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大气、水、土壤等传统环境问题、常规污染物问题的治理向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等更广泛的领域拓展,需更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重视新污染物评估治理体系建设”,国家层面对新污染物治理作出系统部署。《规划》以典型内分泌干扰素、抗生素等新污染物为重点,强化风险评估,探索构建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环境與健康安全,是对新阶段新形势下新领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响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平安
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广东样本
广东担当“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重大使命。“十四五”时期,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总目标,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作用,以部省共建国际一流美丽湾区为牵引,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在经济绿色转型、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碳排放控制、无废城市建设、美丽海湾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作出示范,积极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广东样本。——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万军
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引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应以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和碳达峰行动计划为指引,做长长板、补足短板、以点带面,全面开展目标设定、措施部署工作。对广东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国家战略效应叠加、同频共振,将在大格局之中,为新时代广东以高水平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性机遇。《规划》坚持战略引领,以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为示范,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牵引,将区域的大格局发展和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整体提升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质量。这个规划对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地区等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均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广东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治污,转向源头和全过程防控;从各自治理,转向区域联防联控联治;从先污染后治理,转向强调绿色发展,全民参与。建立起森林、绿廊、水网、湿地等立体生态体系,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逐渐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根本遵循,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城乡黑臭水体、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等一系列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将得到切实解决,民生福祉将持续得到增进。——广东省政府参事、省生态环境厅前总工程师陈铣成
努力将广东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
广东目前与韩国经济总量相当,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可以预计的是,在“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广东将更为强烈,将面对更多难啃的环保“硬骨头”。《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为根本目的,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总抓手,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描绘了美丽广东建设的阶段性图景,为推动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性支撑,为努力将广东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细康
探索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广东模式
广东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一直在全国起着先行先试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实现空气质量根本改善的战略目标,全国自“十四五”开始进入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的新阶段。广东省大气污染具有新特点,承担着新使命,亟待破解的关键瓶颈是以臭氧污染为主要矛盾的二次污染问题。《规划》瞄准以臭氧为核心的大气多污染物协同防控,高度重视区域性的二次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体制建设,着力加强二次污染物治理的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加速推进二次污染及温室气体监测监管能力建设,通过长效策略和科学减排实现全省臭氧浓度进入下降通道,为国家“十四五”实施PM2.5与臭氧协同防控探索广东特色的路径和实践。——暨南大学校长助理,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