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传承与发展

2022-03-13 13:15陆红宇曾萍萍韦雨红王小艳
大众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马山县三宝扁担

陆红宇 曾萍萍 蒋 莉 韦雨红 王小艳 温 媛 邓 静

谈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传承与发展

陆红宇 曾萍萍 蒋 莉 韦雨红 王小艳 温 媛 邓 静

(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是在长期历史社会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精神文化与传统技艺。振兴传扬传统技艺,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乡村振兴之本、民族发展之魂。而现如今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紧凑,年轻群众的观念日异月殊,日渐淡忘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传承,仅仅依赖传统的传播方式,导致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边缘化。

马山县文化三宝;非遗文化;发展;传承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财富,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成就。被誉为“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扁担舞是壮族人民的文化符号、技艺传统,分别被列入国家级、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如今文化三宝却面临着在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中逐渐遗失的困境。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总结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为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1 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概述

“马山文化三宝”中的壮族三声部民歌,2007年加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加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它属广西北部壮族山歌,发源于唐宋时期。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三人以上演唱。

“马山县文化三宝”中的壮族会鼓,在2008年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于宋朝末期元朝初期初创,明代与清代时期兴盛[1]。最初壮族人民以敲击壮鼓作为驱赶外邪、传达示警、寄托祈福的主要形式,随之发展成为壮族人民用于放松心智、强身健体的活动而流传至今[1]。最初只以敲打鼓器而发出节奏单调敞亮为主要方式,随着乐器的增加与时代的进步,最后发展成以鼓声为主,锣等其他乐器为辅的丰富鼓声[2]。

“马山县文化三宝”中的壮族扁担舞,于2010年加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誉为“广西民间舞蹈一枝花”。“打虏列”“谷榔”是扁担舞等壮语别名。扁担舞是壮族人民在农作耕种期间休息时的娱乐放松项目,最初以多人围圈架着扁担,有节奏地鞭打田梗,欢快“打榔”,渐渐的以长板凳代替田梗为辅助工具,扁担为主要工具,自编舞蹈,发展成现如今的扁担舞[3]。每逢丰收佳节,壮族人民遍以此舞蹈形式庆祝,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4]。

2 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发展现状与形式

2.1 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发展现状

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属于广西北部壮族民歌,同时也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基于当地壮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活习俗和生产劳动方式发展而来的以歌解闷、以歌解愁的娱乐方式。自民歌产生以来,民歌的传唱一直都是壮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婚嫁、丧葬和大型节庆日中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时代的迅速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电子网络流行文化席卷全球,冲击着各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这股文化飓风中,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形势与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承也同样受到流行文化趋势的猛烈冲击,面临着基本的生存与传承发展的困境。时代的变化以及未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成长经历,使青少年无法体会到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韵味,对此少有兴趣。加之校园较少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未将相关内容融入到实际教学[5],使得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也未曾学习相关内容,导致老年人成为主要的三声部民歌传唱者,传唱者中大部分人以从事巫、师道行业为主,青少年鲜少传唱[6]。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会更加喜欢动感流行音乐[5]。传承人日益老龄化以及人数减少,导致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展受到限制。

壮族会鼓:对于会鼓的发展,当地共建立了三个壮族会鼓传承与保护基地,三个基地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5年在马山县白山镇、百龙滩镇、大同小学建立,基地的建立奠定了会鼓发展的基础。目前,当地共组建了20多个会鼓表演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会鼓队有:大同会鼓表演队、百龙会鼓队、群乐会鼓队、白山会鼓队、白山社区会鼓队、扬帆会鼓队[1]。会鼓的传承方式以师徒相传,口口相传、手把手现场教学为主[1]。同时,会鼓表演队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其中多为农民及闲散人员。2014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以各民族节日、民俗体育等方式进行节日活动的运作,随之白山会鼓文化节的启动,正式拉开了马山生态文化旅游节的篇章,壮族会鼓便正式纳入“壮族三月三”的民俗节日活动[7]。会鼓文化节无疑给会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7]。

壮族扁担舞:扁担舞象征着壮族人民在田野间的辛勤劳作,喜迎丰收的美好倾诉,它传递着壮乡人民生活的气息,诉说着壮乡人民热情奔放的美好向往。近年来,扁担舞的传承陷入了老龄化,随着现代社会进步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现代青年则更多选择外出发展,向往大城市的生活[8],对于象征着老式劳作方式的扁担舞没有了实践体验,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与幸福感,使扁担舞即将面临失传。

