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03-13 02:26段晶晶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资本主义

段晶晶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81)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现代化就其本质来讲,不仅是生产力以及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人民生活水平等差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类文明的重大转轨,是世界性的以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农业文明的过程。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化曾经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至于现代文明一度被广泛描述为资本主义文明。但今天世界的快速发展已经如此迅捷地将资本主义文明的种种弊端直接暴露出来,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反思曾被视作人类现代化唯一途径的西方现代化。在此语境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文明新形态的诞生。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可以看作人类现代化的文明转型方案。

一、西方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困境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西方现代化凭借其“先发优势”垄断了现代化的话语权,资本主义文明由此“在它的那个阶段获得了它的绝对权利”[2](P405)。然而,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程度空前加深,资本主义文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今天全球和平失控、发展失衡、治理失灵等一系列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难题,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以资本主义文明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越来越难以提供有效的解决之道。究其根源,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文明的逻辑出了问题,难以破解当今世界困局。

资本主义文明的核心思想是“西方中心论”,宣扬西方文明至上,这是造成当今世界困局的理论根源。在思维方式上,“西方中心论”主张“一元论”“主客二分”,以西方世界为“主”、非西方世界为“客”,视西方世界尺度为唯一标准;在价值判断上,“西方中心论”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倾向,体现出绝对的文明优越感,标榜西方价值的普世性和西方道路的唯一性,鼓吹教化落后文明是上帝赋予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近些年来世界各地频频爆发的“颜色革命”就是这种逻辑的产物。资本主义文明中蕴含的这种“二元对立”“唯我独尊”的基因,是造成当今世界冲突、对抗不断升级的理论根源,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资本主义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是造成当今世界困局的人性根源。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相适应的一种理论逻辑,它以个人和社会的绝对两极对立为方法论基础,以个人本位主义传统为社会文化基础。在这样一种对抗逻辑、竞争逻辑、力量逻辑的支配下,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横行其道,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社会的对抗、人与人本身的内在分裂。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下,遵循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逻辑,人类几乎走上了一条相互比拼物质的不归路。近年来西方社会“黑天鹅事件”频发、金融危机严重,给世界带来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后果,表明资本主义文明已经深陷危机、无力回天。

资本主义文明的核心诉求是资本扩张,主张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按照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重塑世界,这是造成当今世界困局的制度根源。资本摧毁了一切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不断地抹平地缘的、历史的形成的界限。随着资本逐利、增殖的本性尽情释放,资本主义国家以或温和或暴力的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疯狂掠夺,导致全球经济持续动荡,地区、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并引发难民危机等,加剧了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可见,资本逻辑为主导的扩张性活动是导致当今世界诸多难题的总根源。而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危机,仅仅依靠资本主义文明是行不通的。

由此看来,面对当今世界困局,资本主义文明已无力提供解决之道。世界该向何处去?人类文明该如何发展?很显然,这种主张主客二元对立、以自我为中心、以资本扩张为根本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呼唤新道路、新文明的诞生。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就必然表现为社会主义文明的现实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和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之基的社会主义文明也必然呈现出与资本主义文明截然不同的特性,体现出独特的文明逻辑。

1.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人道性

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化,资本这种“普照的光”“特殊的以太”[3](P707)取代人成为生产和交换活动真正的主体。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表现为人不断被异化、被工具化的过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表现为人不断发展、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怀。

首先,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4](P594)。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现代化”具有双重逻辑,既体现为“物”的丰富和发展,又体现为“人”的自由和解放。资本主义现代化就其本质来说更多体现为“物”的现代化,尽管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人的发展,但这是以服从“物”的逻辑为前提的,更确切地说,是以“资本对人的统治”为前提的,结果便造成“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2](P403),人不是在现代的解放中获得解放,而是走进了新的奴役,“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5](P776)。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这一现代性逻辑。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其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5](P466)。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这里的“人民”不是抽象的、原子化的个人,而是生活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不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中心,而是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中心。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的人民观。

2.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面现代化而非停留于片面的现代化,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性

与西方现代化主要体现为经济领域的“单向度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将现代化领域扩展至整个社会,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多向度现代化”,由此开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齐头并进的整体性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遵循资本至上的原则,结果造成“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7](P156)的现象。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物质文明发展,而且追求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力求实现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同步增值。“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8](P7)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立在资本剥削劳动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必然导致“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社会两极分化。对于中国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9]。需要指出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平均富裕,而是有步骤、分阶段的由先富到共富,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普遍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质特征。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逻辑,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界彻底沦为一种赚钱的机器,必然导致自然的异化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坚定走以生态为导向的绿色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命共同体。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总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在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文明的整体提升。

3.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兼容并包而非封闭排他,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包容性

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化凭借其强势输出塑造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话语霸权,宣称“资本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10](P117)。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开辟了社会主义占有资本文明的历史之路,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飞跃发展。

