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工作方面有了许多新思路、新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提出来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张占斌表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主动作为,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它构成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色,也为展望2035年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引领。
时间回到2020年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疫情突然袭来。彼时,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
在疫情防控持续向好之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等地考察,深入了解抗疫情况,调研复工复产中出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说。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此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深刻把握我国同世界的关系,全面把握中国发展外部环境,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进程,更能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
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宝志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东升西降”现象明显,西方发达国家的绝对优势开始弱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正在崛起,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逐渐占据半壁江山,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则更高。
“尤其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多年均在30%左右,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顾宝志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角度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中,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正迎头赶上,有望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潮流发展,成为新的制造大国、创新大国。
在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张占斌向《中国报道》记者阐释说,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马克思关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循环的理论,也与我国一直以来坚持发展的独立自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一脉相承。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中国经济经过40多年高速增长,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需求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三新”谋划经济工作。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图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同师生们亲切交谈。
“就像当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开启了‘春天的故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是我们新时代‘春天的故事’。”张占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