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心
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重鎮,形成多元共融文化格局,為本土藝術創作提供肥沃的土壤。上世紀八十年代澳門文化產業尚在起步,本地不少資深藝術家從學於師、刻苦鍛鍊,在創作路上傾注半輩子的心血,提煉出獨特的藝術視野。回歸後特區政府逐步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打造文化城市氛圍,近年不少青年藝術家在內地、外國藝術院校學成歸來,他們的作品駐足當下,表現出新時代的態度。澳門藝術的創作種類和題材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愈見廣闊,澳門基金會由2011年起開展“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為100位澳門藝壇代表舉辦展覽或出版作品集,記錄本地藝壇發展足印。
藝術創作的脈絡從不受限於點線面之間,靈感隨心而行,創作媒材天馬行空,水墨畫、西方繪畫、中國書法、攝影、雕塑等不同藝術領域在澳門邁出自己的步伐,發展日趨活躍。澳門基金會2011年推出“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下稱“藝推計劃”)為本地藝壇傑出代表舉辦個人展覽,透過藝術愛好者或觀衆的點評,鼓勵藝術家創新求變,同時提高市民的藝術鑑賞能力。“藝推計劃”將百位藝術家的作品收錄成冊─《澳門藝術家叢書》,當中有學院派,也有自學成才者,他們紮根澳門,用藝術發掘澳門人文風貌,以豐富創造力訴說澳門文化故事。
以平台推廣藝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冒起的畫家廖文暢,是當代水彩畫壇的實力派畫家,因年青時從事電影院繪畫工作三十年,畫面布局帶有電影蒙太奇手法,人物和景色交錯穿梭流暢而豐富,構圖技巧高超,人像寫生更是栩栩如生。“作畫是很開心的事,我不知如何形容,有時畫到一幅很滿意的作品,可以凝望著它一整天,一邊看一邊自感滿足。”在藝術教育尚未普及之時,在澳門眾多前輩藝術家與民間團體的共同推動下,讓本地藝術氛圍持續活躍。廖文暢年青時加入澳門美術協會,從戲院下班後就到會址練習畫畫,那時收入微薄的他不因生活條件有限而止步探索,勤奮自學,“美協會址有很多作畫工具和參考書,年青人一起自習,有時前輩們來指導,讓我們畫功進步更快。”
廖文暢有感回歸後政府對文化藝術的資源投放愈來愈大,把藝術引進市民生活中,“藝推計劃”的平台作用明顯,“藝術家只懂埋首創作,即使作品有多出色也沒有人知道,要爭取展示機會才有進步空間,這個計劃為其籌備展覽事務,能讓藝術家有一個平台宣傳自己。”廖文暢年青時刻苦自學的藝術路,對比如今藝術人才大多是學院派出身,他勉勵年青藝術家要保持自信,時刻追求進步,“要有自信和個人特色才可與別人競爭,澳門很多年青藝術家很有實力,他們的構思很好,只是不夠平台去推廣。”他樂見近年有青年藝術家在國際比賽中獲獎,他建議政府開拓更多展覽場地和交流平台,鼓勵藝術家走出去累積經驗。
以項目鼓勵創新
“澳門書畫界現在是百花齊放,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追求,真、行、篆、隸各有表現方式。”縱橫澳門書畫界超過五十載的蘇鑑良稱。2012年,蘇鑑良赴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修讀為期1年的篆刻藝術研究生課程,耳順之年仍然潛心習藝,希望更上一層樓。2013年蘇鑑良參與“藝推計劃”“人們大多以為我擅長行草,其實我寫小楷最出色,但我老師(著名書法篆刻家林近)叫我嘗試更大的創作,釋放出更多元化的創作力量。”蘇鑑良於是在展覽中特意安排木刻師傅把一幅3米高的書法作品雕刻成大型牌匾,以展現其揮灑淋漓的大器之作,“我希望嘗試一些其他藝術家未試過的創作,呈現一個與別不同的展覽。”
蘇鑑良認為,每位參加者都使出渾身解數“做足100分”,精益求精,各自在其領域追求走在最前,呈現最滿意的作品,《澳門藝術家叢書》記錄了這時代的藝術發展,影響深遠。他稱,特區政府多年來提供不同文化流機會,又邀請名家來澳舉辦展覽,市民的藝術素質不斷提高,“詩詞歌賦作品,他們十分細心雕琢內容,舉辦展覽亦要充分解說作品的創作緣由、歷史資料引用等,使得我們藝術家有很大進步。”
