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与王安石,请别再误解这对君臣

2022-03-12 14:04:31陈峰
阅读(书香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神宗天子王安石

陈峰

大宋第六代天子赵顼,在许多文臣眼里颇有喜功尚武的印象,据说,他曾身披铠甲问曹太后:娘娘,你看我穿这副甲胄好不好?所以,在以后驾崩之日,臣子们为其选下了“神宗”的庙号。此庙号含有神武的意思,而按当时的价值观衡量的话,神宗的庙号要比仁宗逊色些,其实这正反映了当时文官集团对神宗皇帝的一种评价和看法。

神宗的确与前几代守成君王的风格有所不同,神宗之所以能有不同于真、仁两代天子的性情,很可能与他来自宗室旁支的出身有关,也就是说他在少年时代没有繁文缛节的约束,能够更多地获得个性的发展空间,对现实也可以有更多的了解。神宗最初对朝中老臣寄予厚望,他在即位不久曾问富弼有关国防的问题,没想到三朝老臣却说,愿陛下“二十年口不言兵”。这不免使血气方刚的年轻天子大为失望。这样,神宗便将希望寄托在一些要求改革的普通官员身上。

祖籍临川(今江西抚州)的王安石,是宋朝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不同于当时的大多数文人学子,他没有完全沉溺于应付科考的程文学习之中,而是怀着一种探索治国之道的精神读书,他曾直言不讳地说:善学者读书,在于求其道理,“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不敢从”。

神宗皇帝君临天下没几天,就下诏起任王安石知江宁府。时隔几个月,天子因急于见到王安石,又将他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就这样,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王安石来到了京师,君臣可谓相见恨晚。据记载,神宗因钦慕唐太宗的功业,便向王安石问道:“唐太宗如何?”满腔抱负的王安石则鼓励年轻的皇帝向更高境界的尧舜看齐。翌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再过一个年头,便升任宰相。王安石从进入中书之日起,就开始实施自己思考已久的“富国强兵”措施。其中富国方面的内容包括推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及方田均税法等新法,旨在通过兴修水利,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改善东南上供运输管理,实行以钱代役制度,政府参与商业贸易活动及清理隐匿农田税等重要手段,以增加政府收入,并压制大地主与大商人势力的过度膨胀。

在实施各项财经制度改革的同时,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又对国防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改革,即实行所谓“强兵”策。当时,朝廷推行的强兵策内容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项:

其一,精简军队。王安石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军队人员冗滥,而战斗力低下及军费开支庞大的诸问题,采取了合并与裁汰相结合的手法,将大量兵额不足的禁厢军番号撤销,并将老弱无力的士卒清除出军营。按照新的规定,用于作战的禁军中马军一营(或称指挥),编制为300名军兵,步军一营有400名定员。改革之后,全国禁军编制由872营减为625營;另外,对原来规定61岁退役的旧制加以改变,规定凡50岁以上的士兵一律裁减为民,45岁至50岁之间体弱者也令其离开军队。与此同时,对承担工役性质的厢军也实行裁减老弱人员的措施。经过数年的努力,到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时,全国军队总数为796315人,其中禁军人数为568688人。军兵总额比仁宗朝减少了45万多人,比英宗朝也减少了36万多人。裁减冗员之后,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而且节省了大量的军费,据现代学者估计,每年因此节省的军费大约为千万缗。

其二,将兵法。为了解决开国以来沿袭已久的“更戍法”的积弊,宋廷在变法期间逐渐取消了各路军队互相更换防区的传统做法,通过设立比较固定的将领和指挥机构的制度,以加强对本地区军队的训练,并密切武官与部属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各地驻屯军队的战斗力,以消除昔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带来的恶果。值得指出的是,将兵法的起源乃在于昔日范仲淹在延州地区带兵时的经验。将兵法推行后,北方地区的将官通常可以统管六千至一万名士卒,并配有副将以下部署将校;南方地区将官管辖的兵员则少得多,大约不过四五千人。