2.2 广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表现形式

2.2.1 民俗节日庆祝活动

作为民族非遗文化、民间艺术的马山县文化三宝,在每年的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间、壮族三月三期间等民俗节日举行表演活动庆祝。每逢节食,在白山会鼓队带领下,会鼓队盛装出席,由有节奏、有气势,洪亮、浑圆、厚重的一阵阵“咚、咚”鼓声的壮族会鼓进行开场。会鼓的打法包括混鼓打(序曲)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过程中还穿插着多种多样的插叙鼓。敲打时,众人协作,节奏整齐,阵容雄壮,鼓声铿锵有力、浑圆厚重,气势磅礴,鼓声撼动四面八方,振奋八桂民心,鼓舞马山壮族儿女走南闯北,团结拼搏,建功立业。

紧接着,壮族扁担舞表演者们就会以两根扁担互相对打的方式发出清脆明快的声音,与壮族会鼓的节奏同时配合着。壮族扁担舞以妇女表演为主,两人为搭档,站立在长板凳的两侧相互对立,双方共同叫唤着节奏以此为口令,使用手中的扁担模拟着耕田劳作时的动作姿势,互相跳跃转身着上下左右交击,唱跳配合,灵活多变,节奏时而奔放、时而细腻,动作文雅优美、刚劲有力、复杂稳健,扁担敲击的声响明亮清脆,整个舞蹈清新自然,使观众眼前一亮[9]。

三声部民歌作为活动的收尾,三声部歌唱民歌歌曲的方式庆祝节日。三声部民歌由三个声部构成,三人以上演唱,其特色为大二度和声三声部融合。主旋律高亢明亮流畅,合声旋律婉转、柔和,唱法具有浓厚的原生态。会鼓、扁担舞、三声部民歌通过井然有序的演奏形式表达了人们庆祝节日的欢愉。

2.2.2 展演类活动、剧目表演

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和壮族扁担舞曾作为开幕式表演节目、闭幕式表演节目参加歌会活动、展演类活动等重要活动,并曾受邀作为表演节目参与体操世锦赛、环广西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备受瞩目,影响力与吸引力不断提升。各地观众对文化三宝的展演,赞美声绵绵不断,曾去往江苏南京以及广西河池、梧州、百色等地受邀出演,吸引超过12万人次的游客前来一睹风采[10]。

现如今,壮族三声部民歌广受欢迎,不仅全国各地邀请前往表演,还曾受邀出访世界多个国家表演。到东南亚和欧洲部分国家演出,打开了知名度,因其独特的艺术特点,被誉为“中华民歌艺术奇苑”,牢固树立了知名文化品牌形象。2009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挑选广西地区的参演节目,最后仅仅邀请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参演,是广西此次仅有的参演节目。2013年入选第四届中国蒲公英维也纳金色大厅夏季音乐会文化交流项目,站在极具世界音乐影响力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上歌唱,中国非遗文化壮族三声部民歌从此向世界唱响,向国际传递了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历史性意义。

2008年奥运会,当圣火跑进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时,广西马山县的300名壮族鼓手立即擂响100面马山壮族会鼓喜迎圣火。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表演活动邀请壮族会鼓参演。201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马山县为“中国会鼓之乡”[11]。2014年,马山壮族会鼓在第四十五届世锦赛开幕式上进行开场表演,倍受世界的关注和赞誉。2017年1月10日,马山壮族会鼓擂响2017格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开幕式。

壮族扁担舞作为广西壮族的代表性舞种[12],多次登上国内外舞台进行展演。扁担舞是将打扁担进行编舞美化使之成为一种舞蹈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12],成为世界了解马山的一张绚丽名片。2010年8月,扁担舞作为表演节目之一参加上海世博会广场文艺巡演活动。2013年8月,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上壮族扁担舞与三声部民歌将表演形式进行融合,受到当地观众的赞誉。2016年9月,壮族扁担舞入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表演节目,在艺术节的舞台上向观众展演[13]。扁担舞获得了大大小小不少的奖项,广西少儿舞蹈《壮家娃娃扁担乐》2011年获第五届全国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最高奖和最佳编导奖,2012年获中央电视台 CCTV 电视舞蹈大赛优秀作品奖;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壮家的扁担会唱歌》2014年获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广西八桂群星奖一等奖[12]。

2.2.3 群众自发性团体娱乐

在消费社会不自主的推动下,大多数传统的民族非遗文化活动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接受的休闲娱乐方式存在。在马山的各大乡镇,村民们常常会在茶余饭后自行组织马山县文化三宝的群体活动。当广场舞作为全民性自娱活动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热潮时,马山县人民将扁担舞的元素融入到广场舞中,创新形成具有壮族特色的广场舞。马山县人民对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归属感已深深刻在每一个人的骨子中,他们也将带着三宝不断传承下去。

