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庆晖 by Cao Qinghui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本展策展人)
等比原作尺幅的滑田友《五四运动》浮雕泥塑稿照片
2021年适逢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原主任、教授滑田友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纪念他为中国现代雕塑创作与教育做出的突出贡献,研究他的艺术与人生并由此而关联讨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历程、问题与经验,中央美术学院专门在美术馆策划了《勿失毋忘——雕塑家滑田友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以资缅怀和研究。在此,我谨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就展览的主要内容——从策展的角度我称之为剧本创作——向同仁和读者简约报告,以为交流。
图1 滑田友学习记事本 图片来自家属
图2 滑田友《我学雕刻的经过》图片来自数据库
“勿失毋忘”作为展览主题,有其实物来源和情感逻辑。滑田友1933—1948年在法国学习生活时有些记事本,这些小本子后来被他带回国内,其中有一本不仅在封面题了“勿失毋忘”四个字,而且他还对字体与位置做了一番精心的加工和设计,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美感(图1),让我好像在冥冥之中感觉到了一种招引。同时,我又读到滑田友与甪直保圣寺的一段往事。1978年国庆前夕,已是古稀暮年的滑田友偕夫人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苏州,拟修复甪直保圣寺的一尊罗汉像,但当他看到那尊塑像在十年浩劫中又历经新的毁坏,一时情不自禁,竟号啕大哭起来。此情此景不由得又让我联想起他那小记事本上的四个字。
“勿失毋忘”,是青年滑田友最初书写在他留学法国时的小本子上的座右铭,是老人滑田友在保圣寺残像前从心底里喷涌而出的伤心泪,这是确确实实发生在滑田友身上的故事,其中也有可感知的情感线索和逻辑。由此,我以为“勿失毋忘”就是渗透在滑田友艺术人生的主旋律,也应该就是展览的主题。“勿失毋忘”关乎记忆和珍重,因此在滑田友的艺术人生中哪些是令他心动的所在,就需要在已有的研究和材料中提取。最终,我提出了一个首尾逻辑呼应、中间依次展开的讲述滑田友艺术心动的六章剧本,并按照这个剧本落实了展览。其基本内容和结构为:序——田友自述。雕塑思想史——滑田友雕塑艺术之道。田野考察记——滑田友调研传统之路。教学方法论——滑田友雕塑教学之得。艺术世界观——滑田友外版藏书之见。结——田友心结。
关于序——田友自述。1947年第12期《世界月刊》曾经发表滑田友自述《我学雕刻的经过》(图2)一文,全面回顾了他由出生到从法国回国前的雕塑学习和创作历程,堪称一份他告别十五年在法留学生活,满怀希望地投身祖国怀抱时递交的自我介绍信和成绩说明书。以这篇自述为中心引子,结合滑田友从淮阴、甪直到巴黎、北平一路走过来的照片、通信、证件、证书等,勾勒出他出国前、在法国、回国初的社会生活历程。其中比较重要的几部分材料包括滑田友存早期雕像《小儿肖像》(扩印图片)等以及在国内创作但带到法国铸铜的《陈散原像》(图3),滑田友存修复甪直保圣寺罗汉堂塑壁照片(扩印图片),滑田友存赴法国生活学习的证件(图4)以及合影照片(扩印图片),徐悲鸿与滑田友回国前后的数封通信原件,滑田友在法国使用的照相机等。通过上述资料的编辑,既具体呈现滑田友步入雕塑之路的求学轨迹和社会行程中那些令他难忘的人和事,又为之后的内容做必要的历史铺垫,试图尽量由此引发观众观展的兴致。
关于雕塑思想史——滑田友雕塑艺术之道。滑田友的雕塑艺术之道,主要通过滑田友的代表性雕塑——即以他的以人物为塑造对象和表现主题的石膏、铸铜与照片为主,如《出浴身段》石膏像(图5—6)、《沉思》铜像、《轰炸》铜像(图15)、《少年中国》塑像照片、《五四运动》石膏浮雕头像(图12)等——同时兼及他不为人所熟悉和常见的绘画,主要是他留学法国时以人物为表现对象的墨笔纸本写生以及少量素描、中国画(图7),反映滑田友雕塑艺术的总体发展路程,这是所谓雕塑艺术之道的最为基础和直接的构思。在此基础上,这部分内容之所以特别明确雕塑思想史这一主旨,主要基于艺术家艺术实践与中西、与人生两方面的考虑,因为这两方面是滑田友雕塑思想史,其实也是中国现代雕塑思想史上两个最为基本和核心的大问题。作为个案而言,滑田友雕塑艺术实践与中西艺术传统的关系问题,亦即创作语言问题,学术界至今对其有“以中化西”“以西致中”不同倾向的理解和认识,而与时代人生的关系问题,亦即创作内容问题,滑田友在雕塑创作上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呈现出对人与时代倾注深沉积极的现实关怀的心动面,且一以贯之地体现出文以载道、关怀人生的自觉倾向,这一点已为同仁所共识。内容上传达悲天悯人、渴盼国泰民安的一贯性使得滑田友的雕塑艺术不能机械地为新旧社会、国内国外所区分,而且也只有在完整统一的逻辑里才能更好地掂对他的语言问题,因此,对滑田友雕塑思想史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完整地看他的创作逻辑上,此即展览时需要将滑田友雕塑创作集中一体展示的认识基础。
