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叙事视角下民宿的空间建构策略研究

2022-03-13 01:33洪艳铌byHongYanni
雕塑 2022年1期
关键词:场所民宿营造

文/洪艳铌 by Hong Yanni

(福建江夏学院)

一、前言

民宿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期望以民宿为切入口感知地方文化、寻找集体记忆与情感依赖,民宿营造与服务方亦希望通过提供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的器具与空间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情感需求,以形成自身品牌特色。但目前民宿的建设多偏重塑造物质环境,文化精神培育方面着力不够[1],面临同质化严重、忽略美学品质、轻视差异化体验的问题,导致其可持续性较差、发展受限。本文从场所叙事角度出发,良好诠释、传播与活化历史、社会人文、场所精神等文化内涵元素,不仅有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亦有助于推动民宿空间的营造水平。

1.场所叙事的概述

图1 民宿叙事性表达解构

场所叙事是指运用叙事媒介、手段与策略,借助场所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将空间赋予的人文信息、社会意义、场所精神呈现出来,在使用者与场所之间传播、转换与创造[2],从而建构使用者与场所之间亲密根植关系的创作方法。场所为叙事呈现提供空间,叙事再现塑造场所的内涵与魅力,是一种认知、表达、塑造、评价空间的研究方法,对于建筑空间的构建能够产生十分显著的作用。

场所叙事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叙事学,并于80年代逐渐被城市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等学科关注。海德格尔的栖居场所与诺伯特·舒尔茨的场所精神概念是人们认识场所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向,形成了精神与文化在物质中的体现是人们所处空间中不可或缺一部分的共识,为人们探究实体空间与精神世界的关联提供了思路;米歇尔·德赛的“空间故事”观与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五要素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空间与场所的建构无法独立完成,空间意象的形成是人们思想与生活行为的结果而非原因;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功能理论和马修·波泰格的景观叙事等研究,让我们意识到城市意象的形成不仅与城市规划的主体有关,更与生长其间的城市客体与附属物有关,难以言述空间与意象的先后及影响顺序。空间与意象不仅联系紧密而且无法分割,在由人类共同生活构建的框架下,场所形成便具有了叙事的功能与职责,场所的营造不仅是文化资源的提炼与形成,也是空间叙事对元素的重新组织和再造,是居于其间人们的文化生产活动。

2.民宿中场所叙事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众多学者从叙事学角度对空间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文化呈现领域。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多集中于探究城镇化建设、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纪念性空间的文化赋予与表达。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多围绕着乡愁记忆、集体记忆、记忆场所与故事的挖掘展开广泛探讨,其目的是尝试建立不同叙事环境的“叙事系统”实践。在具体研究中,既有“基于空间叙事法,解读具有记忆场所的空间叙事规律”[3]“运用景观叙事学的方法,建构场所叙事的理论模型”[4]等不同叙事方法的研究,也有“通过场所叙事主题的营造、自然元素的引入和人的感受与环境的呼应”[5]探讨在场所中的应用、“阐述了“物体-空间-事件”的场所叙事模式及其历史记忆信息的呈现、关联与活化策略”[2]等探索场所的叙事性设计策略的研究,也有从游客体验研究出发探索文化景观叙事影响因子[6]的研究,期望从不同角度探究空间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表达关系。

民宿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本,是研究建筑叙事语言与叙事方法的良好对象,也是研究叙事手法中“转译、介入、想象、重构”实现效果的重要载体,但国内外针对民宿这一特殊类型的场所叙事研究则仍有空白。近年来研究者对民宿空间的营造研究实践经验总结多于理论探究,并未在实践路径总结和方法提炼方面有较多进展,研究成果呈现出散而小的特点,如针对某一实践项目的设计剖析与空间体验研究为当前主流,而对空间整体化设计方法的提炼则较为稀少。

民宿空间的功能是服务旅游,其存在价值是居住与休憩,因此民宿空间的叙事技巧便是功能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引导,人们对民宿空间的期待是猎奇、体验背后的文化符号期待,而非真实场景的还原需求。因此,场所叙事手法的介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民宿空间中的叙事性表达