3 马山县文化三宝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3.1 年轻群众对于马山县文化三宝传承意识薄弱

非遗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延续和保存,是因为有“世代相传”的文化底蕴。在各种原因影响下,年轻群众漠视和忽略了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最终使得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失去了其本有的绚丽色彩。

一方面,由于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没有直接接触和实践体验,无法深切体会到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难以引起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许多网络平台不断推出各式各样的娱乐性“网红文化”吸引大众的眼球,以盈利为目的而向受众疯狂输出,而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餐文化使得年轻受众逐渐忽视了传承百年的非遗文化[5],由此现象可知民族非遗文化被大量边缘化。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马山县当地各村文化三宝传承队伍中,只有少部分中年人参与,大部分为老年人,年龄基本在45~68岁之间,据调查,壮族扁担舞由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浅薄[12],现有的扁担舞表演者人群已向老年人群偏移,是非常严重的与现代社会分离的现象。由以上问题可直接反映出年轻群众对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薄弱。

3.2 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

马山县近年来主要以地方组建文艺队伍,通过重大节日、应邀活动、旅游等性质的展演的方式对马山县文化三宝进行宣传发展,当地居民接触马山文化三宝的方式以及传承方式也仅局限于此。因此,马山县文化三宝的传播效率比较低,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不高。

经过本团队随机抽取157名广西本地群众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有84.71%的群众认为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是阻碍马山县文化三宝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马山文化三宝的传播方式以传统师徒教学方式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发展有了少许变化。其中,壮族会鼓的传承方式由原来的自然传承转变成了师徒相传,采用形式为手把手现场教学[1]。扁担舞也在广场舞盛行中衍生出一种由手臂模仿手持扁担跳广场舞的新子项舞蹈[12]。而较于前两者的发展,三声部民歌的发展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发展,年轻群体对于三声部民歌了解甚微,甚至在不是发源地的马山县其他地方,三声部民歌已经逐渐消失。因此传统的传播方式不仅局限了地方传承的发展,也使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发展止步于此。

3.3 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发展形态单一

对比其他民族文化多样化传承的发展现状,马山县文化三宝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呈现形式与发展形式,对于年轻群体而言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研究调查显示,马山县文化三宝的发展最新形式是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即体育、文化、旅游三种产业结合的模式,让游客从旅游中体会马山县文化三宝的魅力[14]。而除了这个模式,马山县当地居民只有在重大节日的展演中才接触文化三宝,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文化三宝,外地人接触了解马山县文化三宝的机会更少。

由于马山县文化三宝由传统的民族乐器和民族韵律组成,其承载着老一辈的劳动精神,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延续性,传承人对于其发展形式的创新较少。由此也导致文化三宝的发展形式比较单一。而从劳动中产生的马山县文化三宝具有的传统节律和传统姿态与现代动感音乐和舞蹈相比,现代动感音乐和舞蹈更能带给人们热血沸腾和汹涌澎湃。因此,现当代人们在面对娱乐方式时,更偏向于现代动感音乐和舞蹈。

4 对于传承马山县文化三宝发展的建议

4.1 提倡及推进马山县文化三宝走进校园

马山县文化三宝之一的扁担舞在当代政府的推动下,走进中小学,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扁担舞教学,在马山县城西小学、城北小学、城南小学、加方小学等开设扁担舞教学课程,使扁担舞在当地青少年的学习下得以传承。且广西已有部分高校将扁担舞引入课堂[12],跟随着广西高校舞蹈艺术发展的脚步。扁担舞的加入不但丰富高校舞蹈的教学资源,而且启发了学生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兴趣,而且是向年轻一辈积极熏陶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精神,以及为民族文化艺术的后备军增添了新生血液。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贺州学院、河池学院等院校分别在舞蹈类相关专业开设广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民族体育舞蹈选修课程,均包含壮族扁担舞这一类舞蹈。推动扁担舞走进校园的举措,使扁担舞在传承与培养人才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当地政府应当发挥政府效应,加大对马山县文化三宝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增强文化三宝传承团队的建设,培养文化三宝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群众对文化三宝的传承意识。政府应紧跟国家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号召,提倡和推动中小学将民族非遗文化与素质教育结合,形成地方特色教育,使青少年在成长的各个时期都能受到文化三宝的熏陶,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4.2 建设与培养马山县文化三宝传承团队

