界地位。为顺应国际发展潮流和时代的要求,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的大环境下,创新驱动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国家经济升级的核心战略。因此,国家对新时代青年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也给当代青年增加了诸多学业上的压力。

然而,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新旧经济发展模式更迭之际,其内部矛盾也不可避免,即发展模式与人才供给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新型经济模式对人才结构提出崭新的要求和复杂的任务,但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难以适时调整,造成在当前教育体系下的青年群体难以做到快速转换思维、推动自身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无法有效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创新产业领域人员严重不足,科技核心研究领域再现“无人区”困境,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长期缺乏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的情况下,其内部从业人员数量只升不降,长期呈现超饱和状态,造成大量适龄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中人力资源适配度过于悬殊,一边是“无人可用”,一边是“用之不竭”所形成的巨大差异,可以说是“内卷”形成的因素之一。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说“内卷”是过度竞争,不如说是在低水平的传统产业中的盲目争夺。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创新人才不足严重阻碍了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宏图伟业,拖缓了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进而影响了中国依靠结构转型升级来打破对外部依赖的计划。另外,中国期冀用产业转型升级来拉动市场消费,从而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战略也因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被拖慢了进程。因而经历时代转型的青年选择“躺平”并不能全归因于社会压力让其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他们也要反思其所具备的能力是否与当前的创新发展模式相匹配。相当一部分青年自身素质能力与社会发展节奏严重失调,导致其生活、工作中的挫败感激增,存在感缺失、动力不足,被迫以“躺平”姿态面对生活。

(三)消费主义的悄然退潮与节俭传统的高调回归

“躺平”现象在网络的盛行不仅是青年情绪宣泄、意见表达的高调形式,同时也表现了青年重新塑造生活理念、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积极诉求。透视青年“躺平”现象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可以从西方消费主义与中国节俭传统的对立冲突中找到其产生的线索。20世纪以来,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客观来讲,“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把消费视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唯一实现路径的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11]。消费主义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是在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迫于急速恢复经济以及资本流通,从而倡导为工业生产刺激消费的经济战略背景下产生的。作为时代的产物,消费主义在西方国家政策助推和大众传媒的宣传下,逐渐成为主导西方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的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也给了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侵入中国的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崇尚节俭的传统消费观,滋生了过度追求物质和超前消费的扭曲观念以及热衷奢侈品与高档次生活却不考虑自身现实经济状况的异化消费,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消费的价值观判断与行为选择。

然而,随着中国消费模式的转型,曾经兴盛一时的消费主义正在悄无声息地离场。一方面,追求奢侈、注重档次的过度消费带来的精神愉悦、生活享受与其导致的债务压力、精神焦虑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青年也在精神上“冰与火”的交替演变下意识到消费主义的陷阱,消费主义逐渐在青年群体中展现颓败之势。而“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生活方式的盛行让青年意识到了提倡节俭、环保的“新消费理念”对于当前社会发展和公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环保的生活理念,社会民众对铺张浪费、奢靡炫富的嗤之以鼻,聚集了强烈的反消费主义声音,掀起了势必将消费主义套上枷锁,逐出国门的舆论狂潮。消费主义的退场是对新时代青年的精神解放,青年摆脱了“物欲”对其精神的绑架,取而代之的是节俭、朴素的传统消费观的回归,青年开始在“躺平”中放慢生活节奏,有时间思考人生意义,积极探寻适合自己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远离无价值的“内卷”,以“慢”心态、“慢”节奏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四、青年“躺平”现象的破解之道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2]青年身处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理应珍惜青春、不负韶华,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奋力拼搏成就出彩人生。在当前的高度“内卷化”社会中,面对“躺平主义”对青年意志的消磨与行动的束缚,应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聚青年共识、唤醒青年活力,把消除惰性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加强对网络中“颓丧之气”的治理,为青年打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同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青年的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集全社会之力助力青年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丽乐章。

(一)优化青年群体成长的社会环境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为青年群体提供更多基本保障