民宿作为空间性的叙事场所,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它所呈现出的空间不仅是建筑与周边景观的实体环境,其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映射出的是丰厚的历史记忆、地域文化与社会情感,是一种隐喻性的体验环境。具有典型特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貌、风土习俗、传统信仰、建筑、特定装饰物、艺术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活方式的活态遗产等均可作为叙事文本,能唤起集体记忆或身份认同的文化更能引起观者共鸣,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与审美体验。故民宿的空间营造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从叙事角度需要从三个层次实现。

第一层次是将作为消费者期待了解的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通过不同空间特征构建叙事性空间,并对场所要素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载体进行当代文化创造,使之具有身份识别和集体记忆意义。消费者对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场所节点的追求使文化或者文化符号成为了旅游吸引物,并转化为旅游资源。

第二层次是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传递场所精神。借助场景与技术,将文化所凝结的记忆以不同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消费者追寻现场体验,寻找体验的真实性,获取的不仅仅是满足某种功能利益,更重要的还有消费者预期获得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符号象征意义。空间感受的形成不仅在于外部形态,更在于内部多种元素构建的空间叙事结果汇聚成一种可参观性生产物的文化,成为游客体验文化的基础。将文化名片转为成旅游资源,形成集体记忆,是消费者钟爱的特色场所。

第三层次是表达叙事主题。消费者在体验文化并建构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促进文化产品的配套服务市场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等周边产品产业链延伸,以形成系统化的展示效果。在建设茶文化特色民宿,开辟庭院茶园欣赏,让民宿融入茶园美景,设置茶文化展示区、茶文化展示长廊,提供特色茶室、茶席,进行茶艺表演、茶俗展示、数字宣传。消费者对文化的朝拜仪式、凝视仪式、摄影仪式、购物仪式等通过无言的对话与交流,将文化产品主观化、感情化,并在消费者内心产生移情作用的过程,是民宿空间营造中场所叙事手法的常见应用模式。

图2 民宿室内空间设计(笔者自绘)

三、民宿空间建构的场所叙事路径与方法

从民宿空间营造的角度看,要将“叙事”、“故事”概念与场所及其文化寓意关联在一起,需要对空间叙事或意象的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与重组,以构建具有共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体系,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具体可以从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空间情节的创造、主题性叙事、场所精神的塑造来探索民宿的再建设,同时也需要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叙事策略来编排与整合。

(一)基于场所要素的叙事

1.场所与空间的营造

设计师经常在建筑与空间之起伏变化的景致体验中获得某种感受,继而在空间营造中形成承载这些记忆碎片的空间规划,建构特有的空间语汇,成为空间叙事的具体表现形式。民宿中的老建筑或者历史遗产的家具、装饰物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件展示品,讲述着不同社区、不同人群、不一样的生活故事,隐喻着历史故事与集体记忆,是民宿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在场所中,它们即是叙事载体也是叙事文本。在空间营造中往往需要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符号、元素共同拼接、重构出消费者理想与期待中的场景,是一种具有“记忆拼凑”特点的场景再造,文本的再造、提炼特点十分鲜明(如图2)。

2.空间情节的创造

空间情节的创造是基于一定的内容题材及其主题,营造共生的空间秩序,唤起参与体验,领会空间意义,目的是创造有感染力的场所感。具体来说,空间情节的创造的构成要素由有意味的主题、特定的装饰物、有活力的场景、生动的细节构成,营造一种有意味的空间情节、一种秩序,一种场所感。空间设计不是表象复现,而是意境再现。

(1)有意味的主题

叙事之“事”,是指故事、事件。加强民宿与文化融合的第一步是讲好故事,即打造品牌IP、文化名片。一个有意味的主题故事,不仅能为空间体验设定主题,亦能够为空间设计确定方向与主旨。民宿的主题确定即空间叙事文本的系统表达,能够为民宿空间赋予思想和灵魂,为空间的理解与设计明确切入点。叙事文本依托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生活场景、诗词等,都成为设计师强化设计主题而可以调用的叙事元素,能够采用一系类戏剧性的处理手法对空间进行编排。袁烽设计的四川崇州竹里项目,以陆游《太平时》作为叙事主题,苏州浮点·禅隐客栈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创造腾云奔月的特效。将主题概念转到合适的载体,赋予其符号意义,建立集体记忆或身份认同,这是一种将叙事文本转化成文化名片的符号化过程。

