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伟 代广霞 王洪光 李爱玲 任卫国
100076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2 型糖尿病、甲亢为临床常见的内分泌性疾病,两者的遗传性、免疫学基础相同,故可同时存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病机是患者体内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致使其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甲亢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当甲亢与2 型糖尿病合并发病时,机体含有大量甲状腺激素,可刺激肝糖原的分解量、肠道葡萄糖吸收量增多,导致糖原异生速度变快,但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下降,进而增加机体血糖水平,加重糖尿病病情[1]。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又会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加重甲亢病情[2]。因此2 型糖尿病、甲亢合并两者可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临床治疗难度也相对较大。当前临床主张糖尿病、甲亢两病兼治,即根据两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实施治疗。甲巯咪唑为临床常用的甲亢治疗药物。甘精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的常规药物,但有研究发现[3],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降糖作用缓慢且效果不稳定,需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格列美脲为一种新型的磺酰脲类降糖药,本研究将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甲巯咪唑应用于2 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治疗中,观察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68例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4]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符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5]的诊断标准;③患者年龄18~70 岁;④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脏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②1型糖尿病,或伴有糖尿病严重并发症;③存有甲亢危象倾向;④哺乳期、妊娠期女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 例。其中,对照组男15 例,女19 例;年龄32~69 岁,平均(57.63±7.17)岁;18 例甲亢先发病,16 例糖尿病先发病。观察组男17 例,女17 例;年龄38~69 岁,平均(58.12±7.09)岁;15 例甲亢先发病,19 例糖尿病先发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甲巯咪唑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甲巯咪唑(批准文号J20171078,默克制药,规格10 mg/片)口服,每日剂量10~20 mg;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批准文号J20140052,赛诺菲制药,规格3 mL:300 U)每日固定时间注射1次,剂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血糖水平、胰岛素使用情况、体重来计算。观察组采用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甘精胰岛素、甲巯咪唑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格列美脲(批准文号H20057672,赛诺菲制药,规格2 mg/片)每日清晨空腹口服,每次1 mg,1 次/d。两组均治疗观察8周。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疗效判断标准[6]:a.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退,空腹血糖少于7.2 mmol/L 或餐后2 h 血糖少于8.3 mmol/L,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F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接近正常水平或恢复正常;b.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空腹血糖少于8.3 mmol/L 或餐后2 h 血糖少于10.0 mmol/L,甲状腺功能指标接近正常水平;c.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指标较治疗前无改善。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激素(TSH、FT3、FT4)水平变化情况。③记录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低血糖、甲状腺功能紊乱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06%,较对照组的82.35%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1,P=0.046),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甲状腺功能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SH、FT3、FT4检测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甲状腺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甲状腺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甲状腺功能对比(±s)
注:与同一组内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组别 时间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TSH(mIU/L) FT3(pmol/L) FT4(pmol/L)观察组 治疗前 11.01±2.07 16.63±2.82 7.29±0.53 0.10±0.03 9.74±0.63 31.61±2.96(n=34) 治疗后 6.99±0.62*# 8.42±1.21*# 6.48±0.62*# 4.55±0.64*# 4.41±0.54*# 12.23±1.88*#对照组 治疗前 11.11±2.17 15.69±2.73 7.30±0.57 0.09±0.02 9.95±0.72 31.43±3.11(n=34) 治疗后 8.43±1.21* 10.70±2.00* 6.88±0.54* 3.05±0.48* 6.07±0.64* 19.62±2.9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1例低血糖反应,对照组发生2例低血糖、1例甲状腺代谢紊乱,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4%(1/34),与对照组的8.82%(3/3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3,P=0.303)。
甲巯咪唑为临床常见的抗甲状腺药物,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甲状腺过氧化酶的活性,阻止T3、T4合成,进而使T细胞功能得以恢复。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甲巯咪唑治疗甲亢效果显著,对服药者的肝功能影响较低,可作为甲亢治疗的首选药物[7]。而在血糖控制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皮下注射胰岛素等。由于糖尿病合并甲亢可相互影响,故将血糖控制到理想水平为本病治疗关键,可以预防甲亢高代谢症等并发症发生[8]。外源性基础胰岛素主要模拟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模式而发挥降糖作用。甘精胰岛素为长效型人胰岛素类似物,该药胰岛素分泌无峰值,经皮下注射24 h 内逐渐分泌胰岛素,故其降糖作用是持续稳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与此同时,甘精胰岛素不会对胰岛素分泌产生影响,能够阻止胰岛β细胞减少,故其对机体胰岛功能有保护作用,应用于糖尿病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单纯应用胰岛素治疗极易诱发低血糖反应等不良事件,高政南[9]的研究报道,甘精胰岛素联合磺脲类药物能够有效控制血糖稳定,而且还不会增加低血糖反应发生概率。磺脲类药物可刺激机体胰岛素β细胞释放胰岛素,并能够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格列美脲属于磺脲类降糖药,其药理机制是可与胰岛β细胞结构表面的磺酰脲受体结合,使细胞膜去极化,促使钙离子通道开放,诱导大量胰岛素分泌,进而利于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挥显著的降糖作用。佘茜[10]的研究报道,格列美脲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起效迅速、效果显著。本研究将甲巯咪唑联合格列美脲、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糖、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表明了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联合甲巯咪唑有协同互补作用,能够帮助2 型糖尿病合并甲亢患者在控制血糖水平的过程中,又可以达到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治疗效果,而且联合用药后还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有着一定应用安全性。
综上,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联合甲巯咪唑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甲亢能够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