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之母”

2022-03-11 22:46黄令仪
妇女生活 2022年2期
关键词:龙芯中科院半导体

黄令仪,22岁进入微电子领域,如今86岁仍然奋斗在芯片研发最前线。可以说,她见证了中国整个芯片发展史,被称为“中国芯片之母”。

黄令仪出生于1936年,在抗日戰争中长大。

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采取了四项紧急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速半导体学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清华大学当年开办了半导体专业。当时,黄令仪在华中工学院的理科成绩名列前茅,被派到了清华大学进修,主攻半导体器件。

毕业后黄令仪回到母校,创建了半导体专业。在教课的同时她还创建了半导体实验室,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因为表现出色,1962年黄令仪加入中科院计算所。

1965年8月,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宣布成立计算所二部,这就是代号“156”的中国第一个芯片团队,专攻微型计算机。黄令仪被委以重任,负责研制半导体三极管。随后的一年里,她和她的团队日夜奋战,终于攻克难题,完成了任务。1966年8月,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发的空间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科院启动013大型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工程,加强对半导体通导存储器,也就是芯片的研究。当时,国外封锁得很严密,很难找到相关资料,黄令仪和团队靠顽强的意志,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并拿下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这个成果,在当时已非常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了。

1984年,中科院以经费紧张为由,中止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表面上中止项目是因为经费紧张,实际上这是当时“贸工技”与“技工贸”两条路线之争(即“销售”和“技术”,哪个在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那一天,黄令仪走出中科院的大门,失声痛哭。十几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化为乌有!在安顿好最后一名同事后,她选择了离开。

1986年,50岁的黄令仪赴美国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她看到了许多欧美国家的先进芯片,但就是没有中国的。

黄令仪心中一震:“1963年我国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与国外是同步的啊!为什么现在差距如此大?”她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设计高水平的芯片,追上国外同行的脚步。

2001年,黄令仪受邀加入龙芯中科,成为龙芯芯片的研发负责人。在她的主持下,龙芯一开始就要求做两个芯片:1B求稳,以打通全部流程为目标;1C前瞻,要求体积小、性能好。

随后的日子里,黄令仪总做噩梦,梦里这里有错,那里有错,醒来上机一查又没有错,每天都心惊肉跳地度日。包括她在内,团队的每一个人都熬夜熬得面色苍白,眼睛充满血丝。

一年时间的攻关下来,黄令仪的脖子僵化了,不能动。医生诊断,她至少要在床上躺一个月才能恢复。就在她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龙芯芯片成功了!”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片CPU芯片。

黄令仪在中国半导体研究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1年来,每一张设计版图、每一项数据,她都要过目,绝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和偏差。在她的努力下,龙芯一号、龙芯二号、龙芯三号芯片相继问世。龙芯让中国高铁“复兴号”实现百分之百国产化,搞定了歼-20配套相控阵雷达,让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

大家可能不知道,新一代北斗卫星上有3个被称为“单机”的黑盒子,其中两个搭载了龙芯1E芯片和龙芯1F芯片,分别负责常规运算和数据采集、开关控制、通信等功能。十几年前,这种宇航级的芯片一直由美国垄断。

时至今日,86岁高龄的黄令仪仍然精神矍铄地奋斗在研发一线。她的座右铭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摘自2021年11月8日《每周文摘》

作者 百晓生)

3314500338218

猜你喜欢
龙芯中科院半导体
14位女科学家获首届中科院三八红旗手称号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全球半导体行业1月份 销售额同比略有下滑
安森美半导体收购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中国半导体产量将占世界2成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联想“又”上市了
“龙芯1号”:电脑中国“芯”
“龙芯1号”:电脑中国“芯”
龙芯更需要支持而非质疑