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记》文本结构探析

2022-03-11 12:31刘丽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氏千金韩信

刘丽

《千金记》现存的刻本有金陵富春堂刻本、金陵世德堂刻本、仇英绘像本、毛晋汲古阁本四种。“这四种本子,前三种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汲本为明代末年刊刻,说明《千金记》在明代后期颇为流行。”可见《千金记》流传时间较久,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以毛晋汲古阁本作为研究的底本,《千金记》被毛晋收入第一套,这一套主张“纯忠孝、真节义”,使天下后世“启孝纳忠,植节仗义”的有益“风化”。《千金记》中通过韩信形象的重构实现了思想内容的儒家化,韩信形象的重构则离不开材料的缩减、扩张与编排,精巧的结构是《千金记》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戏曲家多重视音律或填词,如戏曲史上著名的“沈汤之争”,各以“音律”与“本色”为底,为先“音律”或先“本色”争得不可开交。李渔则提出“结构第一”,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谈到戏曲结构方面说“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然后,他分别以人之成型与工匠建宅作为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戏曲中结构的作用。李渔不仅仅写戏曲,他还有丰富的演出经验,剧作者需心中有轮廓,书之笔端才能框架明了,表演者与观众也能更好理解。

一、双线并行,拓展故事空间

双线结构是传奇的典型结构,以生、旦之离合构筑全曲,通常是“合-分-合”的模式,生、旦分开时,则分取两人经历交替呈现,达到拓展叙事内容、调节叙事节奏的效果。法国叙事学家托多罗夫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的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他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同个时间段在不同的空间都会有事情发生,戏曲的表演有赖于人物的活动,叙事过程中只能以直线叙事,而生旦分叙则为作者提供了不同空间的叙事视角,两个空间的内容就可以以生旦为焦点进行双线叙事。

在第二三出生旦家门中概述了韩信的背景。韩信是一个有才能,却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人。在他郁愤之时遇到了两个仙人,他们分别赠送了韩信藏心宝剑与兵书《九丘》《八索》,这出戏暗示了韩信为兵为将的情节,是一个重要关目。紧接着就是韩信妻子高氏的出场,进一步点明韩信家之清贫,是后文《抱怨》《推食》等情节的基础。这一出里设计的情节是高氏的母亲来探望女儿,然后顺理成章地借韩信之口留下岳母,在韩信离家后,岳母归为旦线。在家中清贫的背景下,夫妻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高氏寄希望于辛勤劳作,男耕女织来改善生活,韩信则坚信自己有“发迹之年”,虽然感叹时运不济,却还是夜读兵书。尽管高氏与丈夫的观念相左,她却并未阻拦丈夫参军之事。第九出宵征是生旦分离,韩信去参军,而高氏留在家中。从这一出开始,一线分作兩线,分别以韩信、高氏的视角展开新的故事。

其中,生线的地点是随着韩信的活动发生转移的,范围较大,大致可以归为“淮阴-项羽军营-刘邦军营-淮阴”这几个地方。第九出韩信还在淮阴,第十出他就已经到了项羽的军营,从这一出开始,韩信的军旅生涯就开始了。本出特地描绘了张打狗和韩信加入楚军的场景,张打狗嘴上说舞枪弄棒都会,实际上半桶水都称不上,打了一套怪模怪样的拳就进了楚军,而韩信文韬武略,进入楚军的过程却是波折不断。有才华的人不受重用,还因为提建议而差点丢失性命,没有才华的人却受到重用,这种错位产生了一种滑稽的荒唐感。这种对比的手法实际上也表明了楚军不会用人,这也是韩信投奔刘邦的重要原因。第十六出《思汉》中,韩信去见了刘邦的谋士张良,张良十分欣赏韩信的才华,劝他择良木而栖,韩信多方思考后决定投奔刘邦。故而第十七出《谒相》他主动去见萧何,从此,从项羽阵营离开,到了刘邦的阵营。谁知到了刘邦的军队,韩信也没有得到重用,他被封为仓官。上任才三天,就因为粮仓被烧而险些送了性命。后来,韩信又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一来,官小位卑;二来,他担心再来一场大火,小命难留,便连夜出逃。萧何好不容易把韩信追回来,便向刘邦提议筑坛拜将。从此,韩信为刘邦四处征战,破赵、灭楚,立下汗马功劳。第四十七出则是韩信回到了淮阴,他此时回来已经是功成名就。

