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震古今 意融中西
——从范伟民紫砂壶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谈起

2022-03-13 01:32徐永涛byXuYongtao
雕塑 2022年1期
关键词:伟民紫砂艺术

文/ 徐永涛 by Xu Yongtao

2021年11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国际)博览会云颁奖盛典上,范伟民紫砂壶作品《迎》荣膺本次评选中紫砂领域的唯一金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国际)博览会奖项与人文科学诺贝尔奖、影视文化奥斯卡奖被国际新闻界誉为世界三大奖项,旨在打造国际著名品牌,助力全球文化传播。在当前我国倡导文化强国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时刻,范伟民紫砂壶作品能在这一东西方文明互鉴平台上获奖,代表着新时期的中国紫砂艺术进一步得到了国际认可,本土文化品牌持续走出国门并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获奖作品《迎》以孔子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创意主旨,整体形式为一位好客迎宾的谦谦君子形象:壶钮构成人物扬起的头部,壶嘴、壶把好似拱起的双臂,壶身高挑如同迎风而立的人物躯体,似乎在向远道而来的朋友行以欢迎之礼。作品静中有动,动静合一,一方面表达中华民族的好客之道,一方面昭示守正以待时、不争而贞胜、入世迎风、正身明道的君子之风。材料上融合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天然元素,文化上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艺术致礼的方式向孔子问道,演绎了一场穿越古今时空的艺坛佳话。这件作品的获奖是中国当代紫砂艺术界的骄傲,也是新时期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骄傲,在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启迪、引领同行业领域借助紫砂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文化自信,将为助推新时期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范伟民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被誉为紫砂艺术业界“当代新文人紫砂艺术的领航者”;其紫砂艺术造型上别出心裁,材料上注重异质同构,理念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诉求承千年神韵、创一代新风。因此,他能斩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紫砂领域的唯一金奖,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扎实的专业背景和深厚的基础积淀的。

1978年,范伟民考进中国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系,成为著名艺术教育家郑可先生的学生,在倡导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教学思想的“郑可工作室”中学习。郑可先生曾在欧洲学习绘画、雕塑、陶瓷、玻璃、金属工艺、家具、室内、染织等课程,最早接受了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汲取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精髓,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基因,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现代文化艺术教育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成为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的先驱者。在郑可先生独创的“锥形互套教学法”“航海教学法”和“一条龙教学法”等教育理念启发下,范伟民通过专业的设计训练,掌握了艺术构思与创意规律、塑造手法,提高了艺术思考、信息处理和方案筛选的能力。除了学习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他还跟随郑可先生学习模糊数学、模糊哲学、拓扑学,听康殷讲授书法,范曾讲授线描,柴扉讲授篆刻,美国陶艺家徐嘉光讲授陶艺,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讲授建筑透视等,并向民间艺人学习工艺美术品制作,加强了对各种技能技巧的培养、艺术修养的学习,为他在紫砂艺术方面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范伟民以其“泛雕塑”概念下形成的“范氏紫砂”造型范式,巧妙地把紫砂艺术与雕塑相融合,将雕塑立体造型的理念移植于紫砂陶艺之中,形成了一批形式独特、内蕴深刻的紫砂壶精品,既有雕塑艺术的形体构成之美,又不失紫砂艺术赏玩品鉴的文人意趣,一方面为近些年波澜不惊的紫砂艺术界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一方面又极大拓宽了紫砂器具造型的表现范式,进入了紫砂造型艺术的新境界。

范伟民在紫砂艺术上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基于全方位、多角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以“十八式”“三十六品”“七十二变”的不同造型,将紫砂壶造型推向了极致。经过历代艺人的智慧劳动创造,中国紫砂艺术形成了独有的成型范式和制成工艺。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徐秀棠在《宜兴紫砂工艺陶》中,把传统紫砂造型分为仿青铜器、仿古代陶器、仿古代器物、仿瓜果花木类自然形象、实用器物借形改装和几何图案总共六大类。范伟民遵循“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形式法则,借助他首倡的“泛雕塑”理念及现代抽象艺术思维以工业造型手法,大胆进行了紫砂壶造型方面的创新实验。在他的紫砂创作意识中,紫砂器物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立体造型,点、线、面、体是这个立体造型空间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至于这些构成要素是表现为抽象形态的,还是表现为具象形态的,完全取决于他对各类器型范式中的合理配置与综合运用。