其三,保甲法。自中唐以来,募兵制逐渐取代了以往兵农合一的兵制,至宋朝创建后,募兵成为军队的主体。由于全社会长久歧视军兵,加上刺字等耻辱性制度的存在,使军营里充斥着失业流民,甚至形形色色的罪犯,即所谓“无赖奸猾之人”。久而久之,军旅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兵痞风气,对军心和战斗力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募兵制的存在,还对朝廷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曾任仁宗、英宗两朝三司使的蔡襄指出:当时军费负担常占朝廷财政支出的十分之六七。有鉴于此,王安石早在给仁宗皇帝的“万言书”中就提出了以民兵替代募兵的构想。他在主持大政之后,遂推行了保甲法,以便逐渐培养出一支新型军队。按照这一新法规定,民间每五户编为一保,由其中一户强干者做保长;每五保编为一大保,选择一人为大保长;每十大保编为一都保,委任其中两名强干及有财力者做正、副都保正。在保甲制之下,民户有两丁以上者,选一人为保丁,自备弓矢,平时由大保长监督训练、巡警,防止民间暴动,而在河北、河东及西北沿边的保丁,在战时也投入战场。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以后,各地陆续在农闲时集中训练保甲兵。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保甲兵的武技往往超过禁军,特别是骑兵的表现更为突出。

其四,保马法。针对宋朝官方养马成本高而收效低下的老问题,由朝廷下令在北方五路保甲户中鼓励民户养马,以节省开支,并提高战马的成活率。依照相关制度,民户如自愿养马,马匹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提供买马资金,养马户因此可以减免一些赋税负担。通过推行保甲中养马的办法,不仅减少了朝廷的开支,而且还训练了一批善骑的保甲兵。

其五,创设武学。开国以来,培养文官的各级学校和科举制度已日臻成熟,但在抑制武夫方针的影响下,有关培养武官的体系却长期无法得到正常培育,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军队将领素质的提高。在仁宗之前,天子虽也在边防危机的情况下,亲自在宫中测试一些军官乃至于上书论兵的文人,并当即授以军职,然而这些始终属于一种权宜做法,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加以保证。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朝廷实施武举制度,允许文武官员举荐人才参加武科考试。但这项制度延续到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便在一些文臣的非议中被取消。到英宗即位初,在枢密院的呼吁请求下,朝臣们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讨论,武举才获得恢复。不过,考试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弓马武艺”,而不注重策论及兵略等,体现了对武官头脑水平的轻视。至于培养武学人才的学校,最早创设于边防危机加剧的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五月间。武学的校址就选择在京城内供奉武成王(姜子牙)像的武成王庙内。遗憾的是,这年八月,当宋朝与辽、西夏关系缓和后,仅仅存在数月的武学便被解散。

为了提高武官的素质,就必须建立一套选拔培养制度。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六月,神宗首先批准了设立武学的建议,校址仍选择在武成王庙内。按照有关规定,武学设一百名生徒名额,招收无职事的武职使臣、官员子弟以及民间人士,当然,入学还要有一定的考试限制。在这所学校里,教官们主要讲授古代各家兵法、历朝用兵例证及许多忠臣的事迹,另外,也分给学校一些士兵,以用于操练阵法。三年学习期满后,原有使臣出身者可以马上获得巡检、监押一类军职;原无官衔出身的士子,则须在军队中见习三年,才能取得巡检等职务。

在恢复武学的同时,宋廷又对原来的武举考试条例进行了改革。据记载,在恢复武学之前,枢密院对参加武举“不能答策”者,改考兵书墨义。所谓墨义,乃是当时科考中对儒经的一种考试方式,它要求应试者将经书的原文及注疏全部背熟,以回答有关问题。王安石素来对墨义之类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极为反感,他入主中书后,已在科举考试中废除了此法,自然不会同意在武科中再加以实行。王安石向神宗指出:考试武艺本已不难,如果再只要求背诵一些章句,便很容易通过。但假如“收得如此人作武官”,又能对世事有何补救?于是,在王安石的坚持下,武举除了考试武艺外,并要测试应试者回答策论的水平。