旦线的地点范围较小,但是也有场景的变化,可归为“家中”“淮阴市上”两处,大部分发生在家中,这是符合人物身份的。第十出写韩信在项羽军中不受重用,处境艰难,下一出就写高氏在家中织布,辛苦地维持生活,为了度日孤身去淮阴市上卖布匹,谁知辛辛苦苦织的布却被人骗走了。一个女子走出家门已是不易,到市上易物更是鼓足勇气,不承想还被人骗取赖以生存的物资,高氏十分绝望,几欲寻死,还好母亲及时赶到。夫妻俩虽天各一方,窘境却颇为类似。第二十三出、二十四出是高氏家中遭贼,本为韩信备下的寒衣被贼偷了。为征人赶制寒衣寄托了亲人的思念与担忧,同时也期盼韩信在军中一切顺利,早日回家,这举家之力赶制的衣服被偷是多么的绝望!高氏一线的情节和韩信的遭遇互为照应,是对韩信一线的补充。

生旦双线结构不仅扩展了故事空间,也丰富了故事的内涵。随着韩信一线展开的空间十分辽阔,他从淮阴出发,到项羽军营,再辗转到刘邦军营,以及最后荣归淮阴是符合逻辑的。高氏一线占比很少,但是,她的故事空间和韩信的故事空间存在巨大的差别,拓展了戏曲中的描写内容。高氏一线选取的内容和韩信一线并非游离,而是息息相关,比如高氏和母亲赶制寒衣,是为了征战中的韩信,还有两次收到韩信的消息,使戏曲的情节更为饱满,情绪表达更为丰富。

二、关目交替,冷热调剂

《千金记》长达五十出,内容十分丰富,关目的增删、编排尤为重要。如果要抓住观众的注意力,那么在剧情的安排上就要留有适当的悬念,情节的延宕是作曲家们经常采用的手法。

(一)情节延宕

情节的安排需有轻重缓急,使不同关目交替出现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当某个关目进行到紧要关头,正是观众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把此按下不提,另起一事,延迟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比如,第二十二出《北追》,写韩信因为不受重视而逃离了刘邦的军营,萧何得知消息急忙去追韩信,百般劝说要留下韩信,韩信虽然答应了,但还是再三强调:

(生)老丞相,小生倘或回去,汉王再不能重用,那时老丞相如何处之?

(外)汉王再不听老夫言,即时解袍纳印,触金阶而死。

为了使韩信安心,萧何许下重诺,观众正提起兴趣要看刘邦是否听从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作者却笔下一岔,转而连写两出高氏。写完高氏之后也不揭晓谜底,视线转回韩信之时,先是一出《保奏》复述萧何未经批准离开军营之事,只在末尾提及刘邦同意了这个提议,将叙事节奏拉长,使觀众的好奇心不断提高。好似狮子戏花球,左右飘动始终不落实处。即使到了《登拜》这一出,还要放个烟雾弹,让众将各自猜测被拜为大将的究竟是谁,等众人讨论透了才来一道圣旨“荐尔臣韩信……拜为大将军”。这下,不但韩信的心落到了实处,观众也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情节的延宕一来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看戏的过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二来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随着剧中人体验不同的状态,给予观众充分的情感体验。

(二)场景交替

同类场景的长时间演出不仅使观众疲劳,也会增加演员的表演难度,故而不同场景的交替是戏曲中情节编排的惯用手法,既可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也可以减轻演员的负担。即利用不同场景的戏之间存在的差别调剂观众的情绪,造成观众情绪的起伏。“所谓反接,就是指前后两出戏,或在容量上,或在感情上,或在风格与行当上,或在表演功夫上,互相形成鲜明的对比。具体说,有大场子和小场子相接,喜剧场子与悲剧场子相接,生旦戏与净丑戏相接,文戏与武戏相接,热闹场面与安静场面相接,唱工戏与做工戏相接,等等。”传奇动辄几十出,内容的多寡和情感的张弛都需要进行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反差。