应该承认,如何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性课题。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探索了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并大胆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即通过充分利用、发展、占有资本,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没有直接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跨越,但资本普遍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可跨越。按照这一理论逻辑,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也必然要经历一个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建立继承、引进和发展资本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11]占有资本文明的历史发展时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曾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2](P94)的观点。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3](P373)现实发展也清楚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与资本主义文明的良性互动中,本着“开放式”“共赢式”而非“封闭式”“排他式”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最大限度地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包容性。

4.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而非国强必霸,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和平性

西方现代化遵循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其合乎逻辑的结果必然是“国强必霸”。按照此现代性逻辑,整个人类历史就表现为诸“原子式的帝国”之间自然的、永恒的冲突。对此,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一方面用“人类集体自杀之路”来指证西方文明的无出路状态,另一方面又把重建和平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中国,认为“正是中国肩负着不止给半个世界而是给整个世界带来政治统一与和平的命运”[14](P282-296)。汤因比的预见在当今世界得以兑现。中国的和平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地“在历史地生成着”,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也愈益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了中国必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诚然,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和”文化基因,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与这种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但是,中华文化的和平主义传统仅仅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了可能性,并不具有现实必然性。除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外,中国之所以信奉和平主义,更重要的是因为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其最突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论传统就是“和平”。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15](P61)。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必然选择和平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毛泽东曾多次强调“中国要和平,不赞成战争”[16](P378),邓小平提出“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13](P328)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坚定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7](P31),胡锦涛鲜明地提出中国“和平崛起”[18](P649-650)的战略,习近平更是高高举起和平主义的大旗,他多次在重要讲话中重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19]的一贯立场和基本原则。应该说,和平主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且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风格。由此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在历史地生成的实践中正在开展出一种新的现代文明,这种新的现代文明是扬弃了资本现代性的文明,具有世界文明自觉自省的意义。

实践表明,面对当今世界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难题,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方式提供了另一种解答。虽然还不能说当今中国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些世界性难题,但至少中国已经为解决这些难题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这些难题所形成的理论以及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破解这些难题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从而为当今人类文明通过破解这些难题获取新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走出困境开辟出一条新路,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形态演进创造了新的范式。它超越了“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科学回答了“多元文明何以共存”的时代之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史、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1.以“多元现代性”超越“历史终结论”,为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开拓崭新空间

现代化道路的一元论还是多元论,是我们从学理上探讨现代化问题的逻辑前提。“历史终结论”是从理论层面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的概括凝练,其本质是鼓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以及现代性文明形态的一元化。然而无论是基于理论分析还是实践发展,现代化道路、现代性文明形态都必然呈现为“多”而不可能是“一”,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在中国场域实现现代化的特殊性,它是对“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开创了现代性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形态。这一新现代性文明在经济上第一次把市场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20](P559),为中国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经济体制,从而超越了西方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资本逻辑;在政治上创造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党优势,以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越了西方多党轮流执政的竞争型政党制度;在文化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西方的“普世价值”;在社会关系上强调团结协作、以“共同体”为建构原则,超越了西方基于“市民社会”造成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生态上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超越了西方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一幅崭新的文明图景,书写了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2.以“文明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为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中国智慧

“文明冲突”是西方学者将资本主义文明中“主客二分”“二元对立”思维表达为人类社会最合理的文明逻辑的产物,它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文明观,突出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对抗性、排他性。不可否认,不同的文明因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基础不同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些文明差异并不必然以冲突对抗的形式存在,相反它们也可以共生共存。习近平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1]。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主张“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事实发展也表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22],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既紧紧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又充分吸收人类创造的其它一切文明成果,实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有机统一。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取代或终结,而是表明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可以和谐共存。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用实践发展回答了“多元文明何以共存”的时代之问,为推动人类文明交往和社会历史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3.以“文明平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中国经验

“西方中心主义”是西方国家凭借其现代化的“先发优势”塑造的话语霸权,遵循“文明等级论”“文明优越论”的话语逻辑,其目的是资本主义文明按照“自身的面貌”建造一个世界。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的笼罩下,二战以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走上了西式现代化道路,结果却“遭遇到传统与现代、富裕与贫困、发展与秩序、解构与重建等一系列悖论,造成现代社会发展的断裂”[23]。面对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秉持“文明平等”的文明观,立足中华文明,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首先,作为人类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路表明,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都必须且只能立足本国国情,都必须依靠且只能扎根本民族文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4]其次,任何国家都应保持自身发展的自主性。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一直以来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发展”还是“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找到了一条既不“依附”也不“脱钩”、既能高速发展也能保持自身独立的发展道路,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结语

从人类文明转轨的高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它是在批判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更高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这一点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也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石。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视域中,中国式现代化所涉及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才能摆脱西方现代性的狭隘视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奠定共识的基础。同样也只有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才具有了现实可行性、科学合理性,才能够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对其它国家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也只有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才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