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03-13 11:13:18张军赵永平赵志新吴秀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双语遗传

张军 赵永平 赵志新 吴秀宁

摘 要:该文以商洛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双语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材选择、精选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学生英语水平、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授课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语教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4-0163-03

Abstract: Taking the bilingual course of Garden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Shangluo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tting of the course teaching goal(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select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urse teaching goal, the course assessmen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students′ English level, curriculum system, teacher strength,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was expected to be discussed by teaching workers and teaching managers.

Key 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Garden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需要在越来越多的国际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良好外語交流能力的国际型人才[1]。为此,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本科教学中,20%的课程必须开展双语教学,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对国家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国家急需的专业[2]。高校双语课程是指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设置的以中外2种语言(通常为汉语和英语)为媒介语开展教学的非语言学科的专业课程[3]。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是园林专业的骨干课程,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林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植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科学[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遗传变异的规律,研究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选择和利用,选育出花卉新品种并进行良种繁育,为今后进行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繁殖工作奠定基础。育种事业与林业发展息息相关。总体来说,我国林木育种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且技术研究发展相对滞后[5]。为了便于主动学习国外经验,培养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人才非常必要[6]。开展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双语课程,学生在掌握园林植物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实现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双提高,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笔者所在高校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制定了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办法。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是商洛学院双语教学试点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进行简要总结,以供参考。

1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保证,是人才培养的中介,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是服务社会的基础。双语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方面具有同等重要价值[3]。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科学有效进行的基础[6]。较为合理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目标应该是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外语进行思考。基于此,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本门课程大纲和学校对双语示范课的课程要求,设定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双语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遗传学理论和育种方法;(2)掌握本领域内专业词汇及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查阅外文文献等学术资源,具备获取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意识和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2.1 教材选择 选用合适的参考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所选教材应适应教学大纲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除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增加许多科研前沿和生产实践的问题[7]。课程教学团队选择了Allard编写的《Plant Breeding:Theory and Practice》和程金水主编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其中,中文教材的各论中补充了一年生和多年生草花育种、球根花卉育种、花木育种等遗传育种过程,将最新育种实践写进教材,易于学生掌握学科动态。考虑到英文原版教材价格较贵,课程组对原版教材进行了选编,对于重点章节进行印制,分发给学生;一般章节扫描成电子版,学生自由选择打印或借助电子工具进行阅读学习。

2.2 精选教学内容 按照大纲要求,本课程理论课为32课时,在有限的学时内要达到教学目标,就务必要精选授课内容。在遗传学部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遗传、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质遗传等内容,学生在高中已经学过,采用复习的方式进行;对于连锁遗传、数量性状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等育种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在育种学部分,对于选择育种、引种、有性杂交育种等经典育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分子育种、倍性育种、转基因育种作为研究热点了解即可;一串红育种、菊花育种和月季育种等实践环节,学生根据已学育种方法自主进行选择,制作PPT进行小组汇报。

2.3 教学模式

2.3.1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8]。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于以复习为主的章节,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以“教”为中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专业术语和概念的英语表达,为后续章节打好基础;对于重点掌握的内容,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以“教”为中心,在保证重点难点知识点突破的基础上,持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对于了解部分和翻转课堂章节,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以“学”为中心,通过资料查阅与整理、PPT制作、开口交流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3.2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据心理学研究,人类通过五官吸取知识的比例是:视觉80%、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通过视听获取的知识信息高达90%[9]。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逐步发展和应用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在讲授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时,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和展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态变化,使学生直观看到细胞分裂过程中各自的变化,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引种驯化章节,以在商洛地区有较大面积栽植的红皮核桃和笔者执行援非任务期间拍摄的树木照片为素材,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在对比中体会引种如何开展、引种步骤及引种注意事项等。

3 课程考核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4]。传统的、僵化的学习成绩评定达不到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的科学评价,必须克服“考前突击考后忘”的考核模式,重视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考核看作是平时学习的延伸。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考核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过程性评价中,将口语交流、小组讨论汇报、英语思维导图、课后思考题以不同权重计入过程性成绩中(占30%)。在期末考试中,增加英语考题比例占到50%。这就倒逼学生要注重平时积累,靠考前死记硬背、搞大突击难以应付考试。

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4.1 学生英语水平 学生外语水平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及课堂教学效果[10]。笔者开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双语课程的园林2018级和园林2019级,开课时只有少数同学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有的则四级都没有通过。有的同学试卷成绩将近90分,有的同学不到40分,甚至个别同学答非所问,读不懂英语题干意思。在日常教学反馈中,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希望进度稍快些,而英语基础较弱的同学感觉课程比较难,建议中英文对照着讲。从2020级开始,园林专业有2个班,借鉴大学英语分AB班授课模式,打破常规分班,按专业英语分普通班和双语班,普通班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双语班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无论英语水平高低,最大限度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最大程度获取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

4.2 課程体系 双语课程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适应信息化时代国际社会生活需求的人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手段。近些年,学校鼓励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科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受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课程缺乏来自学科专家和课程管理者的整体规划。“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双全”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目前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已开展2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及双语课程的实际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基于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学生对该双语课程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兴趣。

4.3 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由于首次开展双语教学,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准备,但在运用外语授课时课堂语言组织欠缺,导致学生对授课效果反映不佳。龚雪等[11]研究认为,加强校内院系合作、整合师资资源是省属一般本科院校在现有条件下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014年笔者曾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教师英语提升班,由外教进行授课,经过强化训练,受益匪浅。此外,笔者担任外教协助教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发现此类模式也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授课效果,2个老师在课前就授课内容共同备课,在课堂上外语老师可在全英语模式下组织课程进行,专业老师就某个专业问题用保持式双语开展教学。此类模式也可适当引入双语课程。

4.4 授课教材 众多高校选择《Plant Breeding:Theory and Practice》作为双语授课教材,让学生可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知识,但该书列举的例子多集中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而对园林植物介绍相对较少。为此,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写更加适用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材。

参考文献

[1]刘晓彦,曹原,杨静.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12-114.

[2]梁微,Stefano Tartarini.农林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设与探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115-116.

[3]王锦.高校双语课程建设: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9(3):24-29.

[4]张红,郑世英,刘丽霞,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1):140-142.

[5]杨胜文.林木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低碳世界,2015(30):265-266.

[6]许立新,曾会明,梁小红,等.《草地植物遗传育种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J].草业科学,2012,29(12):1930-1935.

[7]逯明辉,巩振辉,黄炜,等.《植物育种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275,327-328.

[8]王建光.提高我国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水平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9,25(2):34-37.

[9]杨秀云,武小钢.《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S1):85-86.

[10]罗慧中.关于提高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75-76.

[11]龚雪,张海森.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1,7(21):43-45,49.

(责编:徐世红)

3587500338202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双语遗传
非遗传承
区域治理(2022年40期)2022-11-27 04:01:54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34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42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8:39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7期)2014-09-29 06:19:50
快乐双语
新晨(2013年5期)2014-09-29 06: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