(2)特定的装饰物

民宿场所中添置地域特色家具、景观小品、装置、雕塑、陈设品,均通过单体展示或组合呈现映射出它们在长期社会运行过程中所被赋予的所指与能指、象征与隐喻性的寓意。如手推磨在当今社会中已不具备实用功能,但将其应用于民宿中时便恢复了其手工辛勤劳作的意义,在空间中担负了氛围营造与空间历史感确立的功能,是叙事文本的良好元素。以农耕为主题的禾肚里民宿,采用竹、石、瓦、砖等乡土材料让体验者感受乡村的原始美感,增设的石磨、牛车、坛子、草篮等民俗用具样式小品,巧妙地通过某些象征和指示具有独特的语境,演绎对环境和乡村生活的诠释,同时也是来访游客体会农耕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媒介。

在设计中,可进一步通过命名、序列、参照、联想和象征有效地发挥暗示和引导作用,以塑造完整的、系统性的有意义、参与对话的叙事载体,为那些已经熟悉故事内容的人创造一种充满联想的景观,唤醒文化记忆,让民宿空间成为一种多层次的叙事系列和符号体系,可以营造逼真而浓厚的场景感。

(3)有活力的场景

图3 民宿休闲空间设计(笔者自绘)

空间营造中场景的各要素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这种关联不只是物质功能关系,更主要的是一种情节链,以营造一种让人参与体验故事活动的氛围,是空间感与真实感营造的核心要素。从空间体验、空间形态及主题内容看,民宿经营与发展可概括为艺术创作型、复古经营型、赏景度假型、农村体验型、社区文化体验型、异域风情型,要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都必须能够供给消费者良好的体验感,从而满足消费者对既往记忆与远方的心理预期。

创造有活力的场景,开发文化资源,促进周边产品产业化生产,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用文化增加旅游商品附加值,助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历史街区与城镇、文化创意产品的艺术性表达,文化资源与主题的故事化、场景化的创意构思。

以非物质遗产展示为核心的民俗或节庆演绎模式。这种模式的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习俗、风景名胜故事、历史片段、民间传说、工艺流程、文化氛围的情景模拟再现,现以活态的方式展现给游客,集现代技术与传统表演为一体的文化展示模式。

以生活文化展示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化模式。一栋建筑、一条弄堂、一条街道、一条马路、一个历史古镇、一个传统村落都是民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再现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民宿及旅游业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创造性展示模式。民宿的空间构建难以通过完整的旧物利用、古建修复等方式完成,不可避免要借助大量的现代材料和现代科技,随着声光电技术展示的技术不断提高,现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实现5D展示模式等新方法难免给消费者留下“仿古”痕迹,因此对传统实体空间的符号化提炼与典型性呈现以及符号的整体表达便显得尤为重要。袁烽设计的四川崇州竹里项目利用参数化建构,通过模数化的控制将传统的竹编原理与编织手工艺结合,在实物中向空间参与者呈现了丰富的编织形象,激发与满足了消费者对编织手工艺(民间生活)的期待;张雷设计的“雷宅”民宿建筑保留当地畲族干砌石墙的做法并结合数字化3D打印庭院中的茶亭,以先进技术展示了逼真的传统工艺,为消费者营造了真实的体验感。

3.场所精神的塑造

图4 民宿剖立面图(笔者自绘)

场所精神是以空间和物质特性呈现,是人的意识和行为在与空间的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指场所的特征和意义。它强调人的参与和感受在空间当中所构成的精神内涵和性格特征。因此,需要尽可能地保留记忆场所来维护与活化民宿中的文化场所精神(如图3)。如苏州“浮点·禅隐”民宿是在保留老宅灵魂和神韵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整个建筑都经过精巧的设计:圆形拱门、青砖墙、老瓦片等就地取材延续记忆痕迹,竹枝、竹桠有着粗糙的质感和古朴的形态营造出乡野的意境,在“时间与记忆”独特的乡土味中注入水泥、设计师家具的现代元素,日月的意象以及飘带形状的走道致力于将东方禅宗思想渗透在作品中。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场所精神形成和表达的重要参与者和媒介。在场所中重新融入记忆因素,作为一种创造连贯场所序列的手段,促进场景、情境与文化的融合对于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二)基于时空关系的场所叙事