以藝術記錄時代
藝術創作的起點源於生活,立足當下,歷經時代的琢磨,肩負著文化傳承與轉化的功能。“我好像有份使命感,記錄下見過的事物,慢慢欣賞它的變化。”攝影家盧錦盈表示,每次拿起相機按下快門,都是隨心而發,他強調自己是“玩”攝影,即使攝影藝術被視為是“燒錢”玩意,他也從沒想過以攝影謀生,而是享受“玩”的過程。盧錦盈擅用相機記錄澳門歷史、環境的變遷、獨特風情等,具有40多年的攝影經驗。2000年,由盧錦盈擔任會長的澳門綜藝攝影會出版了《千禧濠鏡話今昔》攝影集,參考資深攝影家李玉田曾拍下的澳門風景舊照,用近乎相似的同一角度,於千禧交替的時刻進行二次拍攝,讓讀者在同一攝影集中來一個新舊對比,該書並收錄了千禧年間澳門重要盛事相片,例如第一屆澳門美食節、回歸前最後一次百萬行籌款活動等。
2016年“藝推計劃”為盧錦盈舉辦他首次個人攝影展,展出89幅作品,題材涵蓋西藏風景、人物、生活、動態及自然等,當中每幅作品都搭配了作家卓瑪的詩作,豐富了觀眾的視野與氛圍。為何首次個人攝影展不是以澳門為主題?“我在西藏的攝影感很強。”盧錦盈在澳門所作的環境記錄,於西藏亦然,並希望把西藏美好的風光、民生人情的影像帶給澳門,促進兩地文化交流。盧錦盈稱,從沒想過能舉辦個人攝影展和出版作品集,參與“藝推計劃”機會難得,“籌備展覽時,我重新檢視了由1994年至2016年的作品,是一個很棒的記憶回顧。”科技日新月異讓攝影藝術迅速普及,盧錦盈相信,數碼化技術的進步有助吸引市民認識攝影藝術及培養審美,並勉勵年青藝術家要不怕吃苦,迎難而上,堅實好技術基礎,尋找自己的發展路向。
以信念構建文化
“過去藝術家都是在自己的圈子中自我欣賞,澳基會打造的平臺,透過資助策展推廣宣傳,使藝術家慢慢走出自己的圈子,與社會以及更廣泛的藝術門類接觸。”雕塑家張澤珣認為,“藝推計劃”讓藝術家對自己有更高的追求,政府有系統地為本地藝術人才提供推廣平台,又鼓勵與內地及國際藝術界交流,提升本澳藝術工作者視野,踏上更高的台階。張澤珣是中國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第五代嫡系傳人,具有上幾輩豐厚的藝術積澱,以及扎實的藝術史知識,2004年起任教於澳門大學,2013年參與“藝推計劃”舉辦“塑說歷史-張澤珣澳津歷史人物雕塑展”。
近20年在澳任教經驗,張澤珣對澳門藝術生態以及藝術教育發展頗有體會,“我認為這些年澳門高等教育發展已跟國際接軌了,不論是經濟、人文研究、藝術、科技等領域人才輩出。”除了“藝推計劃”,澳基會亦舉辦澳門社科界研修班、“藝海流金”系列內地與港澳文化界交流活動、與中國文聯合辦內地與澳門藝術人才交流活動等,讓澳門藝術工作者體驗當代中國藝術文化產業的潛力和生機。張澤珣認為,交流的價值體現於澳門藝術家能與內地藝術家在同一高度交流,“讓我們的藝術家重新審視自己,對自己有更高要求,有更寬廣的社會影響力,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她認為,這些推廣項目具有重要價值,不僅展示本地藝術家的活躍發展,並帶動起青年藝術家、以至整個社會有正面文化薰陶。
特區政府投入文化建設、藝術普及的資源豐富、推廣力度積極,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輯錄100位藝術創作者的豐碩成果,張澤珣表示,《澳門藝術家叢書》有助世界認識澳門藝術家,是藝術發展研究的寶貴資料庫。2019年,澳門基金會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在“藝推計劃”的基礎上推出“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選拔出20位45歲或以下視覺藝術範疇的優秀藝術青年,為其舉行展覽及出版《澳門青年藝術家叢書》系列作品集,冀推動澳門藝術走向多元化及專業化發展,培育出更加優秀的新一代年輕藝術家,使澳門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展現澳門文化藝術的新面貌。
365350190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