1.典型方形。范伟民的方形器造型多种多样,包含四方、六面、八角、多面等造型,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创作上以直线、横线为主,以曲线细线为辅。器形的中轴线、平衡线正确匀挺,具有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的特点。比如《载道》《构成2号》《迎》等作品中,直线切割空间、营造意态,构成了这三件作品造型的主要元素,配合面、体,造就了器型的不同视觉形象。直长的外轮廓线构成了其造型基础,短直的内轮廓线的交叉、衔接,产生了面和体的空间结构。在他的紫砂器物造型中,线是有着丰富的感情色彩的:水平线表示安静,垂直线表示刚劲,弧线表示动感,不管是单独使用还是几种组合,都可以引起观者的多重联想。他充分借助对线、角、面的不同处理,使其方形作品呈现出刚健、清秀、遒劲的造型风格。

2.典型圆形。范伟民的紫砂圆形器包含正圆、椭圆,体现出的基本造型规则是“圆、稳、匀、正”,具有珠圆玉润的视觉愉悦感。所有口、盖、钮、嘴、把、肩、腹、颈的配置协调和谐,均匀流畅,达到了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的视觉效果。作品《初果》《探索对壶》系列属于典型的圆形结构,《霁月云桥》是三个圆形叠加的结构变化。他在处理这几件作品时,充分运用了圆形弧线与圆形切面的造型作用,嘴、钮、把与壶身都呈现不同曲度的弧形,呈现出圆融浑厚的视觉效果。由于面在整个形态中占据的位置最大,能够直接诉诸于观者的视觉,充分表现出了紫砂工艺材料的属性特征,取得了独出心裁感人的艺术效果。

3.方圆并举。《荒漠甘泉》是范伟民紫砂器型设计中方圆结合使用的代表类型。在他的方圆类器型设计思维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哲理。方是规矩、框架,代表做人之本;圆是圆融、稳重,是处世之道。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才会和谐。他的这些作品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概念,以艺术形态体现时间、空间,代表了宇宙的本来面目,暗合了古人智慧中的时空观念。因为天圆地方作为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范伟民把天圆地方的概念导入到紫砂器型设计中,一定程度上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问道与致敬。

《构成2号》范伟民

《初果》范伟民

《探索对壶》范伟民

《荒漠甘泉》范伟民

《秋水》范伟民

《聚能》范伟民

《野渡云轻》范伟民

4.多维结构。在范伟民的紫砂器型设计中,除了对方圆形体的直接沿用与变化运用,有时也导入“筋纹”“花器”的形态概念,由此形成了“光器”与“花器”造型的直接碰撞。《聚能》形式上是方形与筋纹的结合,蕴意上代表能量汇聚、蓄势待发的概念物化。《野渡云轻》壶形轻巧,流口、壶身、把手处于同一水平截面,盖与底分别向上下突出,如轻舟渡水;钮部、把手于曲中求动,如云卷云舒。意境开阔淡然,既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平静,亦有“云迷野渡一声雁”的灵动。寓意人生如野渡,品茗似修行,一壶清茶悟浮生,坐看云起自逍遥。

整体而言,范伟民在紫砂器物造型中融汇中西,对接古今,在对传统紫砂艺术形态样貌的大胆突破与创新中,也丰富与拓展了新时期紫砂艺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紫砂,还是雕塑?范伟民在造型上的广泛探索,以及对作品内涵的积极营造,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和谐统一,构成了“范式紫砂”的独特内涵。他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突出审美功能,紧紧抓住紫砂造型上客观物象和主观意象相结合的表现特征,把抽象雕塑的造型结构作为紫砂造型的实现基础,不厌其烦地摸索着紫砂造型的各种可能:传统西施、半月、秦权、井栏、周盘与现代造型相结合,鹧鸪、大彬式、唐羽的提梁衍化与变换……