当前,学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尤其受到青年群体的关注,他们刚刚离开家庭的避风港,开始凭借一己之能寻求生存之道,需要为自己破除前路上的各种困境,竞争激烈、“内卷”严重的社会环境会使他们压力倍增,因此政府和社会需要给予青年群体足够的关怀与支持,创造宽松、自由的竞争环境,以充足的安全感缓解其焦虑心理。同时,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对社会竞争进行规范有序的引导,对各种恶性竞争与资源争夺进行管理与监督,推进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体系建设,为青年群体挖掘自身价值、展现自身能力、实现人生梦想、追求光明前途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因此,在当前时期,一方面,各大高校应主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心理和能力上实现学生向职场新人的顺利转型。例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克服就业恐惧,疏导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扶持青年群体创新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例如,制定减免创业税收、提供创业资金等政策吸引青年群体开创事业,以各种政策保障助力当代青年驱散“躺平”迷雾,突破“躺平”困局。

2.创新教育理念,着力推进高校人才供给结构改革

教育是科技进步、观念更新的保障,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需条件,也可以是解开青年群体“躺平”之困的钥匙。高等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改革人才供给结构、优化教育内容,培养掌握关键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化解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严重脱节的困境。同时高校教育者应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针对青年的不同特点、不同优势,构建多元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为青年多元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资源和平台。

3.弘扬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当前,过度的社会“内卷化”动摇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一些青年多年来怀抱的梦想在各种“内卷化”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干扰下消逝殆尽,逐渐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因此,众多青年在“躺平主义”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选择跟随“躺平”阵营以“躺平”宣言跟现实进行无声抗争,这正是由于此年龄阶段的青年群体还尚未形成坚定的价值取向,易受外界声音干扰的结果。因此,要想纠正青年群体错误的价值观念,就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宣传引导体系,正确理解、全面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与精髓,同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形成朋辈间、社区里、学校内的正向精神感召,使“内卷”现象导致的消极心态不治而愈。

(二)加强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

突破“内卷化”困境,破解青年“躺平”困局,破除认知与行为上的壁垒,不仅要健全当前青年成长发展环境中的体制机制、更新教育理念与价值导向,更要整改当前对青年群体影响深远的网络空间,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3]新时期网络媒体的发展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就能引领青年群体的思想认知,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主动权;稍有管理疏忽,就会让消极舆论有机可乘,使青年群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偏离正轨。在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大多以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网络已经成为其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渠道。从传播的内容上看,网络媒体大多选择接地气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与青年群体相关的现实问题,他们发布的各种社会信息及相关内容大多为营利性质,为获取青年网民的更多关注和点赞,时常会以夸张的内容博人眼球、引人注意,辅之以断章取义的图片或文字,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涉事未深的青年网民,使其对社会认知发生偏差甚至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在此情况下,“新媒体化的逐步深入极大地推动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14]。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督管理疏导,对于各种误导青年价值取向的亚文化传播内容、途径、形式施以限制与规范,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青年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从制度规范上看,新媒体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作为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严格限制悲观消极情绪的传播,对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散播焦虑的相关内容要自我检查、规范;企业也要制定严谨缜密、细致规范的用户使用协议及平台公约,以明确详细的规章制度制约和管理网络用户传播的内容,对用户的创作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为维护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尽心尽力、负责到底。此外,还要擅长科学运用网络媒体的“加持效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及与青年群体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青年群体感兴趣的娱乐内容紧密结合并以崭新的形式加以呈现,为青年群体了解社会动态、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发展自身兴趣爱好提供更加缤纷、广阔的网络平台,推动青年群体的多维发展。

