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芳 王昆
262500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胃肠外科1,山东潍坊
272000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2,山东济宁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相关的研究和治疗方面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文献报道,2015年国内新增胃癌约40.3 万例,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肺癌[1]。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预后差别较大,早期胃癌5年总生存率可超过90%,而进展期胃癌则显著下降,晚期胃癌5年总生存率不到40%[2]。然而由于胃癌患者早期阶段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与慢性胃炎等一些疾病难以鉴别。往往到疾病晚期出现纳差、消瘦等症状后才确诊,延误最佳诊疗时机。由于人口分布、饮食习惯和检测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相较于日本、韩国,中国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偏低,进展期胃癌依旧是我国胃癌患者主要疾病[3]。20 世纪60年代,由于疾病死亡率和人们健康心理观念的改变,以单纯机体治疗为导向的传统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多元医学模式转变,并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建立起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的概念。该模式涉及不同专业的医疗专业人员,针对某一特定患者,通过多学科讨论会形式,综合考虑患者疾病情况、心理健康、社会承受能力等多元因素,以期针对性制定出适合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方案,从而保证患者获益的最大化。近年来,MDT 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受到重视,一些机构的研究已经证明了MDT 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临床效果方面的有效性[4]。电子健康记录与电子病历系统在医疗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为MDT的开展和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了良好基础,在本研究中,通过对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进一步分析MDT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2018年6月-2020年3月收治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两为组,各3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67岁,平均(56.21±1.57)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51~68岁,平均(57.03±1.17)岁。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胃癌诊断标准(WS316-2010)》中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标准,并经病理检查证实;②KPS 评分60 分及以上;③自愿配合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病理分期非进展期胃癌者;②存在严重感染、器官衰竭、远处器官转移或其他恶性肿瘤;③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长期随访。
方法:①对照组采取传统诊疗模式:由科室一位主任医生牵头,两位副主任医生及多名5年以上资历主治医生形成单科室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并根据病情制定相应诊疗计划。②研究组采取MDT 模式:由胃肠外科、肿瘤内科、消化内科、放射治疗科、诊断科室、内镜中心、护理部、营养支持医生各1名组成,所有参与MDT讨论的医生均具有独立诊断和治疗能力。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时间(OS)、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生活质量评价采取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QLQ-C30)[5]该问卷包含30 个条目,可分为15 个领域,计有5 个功能领域(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3 个症状领域(疲劳、疼痛、恶心呕吐)、1 个总体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领域和6 个单一条目(每个作为一个领域)。心理状态评分采取心理弹性量表(CD-RISC[A1])[6](CD-RISC量表共有25个项目,包括坚韧、自强、乐观等3个维度)。
疗效判定标准:①有效:复查CT 肿瘤无复发转移,血清CA724正常;②稳定:复查CT肿瘤无复发转移,血清CA724略微升高;③无效:复查CT肿瘤有复发转移,血清CA724升高。总有效率=(有效+稳定)/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Graphpad Prism 8.3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时间(OS)比较:研究组PFS、OS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FS、OS比较(±s,月)
表3 两组患者PFS、OS比较(±s,月)
组别 n PFS OS对照组 30 6.64±0.14 16.24±1.24研究组 30 6.53±0.18 17.56±1.18 t 14.46 24.75 P 0.026 0.01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研究组功能领域、症状领域、总体健康及CD-RIS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功能领域 症状领域 总体健康 CD-RISC对照组 30 2.63±0.12 2.43±0.24 2.31±0.13 53.14±4.80研究组 30 3.22±0.14 2.86±0.14 2.93±0.22 66.52±5.21 t 20.24 8.275 25.52 26.88 P 0.002 4 0.014 0.001 5 0.001 4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我国胃癌的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在全国所有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率仍居第2 位,仅次于肺癌[7]。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中西方胃癌人群在病因、流行病学特征、原发肿瘤部位、组织病理、治疗策略、预后、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胃癌诊断通常处于早期阶段,而在中国,80%以上的胃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晚期[7];许多患者可能错失根治性切除的机会,或存在术后转移复发的高风险。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应进一步探索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手段。
传统诊疗模式不注重多学科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导致不同专科医生之间信息沟通时效性较低,对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造成了困难,并且不利于形成综合全面的治疗方案。由于现代医学对疾病复杂性认识的提高,过去单一科室的诊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医学发展,因此涉及肿瘤内科、外科、介入、影像、核医学等多部门的MDT 模式愈发重要,MDT 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与外科、肿瘤科、病理科等相关学科的多位专家进行讨论,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MDT 的总体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医疗机构通过开展多学科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的疾病负担,加强临床资源统筹能力。团队合作模式可以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了患者生存率[8]。建立胃肠道内分泌肿瘤学多学科小组诊治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制定患者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MDT 模式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不同学科的医生积极参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习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多学科的合作也有助于临床招募患者进行研究,并建立多学科数据库,促进跨区域甚至跨区域的合作。
本研究发现,尽管在治疗总有效率上MDT 并没有显著提高,但依旧显示出升高的趋势,进一步增大样本容量可能会得出更精确的结论,同时发现MDT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体现了多学科综合制定治疗方案的优越性,同时由于多学科综合治疗更加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患者生活质量核心及心理状态评分均显著提高,这可能和MDT 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延长有关,提示MDT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MDT 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改善心理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体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