叙事,意味着在一系列空间和时间中展开建构,需要编排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配置关系,来协调这种时空体验的交会。空间本身是体验者解读叙事文本的媒介,而解读过程的时空轴侧是完全向体验者开放的。民宿作为叙事场所,涉及空间尺度、室内空间、建筑、景观小品、庭院、生活场景等空间序列,通过空间、生活与文化三个维度来表达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方式,因此需要研究该场所的多维立体整合策略。这就需要提供基于空间关系的情节线或时间线索,使得故事在多尺度的空间中转换、演绎,才能更深层次去认知场所文化内涵,可由“空间序列—体验者—情境体验”的差异性框架实现。

1.有趣的空间序列

理解空间不仅仅在于静态的观看,还有运动穿越空间的观察,古希腊雅典卫城中山门前的台阶、山门、帕提侬神庙的完整空间序列,是场所体验的典型范例。民宿物理空间的切割与功能区域的划分,乃至空间流线的设计,都能为空间参与者营造不同的空间体验。民宿为消费者营造诗与远方的目的,可以通过有趣的空间序列(如图4)。

空间序列作为叙事文本的编排、设计对空间效果的营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单纯的故事讲述,成为一种重要的创造场所手段。为营造符合消费者预期的“符号化”空间感受,民宿空间的营造需要在空间场景的编排中综合使用倒叙、插叙、并叙、跳叙、组合等手法,以形成不同的模式化空间,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心理期待。不同观赏空间序列会给体验者带来不同的场所体验,和谐、有序、神秘、有情节的空间秩序,可以增强空间情节的体验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同时突出空间主题,符合人们对民宿的基本认知。

2.多维度的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要与空间中的活动功能、空间情节、场所精神融合一起,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受,能够唤起对特定意境的想象,激发情感体验与美学体验,在体验中创造自己的故事,从而获得更为优质的空间感受,是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

一般而言,民宿的场所叙事更多的是展示,应把掌控权转让给体验者,让体验者自己去整合序列事件、填补空缺和解释意义,使体验者去解读故事甚至成为讲述人。而互动的形成则需要将空间本身设计为产生叙事故事的背景,如使空间体验者漫步于景观小道,传统的建筑形式、室内空间、雕塑、装饰品、景观小品建立起自然次序,使体验者在享受的过程中与空间产生自然互动,在体验者的阅历基础上构建适合自身的符号体系,从而获得更为丰富、多元的体验感受。

四、结语

探索具有乡愁的民宿空间设计,利用民宿场所空间特异性挖掘,将场所叙事理论与方法引入民宿的空间建构中,其空间营造或场所叙事呈现的应该居于乡土文化社会体系之下人们对民俗生活的印象提炼,是符号的集成。正如张艺谋所执导的印象系列一般,典型元素和符号的提炼、载体的选择与印象的形成都是基于场所理论的实践,是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努力留存集体文化记忆的努力和尝试。民宿的空间塑造超越了物质功能层面,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建设。叙事性空间建构可以重塑人们对于乡村文化的主观认知,其是群体记忆的凝练而非个体的真实还原,是将历时性故事情节转为为共时性空间。如何将叙事情节进行合理编排,创造具有主题连续性的情境体验,让民宿艺术性的提高具有显著价值,是值得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注释:

[1] 朱晓辉.黄蔚艳.基于调查分析的舟山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2):174-180.

[2] 陆绍明.场所叙事.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建构的新模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8-76.

[3] 赵京京.叙事视角下乡村公共活动中心空间设计——以徐州市柳泉村村民活动中心为例[D].江苏:中国矿业大学.2020.

[4] 赵龙.朱基佛利·哈纳菲.人文·精神·叙事.协同构建历史城镇景观的可读性框架[J].艺术设计研究.2018(04):77-87.

[5] 金文婷,张新宇.浅析场所的叙事性设计策略——以乌镇阿丽拉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7):177-18.

[6] 李子阳.历史文化景观的叙事体验研究——以西安大唐芙蓉园为例[D].陕西:陕西科技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场所民宿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孪生院子民宿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你是民宿达人吗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