当地政府部门基于马山县文化三宝之一的三声部民歌发展形势做出了系列举措,培养当地展演文化三宝的专业队伍,编排演出节目,出演重大场合与活动,于区内外甚至国际舞台展示文化三宝的魅力,提高文化三宝品牌的影响力。不仅如此,马山县文化广电体育联合马山县旅游局、马山县教育局自2013年起每年携手举办一期“壮族三声部民歌师资培训班”,且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各学校举办学习壮族三声部民歌成果展演活动,迄今为止活动已连续举办八届,培训壮族三声部民歌教学老师近千人,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三声部民歌得到一定发展。

4.3 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文化三宝传播途径

现如今是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信息传播力度远远超出线下一成不变的个体或群体传播。现如今是属于互联网技术时代的热潮,“互联网+”文化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已具备条件,成为重要的战略层面,有必要基于互联网,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发展[15]。因此马山县文化三宝的传播应适当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打开线上宣传运营,通过互联网让大众认识和学习马山县文化三宝。

4.4 创新马山县文化三宝发展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样化的新文化逐渐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民族文化需要通过内部的发展,即马山县文化三宝自身创新发展,提升自己的文化调性。在推陈出新、丰富自己的同时,更要注重人们的需求,满足大众的审美追求、接受方式、呈现内容上的新要求,接受以不同的形式带来新面貌[16]。例如,当地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发展扁担舞,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扁担舞呈现在网络媒体,将扁担舞与体育竞技融合,制作有关扁担舞的文旅产品,使扁担舞在推动民族经济产业、旅游业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5 结束语

发展迅速的现代化社会需要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励志寻找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融合的传播方式,以求共同进步。一个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最能代表民族的符号,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支柱,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才能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续上香火,使其生命力代代相传。

[1]丘大为,韦金亮. 对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的考察与分析[J]. 运动精品,2020,39(8): 46-47.

[2] 黄旭升,董彬. 广西马山壮族会鼓落户台湾花莲[J]. 台湾工作通讯,2016(9): 32-33.

[3] 张承伟. 广西壮族“扁担舞”探析[J]. 歌海,2012(5): 27-30.

[4] 谢倩,吴丽丽. 湖北省洪湖市塘嘴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初探[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8(10): 16-20.

[5] 杨吉文,杨吉康. 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2): 212.

[6] 覃荣. 关于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调查报告[C]. 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2004: 829-834.

[7] 张萍,王溯,杨海晨. 少数民族民间体育节事的发展——以广西马山县壮族会鼓文化节为例[J]. 社会科学家,2018(11): 156-160.

[8] 陈霞. 探究农村宽带与通讯网络的发展关系[J]. 数字通信世界,2018(11): 119.

[9] 李妮娜. 浅谈广西壮族扁担舞的起源与发展[J]. 电影评介,2011(8): 107-108.

[10] 孟振兴,莫贵龙. 马山县文化三宝备受追捧[N]. 广西日报,2018-4-27(12).

[11] 丘大为,韦金亮. 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谈广西马山壮族会鼓的转型发展[J]. 内江科技,2020(5): 105-106.

[12] 韦金玲,蒋李卉. 谈广西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传承与保护[J]. 歌海,2019(2): 71-74.

[13] 陆秀明. 马山县壮族扁担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 青年时代,2017(17): 7-8.

[14] 王奕丹. 新时代农村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机制研究——基于对广西马山模式的分析[D]. 苏州: 苏州大学: 2020.

[15] 张晶暄. 基于互联网+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探索[J]. 中国新通信,2020,22(24): 141-142.

[16] 王成宇,胡园晓.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发展策略探析[J]. 农家参谋,2020(14): 275.

Discu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Cultural Treasures in Mashan County, Guangxi

The three cultural treasures of Mashan county in Guangxi are relatively stable spiritu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skills formed in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society. It is the esse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soul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o revitalize and spread traditional skills and keep the vitality of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in today's modern society, the pace of life is tight, and young people's ideas are changing day by day. They gradually forget the existence and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only rely on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leading to the marginaliz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ee cultural treasures of Mashan coun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G122

A

1008-1151(2022)12-0175-04

2022-10-09

2021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S202110598106X);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0JGB147)。

陆红宇(2001-),女,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非遗文化的研究、非遗文化教育、护理教育、护理管理。

邓静(1990-),女,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非遗文化的研究、非遗文化教育、护理教育、护理管理。

猜你喜欢
马山县三宝扁担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中药急救“三宝”
金扁担
家有三宝
教师夫妇带儿子跨省支教
“岑溪三宝”有真味
熊爸爸的扁担
挑扁担
写人有“三宝”
推进义教均衡应有马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