图3 滑田友《陈散原像》图片来自展览
图4 滑田友留学法国时的护照与学生证 图片来自展览
图5、6 滑田友《出浴身段》正面、侧面 图片来自展览
图7 滑田友在法国完成的素描与中国画(六件均为复制品)图片来自展览
图8 滑田友的相机 图片来自展览
其实,作为一个人完整的雕塑思想史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上,滑田友的教研、读书、行路也都相关于他的雕塑思想史,只是由于过去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展览研究意识,不可能从这些方面向社会和学术研究领域呈现更丰富更直观的物证材料,从而影响了对滑田友雕塑思想史,说大一些也可以说是对滑田友这一代艺术家思想史的认识。一个人的思想当然会延展到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用专门讨论的常识。对于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来说,尽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艺术家的社会生活相比更古老的时代相对还较容易被理解和被触摸,只要有所意识,在作品之外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比如涉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史(诸如户口本、工资条、医疗卡……),涉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史(日记本、书信、自述……),涉及个人爱好与品味的收藏史(图书杂志、音乐卡碟、书画收藏……),涉及个人工作岗位的职业史(会议发言、采风考察、教学总结……)——都还能够有所搜集和收获,反过来都有助于我们讨论和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处境和内核形成,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把握一些思想线索。基于这种认识,这些年在做艺术家文献展时,我所带领的策展团队往往愿意从过去不为人知或所知不多的历史面向上去努力,尽可能在与家属、与各部门的沟通基础上,将有用于了解艺术家思想痕迹的物料通过展览编剧呈现出来。本次展览对“田野考察记——滑田友调研传统之路”“教学方法论——滑田友雕塑教学之得”“艺术世界观——滑田友外版藏书之见”等内容的专列,既是如此想法下的工作实施,同时也是对“雕塑思想史——滑田友雕塑艺术之道”的补充和深入。
滑田友的田野考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次,1953年主要在华北、西北、山东等地,十年后的1962、1963年主要在四川、江苏等地。滑田友有读书的习惯,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著《中国美术史》是有助于他考察的读物,其中的部分篇章被他在边边角角写得密密麻麻,在这两次石窟寺庙的造像调研后,滑田友大致形成了他对中国历代雕塑史脉的认识,也明确体会到中西传统造型风格不同的关键。目前在他的遗存文稿中有涉及山东、山西和陕西诸省的华北调研行程路线图以及访问云冈、麦积山、大足等石窟的观感文字,其中只有《传统与继承——四川访古随感(1963年6月—7月)在1993年被整理公开在他的画集中。除此之外,作为艺术家和考察者,滑田友在各地调研考察时还拍摄了许多照片资料。就目前所见,在中央美术学院滑田友这一批老艺术家中,滑田友的照相机装备(图8)更齐整,所拍摄的雕塑资料也较多。这些资料,有些我们耳熟能详,特别是石窟,大概一看便知,而有些资料,尤其是寺庙,虽对其风格手法不觉陌生,但具体所在为某地以及是否还存世人间则需要考订。此次展览时将这批照片按地域归属与相应的文稿一体陈列,主要是希望从视觉图片和心得文字两方面展现滑田友对中国传统雕塑调研的心动面。