(三)培养青年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青年人的社会心态并非单一个体的思想或行为,而是整个青年群体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集合体。从思维模式上看,青年群体一方面斗志昂扬、奋发向上,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热情和憧憬。另一方面,一些青年从小受到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照顾,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再加上未经历过坎坷与曲折,以至于面对困难时心理调控能力弱,面对失败时心理承受力差;还有部分青年情绪起伏大,难以收敛和调控,极易冲动。从认知角度看,青年群体刚刚走出校园,对社会的认知还比较浅薄,对各种事物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往往缺乏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因此,青年有时会因为自我定位偏差而形成错误认知,看待问题也会偏离正轨,产生忽视自我价值、怀疑自我能力甚至贬低自己的错误判断,最终形成悲观心态,以“躺平”为借口逃避生活。当前,青年群体是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离不开他们的拼搏和努力,帮助青年群体摆脱消极情绪,克服“躺平”之困,不仅有利于青年个体的健康成长,对于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重要意义。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青年群体要对自我形成准确的判断和认知,从多维度、多方面形成积极、科学的自我认知,肯定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形成对客观事物全面理性的判断,学会克制自我、收敛情绪,培养理性精神和思维;同时,不断吸收新知识,改进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并学会从历史、辩证的视角思考社会问题,形成稳定平和的心理状态。从社会层面来看,青年群体是肩负祖国发展的栋梁,在其步入社会之初难免会有心理发展不成熟、认知失调,以及因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挫败的情绪。因此,整个社会应关注青年群体的内心和现实利益诉求,从青年视角出发,全方位了解其内在诉求,在其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给予足够的帮助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支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图伟业。此外,国有、私有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给青年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青年事业的优先发展,为其展示自我、参与社会搭建更加广阔舞台。总之,青年要努力提升社会认知和判断能力,注重心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在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中反思自我、认清自我,在竞争中保持初心、发展自我,以积极包容的心态迎接未知与挑战。

(四)培养青年开拓创新精神

“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也是当代青年应该磨砺的宝贵品质。”[15]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要想成为创新型国家,保持创造力,青年群体无疑是主力军。为此,要加快培育青年群体的创新精神,为其破除“内卷”困境、消除“躺平主义”的慵懒心态提供动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1.培养青年群体的创新思维

培养青年群体的创新思维,为青年人提供充足的资源与空间,提升其创造才能,防止青年群体精神空虚、思想匮乏,学校、社会应根据现实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青年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加青年群体的阅历与见识,丰富其精神世界、拓宽其知识领域,帮助青年群体逃离禁锢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内卷化”圈层,克服“躺平”心理对青年群体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的侵蚀和消解,为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提供稳定的现实环境。因此,“我们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生中出彩”[12],鼓励学生发展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16]。

2.引导青年转变思维模式,以强大的执行力与行动力实现创新

青年群体应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将现实压力转化为前进动力,主动远离“躺平”助长的懒惰之风与衰颓之态,勇做时代先锋。因此,学校、企业、社会应注重引领青年群体关心国家大事,围绕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关键性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挖掘其创新潜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言献策、奉献才华。同时,青年群体也要加强对自身创新精神的挖掘和反思。青年群体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所在岗位及个人技能不断转变思路、开拓新领域,为自己创造财富增量增添更多的可能。在保持乐观心态的同时,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善于发现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乐趣,用创新思维弥补精神之钙,在创新实践中发现生活之美。

(五)提升青年抗逆力水平

“在逆境中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称为逆境商数(简称‘逆商’)。”[17]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单是过硬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素质,还包括对情商、逆商等情绪情感的运用与调控能力。唯有综合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能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快速转型、人才结构的快速调整,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看似稳定的经营状态被打破,很多青年看似稳定的工作也变得不稳定。青年群体在这种困境中更需要以较强的抗逆力来稳定身心、调整心态、提升实力,等待未来的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青年的成长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与考验在所难免,唯有过五关斩六将,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不断做出自我调整,才能实现自我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18]当代青年也应认识到逆境也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经历与财富,要正确看待逆境,增强突破重围、战胜困难的能力,以真实的实力消除“躺平”消极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姿态冲破“内卷”的束缚,抵达成功的彼岸。

五、结论

“躺平主义”看似以网络流行语的形式蔓延于网络,被视作青年亚文化传播发酵的衍生品,实则却与当代社会的“内卷化”现实相辅相成,与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交相呼应,呈现出“小主题反映大时代”的特殊叙事。这意味着“躺平主义”不会随着时间推移从青年的视线与思想中淡化,其发展脉络与走向仍值得关注,对其理论研究也仍需进一步深化,其破解方案与治理对策也仍需进一步深化与探索。“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19]站在时代的节点与历史的交汇期开启新征程,我们也理应开启对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塑造,克服“躺平主义”带来的慵懒之风,引领青年奏响青春旋律,勇于担起“国之栋梁”的时代重任,增强朝气蓬勃的奋发志气,让新时代青年成为中华民族实现繁荣复兴、自立自强的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躺平群体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