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 露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互动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要通过良好的互动教学形式,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取得更大进步。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单方面的教学关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教师需要与学生重新建立关系,以师生平等为基本原则,通过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促进互动教学的开展,并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授课的主体,带领班级同学重温课时教学的内容,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感受自己当教师时的心情等。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及增进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能积极地与台上扮演“教师”角色的学生互动,还能与台下的学生进行互动,以同桌或者同学的身份互帮互助,让学生感觉到教师与自身的平等和谐,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当课程结束时,教师与学生恢复原来各自的身份,并对当学生与当教师两种情况分别评价,让学生能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教师对后续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安排。
数学学科由于其较强的理论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这不利于课堂的整体教学。教师需要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多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开始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之前,教师结合学生先前学习到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进行相关学习,比如创设去超市买商品的虚拟情境,将学生带入自身平时接触的环境与事物中,以此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围绕费用、要求目标与特定条件思考与计算。教师在学生完成各自的计算过程后可以进行相关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能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思维方式、策略及验证结果。为了确保每名学生能了解不同购买方式的结果,教师可以分别进行板书,让学生知晓各种购买方式的差异,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计算的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较为喜欢通过游戏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为了让学生对课堂的教学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热衷游戏的特点,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将通过书本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为以游戏的形式学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例如,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组织并开展有关混合运算的班级游戏。教师需要先明确游戏规则。比如,在游戏开始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不同的阵营,分别是数字阵营与运算符号阵营,在数字阵营中的学生仅代表数字,在运算符号阵营中的学生仅代表运算符号。每名学生需要通过抽签决定自己的阵营与相应的数字或符号,在完成阵营的分配后,教师可以展示大屏幕上的混合运算公式,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匹配。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询问并得知其他学生代表的数字或者运算符号,并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数字或者运算符号,完成计算。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或作为一个新身份,随机加入一组学生阵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身份,重新进行新公式的计算,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帮助学生重新认识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要了解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充分体现二者结合的价值,优化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师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沟通与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PPT演示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演示内容中了解基础知识并逐渐掌握重难点知识。在演示内容中,教师可以插入多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能够以图片的形式加深对多边形的印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控制PPT演示内容的播放进度,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前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图形面积的公式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猜想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让学生将自己之前的思考与实际的答案进行对比。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让学生根据对多边形的认知解答相似类型的问题。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却很少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这种教学方式,对学习能力好的学生来说尚可,但是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脱离“大部队”。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互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一起思考探究,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例如,在“统计与概率”的复习中,考虑到其中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数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4人形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关统计内容的复习,巩固自己的统计知识。统计方式有很多种,如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学生能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互相讨论,而小组的安排视每个人的需求进行分配,确保每个人至少承担一项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各自讲授,小组内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内容补充,一起了解统计知识的要点与特点。在完成统计图表的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需要复习统计的特征量,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小组成员依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配各自的讲授任务,在讲授结束后,小组成员互相查缺补漏,一起完善每一种特征量的概念与特点。在完成理论的复习后,小组成员可以自己选择是否要通过做习题的方式巩固知识。若有的小组选择了继续解答例题,则可以通过小组内思考与讨论,一起解决问题。若有的小组选择不继续解答例题,教师也要尊重学生意愿,不能强行要求学生立刻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要给学生吸收知识的时间。
数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能体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然数学的部分知识会比较抽象,但教师若能将生活中的事物作为例子,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教师需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通过实物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学好数学。
例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时,由于圆柱与圆锥的重难点较多,为了能让学生先直观地认识圆柱与圆锥这两个立体图形,教师要以实物教学来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可以将电池、粉笔等实物作为圆柱体,将圣诞帽、羽毛球等实物作为圆锥体。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认识并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的印象。在圆柱的教学中,以电池为例,教师通过引入互动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再逐渐引入圆柱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外形类似电池,具有中间为柱形、上下两面为圆形的特点。同样的方式,以圣诞帽为例,也可以对圆锥进行相似的互动,帮助学生了解圆锥的外形类似圣诞帽,具有顶端尖、侧面展开后类似于三角形的特点。在学生能够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外形与基本特点后,教师可以进入更深层的教学,如圆柱体的形成。在“圆柱体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准备实物进行演示教学。其中,教师可以选择正方形的纸板,以其中一边为轴旋转一周,其间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仔细观察旋转的过程并思考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圆柱体是如何形成的。在完成“圆柱体的形成”教学后,教师要进行“圆柱与正方形的关系”的教学。教师能通过之前的旋转演示,标记边长,在旋转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是旋转所得的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通过实物的展示及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基础知识与重难点的内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互动,积极采用互动教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