雕塑教学是滑田友从事了三十多年的工作,通过这一工作,滑田友将自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进行了理论和经验方面的总结。以传统的“六法”理论来认识和指导雕塑发展,“六法”雕塑化,古为今用;以日常生活经验转化欧洲学院雕塑形体学理论,术语本土化,洋为中用——这是滑田友雕塑基础教学上的特点。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或言说的“贯气”“像香蕉还是像苹果”“编筐子”“串冰糖葫芦”“铺石子路”“看山”“八根线”“一段段的好风景”等教学术语,因其生动、形象和具体而始终为他的同事和学生津津乐道,并作为一种认识雕塑的经验不断被强调和传播。他对雕塑基本训练的系统看法,实际上也就是雕塑系教学大纲的基础,其中思想性、基本功和艺术性的完整统一,运动规律、组织规律和技巧训练的系统掌握,依旧是现在雕塑基础教学所秉承和强调的主要方面。这部分内容以“教学方法论——滑田友雕塑教学之得”为题,主要通过四组富有视觉表现力和说明性的照片,如滑田友自摆坐像动作(图9)以呈现动态和衣纹的一组照片以及他创作完成并着手拍摄的《宣传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游击队员》等泥塑360°的环拍照片,结合滑田友《我对雕塑基本训练的看法》《我怎样教雕塑实习》等文稿,突出明示他富有个人经验的那些教学术语,尽可能视觉化地呈现滑田友雕塑基础教学的心动面,进而也丰富对滑田友雕塑思想史的进一步认识。
图9 滑田友自摆坐像动作 图片来自展览
私人藏书或影集,始终是我策划史料性、研究性展览中留意和关心的主要方面。2015—2016年在策划滑田友同学和同事的王临乙王合内的展览——《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时,我团队主要挖掘并公开了王临乙王合内私人影集中的史料关键部分。此次,我团队在与家属沟通中获悉滑田友藏书情况后即着手安排著录,特别是对滑田友旧藏外版图书关注和调查尤多。图书是艺术家的思想链接艺术世界的桥梁,而由艺术家选择哪些书籍购买和阅读可以感知到他的艺术世界观。在滑田友旧藏的外版艺术图书中大约有八十多种法文版,其他西文版如德、俄、保加利亚等艺术图书有三十余种,涉及艺术史、艺术家以及博物馆对雕塑、建筑、绘画的编研。博物馆方面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艺术世界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PHOTOGRAPHIQUE DE L'ART)卢浮宫博物馆古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希腊罗马雕塑、埃及文物等系列,《吉美博物馆年鉴》(ANNALES DU MUSÉE GUIMET)中国雕塑绘画建筑、远东艺术、亚洲艺术等系列,《美国藏中国绘画》(LES PEINTURES CHINOISES DANS LES COLLECTIONS AM.RICAINES)。艺术史方面如《法国艺术通史》(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RT FRANÇAIS),《现代艺术》(L'ART DANS LA VIE MODERNE),《阿波罗——卢浮宫学院教授的造型艺术通史》(APOLLO-HISTOIRE GÉNÉRALE DES ARTS PLASTIQUES PROFESSÉE A L'ÉCOLE DU LOUVRE)等。艺术家方面如达芬奇(LÉONARD DE VINCI)、米开朗琪罗(MICHEL ANGE)、安格尔(INGRES)、罗丹(AUGUSTE RODIN)(图10)、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梵高(VAN GOGH)、马蒂斯(MATISSE)等。从中可见滑田友对中国、远东、中东、欧洲艺术资源的了解,对触动人心、有形式意味的写实雕塑传统的钟爱。毫无疑问,对这一部分资源的触及极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滑田友的雕塑思想史。
由前半生的自述作为引子,从一生的雕塑创作代表作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传统雕塑考察,从归国后的雕塑教学方法谈到他1948年从法国留学1957年外访保加利亚带回的外版艺术图书所见艺术世界,剧本创作一直通过抓取令滑田友动心的地方以回应“勿失毋忘”的主题,但滑田友最让我感到内心翻腾的是他暮年在甪直保圣寺残像前的那场号哭,现在想起来,不妨说就是这个情节决定了我对“勿失毋忘”这个主题的选择。虽然滑田友之哭事出有因——塑像旧残未去又添新伤,但若总体地看,又不纯然是这一个原因在起作用,我以为是他从淮阴、上海、甪直、巴黎到北京,从青年、壮年到暮年,这一路深一脚浅一脚的人生路上所积郁起来的全部“勿失毋忘”的辛苦、遗憾和珍重的感情在起作用,这就要求在展览尾声呼应前引自述,给一个结作为交代,给一个从甪直出发回到甪直的粉墙竹影的视频意象(图11),给一个在所有江苏人的视听文化记忆里都能熟悉起唱的民间曲调《秦淮景》。剧本为此写道:
图11 竹影粉墙的意象 图片来自视频
图12 《五四运动石膏头像》滑田友家属提供 1957
甪 直
苏州东南五十里外的一个水乡古镇
青年滑田友曾在这里修复保圣寺罗汉堂
这里是他难以忘怀的地方
光阴如白驹过隙
走过法国寒窗留学的冬去春来
经过回国发展雕塑事业的阴晴圆缺
滑田友暮年最后一次来到甪直
见塑像旧残未去又添新伤
情不自禁
放声大哭
人生一世 山重水复
像残人老 泪飞作别
一生所念 悠悠吾心
何以纪之 勿失毋忘
在策划《勿失毋忘——雕塑家滑田友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之前,我曾经策划过的雕塑艺术家展览有《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戳心尖尖的泥巴拉话话的魂——刘士铭雕塑艺术展》。通过这些展览,我深感做一个雕塑展览要比做画展费力费心不少,其中的难点主要是根据剧本组织雕塑远比绘画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要多,雕塑做展览,大大小小难协调,又沉又重不易动,怕磕怕碰很金贵,要模要样老费灯(给雕塑布光可是不那么容易),这些具体的感受在这次滑田友展览剧本实施中统统又操演了一遍,其中不乏诸多遗憾,这里仅谈一点感触较深的,当然这一点感触并不都来自于滑田友的雕塑,也来自于曾经策划过的王临乙王合内和刘士铭的雕塑。
图13 《女人体(抱头)》铸铜 80×30×22c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45
图14 《母爱》铸铜 90×40×21c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47
图15 《轰炸》铸铜 116×90×37cm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46
图16 《工农努力生产建设新中国》石质 180×414cm 1950-1951 滑田友家属提供
图17 《女胸像》石质 30×52×48cm 1944 滑田友家属提供
图18 《吕夫人像》石膏 40×22×20cm 1948 滑田友家属提供
图19 《保加利亚女头像》石膏 49×20×33cm 1957滑田友家属提供
目前,对雕塑作品所采取的长期保存方法主要是翻成铸铜。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馆合作主办《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纪念展》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合作获得项目支持为王临乙王合内的雕塑作品翻制铜像,以便长期保存。在我没有策划滑田友雕塑展之前,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华艺术宫等处所见滑田友家属捐赠的滑田友雕塑代表作,多为铸铜,也是保存和传播滑田友雕塑艺术之想的反映。刘士铭的陶土雕塑也有翻铸为铜,但因其非学院传统的雕塑手法,使他那些颇具社会人文价值和个性风采的黄河船工、窑院等系列代表作,较之滑田友、王临乙王合内等这些他的老师们,翻铸起来更难。
翻铸不可能实现对雕塑在细节信息上的完整保留,这是翻铸技术本身无法克服的遗憾。但若有作者亲自监制,那么还可以有所弥补和调整,将遗憾压缩到、将铸铜完善到作者满意的程度。而反之,若未经作者监制,或者作者监制的前提都已不成立,那么我偏执地认为铸铜就是铸铜,与原塑像之间不能直接对等和相提并论。正因为此,在此次策划滑田友雕塑展时,我团队以及雕塑系、美术馆均希望更多地使用滑田友的石膏雕塑原作,以满足我院师生专业研究和学习的需要。但,正如家属所顾虑的那样,对于一些重要的代表作,如滑田友《轰炸》《沉思》等石膏像,问世都已七十多年快八十年了,长期居家存放,温湿保护条件有限,其自然老化和局部开裂现象已使雕像到了不敢轻举妄动、以免造成二次损害的地步。不得已,我团队在积极与家属沟通,在细化和做好运输方案的前提下所动用的只能是有安全保障的原作,如《出浴身段》《M女士》《五四运动》等,而对已有安全隐患的《轰炸》《沉思》等只能以家属捐赠美术馆收藏的铸铜雕像取代。对于这一遗憾,我团队在现场所做的弥补就是将这几件铸铜作品的石膏原作照片——这些照片是滑田友在世时成像或拍摄的——喷绘悬挂,希望以此给专业或细心的观众以准确的视觉引导。
勿失毋忘,只有做到勿失,才能谈到毋忘。但如何做到勿失,怎样把对勿失的各种谨慎和担心真正转变为有效科学的管理和保护,目前还有许多工作亟待推进和改进。愿“滑田友之哭”成为对艺术保存工作的科学警醒,而不是对遗憾的无奈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