《千金记》中,生旦戏的交替是调节场子的重要手段。自第九出《征宵》生旦分离后,一直到第二十二出《北追》都是生线中的内容。这其中共计十三出,这部分内容写韩信投奔项羽,项羽和刘邦的交锋,韩信转而投奔刘邦却因为粮仓一事受连累几乎丧命,这一系列的事情节奏快且充满紧张的氛围。这时候,第二十三出《起盗》则将笔墨转向了高氏,场景和人物的转换可以把观众从紧张的氛围中解放出来,精神上得到放松,同时使旦线不至于被撇到角落里。写高氏却是写她家中遭贼,辛苦为韩信做的寒衣居然被偷去了,使本就艰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此前的几出,韩信不受重用,高氏在家也十分艰难,都属于情绪沉重的剧目。这时候需要一些喜庆点的剧目调节场上氛围,所以紧接而来的第二十五出《保奏》,第二十六出《登拜》写的就是韩信风云际会。

总之,生旦戏的互相穿插和文武戏的交替进行是《千金记》调节场上氛围的重要手段。《千金记》的内容丰富而有条理,节奏张弛有度都有赖于这些安排。

三、首尾呼应,草蛇灰线

场上之曲除了要注意冷热调剂,也应重视情节的完整,传奇体制庞大,何处有伏笔,何时揭开谜底都需要一一顾及。“戏曲结构的有机整体性,不仅表现为结构整体的集中单一之美,还表现为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血脉相连之美。由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紧密勾连而构成整体,这是一种艺术结构的重要特性。”

李渔将编戏比喻为缝衣服。首先,是需要选取符合题旨的材料;其次,是这些材料的编排,材料编排的难度要比材料选取大。因为在编排的过程中,前后情节不能互相矛盾,设置的悬念需要揭开谜底,已出场的人物则需要交代其始末,即需要使其符合逻辑而又吸引观众。《千金记》的主角是韩信,次要人物有高氏、高母、高起、项羽、刘邦、萧何、张良、漂母等人,这些人物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出场有始有终,和整部传奇的结构紧密相连。

在情节的设置上,作者非常重视有头有尾,我们时常讲究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善始善终。不论是对韩信有恩的漂母,还是折辱韩信的无赖,传奇的末尾都交代了他们的结局。“《千金记》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以韩信与人的恩怨始,又以韩信了却这些恩怨终,在这些相似情境的重复中展开韩信命运的叙写。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有头、有身、有尾’而且首尾衔接的完美的‘圆’,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独立自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剧中韩信受了漂母之恩,亦遭无赖羞辱,这都是韩信未发迹之时的遭遇,这些关目安排在剧作的开端。当韩信成为齐王荣归故里的时候,已经是戏曲发展的结尾部分了,作者又把漂母和无赖都拈出来,交代了他们和韩信恩仇的结局。

其中,漂母只在第六出《推食》,以及第四十九出《报德》这两出出现。第四十九出《报德》写的就是韩信报漂母一饭之恩,韩信功成名就的第一时间不是先回家里报喜,而是先去寻找在他落魄之时给予他帮助的漂母,实现报恩的诺言。漂母的家境也十分艰难,她的儿子并不同意帮助韩信,是因为自己也吃不饱,在这样的情况下,漂母还愿意帮助韩信,这一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有趣的是,《报德》一出的开头写的就是漂母的儿子发问“阿娘,饭熟也不曾”,仅仅这一句话,就把我们带回了第六出,又回到了韩信落魄之时漂母赠饭的情景,这样以千金报一饭之恩就合情合理了。作者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精巧。《千金记》这个名字亦来自这个情节,更显得全局勾连之紧密。

整部《千金记》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以“起、承、转、合”概括之,可也。起,即从韩信落魄起笔,写夫妻争执、漂母赠饭、无赖羞辱,韩信处于极其困顿的状态;承,是韩信离开淮阴,寻求实现理想的机会,他在项羽军营兢兢业业,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转,则是他决定改投刘邦,得到刘邦的重用后立下赫赫战功;合,是他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生旦团圆。“这种大团圆结局一般是一种喜剧收场,即使是悲剧,也往往硬是来一个喜剧结尾。”这部戏曲完整展示了韩信从困顿到奋斗,最后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这种喜剧收尾不符合韩信的最终结局,但是符合中国人对喜剧的期待心理。

要之,《千金记》的双线设置、情节的延宕、关目的反接,以及首尾圆融的结构设置非常精巧,纵向展示了韩信曲折的一生,横向则描绘了秦汉易代之时,帝王将相建功立业、市井细民艰难求生的图景。

3363501908210

猜你喜欢
高氏千金韩信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略论辽金时期东京渤海遗民高氏家族——以高模翰家族为中心
高氏押花葫芦
吐峪沟新出写经题记残片考释
寻根之旅
追韩信
千金碎梦
千金醉琴
“第一千金”切尔西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