此外,王安石还要求天子打破按部就班选拔武将的旧规,大胆任用有才略的将领,以激励将校勇于进取的精神。

最后,设立军器监。在变法期间,朝廷在中央设置了军器监的机构,专门负责制造各种兵器。据时人反映,以往兵器制造由各地承担,因为各地官府或不经心,或偷工减料,致使生产出来的武器多令人失望。甚至于有的地方提供给军队的甲胄,竟用纸与麻缝制而成,根本不能抵挡流矢的射击;还有的地方粗制滥造的刀枪,用不了多久就破朽不堪。因此,军器监通过招募天下的能工巧匠对兵器的制造进行专业化和规范化,来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兵器质量低劣的问题。可以说,军器监的设置,对改善军队的装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以上深入广泛的改革,宋朝的实力有明显的增强,不仅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经济实力,而且在國防上也取得了超越以往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果,自然是与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据记载,每次王安石遇到阻力表示辞职时,天子都真诚地加以挽留,同时将反对派赶出朝堂。神宗甚至还把王安石比作辅佐阿斗的诸葛亮。尤为难得的是,此时,带兵将领得到了神宗皇帝和主政大臣的有力支持,可以独立作战,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场罕见的大胆远征活动—熙河拓疆。

熙宁后期是宋朝守成以来武功最盛之时。当时,在王韶经营的基础上,西线又不断取得战果,除了以往归顺的木征等吐蕃首领外,以青唐城(今青海西宁)为势力中心的吐蕃领袖董毡及鬼章等首领也先后接受了朝廷的招抚;在南疆,大将郭逵率领的宋朝军队不仅击退了交趾人的侵略,而且深入对方境内,洗马富良江(今越南境内红河),迫使交趾国王投降。在取得了以上一系列成功之后,急于雪耻的神宗皇帝便开始考虑对西夏用兵。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四月,西夏国内发生政变,国主秉常失位被囚,其母梁太后及外戚控制了政权。当这一消息传至开封后,神宗与大臣们便决定借此机会对西夏发动全面进攻。此时,王安石早已赋闲于江宁,王韶也病死多时。朝中决策大臣乃是宰相王珪及知枢密院事孙固等人,前线的统帅则是天子的亲信宦官李宪,主要参战大将有种谔(种世衡之子)、高遵裕、刘昌祚及宦官王中正等人。七月,李宪督率朝廷三十万兵马分五路大举出击,与此同时,董毡也率吐蕃兵助战。天子在战前下达的诏令中,表达了一举灭亡宿敌的意愿。然而,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主动出征行动,并没有取得成功。

这便是“永乐之役”。有关“永乐之役”损失的情况,有几种不同的记载,有的称战死蕃汉命官约230人、士兵约12300人,有的说死伤军民20余万,还有的则记录为10余万人。第一种说法见于宋朝典籍,而后两种资料则取自西夏人的记录。这种记载上的分歧,很可能在于宋朝官方只记录死亡的官员与军队的数量,而西夏人则除了清点消灭的对手军人外,同时也大致统计了打死打伤的民夫人数。这样看来,“永乐之役”是神宗开边以来单次战斗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因此,此役给神宗的打击也最为沉重。

当西北前线的噩耗送达开封皇宫后,性格刚强的神宗皇帝悲痛异常,连饭也吃不下去。早朝时,他竟当着臣下的面失声痛哭,在场的文武官员都不敢抬起头来。可以说,在经受了此前灵州惨败的打击后,再遭此折磨,神宗的身心遂蒙受巨创,从此重病缠身,无心武备。拖着这样的病体,神宗勉强支撑到第二年的三月,终于抱恨而亡,时年仅三十八岁。史官们称:每当用兵之日,天子常常彻夜难眠,随时阅览边关奏疏,对战场的一举一动都要亲自过问、指示。这位神武天子原指望在剿灭西夏之后再图北伐,不料却出现“永乐之役”的惨败。由此,他知道用兵艰难,“于是亦息意征伐矣”。而神宗的驾崩,也标志着宋朝大规模重振国防努力的终结。神宗死后一年多,王安石也病故于金陵。

(摘编自重庆出版社《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一书)

猜你喜欢
神宗天子王安石
初夏即事
元日
莫嚣张
当代作家(2023年3期)2023-04-23 01:58:26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7:18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百家讲坛(2018年2期)2018-09-04 04:11:46
无字碑随想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