相对于传统紫砂艺术偏重紫砂材料及成品本身的创作倾向,范伟民则更为注重作品的表现意图、理念精神以及美学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让每一件紫砂壶成型的创作过程成为他个人客观生活与主观情感的表达过程,他一直坚信,艺术创作是不需要规则的。所以,他一方面敢于在壶型上进行创新突破;另一方面把作品注入丰富厚重的人文因素,把学者气质和艺术基因完美融合,带观者进入陶渊明诗句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奇妙境界,提升了他的紫砂艺术作品的内含价值。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社会开放度、包容度的扩展,人们现代生活方式上发生了极大转变,前沿、潮流、时尚的时代需求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当代紫砂艺术中。范伟民紫砂壶的造型奇特、结构不对称的特点恰恰反映了受众的时尚追求,也为其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这是范伟民用雕塑元素与紫砂器物融合方面独特而成功的探索。除了作品形体的创新,他还注重对材质的创新,通过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新型材质以及工艺制作方面的便利,把自然元素与科技元素结合,打破材质之间的壁垒,让泥土与红木结合、泥土与玉器结合、泥土与金银镶嵌,融汇中西、吞吐古今,展示了紫砂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存在形态,也形成了新的美学风貌。

范伟民的紫砂艺术设计造型,其来源绝不是无本之木、无中生有,而是有着清晰的师承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正是郑可先生艺术思想的启迪与指引,让他继承了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一代学人的做人、创作、治学、从业等方面的优良传统,时刻秉持信念、责任与道义、良知,以乐观健康的情绪、旺盛不屈的斗志,自由地翱翔于没有边界的艺术天地之间。当然,这种“师承”或“传承”不是仅指哪一家师傅、哪一个流派、哪一种模式,而是受华夏五千年传统文化以及工艺美术综合影响的,体现着古今艺术审美的浸染。据他所言,他在大学二年级时去上海博物馆参观,被夏商时代青铜器的独特艺术魅力所震撼,他迷上了神秘的青铜造型。当然,在中国最高工艺美术与设计学府的学习经历,也使他对西方抽象造型及美学义理进行了充分的汲取与融合。毕业后,他进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作,组织艺术家创作,与全国各地及国外的机构、个人交流,提升了艺术视野与创作能力。范伟民具有乐于挑战、勇于探索的个性特征,以及“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的行为特征,这也有助于他在艺术原则和态度方面,精益求精,不愿意有半点马虎,是当代工匠精神的真实体现,也体现出对艺术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性格禀赋促使他保持了艺术家独特气质与独立人格,不受任何利益驱动,总是全力以赴,守护着内心深处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在紫砂领域这一方安静的净土中,虔诚地耕耘着,追寻属于自己的从容与潇洒。

《霁月云桥》范伟民

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化学者奥玄宝写过一本论述中国紫砂壶的专著《茗壶图录》,里面生动有趣地将各种紫砂壶喻为不同特征的各类人物:“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范伟民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融入到紫砂器型创作中,通过点线面之间的承接转化,形成了一批极为典型的代表性作品,实际也是创作出了一个个充满生机、独具个性的物象形态。他走的是中西文化融合、艺术与设计贯通的道路,以敏锐的捕捉力与洞察力,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创作理念。遵循郑可先生“美化人民生活,用美来塑造人的心灵,这是我们的责任”的话,他借助紫砂艺术,对内积淀素养、提升个人修为,对外传播文化、倡导生活美学,将紫砂艺术创作推向了新的境界。他的作品把丰富形式与深刻内容相结合的独特个性,经得起反复品味,在当代林林总总的紫砂器物中,让人一见倾心、过目不忘,可谓常看常新、百看不厌。

《迎》范伟民

猜你喜欢
伟民紫砂艺术
那一片红
轻轻的走近你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